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0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
1
作者 韩莉 马东来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68,共4页
患儿女,出生后2小时。主诉:右侧腰背部、右臀部和右下肢网状红斑2小时。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小时即发现右侧腰背部、右臀部和右下肢大片网状深红色斑,压之褪色,松开后立即复色。患儿为第三胎第三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患... 患儿女,出生后2小时。主诉:右侧腰背部、右臀部和右下肢网状红斑2小时。现病史:患儿出生后2小时即发现右侧腰背部、右臀部和右下肢大片网状深红色斑,压之褪色,松开后立即复色。患儿为第三胎第三产,足月剖宫产,出生时Apgar评分10分。患儿出生后哭声大,吮奶良好,睡眠及二便均正常。既往史及家族史:患儿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其母无自然流产史,否认孕期用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发育正常,各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腰背部、右臀部和右下肢可见大片网状深红色斑,部分红斑处皮肤萎缩,表皮毛细血管扩张、迂曲呈网状或树枝状(图1),压之褪色,松开后立即复色,且按压时患儿无明显哭闹。患儿双下肢基本等长、等粗。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及抗核抗体检查均正常。右下肢血管B超未见明显异常。皮肤镜检查:镜下可见红色背景基础上有均质模糊的红蓝色区域,明显粗大、扩张的树枝状血管及周围散在的点状血管。患儿出生后4个月再次行皮肤镜检查,镜下可见红色背景基础上扩张的分支状血管及散在的点状血管,同一位置血管扩张情况明显减轻(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理石样 先天性 皮肤镜 毛细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致咯血1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高丽 彭雅婷 欧阳若芸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4,共6页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又称Rendu-Osler-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引起多系统血管畸形,包括黏膜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畸形。本文报告1例就诊于中南大学...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又称Rendu-Osler-Weber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引起多系统血管畸形,包括黏膜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动静脉畸形。本文报告1例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男性HHT病例,主要症状为咯血,这在HHT患者中非常少见,影像学检查发现双侧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双侧肺动脉增粗,完善单基因遗传病临床全外显子组检测,最终诊断为ACVRL1基因突变引起的HHT2型。HHT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家族史为主,基因检测能帮助明确诊断及分型。抗血管生成疗法是治疗HHT的有效治疗方法,对治疗咯血、鼻出血和胃肠道出血也非常有效和安全。此病例强调了对于疑似患者,建议尽早行基因筛查以明确病因、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咯血 ACVRL1基因突变 血管生成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大花红景天改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机制
3
作者 王斌雅 杨杨 +3 位作者 权强华 安全 杨成 赵炳天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16-624,共9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大花红景天提取物的改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作用,为其在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运用SymMap和TCMIP数据库获取大花红景天的活性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得...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研究大花红景天提取物的改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作用,为其在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运用SymMap和TCMIP数据库获取大花红景天的活性成分,运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Genecards数据库得到大花红景天与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的靶点,并采用String分析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最后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初步验证大花红景天改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作用。选取14种大花红景天活性成分获得相应靶点253个,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靶点2646个,其中两者交集靶点164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大花红景天可能通过Ras、VEGF、HIF-1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信号通路发挥抑制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作用。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大花红景天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角质形成细胞(HaCaT)中VEGF的分泌,同时它可以进一步抑制由VEGF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增殖、迁移和管状结构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红景天 网络药理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4
作者 徐慧超 唐隽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7-401,共5页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ET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A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2次)的基础上,每周接受1次短波... 目的:观察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90例ETR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试验组A予口服米诺环素(50 mg,每日2次)和羟氯喹(0.1 g,每日2次)的基础上,每周接受1次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联合治疗;对照组B仅接受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治疗;对照组C仅口服药物,疗程均为6周。初次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周对3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面部红斑分值(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检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6周,试验组A有效率(83.33%)高于对照组B(53.33%)和对照组C(4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阵发性潮红、红斑、灼热、干燥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不全相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结果示试验组A阵发性潮红和瘙痒症状评分分布与对照组B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干燥症状评分的分布在试验组A与对照组B、试验组A和对照组C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6周,试验组A患者面部红斑VISI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和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波射频联合低剂量光疗法和药物治疗ETR较单一疗法的疗效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面部阵发性潮红、瘙痒和干燥等症状,且治疗舒适,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波射频 低剂量光疗法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谱脉冲光联合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潘敏 陈奕鹤 +1 位作者 陈文琦 王鸣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21-725,共5页
目的:探讨窄谱脉冲光(DPL)联合波长590 nm 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ETR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DPL(每4周1次)联合LED黄光(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仅采用DPL(每4周1次)治... 目的:探讨窄谱脉冲光(DPL)联合波长590 nm LED黄光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ET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ETR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采用DPL(每4周1次)联合LED黄光(每周1次)治疗;对照组仅采用DPL(每4周1次)治疗。于治疗前和第1、2、3、4次DPL治疗后4周记录两组患者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改变。采用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AIS)评分分析患者美学改善情况,于第4次DPL治疗后4周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95例患者完成治疗和随访。两组患者每次DPL治疗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每次DPL治疗后红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第2、3、4次DPL治疗后的潮红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GAIS评分在第2、3、4次DPL治疗后均较第1次DPL治疗后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毛细血管评分和GA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PL联合LED黄光照治疗ETR可快速、有效地改善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及潮红症状,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谱脉冲光 黄光 玫瑰痤疮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内皮细胞周期阻滞可阻止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中的动静脉畸形
6
作者 唐晔 丛馨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7-327,共1页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以毛细血管扩张与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为特征的血管疾病。已有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与AVM有关,但内皮细胞周期调控是否参与AVM的...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是以毛细血管扩张与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为特征的血管疾病。已有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异常增殖与AVM有关,但内皮细胞周期调控是否参与AVM的发生尚不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细胞异常增殖 动静脉畸形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疾病 细胞周期阻滞 内皮 AV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全身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1例
7
作者 李兆杭 唐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9-301,共3页
患儿男,出生后13 d。发现皮肤红色网状皮损13 d,皮肤黄染10 d,于2019年9月5日就诊。患儿出生时即发现躯干、四肢皮肤呈暗红色网状样改变,自发病以来患儿无发热、光过敏、口腔溃疡、自发性出血等,未经诊治。
关键词 新生儿 毛细血管扩张 血管畸形 大理石样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30例临床特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士洪 李菁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4609-4614,共6页
背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累及血管的罕见遗传病,其表现具有临床异质性,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通过总结30例确诊HHT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 背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是累及血管的罕见遗传病,其表现具有临床异质性,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相关报道较少。目的通过总结30例确诊HHT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2年12月—2023年9月收治的30例HHT病例,分析HHT的临床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30例HHT患者中,男8例,女22例;中位起病年龄20.0(10.5,34.0)岁;中位病程19.5(7.8,26.0)年。30例患者均有鼻衄(100.0%),27例(90.0%)有特定部位的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扩张,28例(93.3%)有内脏血管受累,包括肝血管畸形24例(80.0%),肺血管畸形15例(50.0%),消化道血管受累5例(16.7%),脑血管畸形3例(10.0%)。30例患者中,17例(56.7%)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50.0%)出现缺铁性贫血。15例进行了基因检测:单纯ACVRL1突变12例,ENG突变2例,其中1例同时存在ACVRL1突变和ENG突变。除常规对症治疗外,部分患者进行了针对毛细血管扩张的药物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大部分患者病情得到改善。结论HHT可累及全身多脏器,包括皮肤黏膜及内脏血管,内脏血管受累中最常累及肝脏血管,脑血管受累相对较少,较易出现肺动脉高压、缺铁性贫血并发症。对怀疑该病的患者,需要仔细询问病史、查体,进行内脏血管筛查及基因检测,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临床特征 血管畸形 并发症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获得性双侧毛细血管扩张斑
9
作者 樊浩东 温路路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8-610,共3页
报告1例获得性双侧毛细血管扩张斑。患者男,48岁。双上臂及胸部多发性红斑1年。皮肤科检查:双上臂伸侧及胸部可见多发性暗红或褐色毛细血管扩张斑,Darier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基底层色素增多;真皮浅层小血管增生和扩... 报告1例获得性双侧毛细血管扩张斑。患者男,48岁。双上臂及胸部多发性红斑1年。皮肤科检查:双上臂伸侧及胸部可见多发性暗红或褐色毛细血管扩张斑,Darier征阴性。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致正常,基底层色素增多;真皮浅层小血管增生和扩张,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Masson-Fontana染色显示基底层色素增多。免疫组化: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个别肥大细胞CD117阳性。诊断:获得性双侧毛细血管扩张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 双侧 获得性 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8
10
作者 屈欢欢 高妮 +2 位作者 李凯 党二乐 高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03-605,共3页
目的:分析强脉冲光改良的完美脉冲技术(AOPT)治疗模式下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强脉冲光3种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149例。治疗组采用血管滤光片(530~650 nm和900~1 200 n... 目的:分析强脉冲光改良的完美脉冲技术(AOPT)治疗模式下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强脉冲光3种不同波段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149例。治疗组采用血管滤光片(530~650 nm和900~1 200 nm);对照1组采用560~1 200 nm滤光片,对照2组采用590~1 200 nm滤光片。主要观察指标为毛细血管扩张严重程度、面部不适感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8.00%,对照1组和对照2组有效率分别为52.00%和59.18%。治疗后,3组患者毛细血管扩张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波段的强脉冲光滤光片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有效性不同,强脉冲光血管滤光片(530~650 nm和900~1 200 nm)显示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血管滤光片 毛细血管扩张 完美脉冲技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16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纪彦林 尹国胜 +3 位作者 赵小忠 马冰冰 姚艳萍 龚朝晖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3-243,共1页
关键词 脉冲染料激光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激光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坚 盛伟琪 +2 位作者 施达仁 朱雄增 张仁元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探讨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 2例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1例为 5 8岁女性 ,表现为颈部皮下缓慢性生长的肿块 ;另 1例为 31岁男性 ,表现为... 目的 :探讨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 2例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1例为 5 8岁女性 ,表现为颈部皮下缓慢性生长的肿块 ;另 1例为 31岁男性 ,表现为右后腹膜内肿块。眼观 ,肿瘤境界均较清楚 ,镜检 ,显示以下三个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 :(1)呈簇状分布扩张性的薄壁血管 ;(2 )分布于扩张血管之间的多形性瘤细胞 ;(3)血管壁、血管周围及瘤细胞之间伴有明显的透明样变性。免疫标记显示 2例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 ,1例弱阳性表达CD34。随访至今 ,2例均未复发。结论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的软组织肉瘤 ,其组织学起源尚不明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血管扩张 透明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的MR表现 被引量:9
13
作者 岳云龙 金延方 +2 位作者 贺聪 尹南 杨磊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 研究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 (ICT)的MR及临床表现 ,评价梯度回波序列在I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诊断为ICT的患者MR扫描包括自旋回波 (SE)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像 (TSE)及梯度回波T2 加权像 (T2 FFE)。并对其MR表... 目的 研究颅内毛细血管扩张症 (ICT)的MR及临床表现 ,评价梯度回波序列在IC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 0例诊断为ICT的患者MR扫描包括自旋回波 (SE)T1加权像、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像 (TSE)及梯度回波T2 加权像 (T2 FFE)。并对其MR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ICT可见于脑桥、小脑、基底节区、丘脑及皮层下。其中 5例于自旋回波T1加权像上呈稍低信号 ,1例于快速自旋回波T2 加权像上呈稍高信号 ,其余均呈等信号强度。而在T2 加权梯度回波序列上所有病例均呈明显低信号。 3 0例患者存在一系列临床症状 ,但仅 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肯定于ICT有关。结论 T2 加权梯度回波序列是检出ICT的敏感方法且在IC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少数患者可因ICT或ICT合并少量急性期出血而引起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 磁共振成像 诊断 I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累及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文 张华斌 +1 位作者 崔立刚 王金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72-574,共3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肝脏时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6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肝脏及肝内外血管的走行及分布。结果6例患者均表现为肝固有动脉纡... 目的探讨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累及肝脏时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6例经临床明确诊断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肝脏及肝内外血管的走行及分布。结果6例患者均表现为肝固有动脉纡曲扩张伴血流速度增快,5例同时伴有肝内动脉纡曲扩张;2例发现肝内动脉-静脉瘘,3例发现肝内动脉-门脉瘘;2例合并有肝硬化,其中1例同时合并有血管瘤。结论肝内外动脉纡曲扩张伴血流速度增快为累及肝脏的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主要超声特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此病的筛查、诊断及追踪观察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仁亚 韩庶勇 许艳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12-614,共3页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血管扩张 透明变性 多形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维A联合血管扩张剂治疗6例系统性硬皮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6
作者 崔盘根 李晶冰 +4 位作者 张彩萍 王淼淼 张传福 蒋明军 林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观察阿维A联合血管扩张剂治疗系统性硬皮病(S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0—2005年住院和门诊就诊的6例SSc患者,主要使用阿维A0.5~0.6mg/(kg·d)和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皮肤受累程度采用改良的Rodnan评分法评估,治疗后... 目的:观察阿维A联合血管扩张剂治疗系统性硬皮病(S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0—2005年住院和门诊就诊的6例SSc患者,主要使用阿维A0.5~0.6mg/(kg·d)和扩张血管药物等治疗。皮肤受累程度采用改良的Rodnan评分法评估,治疗后评分减少75%以上为临床显效。结果:6例患者中有5例伴有关节疼和雷诺征(83.33%),另1例伴有吞咽困难(16.67%),均无其他内脏受累;治疗前皮肤硬化程度评分平均为(22.00±6.96)分(12~30分)。治疗2周后,所有患者的关节疼、雷诺征及吞咽困难逐渐缓解,部分患者面部等处皮肤开始变软;8周后,所有患者的皮肤症状改善,皮肤硬化程度平均评分下降至(7.17±3.92)分(2~12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患者疗效显著,2例患者在治疗2周后出现肝功能异常、血脂升高。结论:阿维A联合血管扩张剂治疗SSc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皮病 系统性 阿维A 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扩张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姜维 周雪颖 周盛年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0-724,共5页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及坏死的一类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处理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及早预防,目前的药物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改善血液...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进而导致脑组织功能障碍及坏死的一类疾病,是世界范围内较为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处理强调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及早预防,目前的药物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改善血液循环的溶栓药、抗凝药、降纤药、抗血小板聚集药,但关于血管扩张剂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仍缺乏循证依据。本文归纳并分析了血管扩张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应用情况,鉴于其可以导致脑内盗血综合征并加重脑水肿,建议临床上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时谨慎应用血管扩张剂;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选择缺血性脑卒中的诊疗方法,也可为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扩张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在毛细血管扩张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兴林 王金良 +4 位作者 蒋天裕 索伟 肖红雨 张立宁 高月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40-341,共2页
目的研究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对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18~75岁,病程1~40年。皮损部位:鼻翼4例,鼻翼、鼻背及鼻前庭12例,鼻翼及面颊13例,两侧面颊12例,颞部1例。... 目的研究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对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42例,男18例、女24例,年龄18~75岁,病程1~40年。皮损部位:鼻翼4例,鼻翼、鼻背及鼻前庭12例,鼻翼及面颊13例,两侧面颊12例,颞部1例。其中3例曾行激光治疗、4例曾行光子嫩肤治疗,但疗效均不明显。用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外径,<0.6mm30例,0.6~0.8mm12例。采用XL-射频皮肤治疗仪射频电极治疗,每例患者治疗10~30个点,行1次治疗者35例,2次治疗者7例,2次治疗间隔时间1~2个月。随访观察1~17个月。结果42例中痊愈36例(85.7%),血管数量比治疗前减少90%以上;显效6例(14.3%),血管数量比治疗前减少51%~90%。治疗后次日在治疗点出现小的结痂,5~10d脱落,部分患者治疗后面部出现红斑反应,持续1~2周消退,治疗部位皮肤无瘢痕等不良改变。结论XL-射频皮肤治疗仪消融治疗毛细血管扩张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毛细血管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在细胞骨架调节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婷婷 李柯 魏蕾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7-30,共4页
细胞骨架动力学的调节在细胞粘附、细胞变形、细胞移动等生理过程中是必需的。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 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该蛋白包含以下结构域:EVH1(Ena/VASP homolog 1)区、EVH2(Ena/... 细胞骨架动力学的调节在细胞粘附、细胞变形、细胞移动等生理过程中是必需的。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vasod ilator-stimulated phosphoprotein,VASP)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该蛋白包含以下结构域:EVH1(Ena/VASP homolog 1)区、EVH2(Ena/VASP homolog 2)区及PRR(proline-rich re-gions)区。近年来,研究发现VASP在与细胞骨架调节有关的各种细胞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神经细胞轴索的延伸、T细胞的移动、成纤维细胞的迁移等。VASP的磷酸化受PKG(cGMP-dependentprotein kinase)和PKA(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的调控。在粘附斑的形成与脱落过程中,该磷酸化起着一个“开关”的作用。本文将就近20年来VASP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 细胞骨架 细胞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原发性膀胱毛细血管扩张症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宏文 崔洁媛 +2 位作者 苏白鸽 姚勇 肖慧捷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0-212,共3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膀胱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思路。方法回顾1例原发性膀胱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女,9岁。近3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以后多次呼吸道感染后诱发的间断肉眼血尿,血凝块,持续性镜下血尿,曾伴失血性休克... 目的分析原发性膀胱毛细血管扩张症的诊断思路。方法回顾1例原发性膀胱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患儿,女,9岁。近3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肉眼血尿,以后多次呼吸道感染后诱发的间断肉眼血尿,血凝块,持续性镜下血尿,曾伴失血性休克1次。尿常规蛋白+^++,红细胞满视野;24 h尿蛋白定量0.96 g;腹部、泌尿系超声、泌尿系增强CT扫描未见异常;肾动脉造影未见动静脉畸形或瘘;膀胱镜检查提示毛细血管扩张症。患儿无相关家族史,无其他部位毛细血管扩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相关基因突变分析未见异常。结论儿童原发性膀胱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较为罕见,对于表现为早发、长期、间断肉眼血尿伴血凝块,特别有失血性休克者,应首先考虑血管因素病变可能,常规行泌尿系统各种影像学,包括血管造影检查,必要时膀胱镜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尿 膀胱 毛细血管扩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