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余咏潮 赵学维 +2 位作者 徐志飞 何金 周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中的作用及不同管径材料外支架的作用效果。方法:通过动物实验获得外支架干预下的移植静脉及其对照标本,用免疫组化及形态学方法对标本中的VEGF、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滋养血管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支架干预的移植静脉组中膜VEGF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外膜VEGF含量显著增高(P<0.05),中膜PCNA含量显著降低(P<0.05),外膜滋养血管密度显著增高(P<0.05)。结论:血管外支架可有效促进VEGF向外膜聚集,减少其在中膜、内膜聚集,进而促进滋养血管的生长,减少中膜增生,减轻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移植静脉 血管外支架 血管移植物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支架预防静脉桥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文标 郑家豪 +4 位作者 连锋 傅于捷 吴学军 张谷兰 王小妹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150-1153,共4页
目的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间置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20~25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术后28d取出双侧静脉桥血管... 目的以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间置动物模型为基础,观察涤纶血管外支架支持预防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的作用。方法20~25kg普通长白猪10只,行双侧大隐静脉-颈总动脉端端吻合,实验侧静脉桥放置涤纶外支架。术后28d取出双侧静脉桥血管,分别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图像定量分析获得静脉桥内、中膜厚度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的表达情况。结朵对照组和实验组静脉桥血管内膜厚度分别为(0.4269±0.0794)mm和(0.1371±0.039)mm(P〈0.05);中膜厚度分别为(0.4601±0.0628)mm和(0.259±0.0178)mm(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PCNA、PDGF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3.20±2.17)%vs(2.34±0.68)%和(13.10±1.39)%vs(2.44±0.25)%(P均〈0.01)。结论非限制性涤纶血管外支架可以显著抑制大隐静脉桥血管新内膜及中膜的增生,可能籍此预防静脉桥的再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膜增生 中膜增厚 静脉桥 再狭窄 血管外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不同结构血管外支架的扭转性能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文祖 金懿明 《针织工业》 2009年第4期19-20,共2页
对经编结构、纬编结构和编织结构的血管外支架进行了试织,测试了其扭转性能,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纬编结构和编织结构支架在扭转过程中形成的扭结及束口会对血管造成压迫,不利于血管的修复,而经编结构支架在扭转过程中外观没有明... 对经编结构、纬编结构和编织结构的血管外支架进行了试织,测试了其扭转性能,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纬编结构和编织结构支架在扭转过程中形成的扭结及束口会对血管造成压迫,不利于血管的修复,而经编结构支架在扭转过程中外观没有明显的变化,同时受力情况变化稳定,有助于血管重建,因此经编结构最适合用于编织血管外支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支架 编织结构 经编结构 纬编结构 扭转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GA/CS-tPAcDNA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预防移植静脉再狭窄
4
作者 张正刚 伊斯拉木江·吐尔逊 +3 位作者 李元明 陈家桦 王磊 刘小斌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通过PLGA/CS-tPAcDNA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进行t-PA基因局部定位转移,探讨其对移植静脉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60只兔构建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制备PLGA/CS-tPAcDNA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支架,并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含t... 目的通过PLGA/CS-tPAcDNA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进行t-PA基因局部定位转移,探讨其对移植静脉血栓形成和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60只兔构建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模型,制备PLGA/CS-tPAcDNA纳米粒超细纤维复合膜支架,并随机分为基因治疗组(含t-PA基因PLGA/CS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n=30)、对照组(PLGA/CS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n=30),分别在术后不同的时间点取样,通过免疫印迹、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底物发色法分别检测移植静脉t-PA活性和基因表达,病理形态学观察移植血管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在术后2、5、14、28、60 d,基因治疗组移植静脉可检测到外源性t-PA mRNA的表达,其活性变化分别为(390.42±63.71)、(368.47±54.21)、(275.23±58.32)、(170.75±60.52)和(63.52±23.21)U/g。对照组中对应时间点则t-PA无活性。术后5、14、28、60 d,基因治疗组移植静脉镜下显示新生内膜面积、内膜中膜面积比均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PLGA/CS-tPAcDNA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可介导t-PA基因局部治疗,可影响移植静脉管腔内血栓形成,抑制移植静脉内膜增殖,继而有效降低移植静脉再狭窄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基因治疗 静电纺丝血管外支架 静脉移植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G-6在大鼠静脉桥血管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5
作者 张彪 张成鑫 +2 位作者 龚文辉 许金国 葛圣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60-1163,共4页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大鼠移植静脉壁中的表达,探讨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移植后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制作血管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 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基因-6(TSG-6)在大鼠移植静脉壁中的表达,探讨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为临床治疗移植后血管再狭窄提供新方向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袖套法将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入同侧颈动脉制作血管移植模型,实验分为假手术组、支架组和非支架组。术后12周切除移植静脉,应用苏木精-伊红观察移植静脉内膜、中膜、外膜增生情况,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和计算各膜厚度;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移植静脉壁内TSG-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1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和支架组的TSG-6、TNF-α和IL-1表达水平、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程度均显著低于非支架组(P<0.05)。结论 TSG-6在大鼠静脉桥血管中表达明显升高,并与TNF-α、IL-1炎症因子表达呈正相关性;外支架可能通过抑制移植静脉的炎症反应而限制移植血管壁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G-6 血管 血管外支架 内膜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