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异质性微血管树的毛细血管生长算法研究
1
作者 黄文杰 沈黄荟 +2 位作者 方路平 宁钢民 潘清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微血管网络在机体生理功能的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成研究为受损微血管网络的修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向。目前,已有研究完成了虚拟异质性微血管树的生成,但由于显微图像无法清晰呈现毛细血管分布,开发符合真实生长规律的毛细血... 微血管网络在机体生理功能的实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生成研究为受损微血管网络的修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方向。目前,已有研究完成了虚拟异质性微血管树的生成,但由于显微图像无法清晰呈现毛细血管分布,开发符合真实生长规律的毛细血管生长算法成为微血管网络生成领域的关键挑战。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异质性微血管树的毛细血管生长算法。研究首先获取3个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网络结构,剔除网络中的毛细血管,并分别提取独立的微动脉树和微静脉树;随后,设计并实现了以末端出芽方式进行毛细血管生长的算法,结合归巢机制引导毛细血管生长,模拟其生理特性;最终,通过生理性修剪和优化,构建出虚拟异质性微血管网络。实验对于每个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网络记录了30次虚拟微血管网络生成,并对生成网络与真实网络的血管分形维数(FD)和血管密度(V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成网络与真实网络的FD和VD均高度相似(FD:1.548±0.025 vs 1.565±0.005,P>0.05,VD:0.060±0.004 vs 0.059±0.003,P>0.05),验证了算法在模拟毛细血管生长上的合理性。此外,通过分形维数空间分布观察,生成网络与真实网络在局部复杂度分布上基本一致。本研究提出的算法为基于异质性微血管树的虚拟微循环网络生成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树 虚拟血管生成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脉血管树的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艳 张于峰 +1 位作者 诸凯 解海卫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071-1076,共6页
进行血液动力学模拟和血液传热计算需要先建立血管网络,为此,借鉴强制结构优化(CCO)方法,提出了基于分支法则、Poiseuilles’law及质量守恒原则,直接在模拟区域上生成动脉血管树的新方法及相应的半径比计算公式和分支点确定步骤.模型采... 进行血液动力学模拟和血液传热计算需要先建立血管网络,为此,借鉴强制结构优化(CCO)方法,提出了基于分支法则、Poiseuilles’law及质量守恒原则,直接在模拟区域上生成动脉血管树的新方法及相应的半径比计算公式和分支点确定步骤.模型采用根血管半径已知和末端压力未知作为定解条件,并使用了变化的分支指数.根据该方法建立了球形血管树;分析了搜索数组最佳大小随末端数的变化规律;计算了变化的分支指数对生成血管树直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末端数越多,需要的搜索数组越大;由变指数得到的血管直径分布优于常指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管树 模拟 强制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胸部CT影像的肺血管树分割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杨志永 肖洪旭 +2 位作者 李雨泽 姜海松 姜杉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5-180,共6页
肺支气管的排除和血管组织的精确探测,是影响肺血管树分割精度的重要因素.经形态学处理后的CT影像可提高对器官信息的探测能力,因此提出形态学辅助的区域生长方法用于支气管分割,并引入泄漏判断条件抑制分割泄漏.针对血管组织的提取,提... 肺支气管的排除和血管组织的精确探测,是影响肺血管树分割精度的重要因素.经形态学处理后的CT影像可提高对器官信息的探测能力,因此提出形态学辅助的区域生长方法用于支气管分割,并引入泄漏判断条件抑制分割泄漏.针对血管组织的提取,提出多阈值分割方法,通过引入多尺度滤波器获取不同尺寸半径血管的最大响应尺度信息,计算血管组织相应的分割阈值,实现分割阈值的动态匹配.实验结果表明:应用于10套CT影像,血管组织分割准确率为97.062%,,血管分支抽取率为93.95%,,肺血管树分割精度得到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树 胸部CT影像 区域生长 多阈值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Ⅰ——指、趾纹内部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6期413-416,共4页
应用皮肤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指、趾纹内皮肤微循环血管动、静脉交界处三维构筑特点。发现在每条皮嵴的内部有浅、深两种形态不同的微循环血管。浅层为两排方向与皮纹方向完全一致的乳头内血管小树;深层为水平走行在每排皮... 应用皮肤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指、趾纹内皮肤微循环血管动、静脉交界处三维构筑特点。发现在每条皮嵴的内部有浅、深两种形态不同的微循环血管。浅层为两排方向与皮纹方向完全一致的乳头内血管小树;深层为水平走行在每排皮肤乳头基底部的微动脉。每条皮嵴的内部深层有两条并行排列的轨道式微动脉,其方向与皮纹一致,其间有交通支相连。皮沟深部有呈“V”型连接相邻两侧乳头下微动脉的联络血管。同时讨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纹 指纹 微循环血管树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层级血管树的肝脏分段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文辉 陈宇飞 +2 位作者 王志成 赵晓东 岳晓冬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58-2661,共4页
针对经典肝脏功能性分段方法对门静脉血管数据的敏感性,结合Couinaud肝脏分段理论和门静脉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层级血管树的肝脏分段方法。首先,对腹腔CT数据进行肝脏分割、血管提取和骨架化;接着,统计分析血管树分支半径,确定二级子树... 针对经典肝脏功能性分段方法对门静脉血管数据的敏感性,结合Couinaud肝脏分段理论和门静脉分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层级血管树的肝脏分段方法。首先,对腹腔CT数据进行肝脏分割、血管提取和骨架化;接着,统计分析血管树分支半径,确定二级子树集合,按照供血区域对二级子树进行聚类完成对二级子树的归类划分;进而,采用最短距离归类算法划分肝脏,得到各个肝段;最后,运用三维可视化方法展现肝脏内部的解剖结构,并进行肝段诠析,提取临床感兴趣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分支较多、结构较复杂的血管树可以取得较好的分级效果,考虑了大部分二级分支的供血作用,分割得到的肝段分布和属性信息也符合Couinaud肝段分割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CT图像 层级血管树 肝脏分段 诠析 三维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与局部特征结构的肺血管树重建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文明 孙丰荣 +2 位作者 刘炜 姚桂华 张运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200-202,共3页
孤立性肺结节(SPN)是肺癌的重要征象,基于肺部CT容积数据的血管树重建是SPN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前提。提出一种形态学滤波和局部特征结构相结合的肺部血管树重建方法,通过形态学滤波对待分组织进行预分割,对特定组织体素计算Hessian矩阵的... 孤立性肺结节(SPN)是肺癌的重要征象,基于肺部CT容积数据的血管树重建是SPN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前提。提出一种形态学滤波和局部特征结构相结合的肺部血管树重建方法,通过形态学滤波对待分组织进行预分割,对特定组织体素计算Hessian矩阵的特征值,并按其特征结构进行分割进而重建。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快速、有效地实现血管树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树重建 形态学 HESSIAN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脉造影图像血管树分割的血管狭窄自动识别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建辉 赵蕾 +1 位作者 李德玉 万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72,共7页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的血管狭窄位置进行自动识别,并且定量评估其狭窄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减轻医生的劳动强度。所提出的基于冠脉造影图像的血管狭窄自动识别方法包... 针对冠状动脉造影图像中的血管狭窄位置进行自动识别,并且定量评估其狭窄程度,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从而提高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准确率,同时减轻医生的劳动强度。所提出的基于冠脉造影图像的血管狭窄自动识别方法包括血管树分割以及血管狭窄识别两部分。在血管树分割部分,首先通过基于Frangi Hessian的改进模型进行图像增强,随后利用基于统计学区域融合方法对血管区域进行分割。在血管狭窄识别部分,首先利用水平集算法对分割结果进行细化获得血管骨架,随后提取血管边缘进行血管直径测量,最后采用局部最小点法计算整幅图像血管段狭窄的百分比,对狭窄段进行定位并分级。实验在153例患者的血管造影图像中检测出狭窄共计208段,其中轻度84段,中度42段,重度82段。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狭窄识别平均准确率为93.59%,敏感性为88.76%,特异性为95.58%,阳性预测值为90.51%,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和定量评价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狭窄评估 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血管树分割 血管直径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表征残肢血管结构变形的参数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小龙 晏菲 +3 位作者 董瑞琪 陈宇 蒋文涛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论证改进的Hausdorff距离(modified Hausdorff-distance,MH)对残端血管树结构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从CT断层扫描获得临床病例血管模型数据,在MIMICS 10.0中通过设置"控制点间距"(distance between control points,DCP)参... 目的论证改进的Hausdorff距离(modified Hausdorff-distance,MH)对残端血管树结构变化的影响规律。方法从CT断层扫描获得临床病例血管模型数据,在MIMICS 10.0中通过设置"控制点间距"(distance between control points,DCP)参数得到残肢血管的中心线模型,在MATLAB软件中编程施加变形,并计算和分析参数MH。根据转轴位置的不同,按照参与变形的血管节点数目、血管总长逐渐增大的顺序,将变形分为C_1、C_2、C_3、C_44种情况。结果 MH随着血管旋转角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由于参与变形血管模型的最大旋转半径和血管总长不同,呈现不同的增长趋势。随血管旋转角度增加,MH从C1到C4均逐渐增大,C_2到C_3变化最大,C_3到C_4变化最小。其中,C_2最大旋转半径和血管总长比C_1分别增加了22.2%和91.3%,C_4最大旋转半径和血管总长比C_3分别增加了14.1%和26.8%,而MH则最大变化了60.4%和4.5%。结论 MH可有效表征残端血管结构的变化,可近似认为在残肢中MH与血管变形角度呈正比,且最大旋转半径对MH的影响较大,同时发现DCP<3 mm可有效避免参数设置的影响。另外,MH还可用于其他血管树结构变化和比较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肢 改进的Hausdorff距离 血管树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生物热传导模型的Pennes方程的改进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吉明 张向梅 +2 位作者 苏日建 赵进超 郭盛楠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2期16-21,共6页
在血管树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生物热传导模型并采用考虑血管和组织间局部传热的血液灌注率,改进了传统的Pennes生物传热方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其进行仿真,并对改进前后Pennes方程求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en... 在血管树模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生物热传导模型并采用考虑血管和组织间局部传热的血液灌注率,改进了传统的Pennes生物传热方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其进行仿真,并对改进前后Pennes方程求解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Pennes方程能够显示出血管树对组织区域温度分布的局部影响,而传统Pennes方程则只表述了组织中温度分布的均匀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nes 方程 血管树 混合生物热传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