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治疗精索静脉曲张 被引量:3
1
作者 曹治列 符二 +3 位作者 曹俊雄 吴丹宁 诸治栋 陈翔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术在精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2022年3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例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经左肘部静脉途径或股静脉途径行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对即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 目的观察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术在精索静脉曲张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2022年3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5例重度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经左肘部静脉途径或股静脉途径行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对即时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术后疗效等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所有1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手术时间(19±12)min,平均住院时间2.3d,15例患者术后随访1个月,阴囊曲张静脉明显缩小、会阴部坠胀感明显改善。结论血管塞与弹簧圈联合介入栓塞术治疗精索静脉曲张效果确切、操作简便、患者舒适、恢复快、并发症少,是一项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塞 肘正中静脉 介入栓 精索静脉曲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及初步疗效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戈军 蒋世良 +6 位作者 凌坚 赵世华 黄连军 徐仲英 金敬琳 吕建华 吴文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60-262,共3页
目的:应用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共11例,年龄4.0~17.0(10.09±5.17)岁,体重15~63(35.05±16.20)kg。PDA 长度为8.4~20.9(14.09±3.50)mm,最狭窄处均位于肺动脉侧,直径为... 目的:应用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全组共11例,年龄4.0~17.0(10.09±5.17)岁,体重15~63(35.05±16.20)kg。PDA 长度为8.4~20.9(14.09±3.50)mm,最狭窄处均位于肺动脉侧,直径为1.0~2.0(1.48±0.35)mm;经导管置入 Amplatzer 血管塞封堵PDA。封堵后5~10 min 行胸主动脉造影评价疗效,术后24 h、1个月、3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任何并发症。术后10 min 胸主动脉造影示11例动脉导管均完全闭合,无残余分流;5例完成1年随访,PDA 完全闭合,未见再通。结论:应用 Amplatzer 血管寨封堵类似于长管状的 PDA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技术成功率高,即刻效果好,近、中远期随访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治疗 Amplatzer血管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血管塞联合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TEVAR联合颈动脉烟囱支架治疗术后高流量Ia型内漏 被引量:6
3
作者 庞桦进 陈勇 +2 位作者 何晓峰 王江云 曾庆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96-1499,共4页
目的探讨使用Amplatzer血管塞联合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的Ia型内漏栓塞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Amplatzer血管塞联合Interlock对5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出现的Ia型内漏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手术的成功... 目的探讨使用Amplatzer血管塞联合Interlock可解脱弹簧圈对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的Ia型内漏栓塞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采用Amplatzer血管塞联合Interlock对5例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出现的Ia型内漏进行栓塞治疗。观察手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并通过CT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平均每个病人使用的Amplatzer血管塞和Interlocks的数量分别为3.4和2.6个。5例患者均栓塞成功,无手术并发症及住院死亡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3.8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Ia型内漏均完全栓塞。结论 Amplatzer血管塞联合Interlock栓塞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Ia型内漏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漏 B型主动脉夹层 Amplatzer血管塞 腔内修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封堵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郭颖 刘廷亮 +2 位作者 余志庆 黄美蓉 高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介入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5例膜周型VSD患儿均采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进行封堵。封堵后行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评价疗效,术后24 h和1... 目的:探讨应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介入治疗膜周型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5例膜周型VSD患儿均采用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进行封堵。封堵后行左心室、升主动脉造影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评价疗效,术后24 h和1、3、6个月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随访观察。结果心脏超声及左心室造影示膜周型VSD,左室面6.4~9.0 mm,部分假性室隔瘤形成,右室面分流口为2.1~2.9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2.1~3.8 mm。每例患儿均置入1枚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置入的血管塞直径为4~10 mm,平均(6.8&#177;2.3) mm。术毕即刻造影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示1例患儿装置下缘存在细丝残余分流,术后1个月复查时残余分流消失。其余患儿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无残余分流。所有患儿心电图检查均为窦性心律,无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可用于一些特殊类型尤其是伴有长管状的假性室隔瘤形成的VSD的介入治疗,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Amplatzer第Ⅱ代血管塞 介入 AMPLATZER VASCULAR plug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血管塞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潘欣 王承 +2 位作者 陆静 吴卫华 方唯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06-408,共3页
目的评价Amplatzer血管塞(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有12例患者接受AVP封堵治疗,其中单发及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7例,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法洛四联症大型体肺侧支3例。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 目的评价Amplatzer血管塞(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异常血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共有12例患者接受AVP封堵治疗,其中单发及多发囊状肺动静脉瘘7例,冠状动脉右室瘘2例,法洛四联症大型体肺侧支3例。均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胸部CT造影筛查,并经心血管造影证实。结果本组均应用AVP有效封堵异常血管畸形,造影判断即刻成功率为100%,无移位、脱落等早期并发症。封堵血管16支,平均内径(5.2±1.9)mm,所用AVP直径为(9.2±2.4)mm。所有患者封堵术后平均3个月随访心超和(或)胸部CT造影,显示封堵血管闭塞良好,无异常、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应用AVP封堵先天性心脏病血管畸形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血管塞 血管畸形 介入 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Ⅱ型血管塞治疗巨大且迂曲的成人左冠状动脉-右心房瘘一例
6
作者 陈鑫 张小春 +3 位作者 兰莉 唐波 朱建峰 蔡国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6期553-555,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反复胸闷1周余”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6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9/79 mmHg。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cm...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1岁,因“反复胸闷1周余”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7℃,脉搏:6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49/79 mmHg。心前区无隆起及凹陷,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cm,无心前区异常搏动,心前区未触及震颤和心包摩擦感,心界不大,心率60次/min,心律齐,于胸骨左缘第二肋间闻及响亮连续性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提示前壁ST段压低(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经导管封堵术 治疗 Amplatzer血管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4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张茅平 马硕一 陈国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40-3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9月收治的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例腹主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发现Ⅰa型内漏,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3个月... 目的探讨血管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9月收治的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例腹主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发现Ⅰa型内漏,1例腹主动脉瘤术后3个月复查CT发现Ⅰb型内漏。4例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患者均接受血管塞栓塞治疗。结果4例患者分别植入血管塞1个,血管塞栓塞封堵内漏均获成功,内漏完全栓塞。术后1例腹痛症状明显好转,无穿刺口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塞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高流量Ⅰ型内漏操作简单安全,栓塞成功率高,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内漏 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腹主动脉瘤 血管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 被引量:68
8
作者 边立衡 王艺峥 +1 位作者 付建忠 赵性泉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5期371-380,共10页
在神经外科领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处理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UIA的诊断,评价了这些损伤的患病率,同时将涉及颅内动脉瘤破裂率及手术干预方面的文献做一总结。在总结文献之后,我们认为成年人动脉瘤的患病... 在神经外科领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的处理是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UIA的诊断,评价了这些损伤的患病率,同时将涉及颅内动脉瘤破裂率及手术干预方面的文献做一总结。在总结文献之后,我们认为成年人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1%,年轻人不足1%,老年人可达4%。直径7~10mm的UIA年出血率接近1%。以这些数据为基础,我们推荐:(1)除了极个别情况,所有症状性UIA应予治疗;(2)所有偶然发现的直径<5mm的动脉瘤应该保守治疗;(3)年龄<60岁的患者,若动脉瘤直径>5mm,是否进行手术要慎重考虑;(4)年龄<70岁的患者,若偶然发现的动脉瘤直径>10mm,基本上都应该接受手术治疗;(5)对于低风险患者,与血管内填塞术相比,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术应作为首选方法。我们指南的制定关键在于拥有经验丰富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以及血管内手术技术的脑血管治疗团队,患者来自地区性医疗中心,病例充足,使用决策制定模板(decision-making paradigm),仅为低风险的患者提供治疗。对于那些治疗以及病史的风险都较高的患者(如巨大动脉瘤)通常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填 国际禾破裂动脉瘤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外科夹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20
9
作者 周芬 陈阳 王希楠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6年第23期57-60,共4页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 目的探讨三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7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的需要PICC置管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传统的PICC置管组、改良塞丁格技术的盲穿组、血管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组,每组各30例,分析并比较三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期间的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使用的时间等。结果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穿刺点局部渗血、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置管时间等均优于传统的PICC置管组和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盲穿组(均P<0.05)。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的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的PICC置管极大地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局部组织损伤和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在预防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缩短了置管使用的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临床上目前值得推广应用的一种PICC置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超声引导下改良丁格技术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