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下肢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唐水娟 刘丽 +1 位作者 李文彬 熊石龙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436-143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9月本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并进行治疗的患者21例,应用VET及彩色多普勒(CDFI)于治疗前后检查下肢深静脉,比较治疗前后血...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治疗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2月—2010年9月本院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并进行治疗的患者21例,应用VET及彩色多普勒(CDFI)于治疗前后检查下肢深静脉,比较治疗前后血栓情况、血流再通率,分析下肢深静脉常见部位。结果共显示91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完全闭塞16条,CDFI显示无血流信号,VET显示管腔内充满均质性低回声;不完全闭塞75条,CDFI及VET均显示管腔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经溶栓治疗后,完全闭塞者VET显示10例出现再通现象,再通率为62.5%,高于CDFI的43.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53,P=0.021)。不同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56,P=0.014),其中以股静脉段最多见(χ2=23.078,P=0.004)。左下肢检出率为61.5%(56/91)高于右下肢的38.5%(3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92,P=0.002)。12条存在小腿深静脉血栓患者,VET检出率为83.3%(10/12),明显高于CDFI的66.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02,P=0.003)。结论 VET能提高血管血栓显示能力及血管显示灵敏度,较好评估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及小腿深部静脉血栓显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 超声检查 血管增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血管检测的体外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禧 段云友 +4 位作者 李娟 王宇 王佳 杨一林 曹铁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6-328,共3页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实验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在血管检测应用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使用血流泵,分别模拟不同内径的表浅外周血管及脑血管血流状态,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模拟血管进行内径检测,应用不同VET级别、条件等观察成像效果,... 目的通过体外模拟实验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在血管检测应用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使用血流泵,分别模拟不同内径的表浅外周血管及脑血管血流状态,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模拟血管进行内径检测,应用不同VET级别、条件等观察成像效果,并与传统二维及彩色多普勒成像相对比。结果VET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模拟血管管壁及管腔细微结构,明显减低容积效应伪像,能够准确测量管腔内径。不同内径及深度的血管需选用不同的VET级别,模拟表浅血管选用2~3级、模拟脑血管选用4~5级时可清晰显示血管管腔。结论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可提高血管显示能力和血管显示灵敏度,更清晰显示血管腔及准确测量内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血管增强技术 体外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增强技术联合全景超声成像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亓培君 崔建华 +2 位作者 王兴田 李立杰 贺烨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联合全景超声成像(PUI)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DVT)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T及PUI对46例接受下肢ADVT介入治疗患者的48侧下肢血管进行检查,将图像与二维超声及CDFI、DSA进行对比分析,并在VET动...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联合全景超声成像(PUI)在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ADVT)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VET及PUI对46例接受下肢ADVT介入治疗患者的48侧下肢血管进行检查,将图像与二维超声及CDFI、DSA进行对比分析,并在VET动态监视下移动溶栓导管。结果 VET图像可清晰显示管腔内导管及其头端位置、未溶血栓边界轮廓、附壁小血栓、血管壁情况及周围侧支循环等,伪像和干扰减少,图像质量评分高于二维超声及CDFI(P<0.05);与DSA比较,VET、二维超声及CDFI股浅静脉再通血管腔同一狭窄段切线位内径测值的符合率分别为87.50%(42/48)、37.50%(18/48,χ2=25.60,P<0.05);VET全景图像清晰,内容更丰富;VET动态条件下可较清晰显示腔内导管移动情况,在其监视下可将溶栓导管侧孔段准确置于血栓段血管。结论 VET联合PUI在下肢ADVT介入治疗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增强技术 放射摄影术 全景 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胎儿隔离肺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欣林 张磊 +1 位作者 吴绪峰 许杨青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6期545-547,共3页
目的观察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诊断胎儿隔离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11例胎儿隔离肺患者进行检查,显示病灶区血管,并与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速度图和能量图相比较。结果11组图像中,CDV、CDE和VET图像均可不同程度地... 目的观察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诊断胎儿隔离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对11例胎儿隔离肺患者进行检查,显示病灶区血管,并与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速度图和能量图相比较。结果11组图像中,CDV、CDE和VET图像均可不同程度地显示病灶处的异常血管,但所提供的信息有一定差异。CDV和CDE可显示较大血管走行和分布,而VET可清晰辨别血管腔,显示细小分支;CDV能分辨血流方向,对判断血管的性质有较大意义。VET图像满意度优于CDV和CD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V和CDE图像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能提高血管与周边组织对比分辨力,在血管管腔及细小分支的显示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对诊断胎儿隔离肺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血管增强技术 胎儿 隔离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诊断妇产科疾病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磊 吴绪峰 陈欣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5期406-40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对37例妇产科患者进行检查,显示感兴趣区血管,并与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速度图(CDV)和能量图(CDE)相比较。结果妇科疾病组和胎儿畸形组的CDV和CDE图...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妇产科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ET)对37例妇产科患者进行检查,显示感兴趣区血管,并与传统二维彩色多普勒速度图(CDV)和能量图(CDE)相比较。结果妇科疾病组和胎儿畸形组的CDV和CDE图像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T图像满意度优于CDV和CD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检查方法在胎儿附属物组的图像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能提高血管与周边组织对比分辨力,在管腔及细小分支的显示方面有独特优势,在妇产科疾病诊断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血管增强技术 妇产科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联合CDFI诊断肾动脉狭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可基 杜毅力 +2 位作者 曹永政 彭格红 乔向彬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96-498,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ClarifyTM血管增强(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患者(186支肾动脉)分别行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VE技术联合CDFI检测,与肾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186支肾动脉中,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检出10... 目的探讨超声ClarifyTM血管增强(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3例患者(186支肾动脉)分别行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VE技术联合CDFI检测,与肾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186支肾动脉中,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检出10支肾动脉狭窄,21支肾动脉显示不清,肾动脉显示率为88.71%(165/186);VE技术联合CDFI检出16支肾动脉狭窄,7支肾动脉显示不清,肾动脉显示率96.24%(179/186)。肾动脉造影检查发现22支肾动脉狭窄,2支闭塞。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的敏感度39.13%(9/24),特异度99.38%(161/162);VE技术联合CD-FI的敏感度58.33%(14/24),特异度98.78%(160/162)。结论 VE技术联合CDFI对肾动脉的显示率及动脉狭窄的检出率比常规二维超声联合CDFI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增强技术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肾动脉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被引量:2
7
作者 姚红莉 邵剑波 +1 位作者 唐映波 方磊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8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 目的探讨对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施行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0例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患儿进行CE-MRA检查,患儿经镇静制动后,手动静脉注射对比剂0.4mmol/kg,注射后5~10s开始进行造影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扫描。结果检出法洛四联症12例,主-肺动脉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8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2例,先天性主动脉弓缩窄畸形伴动脉导管未闭5例。图像质量优28例,良2例。结论 CE-MRA检查可获得精确的影像资料。检查前采用6%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镇静制动,正确选择血管建立静脉通道,准确掌握推注造影剂和扫描延迟时间,可保证检查的顺利完成,为临床诊断提供优质的影像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 造影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镇静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合并子宫动静脉畸形与预后相关性分析
8
作者 周清 刘源涛 +3 位作者 马凤华 鹿欣 张鹤 张国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5-322,共8页
目的通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了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trophoblasticneoplasia,GTN)合并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与预后的... 目的通过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ontrast enhanced-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CE-MRA了解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trophoblasticneoplasia,GTN)合并子宫动静脉畸形(uterine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UAVM)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疑诊GTN的患者,在治疗前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和CE-MRA扫描,对所有病例进行国际妇产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和预后评分。对患者的治疗方式(化疗、手术治疗、动脉栓塞治疗)及预后进行记录。结果共纳入44例GTN患者,包括5例胎盘部位滋养层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和39例其他GTN。PSTT合并UAVM 3例,GTN合并UAVM 23例。根据UAVM的存在与否,将39例其他GTN患者分为两组。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值<10000 mIU/mL和≥10000 mIU/mL的数据进行四格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病例的FIGO预后评分平均为(4.19±3.69)分和(6.70±3.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结论当β-hCG值≥10000 mIU/mL时,UAVM发生概率增加。预后评分越高,发生UAVM的可能性就越大。运用CE-MRA技术有助于更好地诊断UAV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 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CE-MRA) 磁共振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缺血性卒中并溶栓治疗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报道
9
作者 黄梁江 黄晓江 张苏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7期790-794,共5页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0岁,右利手。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麻木2小时”于2017年7月8日入当地医院。患者于2017年7月8日15:00左右打完麻将回家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右手开门拧钥匙困难,伴有颈部、后背部及右侧肋部疼痛,合并小便失禁...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0岁,右利手。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麻木2小时”于2017年7月8日入当地医院。患者于2017年7月8日15:00左右打完麻将回家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右手开门拧钥匙困难,伴有颈部、后背部及右侧肋部疼痛,合并小便失禁。送至当地医院急查头颅CT提示“脑白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颈段脊髓 卒中 溶栓治疗 时间分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