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0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超声预测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舒启沛 张君 +4 位作者 尹娜 张军 史琳 鄢玲 郭燕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0-875,共6页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科、超声科225例接受PTA的AVF狭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内AVF是否再狭窄分为通畅组(n=204)与再狭窄组(n=21)。对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超声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价值。结果 2组术前AVF血管狭窄处内径、狭窄长度、狭窄数量、内膜厚度、肱动脉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P<0.001,OR=1.856,95%CI:1.350~2.552)是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95%CI:0.784~0.953,P<0.001),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0.4%。结论 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可能是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狭窄长度 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及再置管的意义
2
作者 卜泉东 栾弘 +3 位作者 牛立园 徐岩 张岩 王曰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6,共6页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TCC留置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13例。TCC留置中位时间35.2个月(6~70个月)。在加硬导丝支撑下拔除失功导管并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PTA开通中心静脉并原位或异位置入新TCC。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原TCC顺利拔除,1例因导管粘连严重,拔除失败。中心静脉狭窄包括右颈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和右髂静脉,行PTA后均成功置入新TCC,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6~48个月),通路功能正常。结论 DSA下PTA开通TCC相关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置入新TCC导管,能够为TCC后失功患者重新建立透析通路,延长通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中心静脉狭窄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血液透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
3
作者 胥良 牛思泉 +3 位作者 王地 信鹏程 宁宏洁 乔木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36-5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CA)在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DCB)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诊治的86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排秩法分为观察组(予以DCB联合ELCA治疗)与对照组(予以单纯DCB治疗),各43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Ⅰ(cTnⅠ)、B型脑钠肽(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治疗后1 a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K-MB、cTnⅠ、BNP、NT-proBNP、sd-LDL、GDF-15、LVESD、LVEDD降低的程度,LVEF升高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 a内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ELCA联合DCB治疗冠心病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心功能和减轻心肌损伤,并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 药物球囊扩张成形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队列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贾高鹏 曲泽 +5 位作者 李桂梅 皇甫卫忠 赵子豪 闫爽 陈秋雨 张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4125-4131,4138,共8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药物涂层球囊(DCB)作为一种新兴治疗手段,因其能有效减少再狭窄发生率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小血管病变,对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有效性数据较少。目的探讨DCB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原位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22年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且年龄>60岁老年冠心病(CHD)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完善术前检查化验。按照PCI治疗方案分为DCB组(n=30)、药物洗脱支架(DES)组(n=64)和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组(n=34)。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术前靶血管参考直径(RVD),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观察最小管腔直径(MLD),进一步推算术前直径狭窄程度(DS)、术后即刻观察管腔获益(AG),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1年残余直径狭窄程度(RDS)和晚期管腔丢失(LLL)。随访期间每月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患者院内及出院后1年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相关变量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发生MACE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DCB组、DES组和BVS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BVS组MLD、AG高于DCB组、DES组,RDS低于DCB组、DES组(P<0.05),术后1年DES组RDS低于DCB组(P<0.05)。3组患者院内均无MACE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78(425,538)d,共发生38例MACE,随访期间3组均无心肌梗死与心源性死亡事件发生;出血事件:DCB组有0例,DES组有3例,BVS组有3例,表现为牙龈出血,经评估为轻度出血。Log-rank检验结果示3组患者无MACE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0)。LASSO回归分析筛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介入治疗史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LDL-C(OR=12.204,95%CI=3.403~43.768)、介入治疗史(OR=0.041,95%CI=0.010~0.162)是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结论DCB治疗老年CHD患者大血管病变与DES和BVS比较无明显差异,有效性及安全性DES和BVS相当。DCB是治疗老年患者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安全、有效的方式,LDL-C升高和介入治疗史是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气囊血管成形术 药物涂层球囊 老年人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光利 梁熙虹 +1 位作者 郁正亚 宋乐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686-168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病变39例,其中男28例,女11例,共56条患肢。术前经影像学检查了解患肢病变血管情况,对胫前和胫后动脉的远端(或足背动脉和足底动脉)至少有一条开放者行PTA。术中选择与病变血管相同直径的长球囊导管(长80~120mm)进行球囊腔内血管成形。结果对56条患肢中的38条行PTA,34条患肢完成治疗(34/38,89.47%),其中4足(有溃疡)症状明显缓解,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患肢皮肤颜色、皮温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内,9条(9/34,26.47%)患肢再次出现缺血症状,其中5条患肢病变血管再狭窄,4条患肢病变血管闭塞(1条为急性闭塞),再次进行血管成形治疗,患肢缺血症状消失。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并发小腿动脉狭窄或闭塞较为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缺血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病变 被引量:5
6
作者 成军 赵渝 张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 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及闭塞病变的特点及腔内治疗方法,总结技术要点,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本科收治的糖尿病合并缺血性下肢动脉病变患者67例,共154条动脉施行了PTA。观察技术成功率、疗效及并发症。结果67例(81条肢体)患者共154条动脉分别行PTA,术后ABI明显提高(P<0.05),患者症状改善。8条肢体行踝关节上截肢术,保肢率90.1%(73/81)。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88.9%(72/81)。术后随访52例,平均15.6(6~36)个月,6个月通畅率82.4%,12个月通畅率69.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PTA是治疗糖尿病膝下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的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球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小板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5
7
作者 张斌 冯莹 +4 位作者 靳立军 黄涛 乌汉东 董太明 赖毅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838-838,851,共2页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的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 15例糖尿病患者和 5 7例非糖尿病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浆 11-DH -TXB2 和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来反映血小板活化水平 ,并比较...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后的血小板活化水平的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测定 15例糖尿病患者和 5 7例非糖尿病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浆 11-DH -TXB2 和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来反映血小板活化水平 ,并比较其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 11-DH -TXB2 升高和cAMP降低水平 ,术后糖尿病患者的 11-去氢 -血栓素B2 (11-DH -TXB2 )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而糖尿病患者的cAMP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血小板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 被引量:5
8
作者 侯玉清 刘伊丽 +2 位作者 贾满盈 郭志刚 牛序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52-152,共1页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中急性血管闭塞并发症的紧急处理侯玉清刘伊丽贾满盈郭志刚牛序芳⒇业已证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措施,然而急性血管闭塞严重影响手术效果。据统计,美国一年内因术中急性血管闭塞造成1000多例患者死亡。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成形术 血管闭塞 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续护理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病人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9
作者 潘楚梅 熊碧文 +4 位作者 张琢玉 汤昌连 张雪 王涓 刘幼文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9期3104-3108,共5页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病人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实施PCI手术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PCI手术常规治疗、护理与出院指...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病人二级预防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8月—2013年5月实施PCI手术病人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随机分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病人均接受PCI手术常规治疗、护理与出院指导,随访1年,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病人1年后治疗依从性、冠心病事件发生率及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结果]1年后,试验组病人治疗依从性评分为:服药依从性(3.63±0.93)分,改善生活方式依从性(2.75±0.84)分,控制体重依从性(0.54±0.50)分,定期复诊依从性(0.79±0.41)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21分±1.25分,2.48分±1.05分,0.44分±0.50分,0.65分±0.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试验组1年后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分别为77.4%、91.4%、83.9%,高于对照组(63.5%、76.5%、58.8%),冠心病事件发生率为15.1%,低于对照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延续护理能促进PCI术后二级预防措施的落实,改善病人治疗依从性,提高血压、血糖、血脂达标率,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CI) 延续护理 二级预防 依从性 冠心病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 被引量:3
10
作者 何山 艾永珍 王宏宇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乐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老年病人的干预 被引量:15
11
作者 赵皎皎 金海君 +2 位作者 任爱玲 姜琦 文淑峰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6年第8期2011-2013,共3页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老年病人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6例实施PTCA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音乐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治疗前后分别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和...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老年病人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6例实施PTCA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音乐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音乐疗法,治疗前后分别以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和McGill疼痛强度指数(PPI)评估病人心理状态及术后伤口、腰背疼痛情况,并记录术后入睡困难和排尿困难情况。[结果]音乐组病人术后焦虑状态及术后疼痛、入睡困难和排尿困难等不适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或P<0.05)。[结论]音乐疗法可有效地降低PTCA老年病人的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疗法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老年病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对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胡深 宋伟健 +1 位作者 颜杰浩 曾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2期975-978,共4页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 目的探讨以小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为主或联用小剂量尿激酶(UK)对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部分再通术后出血性转化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8例前循环颅内动脉急性闭塞行超选择性介入治疗,其中16例采用常规UK+微导丝碎栓(对照组),22例采用小径球囊PTA或联用小剂量UK(PTA组)。比较两组再通后出血性转化发生率和预后。结果再通时间在对照组63.9±18.9min,PTA组18.3±8.1min,P<0.01;残留狭窄率<50%者在对照组75.0%(12/16),PTA组22.7%(5/22),P<0.01。7例发生出血性转化(对照组4例,PTA组3例),其中4例(对照组3例,PTA组1例)需外科处理,并遗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无一例因出血性转化而死亡。结论在治疗时间窗内,对颅内动脉急性闭塞采用小径球囊PTA为主的控制性部分再通术,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并可明显提高部分再通率,缩短再通时间,为二期支架成形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 动脉闭塞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出血性转化 小径球囊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机制及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焕鑫 张宏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1期1813-1816,共4页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尽管初始疗效较好,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本文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机制及其防治两个方面,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进展,指出新生内膜增生和冠脉重塑不良可能是发生再狭窄的主要机制;对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有药物、支架、基因、切割球囊PTCA和放射等方法,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再狭窄 机制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良献 冯新武 黄仕洲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12期1298-1299,共2页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1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3周后行PCI ,PCI前 1周内及 6个月后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监测血压、心率、运动量、运动... 目的 :通过平板运动试验探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1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 ,于发病 3周后行PCI ,PCI前 1周内及 6个月后行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 ,监测血压、心率、运动量、运动时间、心电图变化及运动诱发的心绞痛。结果 :PCI后的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大心率、心率血压乘积明显高于术前 (P <0 0 1) ,运动诱发心绞痛的比率明显低于术前 (P <0 0 5 ) ,运动诱发的S T段压低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PCI能显著提高AMI患者的运动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急性心肌梗死 运动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行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的护理 被引量:15
15
作者 席虎玉 《护理研究》 2002年第5期288-289,共2页
关键词 老年 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 护理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正常参考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杨希立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4年第3期166-167,179,共3页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时“正常”参考段的病变情况。方法  12 0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 ,术中血管内超声 (IVU S)评价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血管段。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段仅10 .8%经 IVUS证实无...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心病介入治疗时“正常”参考段的病变情况。方法  12 0例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 ,术中血管内超声 (IVU S)评价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血管段。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的参考段仅10 .8%经 IVUS证实无明显病变 ;(2 )参考段平均面积狭窄百分比为 (4 2 .6± 11.9) % ,参考段狭窄程度与目标病变的狭窄程度呈轻度正相关 (r=0 .32 7,P<0 .0 0 1) ;(3)参考段的病变中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较少而脂质斑块较多。结论 造影显示的“正常”参考段冠状动脉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冠脉微循环障碍中的诊断性能研究
17
作者 贾硕 程功 +4 位作者 关蕾 冯盼盼 许百灵 方伟 张骥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22-1127,共6页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患者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原因可能与合并冠脉微循环障碍(CMD)有关,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SPECT)作为可定量检测CMD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在此类人群中的诊断性能研究较少。目的评估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在PCI后合并CMD患者的诊断性能。方法纳入2020年11月—2021年11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因冠心病行PCI后仍存在典型心绞痛症状的住院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行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温度/压力导丝测算血流储备分数(FFR)和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筛选出FFR>0.8且术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的患者共20例,共60条血管纳入研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IMR与CFR的相关性。以IMR为金标准,绘制CFR诊断CM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20例CMD患者纳入研究,男15例,女5例,患者平均年龄(64.2±9.3)岁。纳入的60条血管中有21条为左前降支,17条为左冠状动脉回旋支,22条为右冠状动脉。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R与CFR呈负相关(r=-0.526,P<0.001)。CFR诊断CMD的AUC为0.840(95%CI=0.716~0.964),截断值为1.985。结论SPECT在PCI后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诊断性能,使用升级采集技术及新的心肌血流定量分析软件后的SPECT可作为诊断PCI后无心外膜下血管梗阻性狭窄患者是否存在CMD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脉微循环障碍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塞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
18
作者 杨天崙 李传昶 +4 位作者 蒲晓群 郑昭芬 荆施展 邓金华 孟霜媛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适应证、时机、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 76例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治疗并随访。结果 :76例患者共有 79支梗塞相关冠状动脉 ;78支再灌注成功 ,再灌注成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的适应证、时机、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 76例急性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行直接PTCA治疗并随访。结果 :76例患者共有 79支梗塞相关冠状动脉 ;78支再灌注成功 ,再灌注成功率为 98.7%。其中心肌梗塞溶栓疗效分级 (TIMI)Ⅲ级者 77支 ,TIMIⅡ级者一支 ;再灌注未成功一例 ,再灌注后冠脉急性再闭塞一例 ,死亡一例。随访无一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不全与心肌梗塞再发。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直接PTCA安全可行 ,对AMI时间超过 2 4h ,经内科药物治疗后临床上仍有明显胸痛的患者 ,亦可考虑直接PT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塞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治疗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一例
19
作者 刘建仁 刘慧勤 +9 位作者 晁明 丁美萍 黄鉴政 钟国栋 武建军 张广强 张宝荣 宋水江 胡海涛 郑锦志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8-220,共3页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经皮腔血管成形术 PTA治疗 并发症发生率 锁骨下动脉狭窄 胸外科手术 支架植入术 S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苏良献 冯新武 邓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634-635,共2页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4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分为PCI组 (2 2例 )和非PCI组 (2 4例 ) ,PCI组于发病 2~ 3周内行PCI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 1周及 6个月后行... 目的 :探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PCI)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46例初次Q波型AMI患者分为PCI组 (2 2例 )和非PCI组 (2 4例 ) ,PCI组于发病 2~ 3周内行PCI ,两组患者均于发病 1周及 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PCI组术后 6个月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梗死区的局部室壁运动指数及整体室壁运动指数明显优于非PCI组 (P <0 0 1,P <0 0 1,P <0 0 1,P <0 0 5 ) ,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成形术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