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的对比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刚 王静 +2 位作者 刘兆昶 黄自平 王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 旨在对比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方法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根据不同的年龄 ,将用尿激酶治疗的 2 6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成A组 (年龄 <6 0岁 ,n =111)、B组 (年龄为 6 0~ 6 9岁 ,n =110 ... 目的 旨在对比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方法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根据不同的年龄 ,将用尿激酶治疗的 2 6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成A组 (年龄 <6 0岁 ,n =111)、B组 (年龄为 6 0~ 6 9岁 ,n =110 )和C组 (年龄≥ 70岁 ,n =45 )。结果  (1)随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逐渐下降 ,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有升高趋势 (P>0 0 5 ) ;(2 )老年人血白细胞、静脉血糖、肌酸激酶均显著高于A组(P <0 0 1,P<0 0 5 ) ;(3)C组肺感染和泵衰竭并发症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0 0 5 ) ,心脏破裂并发症亦显著高于B组 (P <0 0 1)。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老年及高龄AMI患者同样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明书 常明则 孟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后24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损伤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神经递质[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清中IL-1、IL-6、IL-7、IL-17、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的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100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Glu、5-H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率,且在减轻神经损伤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RT-PA溶栓 血管再通率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动脉闭塞的血管造影分级及溶栓治疗疗效评估系统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克 吉训明 +1 位作者 凌锋 张云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2期573-576,共4页
关键词 静脉内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卒中 全脑血管造影 治疗疗效 脑动脉闭塞 评估系统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血管再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杨瑞民 张铭秋 +1 位作者 赵东菊 李奋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5-467,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42例,6~24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动脉内溶检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动脉溶检 治疗时间窗 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治疗时间窗 影响因素分析 血管再通率 动脉内溶栓 神经功能缺失 治疗有效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清华 周石 +2 位作者 何玉洁 宋杰 王学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61-464,共4页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 目的评价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2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分析不同阻塞血管部位血管再通率和3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162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19例(73.5%):颈内动脉(ICA)主干闭塞27例(16.7%),大脑中动脉(MCA)闭塞63例(38.9%),大脑前动脉(ACA)闭塞29例(17.9%);椎基底动脉(VBA)闭塞43例(26.5%)。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例,40.7%;49例,77.8%;20例,68.9%和23例53.5%。治疗后3个月恢复良好者90例(55.6%),预后差72例(44.4%)。颅内出血8例(4.9%);再灌注损伤73例(45.1%);再栓塞6例(3.1%)。分析后认为ICA主干、VBA动脉再通率较低,预后差;MCA、ACA再通率高,预后好;开始治疗时间血管再通率和临床疗效相关(相关系数r=0.86)。结论局部动脉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预后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血管再通有相关性,大脑中、前动脉血管再通率高,预后较好;颈内动脉主干血管阻塞很难再通;椎基底动脉血管再通后症状有所改善;血管不能再通或并发脑出血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梗死 溶栓 尿激酶 脑出血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动脉内溶栓治疗 临床疗效评价 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血管再通率 颈内动脉系统 脑梗死患者 大脑中动脉 椎基底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的溶栓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桂清 钱久光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001-1002,共2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的溶栓指征及溶栓获益的情况。方法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3例)及对照组(20例)。再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小ST和大ST组。对照组:无禁忌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避凝...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的溶栓指征及溶栓获益的情况。方法将5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右室受累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3例)及对照组(20例)。再将两组患者分别分为小ST和大ST组。对照组:无禁忌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速避凝)6150U/12h,5~7d;溶栓组:统一采用国产尿激酶150万U(2.2万U/kg)/30min静脉滴注,溶栓前即刻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连服3d后改为150mg,1次/d,若12h后凝血时间恢复至正常的1.5~2.0倍,则应用肝素。结果溶栓组患者病死率为11.2%,对照组为21.7%,两组患者病死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大ST与小ST组血管再通率间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出血率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溶栓组中大ST患者心脏并发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的大ST患者间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小ST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可改变心功能近期预后,降低住院病死率。尤其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右室梗死(RVI)之大ST组获益更大,虽有一定出血,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梗死面积小者溶栓治疗似无大获益,溶栓治疗可降低其院内病死率;右室受累及合并大ST是预测院内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治疗 老年人 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注射低分子肝素 院内病死 肠溶阿司匹林 独立危险因子 国产尿激酶 显著性 血管再通率 心脏并发症 住院病死 对照组 溶栓组 溶栓指征 静脉滴注 凝血时间 近期预后 右室梗死 梗死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临床分析
7
作者 张静玲 高瞻 代玉松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尿激酶 静脉给药 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 血管再通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