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进型五阶集总参数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被引量:6
1
作者 刘苓苓 李岚 钱坤喜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9,共7页
为更好地研究人体心衰的工作机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仿真工具,根据电网络模型法建立了一个改进型五阶集总参数心血管循环系统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有效,可模拟健康状态血液动力学特性,模拟得... 为更好地研究人体心衰的工作机制,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与仿真工具,根据电网络模型法建立了一个改进型五阶集总参数心血管循环系统模型。应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简单有效,可模拟健康状态血液动力学特性,模拟得到CO(心输出量)为5.12 L/min,并可通过调节心率、心力、心室前负荷、心室后负荷模拟静息、轻度运动、中度运动、重度运动时的健康血液循环状态,模拟得出CO逐渐增大分别为5.09 L/min、8.86 L/min、10.74 L/min、14.7 L/min;也可以模拟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心衰的血流动力学特性,模拟得出CO逐渐减小分别为5 L/min、4.4 L/min、3.8 L/min、3.2 L/min,仿真结果与实际生理状态及文献中的试验数据相符,对诊断和治疗心衰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循环系统 建模 仿真 血流动力学 心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循环系统建模和仿真研究中的功率键合图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冯宇军 田树军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7-71,52,共6页
提出心血管循环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功率键合图模型 ,应用状态空间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 ,对一个简化的心血管循环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 ,所得仿真数据同基本的生理规律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证明了功率键合图这种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循环... 提出心血管循环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功率键合图模型 ,应用状态空间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 ,对一个简化的心血管循环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 ,所得仿真数据同基本的生理规律具有较好的符合性 ,证明了功率键合图这种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在循环系统仿真中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循环系统 计算机仿真 功率键合图法 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小勇 胡容 +4 位作者 曾宪春 王荣品 李文航 伍瑶斌 余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2093-2097,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 目的探讨基于头颈范围4D⁃CTA数据测量颈脑动、静脉血管循环时间的可行性,为指导头颈范围CT血管成像时机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行头颈范围4D⁃CTA成像的患者298例,测量头颈范围动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椎动脉、大脑中动脉M1、基底动脉中段)和静脉(颈内静脉、乙状窦、上矢状窦)的CT值和峰值时间,计算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平均峰值时间及两者之差;对比不同性别、BMI(<18.5 kg/m2、18.5~23.9 kg/m2、>23.9 kg/m2)、体质量(<60 kg、60~80 kg、>80 kg)患者之间峰值时间的差异。结果本组研究中主动脉弓至颅内动脉、主动脉弓至上矢状窦、上矢状窦至颈内静脉之间的循环时间分别为(1.91±0.78)、(6.61±1.40)、(1.52±1.43)s;动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1.77±3.09)s,静脉系统峰值时间为(28.76±3.68)s,动静脉峰值时间差为(6.99±1.01)s;按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男性主动脉弓峰值时间、动脉系统峰值时间、静脉系统峰值时间、动静脉峰值时间差分别为(20.65±3.61)、(22.55±2.83)、(29.90±3.13)、(7.36±0.90)s,女性分别为(19.00±3.05)、(20.56±3.15)、(26.99±3.83)、(6.44±0.9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者BMI和体质量分组比较,各组动静脉峰值时间差相近,动静脉峰值时间随体质量增加逐渐延长,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女性峰值时间更早,动静脉循环时间更短外,不同体质量、不同BMI之间峰值时间和循环时间无显著差异,基于4D⁃CTA技术测量头颈血管循环时间的临床应用切实可行,最佳动脉期与最佳静脉期间隔时间为6.99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脑血管循环时间 4D⁃CTA 头颈血管CT成像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心血管循环仿真参数测试仪
4
作者 何国森 朱惠敏 +1 位作者 杨娟英 张祖仁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10-112,102,共4页
人体心血管循环仿真参数测试仪何国森,朱惠敏,杨娟英,张祖仁(上海工业大学)0引言人体心血管循环仿真参数测试仪是根据心血管疾病监护实际要求研制的新仪器。性能及它的输入信号为动脉血压、输入阻抗50K;输出显示为两组4位L... 人体心血管循环仿真参数测试仪何国森,朱惠敏,杨娟英,张祖仁(上海工业大学)0引言人体心血管循环仿真参数测试仪是根据心血管疾病监护实际要求研制的新仪器。性能及它的输入信号为动脉血压、输入阻抗50K;输出显示为两组4位LED码,一次显示;参数值,配有打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 血管疾病监护 测试仪 仿真 血管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1
5
作者 蔺茹月 范建强 +9 位作者 王丽君 张小曦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张永巍 杨鹏飞 刘建民 赵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5-441,共7页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 目的探讨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与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急诊血管内取栓治疗的前循环AIS-LVO患者的资料。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比较两组患者的TyG。再根据TyG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TyG组(TyG<8.57)和高TyG组(TyG≥8.57),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征。通过ROC曲线评价TyG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72例,预后不良组63例,预后不良组的TyG高于预后良好组(8.82±0.63 vs 8.43±0.60,P<0.001)。低TyG组67例、高TyG组68例;与低TyG组相比,高TyG组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比例(P=0.003)、入院时收缩压(P=0.018)、空腹血糖水平(P<0.001)、甘油三酯水平(P<0.001)均更高,核心梗死体积更大(P=0.02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更低(P=0.013),术后90 d mRS评分也更高[3(1,5)分vs 1(0,5)分,P=0.049]。TyG对前循环AIS-LVO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AUC值为0.662,95%CI 0.571~0.753)。结论TyG在预后不良的前循环AIS-LVO患者中升高,可能是前循环AIS-LVO患者的潜在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循环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张潇文 唐涛 +2 位作者 李迪 李深 席春江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693,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梗死进展速度中位数将患者平均分为快速进展...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21年9月至2023年7月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梗死进展速度中位数将患者平均分为快速进展组和缓慢进展组,每组各145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脑梗死进展速度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7,95%CI:1.39~3.71)、心房颤动(OR=1.95,95%CI:1.22~3.12)、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OR=1.98,95%CI:1.19~3.28)是脑梗死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P<0.05)。高血压、心房颤动、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三项因素均有预测梗死进展速度的效能(P<0.05),但效能较低。将三者串联联合预测梗死进展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0.579~0.704),预测效能有所提升,但仍然较低。结论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和近端闭塞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快速进展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闭塞 脑梗死 梗死进展速度 危险因素 高血压 心房颤动 颈内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经桡动脉入路与经股动脉入路行血管内治疗的效果分析
7
作者 梁玉 伊鑫 +2 位作者 王浩 赛俊杰 车峰远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59-766,共8页
目的 比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9例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 目的 比较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2022年2月至2024年4月收治的129例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吸烟、入院血压、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术前是否静脉溶栓、核心梗死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血管病变部位、卒中病因、时间指标(发病至就诊时间、就诊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麻醉方式、血管内治疗首选方法、取栓次数及术中是否入路转换。临床资料包括术后90 d mRS评分、术后24 h内穿刺点并发症、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中末次造影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及住院天数。根据血管内治疗的最终入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TRA组和TFA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最终纳入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行EVT患者129例,其中TRA组47例,TFA组82例。TRA组和TFA组在年龄、性别、既往史、吸烟、入院血压、入院NIHSS评分、发病前mRS评分、ASPECTS、术前静脉溶栓率、核心梗死区体积、低灌注区体积、血管病变部位、卒中病因、麻醉方式、血管内治疗首选方法、取栓次数、术中末次造影mTICI分级分布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53.2%(25/47)比48.8%(40/82),P=0.630]、术后90 d的mRS评分分布(P=0.991)、术后90 d病死率[27.7%(13/47)比28.0%(23/82),P=1.000]、术中末次造影良好再通(mTICI分级≥2b级)率[97.9%(46/47)比95.1%(78/82),P=0.436]、术后24 h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4.3%(2/47)比12.2%(10/82),P=0.209]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TFA组相比,TRA组的就诊至穿刺时间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00(95.00,153.00) min比105.00(80.25,118.00) min,Z=-2.937,P=0.030];TFA组较TRA组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4.95,7.05) d比7.00(6.95,8.88) d,Z=-2.573,P=0.010]。结论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TRA与TFA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及效果无明显差异,且TRA患者住院天数更短。本研究结果仍需大型、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梗死 桡动脉 股动脉 血管内治疗 循环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对血管内治疗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预测价值
8
作者 左鹏 倪小宇 +1 位作者 吴嶛 倪贵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5-1180,共6页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5例。采集... 目的探讨术后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对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患者95例。采集患者入院时和取栓术后24 h内静脉血,计算PNR、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W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根据改良Rankin量表90 d评分(mRS-90)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90≤2分)45例,预后不良组(mRS-903~6分)5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取栓患者90 d良好预后的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PWR、PNR和NLR预测取栓患者良好预后的效能。结果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的年龄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更低,较少合并术后对比剂外渗,术后24 h的PWR和PNR更高,NLR更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桥接治疗(OR=4.746,P=0.021,95%CI:1.262~17.856)、术后对比剂外渗(OR=0.254,P=0.022,95%CI:0.079~0.824)和术后24 h PNR(OR=1.087,P=0.006,95%CI:1.025~1.153)是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90 d良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术后24 h的PWR、PNR和NLR预测取栓术后良好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0.736和0.704。PNR的预测效能最高,截断值为25.08,特异度为84.00%,灵敏度为67.78%。结论急性前循环心源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24 h PNR较高的患者临床预后可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闭塞 心源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血管内皮细胞数量与血清VEGF水平的关系 被引量:22
9
作者 李慧 张澎 +2 位作者 任秀宝 刘虹 郝希山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4-197,共4页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 目的 :分析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CECs)及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 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 ,并比较与正常人的差异。 方法 :流式细胞法检测 5 7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的CECs和CEPs ,ELISA法检测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和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CECs及CEPs分别为 (0 .378± 0 .0 4 7) %和 (0 .0 5 9± 0 .0 13) % ,血清VEGF ,bFGF分别为 (2 95 .5 8± 5 9.5 6 )ng/L和 (2 8.73± 7.4 0 )ng/L ,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的数量与血清VEGF ,bFGF水平相关。结论 :实体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均高于正常人 ;VEGF和bFGF可能参与了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的动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体循环血管阻力异常的人群分布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晓梅 齐保申 +2 位作者 徐成丽 韩少梅 朱广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9-252,共4页
目的分析体循环血管阻力异常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检测999名健康人体循环血管阻力及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搏出量、搏... 目的分析体循环血管阻力异常在健康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护仪,检测999名健康人体循环血管阻力及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搏出量、搏出指数、左心射血时间、左心作功量等心功能指标,同时检测了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水平,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体循环血管阻力异常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的趋势;女性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P<0·001)。相关因素分析显示,体循环血管阻力与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左心射血时间、体重指数、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脂呈正相关;而与心率、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搏出量、搏出指数、左心作功量及动脉顺应性呈负相关。其中心输出量和平均动脉压具有独立显著性影响。结论体循环血管阻力异常与年龄、性别及血压水平密切相关,其可能是早期心血管损伤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阻力 人群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病24至48小时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CT灌注成像指导下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分析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文虎 钟孟飞 +6 位作者 陈晓辉 张立功 张毓琦 唐天萍 李海停 吕在刚 高宗恩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0-237,共8页
目的探讨发病24~48 h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在CT灌注成像指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43例。所有患者术前完... 目的探讨发病24~48 h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在CT灌注成像指导下进行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胜利油田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行急诊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43例。所有患者术前完善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MR血管成像(MRA)检查,发病时间超过6 h患者完善CT灌注成像影像学评估,并应用eStroke国家取栓溶栓影像平台数据评估筛选。根据发病至穿刺时间的不同,将143例患者分为超窗组(31例,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为24~48 h)和窗内组(112例,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24 h)。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不同,将超窗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例,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20例,mRS评分3~6分)。对比分析超窗组与窗内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估,mTICI 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0~2a级为血管未再通]、术后不同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90 d mRS评分等情况,并对比分析超窗组中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超窗组平均年龄及静脉溶栓患者比例均明显小于窗内组[分别为(65±7)岁比(69±4)岁和9.7%(3/31)比31.3%(35/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37,χ^(2)=5.791,均P<0.05);超窗组患者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689(1560,1920)min比564(540,580)min,Z=-8.518]、患者到院至股动脉穿刺时间[140(70,165)min比90(80,107)min,Z=-2.520]、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1739(1610,1970)min比623(500,840)min,Z=-8.508]均高于窗内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超窗组与窗内组血管再通率[71.0%(22/31)比74.1%(83/112),χ^(2)=0.123]、症状性颅内出血[9.7%(3/31)比6.3%(7/112),χ^(2)=0.070]、NIHSS评分[术后24 h:12(7,15)分比15(8,18)分,Z=-1.694;术后7 d:9(4,12)分比9(4,14)分,Z=-0.757;术后90 d:6(1,9)分比4(2,9)分,Z=-0.568]、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35.5%(11/31)比41.1%(46/112),χ^(2)=0.316]、病死率[16.1%(5/31)比13.4%(15/112),χ^(2)=0.07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超窗组患者中预后良好组术前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1(9,12)分比14(12,16)分,Z=-3.138],mTICI分级为2b~3级患者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11/11比11/2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发病24~48 h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在CT灌注成像指导下行血管内治疗可获得与发病24 h内患者相似的预后良好率,且未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90 d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后 循环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MRI探索2型糖尿病神经血管耦联改变机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东 许珊 +4 位作者 汪旭洋 都丽娜 林琳 沈晶 伍建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29,共5页
2型糖尿病(T2DM)认知功能损伤与神经血管耦联(NVC)改变存在密切关系,但目前对于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利用功能MRI(fMRI)技术可联合解析T2DM患者NVC改变,为揭示T2DM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fMRI探索T2DM所致NVC改... 2型糖尿病(T2DM)认知功能损伤与神经血管耦联(NVC)改变存在密切关系,但目前对于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利用功能MRI(fMRI)技术可联合解析T2DM患者NVC改变,为揭示T2DM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就fMRI探索T2DM所致NVC改变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神经血管耦联 血管循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任秀宝 李慧 +2 位作者 刘虹 张澎 郝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6-208,共3页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Cells ,CECs)和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CirculatingEndothelialPrecursors ,CEPs)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法检测 6 8例肿瘤患者及 15例正常人外周血CECs和CEPs ,其中 11例患者 (4例乳腺癌、7例淋巴瘤 )经造血干细胞动员 (常规化疗 +G CSF)。结果 :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血管内皮及其前体细胞分别为 0 378%± 0 10 3%和 0 0 5 9%± 0 0 13% ,高于正常对照组。经造血干细胞动员后患者外周血CECs和CEPs升高。结论 :G CSF在动员造血干细胞的同时 ,对血管内皮干 /祖细胞亦有动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 循环血管内皮前体细胞 造血干细胞动员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循环血管内皮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春霞 李柳宁 +3 位作者 柴小姝 张力文 刘柏 陈志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659-1662,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数量变化与CEA、CYFRA 21-1、NSE、客观应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旨在探讨CECs作为评价消积饮治疗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饮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数量变化与CEA、CYFRA 21-1、NSE、客观应答率(ORR)、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旨在探讨CECs作为评价消积饮治疗晚期NSCLC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治疗组,试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试验组给予消积饮联合TP方案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TP方案化疗治疗,首要观察指标两组CECs的表型(CD_(146)^+)的数量变化,次要观察指标包括CD_(146)^+与CEA、CYFRA 21-1、NSE数值变化关系、CD_(146)^+与客观应答率(RECIST标准)关系、CD_(146)^+与无进展生存期关系及毒副反应。结果:全部50例随机患者参与评价。首要观察指标CD_(146)^+值治疗后试验组(0.76±0.3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2.39),具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观察指标,CD_(146)^+与CEA、NSE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0.34(P<0.05);CD_(146)^+与CYFRA21-1未见明显相关性;CD_(146)^+与ORR无明确相关性;CD_(146)^+与PFS是负性相关,PFS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1.16(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及毒副反应。结论:CD_(146)^+可作为新的一种评价中药抗肺癌肿瘤血管生成作用、指导临床用药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积饮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循环血管内皮细胞(CE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系统循环的计算机仿真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泰胜 Sun,Y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7-314,共8页
提出心血管系统循环的动力学模拟电路模型,应用状态空间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分别对高血压、血管弹性减退、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病态,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状态下的主动脉压力、左心室压力、左心室血容量和主动脉血流的变化... 提出心血管系统循环的动力学模拟电路模型,应用状态空间方法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分别对高血压、血管弹性减退、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狭窄等病态,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状态下的主动脉压力、左心室压力、左心室血容量和主动脉血流的变化进行仿真,得出了主要的特征数据和波形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系统循环 仿真 计算机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的评价 被引量:6
16
作者 程燕 宋彬 +3 位作者 宁刚 刘荣波 李真林 罗小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84-587,共4页
关键词 肝硬化门脉高压 循环血管 血管成像技术 多排螺旋CT 侧支 门静脉高压 血液回流 弥漫性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英滨 张浩 +2 位作者 王欢 万功山 高飞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85-991,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病例57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病例57例,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记录患者血压、血糖、术前是否溶栓、发病到溶栓及动脉取栓时间。术前进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ASPECTS)、侧支循环情况评估,记录术后血管再通、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情况及麻醉方式。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根据患者术后CT/MRI结果分为非症状性颅内出血组和有症状性颅内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患者ASPECTS评分、侧支循环等级及术后血管再通比例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1),入院NIHSS评分和发病到取栓时间均低于预后不良组(P<0.01)。ASPECTS评分高、侧支循环良好、血管成功再通是良好预后的保护因素;而发病到取栓时间长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有症状性出血组患者年龄、术前溶栓比例以及血管再通比例均高于非症状性出血组(P<0.05)。术前溶栓和术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症状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基线ASPECTS和NIHSS评分、术前溶栓、抗血小板药物、侧支循环和血管再通情况及发病到取栓时间均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前循环血管闭塞性脑卒中 血管内治疗 症状性颅内出血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Ⅰ——指、趾纹内部微循环血管树的实验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柏树令 李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1年第6期413-416,共4页
应用皮肤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指、趾纹内皮肤微循环血管动、静脉交界处三维构筑特点。发现在每条皮嵴的内部有浅、深两种形态不同的微循环血管。浅层为两排方向与皮纹方向完全一致的乳头内血管小树;深层为水平走行在每排皮... 应用皮肤血管铸型扫描电镜观察方法,研究了指、趾纹内皮肤微循环血管动、静脉交界处三维构筑特点。发现在每条皮嵴的内部有浅、深两种形态不同的微循环血管。浅层为两排方向与皮纹方向完全一致的乳头内血管小树;深层为水平走行在每排皮肤乳头基底部的微动脉。每条皮嵴的内部深层有两条并行排列的轨道式微动脉,其方向与皮纹一致,其间有交通支相连。皮沟深部有呈“V”型连接相邻两侧乳头下微动脉的联络血管。同时讨论了皮肤微循环血管树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纹 指纹 循环血管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围术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卢家凯 董秀华 +8 位作者 卿恩明 王义军 任发成 王学勇 梁孝平 吴宪宏 王成彬 王慧敏 王嵘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08-413,共6页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麻醉科OPCABG围术期数据库,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自2007年11月至2009年2月2 379例OPCABG患者围术期资料,将与术中及术后10 d内死亡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围术期死亡患者32例,病死率为1.3%。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后应用透析(P<0.01,OR=23.791)、术前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EF)<40%(P<0.001,OR=6.903)、术中室颤(P<0.025,OR=5.292)、急诊手术(P=0.009,OR=4.539)、术中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P=0.009,OR=4.488)、性别(P=0.018,OR=2.312)、术前心肌梗死史(P=0.025,OR=2.180)与年龄(P=0.027)为围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男性19/1 830,女性13/54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应用透析(P<0.001,OR=26.141)、术前射血分数<40%(P<0.001,OR=8.436)、急诊手术(P=0.003,OR=5.039)与性别(P=0.026,OR=0.418)为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应用透析治疗、性别、术前EF<40%和急诊手术是OPCABG患者围术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肾保护、积极维护心功能、提高急诊和女性OPCABG患者围术期处理水平,有利于控制OPCABG围术期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 术后病死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脑血管多普勒超声在小儿Ⅰ型Chiari畸形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王君璐 张立 +2 位作者 刘剑钢 刘瑜 肖波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研究经颅脑血管多普勒(transcraniocerebral vessel Doppler,TVD)超声技术在I型Chiari畸形患儿诊断以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7例Ⅰ型Chiar... 目的研究经颅脑血管多普勒(transcraniocerebral vessel Doppler,TVD)超声技术在I型Chiari畸形患儿诊断以及术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7例Ⅰ型Chiari畸形患儿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两组,学龄前组(1~6岁)15例,学龄后组(7~16岁)12例。两组患儿均于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1个月行TVD超声探测,以后颅窝内双侧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及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为靶血管,收集相应靶血管的收缩期峰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VD)及搏动指数(pulsative index,PI)等监测指标。分别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前后后颅窝动脉血流动力学差异;比较27例患儿术前TVD与MRI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术后TVD检查结果与Tator疗效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学龄前组患儿手术后双侧PCA的PSV较术前增加[左侧:(44.25±13.06)cm/s比(66.76±14.45)cm/s,t=5.148,P=0.023;右侧:(45.12±13.41)cm/s比(65.33±10.12)cm/s,t=5.389,P=0.021]、PI较术前降低[左侧:(1.18±0.42)比(0.91±0.18),t=4.545,P=0.033;右侧:(1.24±0.48)比(0.92±0.13),t=4.776,P=0.028];双侧VA的PSV[左侧:(43.50±11.99)cm/s比(70.94±7.56)cm/s,t=7.042,P=0.008;右侧:(44.56±8.45)cm/s比(68.82±9.02)cm/s,t=6.833,P=0.009]、EVD[左侧:(19.01±9.22)cm/s比(27.18±8.53)cm/s,t=4.587,P=0.032;右侧:(18.28±5.77)cm/s比(28.32±7.26)cm/s,t=4.683,P=0.030]较术前增加,双侧PI较术前降低[左侧:(1.12±0.45)比(0.86±0.19),t=4.712,P=0.029;右侧:(1.31±0.46)比(0.84±0.31)cm/s,t=5.277,P=0.022];BA的PSV[(48.75±16.57)cm/s比(69.17±11.86)cm/s,t=5.413,P=0.019]、EVD[(27.73±7.34)cm/s比(27.18±8.53)cm/s,t=4.738,P=0.027]较术前增加、PI较术前降低[(1.13±0.55)比(0.90±0.28),t=4.721,P=0.030]。学龄后组患儿手术后双侧VA的PSV较术前增加[左侧:(48.16±18.47)cm/s比(53.77±24.73)cm/s,t=4.187,P=0.045;右侧:(45.72±18.53)cm/s比(56.31±19.82)cm/s,t=3.872,P=0.036],BA的PSV[(48.50±11.44)cm/s比(58.17±18.86)cm/s,t=5.108,P=0.024]、EVD[(18.63±9.91)cm/s比(23.19±10.63)cm/s,t=4.763,P=0.029]较术前增加、PI较术前降低[(1.06±0.42)比(0.92±0.25),t=4.572,P=0.032]。27例术前TVD超声检出率低于MRI(χ^(2)=5.511,P=0.019);术后1个月Tator疗效评估症状改善19例(19/27,70.4%)、无改善8例(8/27,29.6%);TVD超声监测指标改善22例(22/27,81.5%)、无改善5例(5/27,18.5%),TVD超声检查与Tator疗效评估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χ^(2)=0.911,P=0.340)。结论小儿Ⅰ型Chiari畸形的诊断应以MRI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但本研究中TVD超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辅助性,可有效显示Ⅰ型Chiari畸形患儿后颅窝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间接、无创地评估颅内压,不仅可以帮助医师及时诊断、给予治疗,同时TVD超声对于Ⅰ型Chiari畸形术后疗效评估也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ARI畸形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颅窝 血管循环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