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犬颈总动脉实验性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
作者 崔雪娥 李明华 +2 位作者 王永利 程英升 李文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523-525,共3页
目的探讨截取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成年家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玻璃管制成“S”形,一侧颈总动脉(CCA)作为母体动脉,截取另一侧颈总动脉节段穿过玻璃管模型... 目的探讨截取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对8只成年家犬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玻璃管制成“S”形,一侧颈总动脉(CCA)作为母体动脉,截取另一侧颈总动脉节段穿过玻璃管模型与对侧CCA端端吻合。2周后作血管造影(CTADSA)证实模型内血流通畅。结果8只犬均成功地建成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结论应用犬一侧颈总动脉节段与另一侧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建立颅底段颈内动脉(虹吸段)血管模型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模型 颈总动脉 颈总动脉 血管模型 虹吸 实验性 颈内动脉 端端吻合 显微外科技术 血管造影 玻璃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温灌注明胶墨汁制作动物脑血管模型的方法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朗 孙俊 +1 位作者 李明 叶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24,共1页
关键词 加温灌注 明胶墨汁 动物 血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G和IVUS图像的血管模型重建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岭 陈曦 +2 位作者 董峰 杨国文 郁道银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06-1511,共6页
通过血管模型重建可以更直观、准确的诊断冠脉粥样硬化,为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利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图像序列在导引丝上的定位、定向计算,实现了血管的模型重建.首先对IVUS图像序列内外膜分割,对X射线冠脉造影成像三... 通过血管模型重建可以更直观、准确的诊断冠脉粥样硬化,为冠心病早期诊断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利用血管内超声成像(IVUS)图像序列在导引丝上的定位、定向计算,实现了血管的模型重建.首先对IVUS图像序列内外膜分割,对X射线冠脉造影成像三维骨架重建,采用空间几何变换实现IVUS图像在血管骨架上定位;然后利用导引丝相邻点间的空间关系,实现导引丝序列点间的相对方位计算;最后根据导引丝与血管骨架的空间关系实现IVUS图像序列在导引丝上的定向.实验结果表明,血管模型数据融合相对长度的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0.50 mm和0.57 mm;相对角度的平均误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6.03?和7.86?,该方法可满足血管模型重建的数据融合精度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冠脉造影成像 数据融合 血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诱导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模型中CD105的表达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康 王康孙 +1 位作者 王玲 胡咏霞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C57BL/6J小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新生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二极管激光诱导生成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后1周和4周以免疫组化观察CD105的表达。结果激光后1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CD105表达于CNV组织。激光后4... 目的通过激光诱导C57BL/6J小鼠CNV动物模型,观察CD105在新生血管组织中的表达。方法二极管激光诱导生成小鼠脉络膜新生血管,激光后1周和4周以免疫组化观察CD105的表达。结果激光后1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CD105表达于CNV组织。激光后4周,当血管形成趋于静止时,CD105表达明显减弱。结论研究提示CD105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诱导 小鼠 脉络膜 新生血管模型 CD105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激光型关节臂测量机重建心血管模型的方法 被引量:3
5
作者 郭建 王诗浩 +4 位作者 周靖 梅霞 崔昆 何鹏 朱飞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6-118,共3页
激光型关节臂测量机是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由ROMER绝对关节臂和高性能激光扫描测头组成的测量系统。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优点,分析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心血管模型的原因,然后介绍了激光型关节臂测量机的测量... 激光型关节臂测量机是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由ROMER绝对关节臂和高性能激光扫描测头组成的测量系统。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优点,分析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心血管模型的原因,然后介绍了激光型关节臂测量机的测量原理与优点,着重阐述了心血管模型建立的流程,并通过重建心脏内部复杂曲面进行了验证,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血管模型 激光型关节臂测量机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血管模型的重建和生物力学设计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萍 刘肖 +3 位作者 苏浩然 张星 樊瑜波 邓小燕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0-185,共6页
血管生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机理仍不清楚。血管细胞在体内同时受到多种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刺激,处于复杂的微环境中,因此,在体外构建血管模型并重现其在体微环境,对探究血管生成机制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微加... 血管生成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机理仍不清楚。血管细胞在体内同时受到多种生物化学和生物力学刺激,处于复杂的微环境中,因此,在体外构建血管模型并重现其在体微环境,对探究血管生成机制十分必要。近年来,随着微加工和微流控技术的进步,各种体外微血管模型应运而生,对剪切力、渗流、血管生成因子浓度梯度等变量进行准确控制,极大地推动了血管生成的研究。本文综述各类微血管模型的构建方式、发展演化及其生物力学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流控 血管模型 力学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皮针软管作为血管模型用于护生静脉穿刺练习 被引量:2
7
作者 谷小燕 刘俊 +1 位作者 廖建鄂 王岷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10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静脉穿刺技术 头皮针软管 血管模型 护生 练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心血管模型激光选择性烧结制造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郭建 刘定 +4 位作者 王诗浩 梅霞 崔昆 何鹏 朱飞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5-138,共4页
工艺参数的选取对快速原型件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薄壁实体的快速原型对工艺参数的配置有较高要求。文中首先简单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介绍了心血管模型快速原型的工艺流程,最后分析了影响激光选择性烧结原型件强度的因素并运... 工艺参数的选取对快速原型件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薄壁实体的快速原型对工艺参数的配置有较高要求。文中首先简单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介绍了心血管模型快速原型的工艺流程,最后分析了影响激光选择性烧结原型件强度的因素并运用试验分析的方法优化了提高激光选择性烧结制件强度的工艺参数配置,从而为提高心血管模型激光烧结原型件强度的工艺参数设置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参数的优化能够大幅度改善激光选择性烧结工艺原型件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参数 快速原型 血管模型 激光选择性烧结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斌 林梓威 吴茜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4-88,共5页
针对传统冷却水道对于复杂制品难以保证冷却效果的局限性,提出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的设计,并利用Mold?ow软件对传统冷却水道方案与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方案的模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实例验证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设计... 针对传统冷却水道对于复杂制品难以保证冷却效果的局限性,提出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的设计,并利用Mold?ow软件对传统冷却水道方案与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方案的模流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合实例验证仿血管模型的随形冷却水道设计的优化性。实践证明,仿血管模型的冷却水道能够显著减少注射成型的冷却时间,提高注塑制品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塑模具 随形冷却水道 仿血管模型 设计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人造血管模型的制作与应用
10
作者 韩秋梅 方琼 +3 位作者 蔡丹 刘晓文 殷艳华 余奕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8期24-25,共2页
为提高新上岗护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研制出一种简易的人造血管模型。通过人造血管模型练习静脉穿刺技术,新上岗护士在短时间内能掌握触摸血管和持针、进针的感觉及进针技巧,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大为提高。
关键词 血管模型 静脉穿刺技术 新上岗护士 制作 实践操作能力 进针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NN人体心血管模型FDM制造的工艺参数优化
11
作者 郭建 方炬 +4 位作者 刘定 王翔 梅霞 崔坤 何鹏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64,共5页
基于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的3D打印技术而制作的人体心血管模型,是批量制作透明人体心血管模型的母模,其制作步骤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逆向工程软件来反求重构模型;将模型切片后导入到桌面FDM设备采用默认... 基于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的3D打印技术而制作的人体心血管模型,是批量制作透明人体心血管模型的母模,其制作步骤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逆向工程软件来反求重构模型;将模型切片后导入到桌面FDM设备采用默认参数打印出实体模型。针对默认工艺参数下模型出现的破损缺陷,采用参数优化的方式改善缺陷。以心血管模型破损面积(mm2)为目标,利用正交试验数据建立了反应其与分层厚度(d/mm),喷头温度(T/℃)和填充速率(C/mm/s)之间关系的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NN)模型。采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方法对上述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得到相应的制造参数。通过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模型的预期破损面积(0.021mm2)与实验结果(0.023mm2)相符合,并且小于之前的试验结果。故采用GA-NN对人体心血管模型FDM制造进行优化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心血管模型 3D打印 破损缺陷 GA-NN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血管模型在六氟化硫微泡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富血供子宫肌瘤中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寸江平 赵卫 +3 位作者 范宏杰 易根发 王滔 姚瑞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7,共7页
目的探讨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 vascular pattern,DVP)在六氟化硫微泡(声诺维)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富血供肌瘤中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行单纯HIFU治疗36例(HIFU组),非DVP增效组32例(非DVP组)... 目的探讨动态血管模型(dynamic vascular pattern,DVP)在六氟化硫微泡(声诺维)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消融富血供肌瘤中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行单纯HIFU治疗36例(HIFU组),非DVP增效组32例(非DVP组)和DVP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患者的超声辐照时间、手术时间、超声灰度变化时间、消融率、能效因子(EEF)、治疗效率、治疗剂量、无灌注区体积(NPV)等治疗参数。比较患者治疗6个月时的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月经评分。根据SIR分类,统计3组患者HIFU治疗后的不良事件。结果3组间消融率、EEF、治疗效率、治疗剂量、NPV等治疗参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比较3组间的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月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P可提高声诺维在HIFU治疗富血供肌瘤中的增效作用,是一种安全有前景的增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肌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声诺维 动态血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器的体外血管模型应力测量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妍 张帆 +1 位作者 赵冠棋 初大平 《应用光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07-1014,共8页
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会对血管壁产生周向应力,周向应力与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测量体外血管模型的周向应力是生物力学研究中较重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测量血管周向应力的方法,基于微流控技术利用钢针模具建立了集成光纤... 血管中的血液流动会对血管壁产生周向应力,周向应力与血管的结构及功能变化密切相关,测量体外血管模型的周向应力是生物力学研究中较重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光纤光栅测量血管周向应力的方法,基于微流控技术利用钢针模具建立了集成光纤光栅的三维圆形血管模型,通过仿真研究了不同流动速度与应力的关系。仿真结果得到流速在8 mm/s~75 mm/s范围内,应力随速度的改变呈线性变化。利用光纤光栅传感器测量了流体流动时产生的周向应力,根据实验得到了光栅波长改变量与速度的关系,流速范围在8 mm/s~75 mm/s之间变化时,速度引起波长的变化为0.173 nm。结合仿真实验得到了应力与光栅波长改变量的关系,为血液流动时产生周向应力的体外测量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血管模型 光纤光栅 周向应力 微流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口区域的粘弹性血管模型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肖珩 秦婵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5期144-148,共5页
人口区域的粘弹性血管模型@刘肖珩@秦婵...
关键词 粘弹性 血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血管模型体外模拟新生血管的形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斌 唐仕波 +2 位作者 马萍萍 林少芬 孟晶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483-2485,共3页
目的:利用体外二维和三维血管模型,模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内皮细胞消化到细胞培养池内,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观察内皮细胞逐渐形成二维血管的过程;利用Ⅰ型胶原蛋白构成三维系统,将内皮细胞置... 目的:利用体外二维和三维血管模型,模拟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内皮细胞消化到细胞培养池内,利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观察内皮细胞逐渐形成二维血管的过程;利用Ⅰ型胶原蛋白构成三维系统,将内皮细胞置于其上培养,随着三维系统溶解成油井样结构,内皮细胞在其壁上形成三维血管样结构。结果:二维、三维血管模型顺利形成,从二维血管模型观察到:内皮细胞首先形成血管网样结构, 相互联系逐渐紧密,细胞之间界限逐渐消失,形成血管壁样结构,并从不规则形状到规则的圆形。三维血管模型随三维系统溶解形成,首先形成的血管样结构不紧密,经过重塑形成规整的环状。结论:血管的形成主要经过增殖、出芽、形成、重塑这4个阶段,从结构疏松到联系紧密,从不规整到规整的环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血管 模拟 新生血管 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维心血管模型的血流储备分数无创数值计算
16
作者 冯懿俐 刘有军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253-253,共1页
目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是临床诊断功能性冠脉狭窄的"金标准"。现有的基于冠脉CT血管造影(CTA)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几何多尺度算法实现了FFR的无创数值计算(FFRCT),但是模型复杂、仿真时间长。为了缩短计算时间,提出一种降维心血... 目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是临床诊断功能性冠脉狭窄的"金标准"。现有的基于冠脉CT血管造影(CTA)和计算流体力学的几何多尺度算法实现了FFR的无创数值计算(FFRCT),但是模型复杂、仿真时间长。为了缩短计算时间,提出一种降维心血管模型快速无创数值计算FFR(FFR0D)。方法纳入73例接受了临床有创FFR的患者。根据冠脉CTA构建结构个性化的集中参数模型;基于异速标度率量化微循环阻力,通过模拟退火法优化模型参数,实现参数个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血管模型 冠脉狭窄 集中参数模型 模拟退火法 计算流体力学 临床诊断 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的表达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袁非 陈向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9-144,共6页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研究其在OIR模型中的促新生血管生长机制。方法:30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5只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的容器内饲养5 d,再转移至正常... 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在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OIR)模型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研究其在OIR模型中的促新生血管生长机制。方法:30只C57BL/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5只小鼠置于氧浓度为75%的容器内饲养5 d,再转移至正常空气下饲养5 d,作为高氧诱导组;另15只小鼠一直在正常空气中饲养,作为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视网膜SDF-1、CD14蛋白的定位及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视网膜SDF-1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氧诱导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数目明显增多(P<0.01),血管分支减少,大血管扩张、迂曲。两组小鼠视网膜神经上皮均可见SDF-1和CD14阳性染色,但高氧诱导组的SDF-1和CD14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并且视网膜SDF-1与CD14的蛋白含量存在正相关(r=0.898,P<0.01)。视网膜SDF-1 mRNA表达在高氧诱导组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OIR模型小鼠视网膜SDF-1表达增高,其促新生血管功能可能与CD14+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CD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血管模型研究
18
作者 温彬 刘垚 +3 位作者 孟健 李勇男 唐跃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024-1027,共4页
目的:建立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模型,为进一步探索肺动脉高压机制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只分离肺动脉后将血管置于培养液中,并接入体外循环系统;以新鲜肝素... 目的:建立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模型,为进一步探索肺动脉高压机制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只分离肺动脉后将血管置于培养液中,并接入体外循环系统;以新鲜肝素化兔血灌流培养48 h,灌注压力维持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期间通过调节膜肺给氧量控制血氧饱和度,建立3个模型组(n=5):高饱和度组(90%~100%)、中饱和度组(65%~75%)、低饱和度组(40%~50%)。转流结束后获取离体血管和正常对照组兔肺血管行病理形态分析、肺动脉组织IPP6.0定量分析以及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分析比较。结果:3个模型组转机时间均达到48 h,压力稳定控制在40 mm Hg,血氧饱和度由高到低分别为(97.94±1.01)%、(72.14±12.85)%、(43.83±8.71)%(P<0.05)。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兔肺动脉相比,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管壁均明显增厚;随着血氧饱和度降低,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弹力纤维逐渐增多、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血管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肺性 模型 血管 血氧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的构建及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硝酸镧诱导HepG2细胞死亡中的比较
19
作者 付大维 付于津 +6 位作者 闫赖赖 陈洁 刘芷毓 付娟玲 姚碧云 郝卫东 赵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5-295,I0001,I0002,共13页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 目的以硝酸镧﹝La(NO_(3))_(3)﹞为受试物,构建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并探究其与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在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中的差异。方法根据毒动学房室模型理论,自主设计由储液室、混合室、染毒室和废液室组成的染毒装置,采用蠕动泵软管连接各室以单向和定速传输液体,根据预设的吸收半衰期(T_(1/2a))和消除半衰期(T_(1/2))等毒动学参数构建La(NO_(3))_(3)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不同时间点染毒室中La(NO_(3))_(3)含量。采用PKsolver和Graph Pad Prism 8.0软件对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进行分析。通过比较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和根据假定的T_(1/2a)和T_(1/2)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对染毒模型进行评估。以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和经典体外染毒模型对Hep G2细胞给予La(NO_(3))_(3)染毒处理,采用Hoechst 33342/碘化丙啶染色测定细胞死亡率。结果在峰值浓度(Cmax)3.91~1000.00μmol·L^(-1)范围内,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染毒模型实测的La(NO_(3))_(3)浓度-时间曲线几乎与相应理论曲线一致,测量值与理论值呈良好线性相关性(r均>0.9980);包括消除速率常数(Ke)、T1/2、吸收速率常数(Ka)、T_(1/2a)、达峰时间(T_(max))、C_(max)、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_(0-∞))在内的各毒动学参数实测值均与相应理论值接近;各实验组浓度-时间曲线拟合系数R2均>0.9900,符合单室血管外给药的房室模型。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中,La(NO_(3))_(3)各剂量组均未观察到Hep G2细胞出现明显死亡。经典体外染毒模型中,La(NO_(3))_(3)0.500 mmol·L^(-1)组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0.119和0.243 mmol·L^(-1)组未见明显细胞死亡。Cmax或C染毒为0.500 mmol·L^(-1)时,经典体外染毒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显著高于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AUC相等时,2种染毒模型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染毒装置可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使体外毒性测试更接近体内情况,为优化体外毒性测试染毒方法提供了初步实验依据。模拟的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方式和经典体外染毒方式间La(NO_(3))_(3)诱导Hep G2细胞死亡存在差异,提示不同体外染毒模式可能影响毒性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模拟单室血管外给药染毒模型 经典体外染毒模型 毒动学 曲线下面积 硝酸镧 细胞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医学在外周血管介入手术临床实践中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洪婷 胡鸿 +1 位作者 钟立明 魏欣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0-554,共5页
外周血管介入涉及多部位且复杂的血管病变,借助模拟医学技术构建逼真模型并实施手术模拟可应用于介入医师的培养及优化患者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为了适应不同血管的模拟场景并实现所需的模拟效果,目前有多种针对外周血管模型构建及临床应... 外周血管介入涉及多部位且复杂的血管病变,借助模拟医学技术构建逼真模型并实施手术模拟可应用于介入医师的培养及优化患者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为了适应不同血管的模拟场景并实现所需的模拟效果,目前有多种针对外周血管模型构建及临床应用的报道,如动物模型与尸体模型构建、虚拟现实模拟器应用、不同类型3D打印血管模型构建等。该文对这些模型构建的方法及对患者个体化诊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模型 3D打印技术 模拟 血管介入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