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TIRADS超声指南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刘晓城 李卫天 +5 位作者 李永 赵御森 许园博 马永青 李传贵 杨飞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3期19-24,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细针穿刺或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二维灰...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C-TIRADS)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对甲状腺结节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细针穿刺或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1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二维灰阶超声、彩超、SMI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进行C-TIRADS分类和SMI分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TIRADS分类、SMI分型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价值。结果:116例患者共检出141个甲状腺结节,其中恶性结节59枚(41.84%),良性结节82枚(58.16%)。应用C-TIRADS分类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恶性风险分类,2、3、4A、4B、4C、5类分别有5、22、13、22、65、14枚,恶性率为0、0、7.69%、9.09%、66.15%、92.85%,C-TIRADS分类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625,P<0.001)。应用SMI分型对甲状腺结节进行恶性风险分类,Ⅰ、Ⅱ、Ⅲ、Ⅳ、Ⅴ分别有10、45、28、29、29枚,恶性率为0、17.78%、21.43%、55.17%、100%,SMI分型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606,P<0.001)。C-TIRADS分类诊断恶性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AUC(95%CI)分别为94.92%、71.95%、0.868(0.801~0.919),SMI分别为76.27%、84.15%、0.860(0.792~0.913),C-TIRADS+SMI联合诊断分别为94.92%、82.93%、0.937(0.883~0.971),特异度和AUC均较单独应用提升,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高于单独应用(Z=4.103、3.501,P<0.001)。结论:甲状腺结节C-TIRADS分类及SMI分型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C-TIRADS分类与SMI分型联合诊断有助于提高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超声恶性危险分层中国指南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血管成像技术可用于肾动脉血管成像
2
作者 钟志明 蒋洁瑛 +2 位作者 陈鹏 刘铁军 潘慧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3期290-295,共6页
目的 探讨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血管成像技术(REACT)在肾动脉血管成像上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3年8月~2024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就诊的30例患者,分别行肾动脉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序列、平衡式梯度回... 目的 探讨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血管成像技术(REACT)在肾动脉血管成像上的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3年8月~2024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国际壮医医院就诊的30例患者,分别行肾动脉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A)序列、平衡式梯度回波(BTFE)序列及REACT序列成像,比较3组图像整体质量评分以及肾动脉主干、左右支的最小与最大信号强度比值、信噪比、对比信噪比,采用Kappa检验评估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 2位医师对3组图像质量一致性评价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2、0.70、0.55)。CE MRA组、BTFE组以及REACT组整体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48、3.05、2.18,CE MRA组与BTFE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其余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的最小与最大信号强度比均值整体上从高到低依次为CE MRA组、REACT组、BTFE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动脉主干、左右支的信噪比与对比信噪比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BTFE组、CE MRA组、REACT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TFE序列可无需钆对比剂良好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构,显示效能与CE MRA序列相接近且显著优于REACT序列。但当BTFE序列受屏气时长或呼吸规律等因素严重影响时,REACT序列也许是一种较好的补偿手段用于非对比剂肾动脉血管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血管成像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血管成像技术 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3
作者 萧剑彬 林少芒 +3 位作者 张智辉 李强 艾文佳 刘金铃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3期1-3,6,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对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于2010月4月-2012年3月收治的具有ASO临床症状的6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双下肢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行冠状、矢状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重建,并分析各段血管的显影质量和血管狭窄程度;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与MSCTA进行对比,比较这两种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按照国际常用的外周血管狭窄分级方法分别对DSA和MSCTA的诊断结果进行分级,通过比较MSCTA与DSA的吻合度,评估MSCTA对糖尿病ASO的诊断效果。结果 62例患者的MSCTA的图像质量均较为理想。通过MSCTA共发现411个狭窄及闭塞,其中Ⅰ级狭窄128个,Ⅱ级狭窄158个,Ⅲ级狭窄84个,Ⅳ级狭窄41个;采用MSCTA与DSA对ASO诊断,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MSCTA对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以及闭塞的诊断吻合率达到97.1%,对血管不同病变部位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80%。结论 MSCTA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部位以及程度,与DSA具有相当的效能,可以作为糖尿病ASO术前评价和筛选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2型糖尿病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赵年家 应琦 +1 位作者 蔡卫东 王远 《浙江临床医学》 2006年第1期11-12,共2页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56例患者进行心电门控16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所得数据行三维重建,其中15例与传统冠状动脉血管造影结果相对照。结果56例患者原始横断面图像及重建图像对近端冠状动脉均成功显示,显示率达100%;对中远段的显示,原始横断面图像优于重建图像。6例显示内支架7只;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显示桥血管14条;15例MSCT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17处,经常规DSA检查发现18处。结论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成像技术为有效可靠的冠心病影像学诊断方法,对病变血管腔狭窄、硬化斑块及内支架、桥血管情况的评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多层螺旋CT 冠状动脉重建 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 横断面图像 冠状动脉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手腕关节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霞 李君 张爱红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58-162,共5页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能量多普勒(PDUS)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RA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5.5岁;急性期35例,... 目的比较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和能量多普勒(PDUS)在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急性期和临床缓解期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临床诊断RA患者8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5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5.5岁;急性期35例,临床缓解期45例。急性期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25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5.3岁。临床缓解期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0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6岁。同时采用PDUS和SMI两种超声成像方法检测手腕关节增厚滑膜内的血管增生显示率、血流分级和检查时长,评估血流分级与28个关节的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急性期还是临床缓解期患者,SMI较PDUS血流信号显示率(急性期,88.46%vs53.85%;临床缓解期,86.49%vs 54.04%)和血流分级(急性期,3级50.00%vs 11.54%;临床缓解期,3级59.46%vs10.81%)明显增加,检查时长缩短(急性期,4.4 min±0.8 min vs 8.2 min±1.3 min;临床缓解期,4.6 min±0.7 min vs8.5 min±1.4 min)(P <0.05)。经Spearman检验发现,SMI显示血流信号分级与DAS28有较好的一致性(R=0.768、0.723,P=0.011、0.015)。对SMI显示血流信号患者进行强化干预后,血管显示率和血流信号分级均明显减少,DAS28也明显下降(P <0.05)。结论 SMI和PDUS是显示RA手腕关节滑膜内血管增生的重要方法,SMI较PDUS能够更加准确、方便显示血流信号,定量评估血流分级,与炎症活动度有较好的一致性,对指导临床制定正确的干预策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能量多普勒超声 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腕关节 滑膜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评析 被引量:6
6
作者 白璇 蔺慕会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5期122-122,125,共2页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脑动脉狭窄患者130例,对比TCD和MRA检查的效果。结果: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TCD的特异度、灵敏度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95%、95.1%、8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在脑动脉狭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脑动脉狭窄患者130例,对比TCD和MRA检查的效果。结果: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TCD的特异度、灵敏度及阴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3.95%、95.1%、81.93%和95.72%;MRA则分别为79.01%、92.48%、73.56%和94.33%。两种仪器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动脉狭窄诊断中,TCD与MRA均具有较好的相符性,联合应用更有利于诊断脑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普勒检查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脑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韩彦峰 邹淑伟 王宝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9期1164-1166,共3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乳腺结节病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内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与...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病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乳腺结节病患者12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并采用微血管成像技术对病灶内血管及血流参数进行观察,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鉴别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质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良性组患者弹性最小值、弹性最大值、弹性平均值均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并且良性组患者AveR/kPa、AveT1/kPa、Ratiol参数明显低于恶性组(P<0.05);良恶性组患者微血管成像血流分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病灶内微血管血管条数、血管最大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剪切波弹性成像联合微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乳腺结节良恶性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单纯微血管成像、弹性成像(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结合微血管成像技术可通过结节的弹性参数及病灶内血管血流参数,准确鉴别诊断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质,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具有客观证据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波弹性成像 血管成像技术 乳腺良恶性结节 鉴别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海军 姜洪 +4 位作者 许超蕊 郑超 沈建辉 张竞睿 李延皎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12期80-81,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CAG和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为其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 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CAG和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为其进行检查,观察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62例患者的冠脉CAG图像显示清晰,冠脉CTA均获得满意的血管图像重建。在这62例患者中,共有248支血管、930个节段参与了检查。冠脉CAG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共有152支(包括RCA 45支、LM 20支、LAD 66支、LCX 21支);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血管共有167支(包括RCA 49支、LM 22支、LAD 70支、LCX 26支)。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90%,阳性预测值为91%,阴性预测值为98%,其检查结果与冠脉CAG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与CAG检查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冠心病的有效筛查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flash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冠状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效果探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马文可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期78-79,共2页
目的 :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对这90例患者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目的 :探讨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被确诊患有脑血管病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对这90例患者分别使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并比较用这两种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准确率。结果 :(1)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其进行诊断的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这90例患者进行诊断的结果显示:1其中有脑出血患者18例,有脑梗死患者62例,有颅内动脉瘤患者10例。在5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47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小于18mm,有15例患者梗死病灶的直径大于18mm。2这90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狭窄,其中,有大脑前动脉狭窄的患者14例,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患者42例,有大脑后动脉狭窄的患者28例,有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6例。结论 :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清晰地显示出患者脑部的病变情况,能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此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血管疾病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忠 《当代医药论丛》 2016年第23期95-96,共2页
目的 :探讨分析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核磁共振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分别对核磁共振组患者和螺旋CT组患者进行... 目的 :探讨分析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近期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100例患者分为核磁共振组和螺旋CT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分别对核磁共振组患者和螺旋CT组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然后将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 :经螺旋CT检查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的螺旋CT组患者有48例,确诊率为96.0%;经核磁共振检查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的核磁共振组患者有38例,确诊率为76.0%。螺旋CT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核磁共振组患者。结论 :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 主动脉夹层 诊断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分别联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杨艳 胡金花 +2 位作者 夏群 解红娟 程扬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7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分别联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结节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SMI和C... 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分别联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鉴别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8月安徽省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甲状腺结节患者76例。所有患者均应用SMI和CDFI进行影像学检查,并根据TI-RADS对所有结节进行分级,分析SMI联合TI-RADS与CDFI联合TI-RADS对恶性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价值。结果76例患者共检出结节92个,其中良性结节61个,恶性结节31个。SMI联合TI-RADS分级诊断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0.901(P<0.01),一致性较好;CDFI联合TI-RADS分级诊断与病理结果的Kappa值为0.493(P<0.01),一致性一般。结论SMI与CDFI分别联合TI-RADS鉴别甲状腺结节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 甲状腺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在肝胆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杨凡 魏玺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12期85-88,共4页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在肝胆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检测、监测、评估中更加精准化。近年新兴的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被更多学者证实为肝胆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可为临床提供靶器官或目标病灶中详细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医学在肝胆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检测、监测、评估中更加精准化。近年新兴的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被更多学者证实为肝胆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可为临床提供靶器官或目标病灶中详细的微血流信息,提高了传统多普勒技术的诊断效能。SMI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中显示出较大优势;其在肝硬化治疗监测、移植术后肝动脉闭塞的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SMI对于急性胆囊炎症、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肾脏、卵巢、前列腺等病变的精准评估均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报道与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微血管成像 超微血管成像技术 肝胆系统疾病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
13
作者 彭稚薇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第17期79-81,共3页
青光眼是一种以影响人的视力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该病是造成患者发生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青光眼的发生与患者眼压水平的升高有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检查快捷等优势。OCTA技... 青光眼是一种以影响人的视力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病。该病是造成患者发生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青光眼的发生与患者眼压水平的升高有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血管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检查快捷等优势。OCTA技术能够让患者视网膜的脉络更加可视化,可帮助临床医生全面了解其视网膜血管内血流的基本状况,进而有效地判断其发生视神经损伤的程度。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应用OCTA技术进行眼底病检查时成像的特点及其在诊断青光眼中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青光眼 视网膜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婷婷 夏海琴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5期43-45,共3页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缺血性脑血管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对中青年近视患者视盘区血管密度的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惠 孙功勋 +1 位作者 张雷 吴文生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5期451-454,共4页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中青年近视患者视盘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及眼轴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青年近视患者53例(89只眼),正视眼和低度近视眼组(+0.5~-3.0D)17例(30只眼),中度近视眼组(-3... 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中青年近视患者视盘区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及眼轴的关系。方法:收集中青年近视患者53例(89只眼),正视眼和低度近视眼组(+0.5~-3.0D)17例(30只眼),中度近视眼组(-3.0D~-6.0D)18例(28只眼),高度近视组(>-6.0D)18例(3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包括裂隙灯、眼底检查、眼压测定、眼轴测定(IOL-master)。采用OCTA检查设备收集视盘区微血管密度和RNFL厚度,自动进行计算,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进行比较,相关性分析视盘区域血管密度与RNFL厚度和眼轴之间的关系。结果:中度近视组与高度近视组视盘内血管密度均高于正视眼和低度近视组(P<0.05);正视眼和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视盘周围血管密度均高于高度近视组(P<0.05)。视盘鼻侧(N)象限中正视眼和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血管密度均高于高度近视组(P<0.05),而在其他象限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与RNFL厚度分别在4个象限均呈正相关(r=0.544、0.449、0.518、0.536,均P<0.001)。视盘内血管密度与眼轴呈正相关(r=0.463,P<0.001);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与眼轴呈负相关(r=-0.281,P=0.008)。结论:在中青年近视患者中,随着眼轴增加,高度近视患者视盘内血管密度增加,而视盘周围血管密度降低,且鼻侧下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近视 视盘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眼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东胜 刘慧云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8期3394-3395,共2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早期患者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先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早期患者7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先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病变部位的检出率、病因分析判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出血病灶的检出率为91.43%;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病因总判断率为85.71%。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出血早期诊断及病因判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早期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应用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忠仁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3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通过观... 目的观察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普通胸部CT平扫,观察组患者使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比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通过观察分析,对照组患者的确诊率为75.6%,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为98.0%,观察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中应用,具有良好的诊断成像效果,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栓塞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临床诊断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纯锋 汤正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27期76-77,共2页
目的讨论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AD)的诊断价值,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MSCTA)或上... 目的讨论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s,AD)的诊断价值,评价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势与不足,为临床选择检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MSCTA)或上级医院手术证实为AD,32例患者均在本院行超声心动图、16层螺旋CT检查资料,并与MSCTA或术中所见及病理分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检出率>95%,16层螺旋CT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均为90%。结论两检查方法对AD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及检出率高于16层螺旋CT,针对入院后可疑AD、病情危重患者应首先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可选16层螺旋CT,两种检查在临床应用上各有优势与不足,具体选择应视患者病情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急性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胜梅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第24期135-135,共1页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共23例患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用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CTA)进行扫描,并通过技术处理,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 目的研究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在临床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6月共23例患有主动脉病变的患者,用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CTA)进行扫描,并通过技术处理,运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容积再现对疑似病变部位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16排螺旋CT成像技术优于以往的检测仪器,成像更清晰迅速准确。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是更精确的检查方法,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6排螺旋CT 血管成像技术 主动脉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西可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12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太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 目的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于太康县人民医院就诊的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分析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应用价值。结果经DSA检查诊断,8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共检测出59枚颅内动脉瘤,其中11枚于大脑前动脉处,7枚于大脑中动脉,7枚于大脑后动脉,10枚于前交通动脉,10枚于颈内动脉,5枚于后交通动脉,6枚于基地动脉,3枚于椎动脉。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为88.75%(71/80)、灵敏度为93.22%(55/59)、特异度为76.20%(16/21)、阳性预测值为91.67%(55/60)、阴性预测值为80.00%(16/20)。结论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高,能有效提高疾病诊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28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