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腘以下动脉经皮血管形成术用于保存下肢
1
作者 关键(译) 胡道予(校)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2期112-112,共1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 血管形成术 经皮 保存 支架治疗 胫后动脉 胫前动脉 球囊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成形术和Stent放置术放射治疗后动脉损伤的治疗
2
作者 刘鹏程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133-134,共2页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 用于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和Stent在放疗后所致动脉疾病的治疗,及靶血管内Stent的长期支撑开放作用。资料和方法:14例患者,因为放疗所致18处动脉性病变,而给予血管成形术治疗。13个Stent放置于8个患者,分别治疗血管闭塞3例,内膜撕裂1例,动脉瘤1例,残存狭窄2例,多发狭窄1例,球囊成形术后再发狭窄1例。所有病例均用CT扫描和/或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Stent及其靶血管内和Stent内的血流情况。结果:血管成形术成功治疗14例病人,8例患者在动脉病变处放置Stent。11例动脉病基本消失,追踪2年(8月~5年),临床症状完全解除,3例临床症改善。11例患者接受了1或2次血管成形术。1例患者重复承受了4次血管成形术,并放置3个Stent,2个Stent放在两髂总动脉和腹主动脉,1个Stent放在腹腔动脉。另1位重复4次血管成形术的患者,在肠系膜上动脉放了2个Stent。最后1例,因为血管成形术后内膜撕裂和血管闭塞,而放置了1个Stent,经5年随防,其动脉病变为临床治愈。结论:单一的血管成形术或者多技术综合运用,可有效治疗放疗所致的动脉性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术 Stent放置 放疗 动脉损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胜利 陈康宁 +2 位作者 迟潞湘 史树贵 范文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9-139,143,共2页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形成 动脉狭窄 脑缺血 颅内大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血管成形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马玉峰 刘继联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208-209,183,共3页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创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成功,但因其通畅率低,未能在临床上推广;1974年后Gruntzig等又相继发明了双腔气囊扩张导管,Olbert和cpc导管等,虽... 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创经皮经腔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 PTA)治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了成功,但因其通畅率低,未能在临床上推广;1974年后Gruntzig等又相继发明了双腔气囊扩张导管,Olbert和cpc导管等,虽大大提高了成功率,可仍未能解决PTA后的血管再狭窄及一系列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血管形成术 激光器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右房室瓣反流患者中球囊扩张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5
作者 陈章强 洪浪 +4 位作者 王洪 陆林祥 尹秋林 赖珩莉 李华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349-2352,共4页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右房室瓣反流患者中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 PBmV)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2年6月在江西省人民院因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住院行PBmV的患者1700例,其中220例合并右房室瓣反流,男9...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合并右房室瓣反流患者中左房室瓣球囊扩张术( PBmV)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1月-2012年6月在江西省人民院因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狭窄住院行PBmV的患者1700例,其中220例合并右房室瓣反流,男90例,女130例;年龄29~67岁,平均(47.5±7.4)岁;左房室瓣口面积0.4~1.5 cm^2,平均(0.9±0.3)cm^2;右房室瓣反流面积3.2~26.0 cm^2,平均(11.2±6.5)cm^2。以造影剂递增法扩张,扩张终点使左房压( LAP)下降50%以上,或左心房平均压降到15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下,左房室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对于合并右房室瓣重度反流患者,联合使用利尿剂,保持每天2000 ml以上的尿量。术后2~3 d内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复查左房室瓣口面积( mVA)、右房室瓣反流面积( TRA)、LAP、左房直径( LAD)、右房压( RAP)、右房直径( RAD)、肺动脉压( PAP)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PBmV术后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6个月~9年,平均(75±32)个月,并在随访结束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复查上述指标。结果220例患者PBmV后mVA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对于轻中度右房室瓣反流者,术后TRA较术前显著减少(P﹤0.01);对于重度右房室瓣反流者,术后TRA与术前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AP、RAP、LAD、RAD均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P患者从术前压力(60.6±15.5)mm Hg降低到术后的(48.2±10.3)mm Hg(P﹤0.01)。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从中重度减为轻度,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缓解,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过程中,合并轻中度右房室瓣反流患者中有2例失访,合并重度右房室瓣反流患者中有2例死亡(大面积脑梗死1例,心力衰竭1例,分别在术后第6年和第8年死亡)。随访结束时 mVA较术后有所减小( P﹤0.05);LAD、RAD较术后轻度增大(P﹤0.05),但均未及术前水平;TRA、PAP以及LVEF与术后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中重度狭窄合并轻中度右房室瓣反流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减轻TRA,疗效肯定;对于合并右房室瓣重度反流患者,也可以改善生活质量,近中期疗效可以,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 三尖瓣闭锁不全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胡荣 吴学思 +4 位作者 韩智红 康俊萍 吕强 张崟 马长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76-79,共4页
目的 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 ,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和 1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患者 ,测定... 目的 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 ,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和 1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患者 ,测定术前、术后 2 4、4 8及 72h的hsCRP水平 ,随访术后心性事件 ,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UAP组和SAP组术后hsCRP均明显增加 ,UAP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组 (P =0 .0 2 )。 (2 )平均随访 (10 .16±1.76 )个月 ,发生心性事件 12例 (其中UAP组 9例 ,SAP组 3例 ) ,两组心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UAP组发生心性事件的 9例术后 72h的hsCRP仍保持较高水平 ,而无心性事件的 2 1例则呈下降趋势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3)。 (3)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仅术后hsCRP值、年龄与心性事件显著相关 (RR =1.2 3,P =0 .0 13;RR =1.19,P =0 .0 2 3)。结论 UAP患者PCI术后hsCR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患者 ,在行PCI术后 72h的hsCRP水平持续升高 ,提示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应加强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绞痛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传芬 任景怡 陈红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4年第6期418-421,共4页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 目的探讨性别差异是否影响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预后。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急性STEMI住院并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患者578例。比较男性和女性在基线特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住院期间死亡率方面的差异。结果578例患者中男性455例(78.7%),女性123例(21.3%)。女性的平均年龄较男性大[(68±10)岁比(61±12)岁,t=-6.817,P〈0.01],高血压(75.6%比52.3%,X2=21.484,P〈0.01)和糖尿病(43.1%比27.7%,X2=10.737,P〈0.01)的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而男性的吸烟比例高于女性(63.5%比13.0%,X2:99.108,/9〈0.01)。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8.9%比4.4%,X2=3.945,P=0.047),校正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使用后这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36,95%C1:0.339~3.169,P=0.95)。结论对接受急诊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而言,女性的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于男性,但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样本人群女性年龄偏大、并存疾病更多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死 性别特征 医院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阿托伐他汀或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近期疗效比较——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3
8
作者 韩雅玲 李成洋 +3 位作者 李毅 荆全民 王守力 马颖艳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27-930,共4页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和不通过CYP3A4代谢的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探讨二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7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实施冠脉...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通过肝细胞色素P450(CYP)3A4代谢的阿托伐他汀和不通过CYP3A4代谢的普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的近期疗效,探讨二者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方法收集2006年2月-2007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成功实施冠脉支架术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共1250例,术后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20mg/d(n=638)或普伐他汀20mg/d(n=612),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研究主要终点为30d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心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及紧急靶血管血运重建(UTVR)。次要终点为亚急性血栓形成(SAT)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脉造影及PCI结果无统计学差异。30d时,阿托伐他汀组心性死亡、非致死性MI、UTVR、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7%、0.47%、1.4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1.14%、0.49%、1.14%、0.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阿托伐他汀组MACCE、SAT发生率(分别为2.51%、0.16%)与普伐他汀组(分别为3.10%、0.16%)比较亦无统计学差异(P=0.523或P=1.000)。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51%和2.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组与普伐他汀组累积风险率无显著差异(P=0.523)。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20mg/d或普伐他汀20mg/d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近期疗效相近,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氯吡格雷 阿托伐他汀 普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近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叶慧明 彭建军 +4 位作者 任利辉 雷力成 杨诺 王佐岩 杨水祥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 目的比较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共154例NSTE-ACS的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随机分为服用阿托伐他汀组(74例)及服用瑞舒伐他汀组(80例),术前服用阿司匹林(100mg)5 d、氯吡格雷(75 mg)5 d以上或术前12 h以上顿服氯吡格雷300 mg及阿司匹林片300 mg,于术前服抗血小板药前、手术当天、术后3、7 d及术后1、6个月抽取静脉血测定二磷酸腺苷(ADP)(浓度为10μmol/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住院期间及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及服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用氯吡格雷(75 mg)5 d或顿服300 mg能达到明显的血小板聚集率抑制作用,血小板聚集率在阿托伐他汀组由基线的(57.2±10.3)%降至手术当日的(32.5±11.2)%,而瑞舒伐他汀组分别为(59.1±9.8)%和(30.4±10.1)%(均为P<0.01),而且这种抑制作用稳定持续至6个月之后。6个月时两组间总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0%比15.0%,P>0.05),两组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术、支架内血栓形成及出血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接受冠脉支架置入术的NSTE-ACS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或瑞舒伐他汀后,短期内未发现对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产生显著影响,且两组间的近期疗效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 氯吡格雷 血管形成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坤 于振海 +4 位作者 李光新 张曙光 秦士勇 王明海 阮长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23-126,共4页
目的进一步分析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对65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最长随访时间已达10年。结果全部患者恢复顺利,术后1周下肢肿胀明显减轻,肝脾不同程度缩小,胸腹壁静脉曲张明显... 目的进一步分析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的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对65例患者行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最长随访时间已达10年。结果全部患者恢复顺利,术后1周下肢肿胀明显减轻,肝脾不同程度缩小,胸腹壁静脉曲张明显好转。随访证实患者术后远期疗效均良好。结论介入治疗是治疗BCS的首选,应用过程中应重视适应证选择、手术操作及并发症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D-CHIARI综合征 血管形成术 气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健 孙淑娴 +1 位作者 王伟民 吴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99-100,共2页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 0例 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 12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4 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4 0例 75岁以上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发病 12h内对梗死相关动脉 (IRA)行急诊PCI治疗。结果  4 0例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共置入冠状动脉内支架 39枚 ,手术成功率 92 .5 % ,围手术期死亡 2例 (5 % ) ,其中脑出血 1例 ,心室颤动 1例。结论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支架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金洪 徐亚峰 张金山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6年第3期166-169,共4页
可膨胀性金属内支架(expandable metallicstents)是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后为解决术后狭窄或急性闭塞而发展起来的新的介入放射学技术,随着新技术、新器具的不断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可膨性金属内支架和技术在治疗中显得日益... 可膨胀性金属内支架(expandable metallicstents)是经皮穿刺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后为解决术后狭窄或急性闭塞而发展起来的新的介入放射学技术,随着新技术、新器具的不断发展,如何选择合适的可膨性金属内支架和技术在治疗中显得日益重要。本文对可膨性金属内支架的种类、特点、适应证及疗效进行了评价。希望为可膨性金属内支架的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一、历史与现状首次早在1969年 Dotter 将不锈钢圈(CoilSprings)置于犬的股动脉内,第一次展示了支架对血管病变治疗的可能性。1983~1984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 血管形成术 临床应用 外科器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