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1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前超声预测动静脉内瘘狭窄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舒启沛 张君 +4 位作者 尹娜 张军 史琳 鄢玲 郭燕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70-875,共6页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对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科、超声科225例接受PTA的AVF狭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根据术后3个月内AVF是否再狭窄分为通畅组(n=204)与再狭窄组(n=21)。对2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超声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价值。结果 2组术前AVF血管狭窄处内径、狭窄长度、狭窄数量、内膜厚度、肱动脉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P<0.001,OR=1.856,95%CI:1.350~2.552)是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8(95%CI:0.784~0.953,P<0.001),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80.4%。结论 术前AVF血管狭窄长度可能是预测AVF狭窄行PTA术后再狭窄的独立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狭窄长度 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自体动静脉瘘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
2
作者 陈颖慧 陈鸿雁 +3 位作者 张秉宜 熊狄 万珍 何晏霖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80-384,共5页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1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PTA的自体AVF血栓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成功组(n=114)与失败组(n=30);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AVF超声参...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自体动静脉瘘(AVF)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144例接受超声引导下PTA的自体AVF血栓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成功与否将其分为成功组(n=114)与失败组(n=30);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AVF超声参数,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TA治疗自体AVF血栓闭塞的危险因素并以列线图可视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失败组年龄、AVF使用年限、血管钙化程度、血栓杨氏模量平均值(Emean)、最大值(Emax)及最小值(Emin)均高于,而AVF静脉流出道数量低于成功组(P均<0.05)。血管中-重度钙化、血栓高Emean、AVF静脉流出道数量为1均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自体AVF血栓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所获模型预测治疗失败的AUC为0.969。结论血管中-重度钙化、高血栓Emean、AVF静脉流出道数量为1均为超声引导下PTA治疗自体AVF血栓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动静脉瘘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透析导管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及再置管的意义
3
作者 卜泉东 栾弘 +3 位作者 牛立园 徐岩 张岩 王曰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61-966,共6页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 目的 探讨DSA造影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开通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unnel-cuffed catheter, TCC)留置后失功中心静脉和再置管的意义。方法 纳入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TCC留置相关中心静脉病变患者13例。TCC留置中位时间35.2个月(6~70个月)。在加硬导丝支撑下拔除失功导管并造影显示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PTA开通中心静脉并原位或异位置入新TCC。结果 13例患者中有12例原TCC顺利拔除,1例因导管粘连严重,拔除失败。中心静脉狭窄包括右颈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和右髂静脉,行PTA后均成功置入新TCC,未行支架植入。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3.1个月(6~48个月),通路功能正常。结论 DSA下PTA开通TCC相关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置入新TCC导管,能够为TCC后失功患者重新建立透析通路,延长通路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中心静脉狭窄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 血液透析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联合吲哚布芬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PTA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4
作者 王天义 吴军 张宏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66-1870,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吲哚布芬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吲哚布芬,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片。检测内瘘管径、内瘘血流量、血... 目的探讨丹参联合吲哚布芬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给予吲哚布芬,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参片。检测内瘘管径、内瘘血流量、血小板聚集率、凝血功能指标(APTT、PT、TT、FIB)、炎性因子(IL-6、IL-1β、TNF-α)、再狭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内瘘管径、内瘘血流量大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2组血小板聚集率、FIB、炎性因子降低(P<0.05),APTT、PT、TT延长(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再狭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联合吲哚布芬可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PTA术后内瘘管径、血流量减小进程,维持内瘘畅通,缓解血小板聚集和机体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吲哚布芬 自体动静脉内瘘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涂层球囊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安全性和预后对比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彦江 刘彤晖 +2 位作者 田惠 孙岩 张勇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03-808,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 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的安全性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2年4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DCB组和普通球囊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疗效和安全性终点,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临床结局和影像随访结果。结果研究共纳入49例患者,其中DCB组30例,普通球囊组19例。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6个月内再发卒中率、再狭窄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DCB组狭窄程度为14.50%(9.55%~23.42%),低于普通球囊组的30.00%(15.42%~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与普通球囊相比,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的,可以有效降低目标血管再狭窄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涂层球囊 血管成形术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卒中 血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中血流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韩永丰 杨磊 +2 位作者 李虹 张栋梁 刘朝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94-905,共12页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临床疗效和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非完全扩张管腔PTA... 目的 探讨重度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颅内动脉狭窄)非完全扩张管腔经皮血管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PTAS)的临床疗效和支架植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2023年2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非完全扩张管腔PTAS治疗的52例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狭窄率> 70%)患者。记录术中植入支架后的残余狭窄率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术前和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采用MeshLab软件将血管三维影像学资料进行编辑,虚拟修复狭窄接近正常管腔,并获得支架植入前后狭窄动脉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支架植入后的残余狭窄率为(15.34±6.12)%,优于支架植入前[(84.60±7.20)%;t=98.672,P=0.000]。术后6个月mRS评分(0.38±0.21)分,低于术前[(1.21±0.43)分;t=24.124,P=0.000]。与支架植入前狭窄动脉各段管壁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支架植入后动脉近端正常段、狭窄段、远端正常段动态压力、总压力、剪切力、剪切率、单元雷诺数降低(均P=0.000),狭窄分支根部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剪切力(P=0.000)、剪切率(P=0.008)、单元雷诺数(P=0.000)亦降低。与支架植入前狭窄动脉各段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相比,支架植入后动脉近端正常段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血流速度(P=0.000)、涡度(P=0.005)、湍流动能(P=0.000)、湍流强度(P=0.000)、湍流耗散率(P=0.000)、湍流雷诺数(P=0.000)降低,单元雷诺数升高(P=0.000);除外血流速度(P=0.138),狭窄分支根部动态压力、总压力、涡度、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湍流雷诺数值降低(均P=0.000);狭窄段动态压力、总压力、血流速度、涡度、湍流动能、湍流强度、湍流耗散率、湍流雷诺数、单元雷诺数降低(均P=0.000);远端正常段动态压力(P=0.000)、总压力(P=0.000)、血流速度(P=0.001)、涡度(P=0.000)、湍流动能(P=0.000)、湍流强度(P=0.000)、湍流耗散率(P=0.000)、湍流雷诺数(P=0.000)降低,单元雷诺数升高(P=0.000)。虚拟修复狭窄后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接近支架植入后血流动力学参数。结论 非完全扩张管腔PTAS治疗重度颅内动脉狭窄可以改善狭窄动脉各段管壁和管腔内血流动力学参数,降低紊乱血流对管壁的损害,降低完全扩张狭窄可能造成的斑块破碎脱落栓塞远端脑组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疾病 血流动力学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李攀峰 李晓健 +3 位作者 王国权 张松坡 牛浩 翟水亭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4,共5页
目的 评价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采用LABA或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 目的 评价激光辅助球囊血管成形术(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L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采用LABA或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CLI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临床疗效。结果 32例患者行LABA治疗,40例患者行单纯BA治疗。LABA组技术成功率、术后踝肱指数(ABI)、术后ABI较术前提高值、术后24个月临床症状持续改善率和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均高于单纯BA组(均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相关的靶血管穿孔、截肢及死亡事件,在靶血管动脉夹层、远端栓塞、补救性支架置入及术后24个月免截肢生存率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LAB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CLI安全有效,中期疗效优于单纯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 激光 球囊 血管成形术 严重肢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磷脂综合征合并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一例
8
作者 孙建飞 吴一娜 +1 位作者 朱时杰 黄清海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256,共4页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 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少见具有高致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APS合并非急性脑供血动脉闭塞的最佳治疗方案仍不明确。作者报道1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进行再通治疗的APS合并颈内动脉非急性闭塞患者,术后7个月DSA复查血管保持通畅。药物涂层球囊具有无支架置入的特点,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在该类高致栓性患者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磷脂综合征 颈动脉闭塞 球囊扩张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扩张桡动脉后及反“J”型移植物建立动静脉瘘用于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 被引量:1
9
作者 姜燕 熊智倩 +4 位作者 刘俪婷 苏朝江 陈彦 张帅 刘宗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动静脉瘘(AVF),以及利用反“J”型移植物建立移植物动静脉瘘(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6例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桡动... 目的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动静脉瘘(AVF),以及利用反“J”型移植物建立移植物动静脉瘘(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6例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桡动脉远端直径<1.5 mm、头静脉直径≥2.0 mm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造瘘方案将其分为AVF组(n=30)、PTA+AVF组(n=34)及AVG组(n=32);比较3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AVF组、PTA+AVF组及AVG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0.00%、94.12%及100%,临床成功率分别为30.00%、82.35%及93.7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1、3、6、9及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0.00%、30.00%、27.59%、27.59%及24.14%,PTA+AVF组分别为94.12%、82.35%、78.79%、68.75%及62.50%,AVG组分别为100%、93.33%、83.33%、76.67%及66.6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1、3、6、9及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3.33%、75.00%、75.00%、70.83%及58.33%,PTA+AVF组分别为93.33%、93.33%、83.33%、83.33%及80.00%,AVG组分别为100%、100%、93.33%、90.00%及80.00%;3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直接及经超声引导下以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AVF,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动静脉瘘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Augsburg医疗中心1996年到2003年收治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行截肢术,旁路分流术和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的发生率研究
10
作者 Wohlgemuth WA Freitag MH +3 位作者 Wlfle K D Bohndorf K Kirchhof K 杨海涛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2期1265-1265,共1页
关键词 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皮血管成形术 下肢截肢术 医疗中心 分流术 发生率 旁路 德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下动脉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建波 赵俊功 +4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明华 程英升 程永德 王珏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18-32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下肢膝下血管病变的技术成功率、手术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防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5月行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27例,分析其术前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包括Rutherford-Becker分级以及踝肱指数。对不同病变类型及不同球囊的技术成功率进行比较,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初步探讨防治方法。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术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3例手术失败。狭窄性病变和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结果不同,χ2分析P<0.01;选用较短的冠脉球囊和长的膝下专用球囊对病变的开通情况经fisher精确概率法χ2检验P=0.02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并发症主要有急性血栓形成、导丝穿破血管壁、斑块脱落及管壁夹层等,根据情况给予了相应处理。结论PTA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性病变的理想选择,术前对患者下肢动脉情况进行认真评估,制订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缺血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使用长球囊行膝下血管成形术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王珏 吴正阳 +6 位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王建波 程英升 李明华 王武 张培蕾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1-195,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长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34例患者(53条下肢,119处血管病变)接受了长球囊膝下血管PTA。回顾性分析血管造影图像,根据病变长度和程度进行分类和分级。平均随访期(7.4±2.6)个月,随访期内每3个月进行1次下肢MRA,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92%患者手术成功。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和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2)分别从治疗前的(0.50±0.18)和(18.85±12.08)mmHg,提高到治疗后的(0.81±0.12)和(39.85±12.67)mmHg。在随访期末,29例患者取得稳定疗效。5例症状复发,其中3例行第2次PTA。共进行了2例大截肢和4例小截肢术,取得94%的保肢率和59%的通畅率。结论使用长球囊行膝下动脉PTA治疗糖尿病严重下肢缺血安全、可行,取得令人鼓舞的中期效果,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来评估其长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球囊 糖尿病足 膝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诊治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对比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兴升 陈庆伟 +2 位作者 王志刚 柯大智 吴庆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4期259-262,共4页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中的优缺点,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岁及以上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637例,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09)和股动脉组(n=728),比...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在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成形术中的优缺点,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60岁及以上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1637例,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桡动脉组(n=909)和股动脉组(n=728),比较两组间动脉穿刺成功时间、穿刺成功率、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率、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及随访术后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桡动脉穿刺成功897例(897/909,98.68%),股动脉组股动脉穿刺成功722例(722/728,99.18%)。桡动脉组穿刺时间较股动脉组长(P<0.05)。两组的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术后MACE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造影时间、X线曝光时间、穿刺相关血管并发症、迷走反射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桡动脉组明显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治疗老年冠心病安全可行,且易止血,术后无须卧床,并发症少,创伤小,可作为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首选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局部脑灌注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0
14
作者 严家川 张猛 +2 位作者 王延江 杨珩 周华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33-835,共3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8例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患侧和对侧局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后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8例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在手术前后对患者行脑CT灌注成像检查,观察患侧和对侧局部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的变化。结果在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前,与对侧比较,患者患侧CBF、CBV降低,MTT延长。与术前比较,患者接受介入手术后患侧CBF、CBV明显增加,MTT明显缩短(P<0.05),与对侧比较,各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可使狭窄侧脑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血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成形术后外膜细胞表型转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永利 贺能树 +4 位作者 张家兴 司同国 范海伦 葛夕洪 徐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424-429,共6页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的迁移。方法改良导丝法损伤24只大鼠颈总动脉(CCA),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5-溴,2尿苷嘧啶(BrDU)标记增殖和迁移的成纤维细胞,以免疫组化,BrDU单染结合α-...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和外膜细胞向血管内膜的迁移。方法改良导丝法损伤24只大鼠颈总动脉(CCA),制作血管再狭窄模型;采用5-溴,2尿苷嘧啶(BrDU)标记增殖和迁移的成纤维细胞,以免疫组化,BrDU单染结合α-肌动蛋白(α-actin)复染,光镜、扫描电镜和图像分析仪观察和分析损伤后3、7、14和28d,血管外、中和内膜上与BrDU结合的成纤维细胞的动态分布。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BrDU结合的外膜成纤维细胞在术后第3天外膜上分布较多,至第7天达到峰值并表达α-actin,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成为成肌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第14天,外膜上阳性细胞数下降,中膜和内膜上数量显著上升,内膜增厚,管腔狭窄;第28天,外膜、中膜和内膜阳性细胞数量回归到基线,但内膜ECM沉积较多,内膜仍增厚,管腔狭窄。不同时间点,血管三层结构内阳性细胞数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2.电镜观察:血管成形术后,成纤维细胞胞质饱满,粗面内质网发达,表面分泌颗粒丰富,合成大量微丝束,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第7和14天,成肌纤维细胞形成宽大的伪足,分别伸向血管外弹力板窗孔和内弹力板窗孔,细胞呈腔内方向迁移趋势。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合成分泌α-actin;外膜成纤维细胞转化为成肌纤维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增殖,成为新生内膜的细胞成分;外膜细胞和血管再狭窄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血管外膜 成肌纤维细胞 表型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支架成形术处理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被引量:29
16
作者 李宝民 李生 +1 位作者 周定标 吴卫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68-670,共3页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 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技术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14例 ,狭窄位于颈动脉分叉部 6例 ,颈内动脉颅内段 3例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 3例 ,颈总动脉起始部 2例。均经股动脉入路 ,依据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长度 ,13例分别选用不同型号的Smart自膨式支架和Biodivysio管状支架进行血管内成形 ,1例行球囊扩张成形。 14例均获成功 ,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术后卒中量表 (NIHSS)测定无卒中发生 ;随访 3~ 14个月 ,无TIA等缺血性神经损害发生。本组初步结果表明 ,应用支架成形技术经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系血管狭窄操作较安全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系血管狭窄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术 手术适应证 禁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洛他唑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和血管重构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子新 谭庆 +1 位作者 宋丽新 曾定尹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20-421,共2页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和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日本雄性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高脂组,西洛他唑组。采用高胆固醇(1.5 g/(kg.d)加腹主动脉内皮剥脱制作血管狭窄模型,之后行血管球囊扩张成... 目的:探讨西洛他唑对家兔血管成形术后内膜增殖的抑制作用和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日本雄性大耳白兔60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高脂组,西洛他唑组。采用高胆固醇(1.5 g/(kg.d)加腹主动脉内皮剥脱制作血管狭窄模型,之后行血管球囊扩张成形术。于术后4周处死动物,取血管成形术部位血管标本,进行光镜、电镜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高脂组内膜增生最明显,内膜面积最大而管腔面积最小;西洛他唑组内膜面积较高脂组明显减小,管腔面积明显扩大,两组相比P<0.05。电镜结果:高脂组见大量泡沫细胞,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多,而西洛他唑组泡沫细胞少见,收缩型平滑肌细胞多并可见凋亡细胞。PCNA免疫组化染色:高脂组PCNA阳性细胞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西洛他唑组,主要分布于内膜和内弹力板区域(P<0.05)。结论:新型抗血小板制剂西洛他唑能够抑制家兔血管成形术后的内膜增殖,促进有益的血管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洛他唑 血管成形术 内膜增殖 血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何凡 蔡进中 +2 位作者 王露平 窦永充 陈旭东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91-1195,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0例,其中Fontain分期Ⅱ期患者11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12例,观察所有患者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30例患者45支血管行PTA,成功开通42支血管,手术成功率为93.3%。开通血管中行超声斑块消融术血管1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血管20支,超声斑块消融+球囊成形术+支架植入术血管12支。2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其中FontainⅡ期患者11例(11/11),Ⅲ期患者7例(7/7),Ⅳ期患者9例(9/12)。Fontain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高于Ⅳ期患者(P<0.05)。30例患者中仅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多种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手术成功率;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 超声斑块消融术 球囊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史怀璋 徐善才 +6 位作者 高成 季智勇 王春雷 吴培 刘珍 廉庆北 许斌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 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1月 2009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单中心完成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127例(责任血管狭窄率为50%~99%)的临床资料。以应用球囊扩张支架的前20例和自膨式支架的前20例为界,将病例分为非成熟期和成熟期。观察术中及术后7 d所有不良事件,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127例中,10例(7.9%)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卒中3例(2.4%),缺血性卒中6例(4.7%,4例为小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8%)。死亡3例(2.4%),重残2例。②非成熟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7.5%,7/40)高于成熟期患者(3.5%,3/87),P<0.05。性别、年龄、狭窄程度、支架类型及病变位置对并发症无影响。剔除手术操作因素造成的4例(均在非成熟期),后循环病变的并发症发生率(11.1%,5/45)高于前循环(1.2%,1/82),P<0.05。③分层分析显示,应用球囊扩张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25.0%,4/16)高于前循环病变(1.7%,1/59),P<0.05;应用自膨式支架,后循环病变并发症发生率(6.9%,2/29)低于球囊扩张支架(25%,4/1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术者接受严格训练的前提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相对安全的;处理后循环病变的相对风险较高,而使用自膨式支架可能会降低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障碍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血管成形术治疗DSA相对禁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1
20
作者 庄勇 曾锦树 +3 位作者 叶小剑 戴贻权 郭平凡 蔡方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0-563,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8例不宜接受DSA引导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20条动脉)行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8例不宜接受DSA引导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20条动脉)行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病变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总复发率。结果 20支动脉中,完全闭塞15支,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5支;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40.00%(8/20),支架植入术成功率100%(12/1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病变处PS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4.26, P =0.046),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与术后24 h 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总复发率分别为0、5.00%(1/20)、10.00%(2/20)、20.00%(4/20)、50.00%(10/20)。结论 超声引导下肢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