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CT血管成像术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倩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1106,共5页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目的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6mm×6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结论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 黄斑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新生血管 前瞻性研究 OCT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带用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术后沙袋固定
2
作者 张敏 查莹莹 祝刚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2期87-87,共1页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沙袋压迫 外科 腹带 神经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点 血管成像术 穿刺点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显示大根髓动脉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刘靖 李惠民 +1 位作者 于红 肖湘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220-222,共3页
大根髓动脉是脊髓胸腰段的主要供血动脉。脊髓75%的血供来源于大根髓动脉。为防止脊髓缺血性损伤,在对降主动脉胸腹段进行有创性治疗时,需要辨明脊髓血供的解剖特征。应用多排螺旋CT可以通过简单的扫描程序及简捷的后处理成功显示大根... 大根髓动脉是脊髓胸腰段的主要供血动脉。脊髓75%的血供来源于大根髓动脉。为防止脊髓缺血性损伤,在对降主动脉胸腹段进行有创性治疗时,需要辨明脊髓血供的解剖特征。应用多排螺旋CT可以通过简单的扫描程序及简捷的后处理成功显示大根髓动脉。合理的对比剂流速及自动阈值触发技术的应用是成功显示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髓大动脉 CT血管成像术 MR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技术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7
4
作者 罗健君 李晓兵 +4 位作者 许建铭 须同禄 刘仁坚 秦明明 汤建英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6期891-893,共3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 ( 3DCE 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 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 ,对 3 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 3DCE MRA检查。其中脑动脉 14例 ,颈动脉 9例 ,胸主动脉 8例 ,门静脉4例 ,股动脉 3例... 目的 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 ( 3DCE MRA)的技术方法和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采用 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 ,对 3 8例病人进行靶血管 3DCE MRA检查。其中脑动脉 14例 ,颈动脉 9例 ,胸主动脉 8例 ,门静脉4例 ,股动脉 3例。成像技术包括 3DCE MRA增强前后图像数据减影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及多平面重建 (MPR)。结果 图像质量优良者达 97.4% ,能够清楚显示靶血管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部位及其狭窄程度。 2 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和 /或手术证实。结论 高质量的 3DCE MRA图像依赖于注药后最佳的延时扫描时间、合适的注射速率、注射总量、扫描序列及其参数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图像处理 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5
作者 孙益芳 邢伟 +2 位作者 邱建国 史新平 薛京利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11期971-973,共3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表面覆盖法(SSD)、实时3D(RT-3D)、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多种方式重组。16例经手术证...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表面覆盖法(SSD)、实时3D(RT-3D)、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多种方式重组。16例经手术证实,8例经造影证实,其中2例术后进行了复查。结果:SSD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全貌,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但显示管腔内的情况欠佳;RT-3D图像优于其它方法的重组图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动态观察病变,但重组时间较长。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并能显示主动脉旁血肿等合并症,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CPR可连续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弥补MPR的不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象,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缩窄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姚凤明 戴闽晔 +2 位作者 任峰 付峰 李晖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 目的:评价MS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主动脉缩窄伴心脏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例主动脉缩窄患者行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仿真内境(VE)等后处理。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照手术结果及超声心动图,分析MSCTA在诊断主动脉缩窄伴心内畸形中的优缺点。结果:11例患者心内心外畸形共35处,MSCTA共诊断26处(诊断符合率74.3%),其中心外畸形19处(诊断符合率95%),漏诊1处动脉导管未闭,诊断心内畸形7处(诊断符合率46.7%),漏诊2例房间隔缺损和6例瓣膜病变共8处畸形;超声心动图共诊断畸形29处(诊断符合率82.9%),其中诊断心外畸形14处(诊断符合率70%),漏诊主动脉缩窄5例和肺静脉瘤样扩张1例,诊断全部心内畸形(诊断符合率100%)。结论:MSCTA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缩窄的特异征象,明确病变的部位、类型、侧枝血管情况,对于诊断、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MSCTA和超声心动图的联合应用是诊断心内心外复杂畸形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血管成像术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后处理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晓兵 罗健君 +5 位作者 秦明明 张继兵 史晓唏 翁小琳 张文琪 许建铭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6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结果:76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3DCE-MRA)在头颈部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应用3D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对76例临床疑头颈部血管疾病患者进行3DCE-MRA检查。结果:76例3DCE-MRA均获成功,3DCE-MRA图像明确显示了病变部位及范围。结论:3DCE-MRA快速、准确,有利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像术 磁共振成像 三维对比增强MR血管成像 头颈部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虞崚崴 汤光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06-209,共4页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双源CT以极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可以不依赖心率进行冠状动脉数据采集,获得满意的影像质量,使临床适应范围更宽,诊断更加准确,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无疑也是目前冠状动脉最好的无创检查方法。本文综述双源CT的基本特点和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双源CT 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脑血管成像中的期相设置与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鹰 漆剑频 +2 位作者 张菁 肖明 张建华 《放射学实践》 2005年第7期635-638,共4页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最佳期相设置条件。方法:参照47例患者脑颈内动脉、大脑大静脉时间密度曲线,选择16s和28s为脑动、静脉成像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此期相设置对37例患者进行脑CTA及CTV检查。结果:颈内动脉对比... 目的:探索多层螺旋CT在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最佳期相设置条件。方法:参照47例患者脑颈内动脉、大脑大静脉时间密度曲线,选择16s和28s为脑动、静脉成像扫描延迟时间。采用此期相设置对37例患者进行脑CTA及CTV检查。结果:颈内动脉对比剂流入峰值时间平均值19.1s,95%可信区间13.6~24.6s;大脑大静脉峰值时间平均值27.1s,95%可信区间19.3~34.9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平均值8.0s,95%可信区间5.6~10.5s;峰值时间差显著性t检验分析,t=6.410,p值小于0.01,脑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采用该期相设置脑动脉成像优、良者96.5%,中3.5%,脑静脉优、良94.7%,中5.3%。结论:选择16s、28s为脑动、静脉期期相设置所获图像为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术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变化及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造文 王尔茜 陈有信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63-966,共4页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flow density,CFD)的改变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年...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黄斑区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flow density,CFD)的改变及其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2型糖尿病及非糖尿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各21例21眼,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检测糖尿病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别在术后1 d、10 d、30 d、90 d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OCTA)对两组进行黄斑部3 mm×3 mm的扫描,测量两组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及视网膜厚度。结果糖尿病组术后1 d、10 d、30 d、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分别为(62.89±4.83)%、(61.95±3.96)%、(60.96±4.29)%、(60.78±4.67)%,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F=9.203,P<0.001);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变化值为(-2.11±1.42)%,与非糖尿病组黄斑区脉络膜CFD变化值(-1.15±1.3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糖尿病组中,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中心凹区域:r=-0.48,P=0.028;旁中心凹区域:r=-0.54,P=0.012)。糖尿病组术后1-3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40),术后1-90 d的黄斑区脉络膜CFD降低幅度与基线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36)。结论超声乳化手术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脉络膜CFD下降,其降低幅度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基线是否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乳化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 脉络膜毛细血管 血流密度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裴光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5期2636-2637,共2页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方法:9例经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的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9例肺隔离症患者中,6例... 目的:探讨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特征。方法:9例经病理证实为肺隔离症的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技术,显示异常血管与病灶的关系。结果:9例肺隔离症患者中,6例的病灶位于左下叶,3例的病灶位于右下叶,全为叶内型,异常供血全部来自胸主动脉。CT平扫表现为肿块形5例,不规则形4例。多模式重组血管成像9例均清晰显示异常体动脉供血。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结合多模式重组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隔离症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血管成像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血管残余缺损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厉建林 王兵 +3 位作者 王越 安乾 吴斐 司江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79-1481,共3页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 目的: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残余血管缺损,探索造成缺损的可能原因及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院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9月1日期间行CEA手术的患者,术后1个月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观察记录重建血管的残余缺损。彩超随访4~6个月观察术后血管状况并记录心脑血管事件数。结果:共有175例患者进入研究,其中152例(86.9%)术后CTA上观察到残余缺损。共有376处缺损,其中颈总动脉(CCA)169处(44.9%),颈内动脉(ICA)137处(36.4%),颈外动脉(ECA)70处(18.7%)。残余缺损对ICA或CCA造成30%~50%狭窄17处,50%~60%狭窄10处,没有≥60%的狭窄。结论:术后复查CTA不仅可以评估CEA效果,还可以了解是否遗留有血管缺损,对外科医师和影像科医师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CEA术后血管残余缺损广泛存在,但绝大多数的缺损并不影响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颈动脉内膜剥脱 后CT血管成像 血管残余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分析
13
作者 宁吉良 刘丹霞 +2 位作者 薛绍飞 刘小钰 许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4-229,共6页
目的使用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测量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单眼低度近视儿童45例(90眼)... 目的使用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测量单眼低度近视儿童双眼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密度,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8~14岁单眼低度近视儿童45例(90眼)临床资料。经1%环喷托酯睫状肌麻痹后验光,将等效球镜度(SE)-3.00 D~-0.50 D纳入近视眼组,SE+0.25 D~<+2.00 D纳入非近视眼组。使用IOL Master 500测量眼轴(AL)、平均角膜曲率半径(CR),计算轴率比(AL/CR)。使用海德堡SD-OCT进行黄斑区水平线性扫描并获取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值。使用OCTA模块获取3 mm×3 mm的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图像,通过Image J图形处理软件获取浅层视网膜血管丛(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血管丛(DCP)血流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C)血流密度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各血流指标与年龄、AL、CR、AL/CR、SFCT的相关性。结果近视眼组SE和SFCT均小于未近视眼组,而AL和AL/CR均大于未近视眼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眼组DCP血流密度小于非近视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他血流指标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近视眼组SCP、DCP血流密度与SE呈正相关(r分别为0.611、0.731,均P<0.05);与AL呈负相关(r分别为-0.568、-0.712,均P<0.05);与AL/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557、-0.564,均P<0.05)。非近视眼组SCP、DCP血流密度与AL/CR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5、-0.656,均P<0.05)。2组CC血流密度、FAZ面积与年龄、SE、AL、CR、AL/CR、SFCT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单眼低度近视儿童近视眼与非近视眼比较,DCP血流密度降低;近视眼视网膜血流密度与SE、AL、AL/CR相关,非近视眼视网膜血流密度仅与AL/CR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眼低度近视 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 视网膜 脉络膜 血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主动脉梗阻性病变的磁共振诊断 被引量:8
14
作者 朱铭 钟玉敏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 :报道 93例儿童梗阻性主动脉病变并评价其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 :主要采用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CEMRA)诊断儿童梗阻性主动脉病变。结果 :93例中 ,主动脉缩窄 67例 ,主动脉弓离断 16例 ,主动脉瓣上狭窄2例 ,大动脉炎 8例。男... 目的 :报道 93例儿童梗阻性主动脉病变并评价其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 :主要采用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CEMRA)诊断儿童梗阻性主动脉病变。结果 :93例中 ,主动脉缩窄 67例 ,主动脉弓离断 16例 ,主动脉瓣上狭窄2例 ,大动脉炎 8例。男 62例 ,女 3 1例。 82例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检查证实。磁共振诊断正确率为 97.5 %。结论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是很好的儿童梗阻性主动脉病变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主动脉梗阻性病变 诊断 磁共振成像检查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术 正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主动脉夹层累及肾动脉的影像学特征 被引量:2
15
作者 弓文清 胥盼 +3 位作者 杨旭 郭富斌 董洪娜 郑敏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73-377,共5页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累及肾动脉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死亡率,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5年7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的1 220例AD患者的临床、CT血管成像及超声资料,... 目的 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AD)累及肾动脉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及死亡率,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预后提供临床依据。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2015年7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的1 220例AD患者的临床、CT血管成像及超声资料,根据夹层是否累及肾动脉分为肾动脉累及组608例和未累及组61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肾功能(肌酐和尿素氮)及围术期死亡率。结果 AD累及肾动脉的发生率为49.8%(608/1 220),左肾动脉多发(50.2%,305/608)。AD累及肾动脉组患者发病年龄轻[(48.99±10.38)岁比(50.51±10.69)岁;t=2.510,P=0.014],男性居多(80.3%比72.5%;χ^(2)=10.064,P=0.002),升主动脉明显增宽[(43.9±10.8)mm比(41.2±8.5)mm;t=4.229,P<0.01],伴肾灌注差(23.5%比2.9%;χ^(2)=112.752,P<0.05)、术前(29.6%比24.2%;χ^(2)=4.562,P<0.05)、术后肾功能减低者(30.4%比22.9%;χ^(2)=8.900,P<0.05)较多,死亡率升高(16.3%比11.8%;χ^(2)=5.166,P=0.023),肾衰竭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未累及组(25.3%比12.5%;χ^(2)=4.256,P=0.039)。Stanford A型(HR=2.445,P<0.01)、肾灌注差(HR=2.186,P<0.01)及术后肾功能减低(HR=1.512,P=0.008)是影响AD患者围术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D患者累及肾动脉发生率高,左肾多见,多伴发肾灌注差及肾功能减低。Stanford A型、肾灌注差及术后肾功能减低是A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诊治AD时应及时评估分支血管受累程度,高度重视肾动脉受累情况,肾灌注差及术后肾功能减低者应尽早干预,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主动脉夹层 肾动脉受累 超声检查 CT血管成像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