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调控肿瘤血管微环境的智能纳米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吴素英 聂广军 李素萍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921-929,共9页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高度依赖于肿瘤血管,肿瘤血管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血管栓塞、血管生成抑制和血管结构破坏为主的肿瘤血管阻断疗法是肿瘤治疗中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然而,临床数据显示,上述药物由于具有选择性低...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高度依赖于肿瘤血管,肿瘤血管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血管栓塞、血管生成抑制和血管结构破坏为主的肿瘤血管阻断疗法是肿瘤治疗中非常有吸引力的治疗策略。然而,临床数据显示,上述药物由于具有选择性低、耐药性、潜在不良反应等固有缺点,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克服以上困难带来了希望。另外,肿瘤血管不仅是肿瘤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来源,也是药物输送的通道,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或调节肿瘤血管通透性已成为增加药物输送以提高疗效的重要手段。从靶向阻断肿瘤血管血供和肿瘤血管特性调控两个方面综述了血管微环境调控纳米药物的研究进展,总结了纳米药物靶向肿瘤血管的优势,并对未来调控血管微环境的智能纳米药物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血管微环境 纳米药物 血管阻断 血管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内皮细胞通过CXCL12/CXCR4信号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
2
作者 曹亚 刘扬 +3 位作者 汪洋 郭乔楠 吕杨帆 赵郭盛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63-1474,共12页
目的探究体内外血管周围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SV40T转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与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骨肉瘤干细胞(os... 目的探究体内外血管周围微环境中血管内皮细胞对骨肉瘤细胞干性表型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SV40T转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T1,HUVEC-T1)与人骨肉瘤细胞系143B骨肉瘤干细胞(osteosarcoma stem cells,OSCs)体外共培养模型。体外实验分为单独培养组和共培养组,利用极限稀释克隆成球实验检测2组OSCs自我更新能力差异,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和Western blot检测2组干性标记物CD133和干性转录因子SOX2、NANOG的表达差异。采用14只雌性裸鼠(体质量18~20 g,4~6周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7),分别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注射OSCs悬液(对照组),注射OSCs+HUVEC-T1混合悬液(实验组),比较2组肿瘤体积及质量的差异。通过免疫荧光验证内皮细胞与OSCs的体内毗邻关系,通过免疫组化比较2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CD133表达差异。通过RNA-seq筛选内皮细胞影响OSCs干性表型的潜在信号通路,利用RT-qPCR、Western blot验证测序结果。利用外源性蛋白、免疫荧光、Western blot、克隆成球等功能实验初步验证该通路调控OSCs表型的作用。结果成功构建HUVEC-T1与OSCs体外直接共培养模型,与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中OSCs自我更新能力显著增强,干性标志物CD133阳性比例升高[(8.20±1.64)%vs(4.32±1.34)%,P<0.05],CD117、SOX2、NANOG表达增加(P<0.05),成球数量(P<0.05)及SOX2/NANOG蛋白表达增加。实验组移植瘤体积[(643.10±413.50)vs(247.90±93.66)mm^(3),P<0.05]和质量[(0.52±0.27)vs(0.24±0.10)g,P<0.05]均高于对照组,对应其MVD[(22.57±11.84)vs(11.43±5.38),P<0.05]与CD133表达也增加(P<0.05)。免疫荧光证实CD31标记的内皮细胞与CD133标记的OSCs在移植瘤内存在毗邻关系。RNA-seq与功能实验发现CXCR4在共培养的OSCs中表达升高,CXCL12在共培养的内皮细胞中高表达,而外源性的CXCL12能提高OSCs的成球能力和干性标记物SOX2、NANOG表达(P<0.05)。结论血管周围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可能通过CXCL12/CXCR4通路促进骨肉瘤细胞的干性表型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环境 内皮细胞 骨肉瘤干细胞 CXC趋化因子受体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微环境紊乱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病理进程中的作用
3
作者 刘小钰 宋敏 +2 位作者 宋永嘉 文皓楠 王凯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25年第8期1611-1618,共8页
血管稳态是保证机体组织器官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石,与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血管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正常的血管微环境,微环境紊乱是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 血管稳态是保证机体组织器官正常运作的重要基石,与心血管疾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血管稳态的维持依赖于正常的血管微环境,微环境紊乱是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病理机制的不断探索,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动力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只是椎动脉微环境紊乱的部分环节,尚不能全面阐释CSA的病理机制。因此,本文将从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舒缩异常、血管外膜损伤感知效应以及基质微环境紊乱等方面展开综述,旨在系统阐述血管微环境紊乱在CSA病理进程中的作用,以期为该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及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型颈椎病 血管微环境 血管稳态 病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介入器械表面修饰新策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楠 李敬安 +5 位作者 魏来 李世琪 苏红 吕先锋 陈俊英 杨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1-584,共14页
血管支架等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后的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研究显示,损伤部位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能显著降低再狭窄比率,避免血栓的形成,而该过程与内皮细胞所处的周细胞环境、底层组织... 血管支架等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后的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研究显示,损伤部位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能显著降低再狭窄比率,避免血栓的形成,而该过程与内皮细胞所处的周细胞环境、底层组织拓扑结构和细胞外基质等微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系统讨论了以上3种要素对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的影响,并给出了作者在材料表面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周细胞环境,主要通过调控平滑肌细胞为收缩型表型,进而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性因子释放;对于底层拓扑结构,可在材料表面制备微/纳图形进行仿生构建,进而调控内皮形态和分布呈体内生理状态;对于细胞外基质,可通过细胞脱附技术获得或将细胞外基质成分接枝在材料表面,赋予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介入器械 血栓 再狭窄 内皮化 血管内皮细胞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虚生毒”学说论糖尿病大血管区域免疫炎症微环境紊乱 被引量:13
5
作者 杨婵 谢子妍 +2 位作者 杨嫱妃 董文然 谢春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1-353,共3页
糖尿病大血管区域免疫炎症微环境紊乱归属于中医经脉病变,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为导致其紊乱的根本,气虚而生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注脉中,诸邪结滞成毒,形成"气虚生毒"的病理状况。其紊乱调节过程与中医正气抗邪过程密... 糖尿病大血管区域免疫炎症微环境紊乱归属于中医经脉病变,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亏虚为导致其紊乱的根本,气虚而生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注脉中,诸邪结滞成毒,形成"气虚生毒"的病理状况。其紊乱调节过程与中医正气抗邪过程密切相关。应用益气解毒法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祛除邪气,邪去正安,激发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发挥正常的免疫防御、自稳及监视功能,恢复微环境紊乱,减少血管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血管区域免疫炎症环境紊乱 气虚生毒 益气解毒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介导的稳定黏附于ICAM-1上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形成及信号通路研究
6
作者 黄嘉祺 刘望 +3 位作者 洪天添 吴建华 方颖 林蒋国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301-301,共1页
目的中性粒细胞可以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来捕获并清除病原菌,但不恰当的NETs形成会引发机体的组织损伤、微血管血栓形成以及器官衰竭。NETs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力敏感蛋白的参与,这说明力学信号可能通过力敏感蛋... 目的中性粒细胞可以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来捕获并清除病原菌,但不恰当的NETs形成会引发机体的组织损伤、微血管血栓形成以及器官衰竭。NETs的形成过程和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力敏感蛋白的参与,这说明力学信号可能通过力敏感蛋白调控了NETs的形成。但在血管微环境下,力学信号是否会促进NETs的形成,力学信号如何调控NETs的形成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仍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器官衰竭 组织损伤 信号通路 力学信号 血管微环境 敏感蛋白 病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诱导脑动静脉畸形发生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庞淼 尚成浩 +6 位作者 张雨杭 张广浩 李喆 段国礼 许奕 刘建民 李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77-782,共6页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青年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是bAVM异常血管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细胞。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内皮细胞在bAV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等血管微环境调控内... 脑动静脉畸形(bAVM)是青年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内皮细胞是bAVM异常血管结构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细胞。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内皮细胞在bAVM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血流动力学、炎性反应等血管微环境调控内皮细胞促进bAVM生长、破裂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bAVM的形成机制与潜在治疗方案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内皮细胞 血管微环境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