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血管性眼病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瞿远珍 杨柳 +3 位作者 刘凤军 陆雯 孟蕾 孙景阳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1期93-95,共3页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模式是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正逐渐成为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既提高了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 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模式是一种全新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临床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正逐渐成为临床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既提高了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满足当代医学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教学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血管性眼病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在新生血管性眼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周琦(综述) 张俊(综述) 吕红彬(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80-384,共5页
微小RNA(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人类约有1/3的基因受miRNAs调控。新生血管性眼病是眼科的难治性疾病和重要的致盲原因。最新研究表明,miRNAs在... 微小RNA(miRNAs)是一类高度保守、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互补配对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人类约有1/3的基因受miRNAs调控。新生血管性眼病是眼科的难治性疾病和重要的致盲原因。最新研究表明,miRNAs在眼内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miRNAs用于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具有广阔的前景。就miRNAs的功能及其在眼部的表达、miRNAs与眼内新生血管及血管生成因子的关系、miRNA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 新生血管性眼病 治疗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诱导蛋白-10与新生血管性眼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丹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52-856,共5页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属于ELR—CXC类趋化因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分子,其唯一的受体是CXCR3。IP-10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以发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及抗纤维化的作用,该生物学功能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病进程。研究... 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属于ELR—CXC类趋化因子,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个分子,其唯一的受体是CXCR3。IP-10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后,可以发挥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及抗纤维化的作用,该生物学功能也参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病进程。研究证实,IP-10与亚临床慢性炎症紧密相关,参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过程,可能成为一项AMD发病的临床检测指标;表达于脉络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上的IP-10/CXCR3信号通路有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作用;此外,IP-10在AMD患眼病灶内的高表达可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升高,反馈性诱导负性调控因子(IP-10等)生成相关。IP-10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过程中,可用于临床检测DR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新指标,以及可能具有使增生性DR(PDR)患者活动期新生血管生成中止、促进新生血管纤维化的作用,从而抑制PDR的发展。IP-10可通过下调炎症细胞促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间接作用以及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管腔形成的作用直接减少角膜新生血管的生成。IP-10可能参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和脉络膜息肉样病变的发病过程。鉴于其独特的生物学功能,有望运用IP-10作为靶点进行临床靶向治疗达到抑制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目的。本文就近年来IP-10与几种常见新生血管性眼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诱导蛋白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新生血管性眼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性细胞因子与新生血管性眼病 被引量:13
4
作者 韩梦雨 金明 王志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88-1092,共5页
新生血管性眼病是引起人类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尽管眼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中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疗法之一,但该疗法本身疗效不稳定且存在诸多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因此探寻更明确有效的治疗靶点是必要的。... 新生血管性眼病是引起人类不可逆视力损害的主要病因。尽管眼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中新生血管性眼病的重要疗法之一,但该疗法本身疗效不稳定且存在诸多的潜在风险和并发症。因此探寻更明确有效的治疗靶点是必要的。研究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8等炎性细胞因子与新生血管性眼病关系密切,本文就近些年来与新生血管性眼病相关的炎性细胞因子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眼病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ringle结构及其在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应用
5
作者 苏莉(综述) 许迅(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65-569,共5页
以异常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新生血管性眼病是l临床常见、治疗棘手的致盲性眼病,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将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多种内源性蛋白所包含的带双硫键三环蛋白结构区的kringle结构具有抑制新生血... 以异常新生血管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新生血管性眼病是l临床常见、治疗棘手的致盲性眼病,一旦发生往往难以逆转,将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多种内源性蛋白所包含的带双硫键三环蛋白结构区的kringle结构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因此kringle结构域被认为是具有抑制新生血管作用的独立保守结构和功能单位。就近年来发现的具有抑制新生血管作用的kringle结构及其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对研究新生血管抑制剂有所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眼病 病理性 血管生成抑制剂 带双硫键三环蛋白结构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临床背景下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陈鹤 陆晓和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4-397,共4页
角膜新生血管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它可在不同的临床背景下发生,破坏角膜免疫赦免、加剧炎症反应、损害视功能。在不同的疾病中,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例如角膜移植中的宿主免疫反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中干细胞的维持和... 角膜新生血管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改变,它可在不同的临床背景下发生,破坏角膜免疫赦免、加剧炎症反应、损害视功能。在不同的疾病中,导致角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因素不同,例如角膜移植中的宿主免疫反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中干细胞的维持和分化、接触镜相关眼病中的缺氧、单纯疱疹角膜炎中的病毒感染。探究和理解角膜新生血管在不同临床背景下的发生机制将有助于发展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对几种主要疾病中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眼病 角膜新生血管 角膜移植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角膜接触镜相关眼病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的并发症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晓娟 吴星伟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1-575,共5页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多种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短期疗效较好,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由玻璃体腔注射的操作过程以及bevacizumab毒性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一些眼部及全身并发症已逐渐成为临床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就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 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多种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短期疗效较好,但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由玻璃体腔注射的操作过程以及bevacizumab毒性作用等原因引起的一些眼部及全身并发症已逐渐成为临床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就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临床应用中出现的并发症,如眼内炎、非感染性眼内炎症反应、一过性眼压升高、结膜下出血、球结膜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血栓性疾病及子宫不规则出血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VACIZUMAB 新生血管性眼病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蒋依琳 张晓敏 +4 位作者 邵先锋 安金颖 苏琳 蒋元丰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45-851,共7页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修饰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蛋白质组学变化。方法将hUCMSCs分为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基因修饰组采用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hUCMSCs,对照组为正常hUCMSCs,提取各组细胞蛋白;采用F... 目的探讨慢病毒介导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基因修饰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蛋白质组学变化。方法将hUCMSCs分为基因修饰组和对照组,基因修饰组采用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hUCMSCs,对照组为正常hUCMSCs,提取各组细胞蛋白;采用FASP酶切法制备蛋白质样本,进行液相-质谱联用仪检测,采用SWATH模式采集数据。根据蛋白检测结果,进行差异蛋白分析及相应蛋白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Reactome信号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共鉴定出5361个可定量蛋白,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慢病毒介导的PEDF基因修饰后差异表达倍数>1.5且P<0.05的蛋白共432个,其中上调蛋白219个,包括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F成员1(SERPINF1)(PEDF)、DEAD-box家族螺旋酶59(DDX59)、血小板反应蛋白1(THBS1)等;下调蛋白213个,包括Ⅰ型胶原蛋白α1链(COL1A1)、COL18A1等。GO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参与纤维蛋白溶解、细胞外结构构建、转运蛋白活性调节、仲醇及胆固醇生物合成、辅酶代谢、肽酶活性调节等多种生物学进程;Reactome信号通路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蛋白主要涉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调节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运输和摄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磷酸化、细胞外基质构成、糖皮质激素代谢等信号通路。结论慢病毒介导PEDF基因修饰的hUCMSCs可通过调节多种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细胞外基质结构,调节与细胞增生、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相关的蛋白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蛋白质组学 新生血管性眼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