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循环与后循环串联病变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1
作者 杨磊 韩永丰 +3 位作者 张栋梁 苏现辉 金文才 张学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27-932,共6页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 目的 探讨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并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再通治疗并实现血管再通的42例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术后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2分)组(21例)和预后不良(> 2分)组(21例),预后不良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Z=-2.916,P=0.004)、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Z=-2.048,P=0.041)、取栓次数≥3次比例(χ^(2)=4.725,P=0.030)和术后血肿型出血性转化比例(χ^(2)=8.400,P=0.004)均高于预后良好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高(OR=12.457,95%CI:2.066~75.120;P=0.006)、取栓次数≥3次(OR=9.387,95%CI:1.222~72.140;P=0.031)和术后发生出血性转化(OR=7.237,95%CI:1.019~51.403;P=0.048)是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NIHSS评分较低、机械取栓次数<3次和术后未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前循环和后循环串联病变患者血管再通治疗易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串联病变(非MeSH词) 血管再通治疗(非MeSH词) 预后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管再通的神经保护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文博 车睿雯 +3 位作者 张婧 段建钢 陈健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540-545,共6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为血管闭塞后脑组织供血障碍而发生缺血坏死所导致的一大类疾病。1995年至2015年,静脉溶栓是唯一被证实有效的AIS血管再通治疗措施,但静脉溶栓存在治疗时间窗短、禁忌证多、
关键词 卒中 血管再通 神经保护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禁忌患者多模式血管再通术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卫杰 武玉军 +1 位作者 刘洁怡 韦道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0-174,共5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结合Gateway球囊导管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禁忌患者的效果,并与桥接治疗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22例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患者临床...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结合Gateway球囊导管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静脉溶栓禁忌患者的效果,并与桥接治疗作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取栓治疗的22例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42~81岁;均有静脉溶栓禁忌证,13例超过溶栓时间窗(6例为醒后卒中)。CT或MR检查后予直接取栓或多模式血管再通治疗。比较患者术前和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22例患者中20例闭塞血管成功开通,再通率90.9%。术后开通血管患者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均≥Ⅱb级,穿刺至开通时间30~125 min(3例>120 min),平均(1.64±0.73) h。NIHSS评分由术前平均(17.06±9.18)分改善至出院时平均(6.35±4.37)分,疗效确定(P<0.01)。90 d随访显示14例mRS评分≤2,预后良好率为63.6%,死亡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多模式血管再通术治疗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安全有效,与桥接治疗相比有更低的术后脑出血率(9.1%)和死亡率(4.5%)。Gateway球囊导管既可作为微导管用于接触性动脉溶栓,又可用于碎栓、血管扩张,可有效提高再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taire支架 急性颅内大动脉梗死 多模式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核心体积结合相对灌注率在评估急性脑卒中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东 彭明洋 +3 位作者 王同兴 陈国中 殷信道 吴刚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前缺血核心体积(ischemic core volume,ICV)结合相对灌注率在评估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00例,所...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血管内机械取栓(endovascular thrombectomy,EVT)治疗前缺血核心体积(ischemic core volume,ICV)结合相对灌注率在评估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例200例,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24 h内行MRI检查。灌注加权缺血核心体积(perfusion weighting ICV,pw-ICV)为ICV与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乘。血管完全再通采用mTICI分级评估(0~2a:不全再通;2b~3:完全再通)。预后评估采用3个月mRS评分(0~2分:预后良好;3~6分:预后不良)。统计学分析pw-ICV在血管再通及预后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不全血管再通组(n=68)相比,血管完全再通组(n=132)的治疗前ICV(27.31±19.18 vs.54.45±29.87)较小、pw-ICV(103.82±77.46 vs.216.20±88.19)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不良组(n=71)相比,预后良好组(n=129)的入院NIHSS评分(15.71±6.18 vs.18.27±6.37)较低、治疗前ICV(28.42±17.38 vs.53.51±28.79)较小、pw-ICV(113.27±79.61 vs.221.07±87.37)较小、血管再通率(89.15%vs.23.94%)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pw-ICV(OR 0.930;95%CI:0.854~1.465;P=0.016)为预测急性脑卒中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子。pw-ICV(OR 0.971;95%CI:0.551~1.865;P=0.025)和血管完全再通(OR 5.26;95%CI:1.572~13.179;P=0.037)为预测急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治疗前pw-ICV在血管再通及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磁共振成像 灌注成像 缺血核心体积 血管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的对比 被引量:3
5
作者 郑刚 王静 +2 位作者 刘兆昶 黄自平 王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1年第4期221-223,共3页
目的 旨在对比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方法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根据不同的年龄 ,将用尿激酶治疗的 2 6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成A组 (年龄 <6 0岁 ,n =111)、B组 (年龄为 6 0~ 6 9岁 ,n =110 ... 目的 旨在对比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方法 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CU) ,根据不同的年龄 ,将用尿激酶治疗的 2 6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成A组 (年龄 <6 0岁 ,n =111)、B组 (年龄为 6 0~ 6 9岁 ,n =110 )和C组 (年龄≥ 70岁 ,n =45 )。结果  (1)随年龄的增加冠状动脉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逐渐下降 ,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有升高趋势 (P>0 0 5 ) ;(2 )老年人血白细胞、静脉血糖、肌酸激酶均显著高于A组(P <0 0 1,P<0 0 5 ) ;(3)C组肺感染和泵衰竭并发症显著高于A组 (P <0 0 1,P<0 0 5 ) ,心脏破裂并发症亦显著高于B组 (P <0 0 1)。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老年及高龄AMI患者同样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溶栓治疗基底动脉闭塞后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6
作者 陶华 李慎茂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8年第9期430-432,共3页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动脉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全脑血管造影 循环代偿 老年人群 少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与重建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少萍 郑兴 +2 位作者 秦永文 赵仙先 边长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37-123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血管再通与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40例)接受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择期行冠...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对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CA)血管再通与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A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40例)接受链激酶(r-sk)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50例)接受保守治疗。全部患者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病变情况实施血管重建术[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结果:溶栓组与对照组IRCA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7.5%和56.0%,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分别为4.93±2.56和5.78±2.17,血管重建成功率分别为91.7%和71.4%,组间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血管开通率高,但IRCA残余狭窄仍较严重,开通的血管有利于血管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血管再通 血管重建 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昊 毕齐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3期216-220,共5页
缺血性卒中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早期的血管再通能够显著改善惠者的预后。而血管再通治疗是指在规定的时间窗内通过溶栓剂、栓子切除或开通侧支循环等方法尽早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溶栓、血管内介入... 缺血性卒中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早期的血管再通能够显著改善惠者的预后。而血管再通治疗是指在规定的时间窗内通过溶栓剂、栓子切除或开通侧支循环等方法尽早恢复缺血组织的血流灌注,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溶栓、血管内介入、血管吻合和联合治疗等,是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关键治疗方法之一。本文就血管再通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 血管再通 血栓溶解疗法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FGF21通过FGFR1/PI3K/Akt通路减轻MCAO大鼠延迟血管再通后半暗带的血脑屏障损伤
9
作者 郑文 李文君 +7 位作者 曾旖旎 袁慧 阳衡 陈茹 朱安定 吴金泽 宋治 严文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8-662,共15页
目的:在“时间窗”内恢复闭塞大动脉的血流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策略。既往研究表明“时间窗”后的血管再通治疗可导致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大量临床证据提示“时间窗”后的血管再通治疗仍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 目的:在“时间窗”内恢复闭塞大动脉的血流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策略。既往研究表明“时间窗”后的血管再通治疗可导致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然而,大量临床证据提示“时间窗”后的血管再通治疗仍可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经功能转归。本研究探讨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后血管再通治疗对缺血半暗带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MCAO后第3天行血管再通治疗术,通过蛋白质印迹法、伊文思蓝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BBB损伤。MCAO后第7天评估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转归。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或蛋白质印迹法观察缺血半暗带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21,FGF2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和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Akt)的表达及其对BBB的影响。结果:MCAO后缺血半暗带伊文思蓝、IgG和白蛋白的外渗增加,但在血管再通后显著下降;Claudin-5、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ZO-1表达降低,但在血管再通后表达升高,与FGF21、p-FGFR1、PI3K和p-Akt蛋白升高一致。MCAO后第7天,梗死体积缩小,神经功能改善。侧脑室注射FGFR1抑制剂SU5402可下调缺血半暗带区PI3K、p-Akt、Occludin、Claudin-5和ZO-1的表达,减弱血管再通治疗对MCAO大鼠神经功能转归的有利作用。结论:MCAO后第3天的血管再通治疗增加缺血半暗带内源性FGF21的表达,并可通过激活FGFR1/PI3K/Akt通路减轻缺血半暗带BBB损伤,改善MCAO大鼠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闭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 延迟血管再通 缺血/灌注损伤 血脑屏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策略的精准与优化--大动脉闭塞的病因与机制值得重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成林 TIAN C +1 位作者 CAO X WANG J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4期400-401,共2页
1"精准医学"时代需要"精准"的血管再通策略自2015年关于血管内治疗的五大临床研究阳性结果发表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治疗迎来了自静脉溶栓之后的又一飞跃,机械取栓迅速普及。如同"机械取栓"一样,... 1"精准医学"时代需要"精准"的血管再通策略自2015年关于血管内治疗的五大临床研究阳性结果发表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治疗迎来了自静脉溶栓之后的又一飞跃,机械取栓迅速普及。如同"机械取栓"一样,"精准医学"同样是卒中领域的另一热点词汇。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很自然地会想到一个问题:机械取栓的精准之路从哪里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血管再通 急性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惠文 赵文博 +8 位作者 居文慧 吴川杰 孙欢 费晓璐 魏岚 韩优莉 金承刚 李明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6-134,168,共10页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IVT)、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IVT+MT)和动静脉联合溶栓(IVT+IAT)4种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相关决策者选择治疗策略和制订相应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医...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IVT)、动脉溶栓(IAT)、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IVT+MT)和动静脉联合溶栓(IVT+IAT)4种血管再通策略治疗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成本效果,为中国相关决策者选择治疗策略和制订相应政策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医疗卫生系统的角度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运用决策树模型和Markov模型分别评价4种措施干预后短期(治疗后90 d)和长期(治疗后20年)的成本效果,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确定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该研究的时间周期设定为20年,用以模拟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全生命周期,贴现率为3%。疾病状态分为功能独立[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残疾(mRS评分3~5分)和死亡(mRS评分6分)。4种治疗策略的效果指标为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评价IAT、IVT+MT和IVT+IAT分别与IVT相比,每增加1个QALY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以201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65000元计算,ICER<195000元/QALY的意愿支付阈值认为某种血管再通策略具有成本效果。结果(1)对4种血管内治疗策略的治疗费由低到高为IVT(10062.46元)、IAT(25099.24元)、IVT+IAT(29730.92元)、IVT+MT(53330.99元)。(2)成本效果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1年,IAT、IVT+IAT和IVT+MT与单独IVT相比均不具有成本效果;术后第3年,IVT+IAT和IAT仍不具有成本效果,而IVT+MT则略小于195000元/QALY元的意愿支付阈值;术后第20年,IVT+MT具有明显的成本效果,每增加1个QALY需要支付71102.03元。当模拟1000人研究队列,20年后,IVT+MT与IVT相比,能够增加18例术后功能独立,避免4例残疾和13例死亡。(3)确定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该结果的稳定性。结论对于具有IVT适应证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IVT+MT策略具有长期成本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再通 血管闭塞 成本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现状:基于CiteSpace的科学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惠文 吴川杰 +4 位作者 赵文博 梁宏艳 李明 朱尚明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3-361,共9页
目的梳理近10年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领域国家和作者的发文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为研究人员全面和客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参考。方法主题检索Web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自2008年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 目的梳理近10年国内外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领域国家和作者的发文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等,为研究人员全面和客观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提供参考。方法主题检索Web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自2008年以来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研究性论文和综述,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 V5.3开展科学计量学分析,采用共被引分析和合作网络分析方法。按照每个聚类中所包含参考文献数量编号,使用时间线视图展示聚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聚类中文献的历史跨度,并使用模块值和平均轮廓值评价视图的结构和清晰度。使用被引次数、突现值和中介中心性等3个指标检测不同聚类中的重要文献。结果共检索文献52966篇,去重后剩余文献52483篇及其参考文献1156488篇。共现分析发现近10年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相关文献发文量排名前3位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和德国,其中美国的中介中心性值(0.12)最高。中国发文量位居第2位,但是中介中心性值(0.01)较低。在发文量超过100篇的8名作者中,有7名来自美国,而中国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在全球排名第14位。在文献共被引分析中,共形成10个聚类,0至9依次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瘤、疑似卒中(急救评估)、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静脉溶栓、颈动脉狭窄、炎性反应、口服抗凝药、脑静脉血栓形成和基于半暗带的MRI,而高被引文献、高突现值文献以及高中介中心性值文献主要集中在静脉溶栓和疑似卒中(急救评估)两个聚类。结论近10年全球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领域发展迅速,中国在国家和作者发文量排名中比较靠前,但是影响力较弱,研究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包括静脉溶栓、疑似卒中(急诊评估)、口服抗凝药、炎性反应、颈动脉狭窄、脑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缺血半暗带的MRI诊断等,其中静脉溶栓和疑似卒中(急诊评估)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在疑似卒中(急诊评估)相关研究中又以对机械取栓疗效评价的临床试验为主,机械取栓及其时间窗研究成为近几年AIS血管再通治疗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计量学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正的TIMI帧数法评价梗塞冠脉血管再通后心肌灌注状态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颜艳 沈洪 杜洛山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1824-1825,共2页
关键词 后心肌灌注状态 TIMI帧数 血管再通 校正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血流灌注 冠脉 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前神经保护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米兰 赵文博 +2 位作者 李思颉 王媛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576-581,共6页
卒中是我国成人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其中缺血性卒中是最主要的类型,尽早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患者的临床预后不甚理想。在血管再通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卒中是我国成人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其中缺血性卒中是最主要的类型,尽早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是公认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患者的临床预后不甚理想。在血管再通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神经保护治疗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但对于神经保护治疗的启动时机和方法尚无定论。作者分析了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不同阶段的病理生理变化,论述了血管再通前进行神经保护治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相关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未来血管再通联合神经保护治疗的相关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神经保护 血管再通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动脉夹层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特征及病变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5
作者 欧洁琳 廖伟华 杨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7-474,共8页
目的: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导致中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情凶险,不及时诊疗容易发生严重后果,早期确诊并及时干预可极大地改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CAD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 目的:头颈部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是导致中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情凶险,不及时诊疗容易发生严重后果,早期确诊并及时干预可极大地改善预后。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CAD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HRMR-VWI)中的影像学表现及CAD病变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经HRMR-VWI确诊为CAD且有相关影像学复查资料的19例患者(共计26支病变血管)的临床及HRMR-VWI资料。将病变血管分为恢复组、未恢复组。经治疗后,无残留动脉夹层表现,管腔无残留狭窄的病变血管纳入恢复组;治疗后依然存在狭窄、闭塞或仍残留夹层改变的病变血管纳入未恢复组。根据病变血管供血区有无缺血性卒中,将病变血管分为缺血性卒中组和非缺血性卒中组。比较组间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在26支受累血管中,颈内动脉颅外段夹层14支(53.8%),椎动脉颅外段夹层8支(30.8%),椎动脉颅内段夹层3支(11.5%),基底动脉夹层1支(3.9%);有16支病变血管供血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病变血管基线HRMR-VWI中均可观测到壁间血肿的影像学表现。恢复组共18支(69.2%)血管,未恢复组共8支(30.8%)血管,未恢复组血管较恢复组多见于颅内段(P<0.05),但2组间性别、年龄、夹层影像学表现、病变血管长度、复查间隔时间、血管闭塞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性卒中组与非缺血性卒中组间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情况,病变血管位置,血管闭塞情况,病变血管长度以及双腔征、内膜片及腔内血栓等影像学表现差异均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壁间血肿为CAD常见的影像学表现,HRMR-VWI可清楚准确地显示壁间血肿。CAD病变血管的再通率高,发生于颅内段CAD较发生于颅外段CAD再通慢,可延长复查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动脉夹层 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再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调节在脑血管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韧 靳航 +2 位作者 郭珍妮 吕珊 杨弋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301-305,共5页
脑血流调节是人体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亦称脑血流储备(cerebrovas cular reserve,CVR)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 脑血流调节是人体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内在机制,主要包括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脑血管反应性(cerebrovascular reactivity,CVR),亦称脑血流储备(cerebrovas cular reserve,CVR)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三方面。脑血流调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在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治疗的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脑血流调节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再通治疗中的研究及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调节 缺血性脑血管 血管再通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再通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嵇碧莹 徐运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2期95-98,共4页
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 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再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桥接治疗卒中患者溶栓后的血管再通——再通率、预测因子与预测评分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曼 刘丽萍 +2 位作者 窦鑫 刘亚杰 谷鸿秋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2期1275-1278,共4页
2018年Stroke杂志刊登了一篇题目为“Post-thrombolysis recanalization in stroke referrals for thrombectomy:incidence,predictors,and prediction scores”的文章,下面就该研究做一介绍。
关键词 血管再通 预测评分 预测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神经损伤程度的评估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明书 常明则 孟林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13-917,共5页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 目的:探讨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管再通率,及其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回顾性分析上述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分为:接受rt-PA溶栓治疗的对照组46例、接受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的观察组44例。对比两组治疗后24 h血管再通率,以及治疗前后血清中炎症介质[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白介素-7(IL-7)、白介素-17(IL-17)、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神经损伤标志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S100B)]、神经递质[谷氨酸(Glu)、5-羟色胺(5-HT)]水平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治疗后1周,观察组血清中IL-1、IL-6、IL-7、IL-17、hs-CRP的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的水平高于对照组,NSE、S100B的水平低于对照组;Glu、5-HT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取栓联合rt-PA溶栓治疗可增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后早期血管再通率,且在减轻神经损伤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机械取栓 RT-PA溶栓 血管再通 神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迪 陈洁 +3 位作者 赵宇 金旻 刘奇 杜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7-292,共6页
目的探讨影像导引下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连续患者共91例,其中超时间窗并影像学检查显示有缺血半暗带患者11例(... 目的探讨影像导引下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接受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连续患者共91例,其中超时间窗并影像学检查显示有缺血半暗带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中位年龄59岁)。观察11例患者术前、术后3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评估术后90 d患者临床结果。结果 11例患者4条大脑中动脉、3条颈内动脉、4条椎基底动脉接受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单纯支架成形术10例,机械取栓联合支架成形术1例),血管再通治疗成功率为90.9%(10/11),术后30 d内再闭塞率为9.1%(1/11)。术后90 d中位NIHSS评分为4分(0~12分),与术前中位评分11分(4~35分)相比均明显好转(P〈0.05);m RS评分0~2分患者由术前0例改善为术后90 d 7例(63.6%,7/11)。结论影像导引下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超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导引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性血管再通 缺血半暗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