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被引量:6
1
作者 邢海英 陈玉辉 +5 位作者 许珂 黄点点 彭清 刘冉 孙葳 黄一宁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999,共9页
目的: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 目的:分析应用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ascular plaque quantification,VPQ)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行性并观察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三维超声检查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对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采用VPQ测量颈动脉斑块的灰阶中位数(gray scale median,GSM)及其他血管参数。根据斑块的GSM,分为低GSM组(GSM<40)和高GSM组(GSM≥4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斑块特征,分析斑块的稳定性。根据患者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将患者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比较两组患者在3个月和2年时颈动脉斑块GSM及其他血管参数的变化。结果:共入组120例患者,其中男性79例,女性41例,平均年龄(65.39±9.11)岁。低GSM组31例,高GSM组89例。低GSM组管腔的狭窄程度更重(面积狭窄率41.32%±21.37%vs.29.79%±17.16%,P<0.05)。低GSM组的标准化管壁指数(normalized wall index,NWI)显著大于高GSM组(0.61±0.14 vs.0.52±0.12,P<0.01),观察了77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其中男51例,女26例,年龄(64.96±9.58)岁,根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n=56)和非他汀组(n=21)。与基线相比,3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面积、管腔狭窄度、GSM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时,他汀组的GSM增加[中位数10.00(2.00,28.00)],而非他汀组的GSM减低[中位数-7.00(-11.00,5.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他汀组的颈动脉斑块体积无明显增加,而非他汀组的斑块体积略增加,但两组的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汀组斑块体积增加[中位数0.00(-30.00,40.00)mm^(3),非他汀组为30.00(10.00,70.00)mm^(3),P>0.05]。结论:三维超声(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3DUS)的VPQ可测量颈动脉斑块的GSM,低GSM(GSM<40)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更重,标准化管壁指数更高。VPQ观察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服用中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2年后斑块的灰阶中位数增加,提示3DUS的VPQ技术可用来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超声 血管斑块定量分析 颈动脉斑块 灰阶中位数 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超声测量颈动脉斑块灰阶中位数值与脑梗死预测的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文琼 段依恋 +1 位作者 项飞翔 武彧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86-490,共5页
目的应用血管斑块三维定量(VPQ)技术计算颈动脉斑块整体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分析斑块整体的回声强度,评估斑块内部成分,探讨该项技术是否能成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有效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厚度>2... 目的应用血管斑块三维定量(VPQ)技术计算颈动脉斑块整体的灰阶中位数(GSM),定量分析斑块整体的回声强度,评估斑块内部成分,探讨该项技术是否能成为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有效方法。方法研究对象为常规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厚度>2 mm的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及脑梗组(51例),脑梗组为颅脑MRI或CT扫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颈动脉超声VPQ技术采集三维图像,Philips QLAB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所观测斑块的厚度、体积、缩减百分比图、GSM(min、max、mean)以及标准灰阶中位数(NGSM)(min、max、mean)。结果①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厚度及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GSMmin、GSMmean分别为(15.86±3.82)vs.(18.54±5.16)和(28.25±4.10)vs.(34.43±4.65),均P<0.05;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NGSMmin、NGSMmean分别为(11.37±3.29)vs.(13.94±4.03)和(23.33±2.73)vs.(30.45±4.21),均P<0.05;脑梗组和对照组斑块GSMmax分别为(57.04±8.31)、(56.05±6.81),P>0.05。②GSMmean、GSMmin、NGSMmean、NGSMmi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8、0.659、0.897、0.691。GSMmean的截断值为30.5(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82.4%)。NGSMmean的截断值为26.5(灵敏度为81.1%,特异度为92.2%)。结论VPQ技术应用三维技术定量分析斑块的整体回声强度,有效评估斑块的成分,GSMmin、GSMmean、NGSMmin、NGSMmean或可作为脑梗死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血管斑块三维定量技术 脑梗死 颈动脉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三维超声VPQ技术评价针灸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黄熙畅 叶思婷 +5 位作者 戚芷琪 孟令萃 周婷 周俊合 赵琳 符文彬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6期1229-1233,共5页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VPQ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变化。方法:门诊招募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各20例,每周治疗2次,共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斑块总体积(PV)、灰阶中位值(GSM)、内中膜厚度(I... 目的:通过三维超声VPQ技术客观评价针灸治疗前、后颈动脉硬化斑块结构变化。方法:门诊招募4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假针组各20例,每周治疗2次,共3个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斑块总体积(PV)、灰阶中位值(GSM)、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后PV较前减小,而假针组较前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治疗后左侧GSM较前升高,而假针组较前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右侧GSM治疗前后差值虽然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升高趋势。结论:针灸疗法可以减小颈动脉斑块体积,稳定斑块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针灸 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