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与肠黏膜、肠屏障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8
1
作者 钱春生 张斌 +3 位作者 钱腾达 何云文 李益欢 董吉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80-384,共5页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与肠黏膜、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体重为500~600g,17~20个月月龄的健康老年雄性SD大鼠,制备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按损伤时间分为伤后3、12、24、72h和5d,假手术组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血管再生调节因子表达与肠黏膜、肠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体重为500~600g,17~20个月月龄的健康老年雄性SD大鼠,制备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按损伤时间分为伤后3、12、24、72h和5d,假手术组为对照组,每组10只。记录和比较各组大鼠行为学、脑组织含水量、肠黏膜显微特征、肠屏障功能和脑组织中VEGF和CD34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创伤性颅脑损伤3h^5d,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大鼠的行为学评分、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VEGF和CD34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均P<0.05),肠绒毛高度、绒毛中段直径、隐窝深度和绒毛表面积均明显降低(均P<0.05);肠黏膜绒毛的破坏度明显,绒毛间质疏松,肠绒毛排列不规则甚至断裂,绒毛上皮坏死脱落,变矮,间距增宽,固有层出现不同程度水肿,上述异常在伤后24~72h达到高峰(均P<0.05)。结论密切关注老年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24~72h的病情转归对降低病残和致死率应有积极意义,增高VEGF和CD34表达,促进血管再生可能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害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大鼠 创伤性脑损伤 血管再生调节因子 肠黏膜 肠屏障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