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在胆管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张建芳 孙雪琴 +2 位作者 崔叶谦 陈洋 王绍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554-3560,共7页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预后较差。手术为首选治疗,但因多数患者确诊晚,手术效果不佳,通常需依赖化疗等综合治疗,然而中位生存期依然很短,迫切需要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CC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侵袭性高、预后较差。手术为首选治疗,但因多数患者确诊晚,手术效果不佳,通常需依赖化疗等综合治疗,然而中位生存期依然很短,迫切需要新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重要因素,常在CCA患者肿瘤细胞中高表达。近年研究表明,VEGF促进血管生成,加剧CCA的侵袭和转移。VEGF抑制剂作为治疗CCA的新兴手段,为实现精准医疗打开了新的窗口。采用VEGF抑制剂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化疗等方法可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为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VEGF在CCA中的表达情况和肿瘤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以及VEGF抑制剂在CCA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癌 抑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孟丽珠 陈松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039-1043,共5页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及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也用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视网膜血管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 玻璃体内注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广泛用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及病理性近视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也用于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视网膜血管阻塞、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的疗效,但玻璃体内注射VEGF抑制剂也出现了很多并发症。就玻璃体内注射VEGF抑制剂对眼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引起的眼压升高、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RRPE)、视网膜脱离(RD)、眼内炎、注射相关损伤、全身不良反应等并发症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并发症 脉络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对声带损伤修复作用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崔前波 章薇 +1 位作者 袁琨 屈季宁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对声带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5只家兔共30侧声带建立家兔声带损伤修复模型后,选择一侧声带作为实验侧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对侧声带作为对照侧注...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抑制剂对声带损伤修复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15只家兔共30侧声带建立家兔声带损伤修复模型后,选择一侧声带作为实验侧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对侧声带作为对照侧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共12只家兔24侧声带完成实验;分别在注射后1、2、3、4w后各取3只实验兔麻醉后取双侧声带,采用Alcian blue、HE、Masson染色观察声带固有层中透明质酸(haluronic acid,HA)、胶原纤维蛋白及小血管组织的含量及变化。结果术后1w时,两侧声带HA、胶原纤维蛋白及小血管组织的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2w时,实验侧声带固有层中小血管生成较对照侧明显减少(P<0.05),HA及胶原纤维蛋白含量两侧声带无明显差异;术后3w时实验侧声带固有层中小血管生成较对照侧继续减少(P<0.05),同时胶原纤维含量也较对照侧减少(P<0.05),而两侧声带HA含量无明显差异;术后4w时实验侧声带固有层小血管生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HA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胶原纤维减少更明显(均为P<0.05)。结论注射VEGF单克隆抗体能通过其抑制损伤声带小血管生成作用降低胶原蛋白的合成,减轻瘢痕形成,但对HA的影响则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剂 声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剂相关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莉 夏彬凤 +3 位作者 黄慧慧 王茹 孔敏 尹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54-863,共10页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CTR-CVT)逐渐成为影响肿瘤幸存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为靶点研发的VEGF及其受体抑制剂(VEGFIs)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可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周期,改善患者预后,但VEGFIs诱导的高血压作为其最常见的CTR-CVT,可能会限制和影响其应用并引起严重心血管疾病(CVD)。对应用VEGFIs治疗的肿瘤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早期评估,优化管理,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抗肿瘤疗效和最低的CTRCVT风险。现就VEGFIs相关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策略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和应对VEGFIs相关性高血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物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抑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 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ROP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可可(综述) 张杰(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9-674,共6页
随着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陆续开展了各种抗VEGF药物1/2成人剂量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OP试验并初步取得显著疗效。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通过玻璃体腔进入... 随着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国内外陆续开展了各种抗VEGF药物1/2成人剂量玻璃体腔注射治疗ROP试验并初步取得显著疗效。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抗VEGF药物可以通过玻璃体腔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暂时降低患儿的血清VEGF水平,从而给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的早产儿带来潜在的全身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专家开始重点关注1/2成人剂量治疗ROP的全身不良反应风险,并相继开展了各种低剂量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相关研究。目前,大部分研究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各剂量抗VEGF药物治疗ROP均属探索阶段。本文就各剂量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疗效及问题进行综述,为ROP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抑制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剂对新生儿ALI/AR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常明 卢红艳 +1 位作者 相虹 兰厚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3543-3546,共4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以及机械通气(MV)联合肺表面活性剂(MV+PS)与MV对VEGF、MIF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诊断ALI/ARD... 目的:研究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的表达,以及机械通气(MV)联合肺表面活性剂(MV+PS)与MV对VEGF、MIF的影响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诊断ALI/ARDS的新生儿,MV+PS组58例,MV组52例,同期产房健康足月新生儿10例为对照组;检测机械通气0、24、48、72 h血清VEGF、MIF含量。结果:(1)3组在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VEGF、MIF含量在ALI/ARDS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48 h逐渐升高,72 h回落,与0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比较ALI均低于ARD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MV+PS组在ALI/ARDS各时间点比较VEGF、MIF均低于M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ALI/ARDS早期血清VEGF、MIF表达增加,参与ALI/ARDS的发生发展;MV联合PS可减轻新生儿ALI/ARDS炎性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机械通气 肺表面活性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诱导哮喘模型小鼠治疗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姜爱英 于仁志 +1 位作者 吕玉凤 罗海龙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5年第3期269-273,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哮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SU5614组。采用TDI制备哮喘小鼠模型,观察SU5614对模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VEG...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SU5614对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诱导哮喘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SU5614组。采用TDI制备哮喘小鼠模型,观察SU5614对模型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VEGF的表达情况、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气道反应性和气道血浆渗出的变化。结果:免疫细胞学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组小鼠BALF中VEGF表达明显增加,而SU5614组VEGF表达则明显降低;病理组织学发现模型组肺组织病理学炎症反应明显,而SU5614组炎症反应则明显减轻;模型组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而SU5614组则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气道血浆渗出明显增加,而SU5614组则明显减少(P<0.05)。结论:SU5614不仅抑制BALF中VEGF活性,也能抑制炎性细胞的迁移,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和减少气道血浆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甲苯二异氰酸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 SU561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韩琦 孔娜 伍钢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5年第5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76例,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病理组织标本7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MMP-9、TIMP-1的表达水平。结果 NSCLC组织中VEGF、MMP-9、TIMP-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χ2=42.3693、35.3032、34.4533,P<0.01);腺癌中VEGF、MMP-9、TIMP-1的表达水平高于鳞癌,但差异无显著性(χ2=2.0234、1.3189、2.8533,P>0.05);VEGF、MMP-9、TIMP-1的表达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NSCLC中VEGF、MMP-9、TIMP-1表达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肿瘤侵袭、转移情况,VEGF、MMP-9、TIMP-1表达在不同程度上相互作用促进NSCLC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基质金属蛋白酶-9 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吲哚酮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9
作者 李卡 朱驹 +2 位作者 宋云龙 张万年 陈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34-1337,共4页
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十站:从报道的2一叫咪酮类***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选取35个化合物,采用分子全局最低能量构象以最小二乘匹配法叠合分子建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 目的:建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十站:从报道的2一叫咪酮类***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选取35个化合物,采用分子全局最低能量构象以最小二乘匹配法叠合分子建立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模型。结果: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 Q’一0.625,传统相关系数 r’一0.968,F;。。一175.475,标准误 S。一0.124。结论:利用COMFA方法建立的化合物三维定量构效关系模型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指导新的活性更优的抑制剂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吲哚酮类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抑制 血管生成 肿瘤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酪氨酸激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抑制剂三维药效团模型的构建
10
作者 陈军 黄晶晶 +3 位作者 郑灿辉 吕加国 周有骏 朱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759-762,共4页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为设计新型抑制剂建立理论模型。方法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中的Catalyst模块,选取已确证结合于VEGFR-2活性腔、结合模式一致、抑制活性跨度5个数量级、结构具有... 目的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抑制剂的三维药效团模型,为设计新型抑制剂建立理论模型。方法应用Discovery Studio 2.5中的Catalyst模块,选取已确证结合于VEGFR-2活性腔、结合模式一致、抑制活性跨度5个数量级、结构具有多样性的30个抑制剂,其中21个分子作为训练集,余9个分子作为测试集产生三维药效团模型。结果最优药效团模型由1个氢键受体、2个疏水中心、1个芳环平面和4个排斥体积组成,预测相关性R为0.89。结论交叉验证结果表明药效团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数据库搜索筛选结构新颖的抑制VEGFR-2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抑制 药效团模型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的联合抑制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1
作者 南娟 刘谦 +3 位作者 丁燕 张占雀 Allen C.Gao 周清华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12期1316-1324,共9页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原因,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在肺癌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大约50%新诊断的肺癌已属晚期,对于这些患者可采用姑息性系统治疗法。系统化疗是目前治疗非...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原因,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各国政府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在肺癌研究领域有所突破。大约50%新诊断的肺癌已属晚期,对于这些患者可采用姑息性系统治疗法。系统化疗是目前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主要措施。许多基于顺铂的联合方案和单药疗法常用于晚期NSCLC患者不同阶段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治疗法 联合抑制 信号通路 公共卫生问题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抑制人颊鳞癌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房思炼 王大章 +3 位作者 杨西川 李虹 郑光勇 张静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 :研究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单抗E1 1 抑制移植性人颊鳞癌血管生成 ,从而抑制颊癌生长的作用效果。方法 :接种人颊鳞癌BCaCD885细胞株的BALB c裸小鼠分别通过腹腔或瘤周皮下注射抗人VEGF单抗或生理盐水。每隔 3d测量瘤体积 1... 目的 :研究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单抗E1 1 抑制移植性人颊鳞癌血管生成 ,从而抑制颊癌生长的作用效果。方法 :接种人颊鳞癌BCaCD885细胞株的BALB c裸小鼠分别通过腹腔或瘤周皮下注射抗人VEGF单抗或生理盐水。每隔 3d测量瘤体积 1次 ,接种后第 18天处死裸鼠并称取瘤重 ,计算抑瘤率。结果 :①不同给药途径的抗人VEGF单抗对颊癌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其抑瘤率分别为 6 0 1%、6 9 9%。②腹腔、瘤周皮下两种注射方式比较 ,瘤周皮下组的抑瘤效果更为显著。结论 :肿瘤中的VEGF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理想靶目标 ,而抗人VEGF单抗又是该抑癌新途径的理想选择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克隆抗体 肿瘤生长 血管生成 动物模型 颊鳞癌 抑制作用 颊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肖隆斌 吴文辉 刘其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89-1493,共5页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17-DMAG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胃癌细胞HGC-27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将...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90(HSP90)抑制剂17-二甲基胺乙基-17-去甲氧基格尔德霉素(17-DMAG)对人胃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探讨17-DMAG对胃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用人胃癌细胞HGC-27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裸鼠胃癌移植瘤模型;将荷瘤裸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17-DMAG组(腹腔注射17-DMAG 25 mg/kg)、5-氟尿嘧啶(5-FU)组(腹腔注射5-FU20 mg/kg)及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4周后测量裸鼠移植瘤的体积及重量,HE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CD31(以阳性细胞数计算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17-DMAG组移植瘤体积为(288.10±23.32)mm3,5-FU组移植瘤体积为(366.37±26.42)mm3,对照组移植瘤体积为(957.66±117.51)mm3,前二者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P<0.05)。移植瘤重量与对照组比较,17-DMAG组(0.41±0.02)g明显低于对照组(1.12±0.08)g,P<0.05;5-FU组(0.48±0.05)g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12±0.08)g,P<0.05;17-DMAG组和5-FU组抑瘤率分别63%和57%,2组抑瘤率无明显差异。17-DMAG组微血管密度(21.72±1.24)比对照组(37.78±1.68)明显减少,P<0.05;5-FU组(36.70±1.51)和对照组(37.78±1.68)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7-DMAG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15.39±4.37)明显低于对照组(36.45±7.45)和5-FU组(26.11±6.26)。结论:热休克蛋白90抑制剂17-DMAG可通过降低胃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进而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热休克蛋白质90抑制 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抑制基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娟 郝晓慧 李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8-210,214,共4页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G和VEGF在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8.0%和... 目的探讨增殖抑制基因(HSG)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SG和VEGF在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正常黏膜、癌旁组织及胃癌组织HSG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8.0%和38.3%,正常黏膜组到胃癌组HSG表达率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3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3%、20.0%和68.3%,正常黏膜组到胃癌组的表达率呈递增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HSG与VEGF表达呈负相关(r=-0.847,P<0.05)。结论 HSG与VEGF的过表达可能是胃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增殖抑制基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的作用及其与骨形成蛋白-7、分化抑制因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9
15
作者 何春梅 郑法雷 +1 位作者 连耀国 刘燕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3-710,I0009,I0010,共10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的作用及其与骨形成蛋白-7(BMP-7)、分化抑制因子(Id)2、Id3表达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ng/ml)与不同浓度VEGF16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肾小管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MT)的作用及其与骨形成蛋白-7(BMP-7)、分化抑制因子(Id)2、Id3表达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5ng/ml)与不同浓度VEGF165(0.1、1、10、100ng/ml)共同作用,或TGF-β1(5ng/ml)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EGFR1)抗体(10μg/ml)共同作用48h后,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方法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E-钙黏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α-SMA、BMP-7、Id2和Id3的表达。TGF-β1(5ng/ml)、VEGF165(100ng/ml)与激活素受体样激酶-6/Fc嵌合体(Alk6/FcChimera)(2μg/ml,中和内源性BMP-7)共同作用48h后,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α-SMA、Id2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作用后,α-SMA表达比正常对照显著增强(P<0.05),E-钙黏素、BMP-7、Id2及Id3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均显著减弱(P<0.05)。VEGF165以浓度依赖方式增强BMP-7及Id2蛋白表达,而显著降低TGF-β1上调α-SMA表达的作用(P<0.05)。加入VEGFR1抗体(10μg/ml)后,TGF-β1上调α-SMA表达的作用显著增强(P<0.05),而E-钙黏素、BMP-7、Id2表达显著减弱(P<0.05)。TGF-β1+VEGF165+Alk6/FcChimera共同作用后α-SMA蛋白表达比TGF-β1+VEGF165共同作用后显著增强(P<0.05),而Id2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VEGF165可抑制TGF-β1诱导HK-2细胞发生EMT;其机制可能与BMP-7和Id2表达上调有关,而与Id3表达变化无关。Id2表达增强可能与VEGF165的直接作用有关,而与BMP-7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 骨形成蛋白-7 分化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对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文军 舒小镭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5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对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 目的探索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对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105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治疗效果、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EG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1周和2周,两组患者VEG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客观缓解率、1年生存率及1年肿瘤无进展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不可切除Ⅲ期NSCLC,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VEGF水平,提高肿瘤缓解率,改善患者预后,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 同步放化疗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郁金对胃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4
17
作者 何必立 吕宾 +2 位作者 徐毅 苗青 范一宏 《中医药学刊》 2006年第9期1741-1743,共3页
目的:探讨温郁金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温郁金成分;以5-Fu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MTT法,测定温郁金提取物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运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 目的:探讨温郁金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提取温郁金成分;以5-Fu为阳性对照药物,采用MTT法,测定温郁金提取物对体外培养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影响;运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温郁金提取物对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温郁金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均P<0.01),且抑制率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增高,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100mg/L、200mg/L浓度的温郁金提取物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51.59%、64.44%,在这个浓度水平,其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与阳性对照药物5-Fu效果相当。温郁金提取物能下调VEGF121和VEGF165 mRNA表达。结论:温郁金提取物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抑癌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胃癌细胞SGC-790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抑制作用 温郁金 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 MRNA表达 VEGF16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分析
18
作者 孙琳歌 代丽萍 +1 位作者 陈瑞英 欧阳松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5-589,共5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EGFR突变NSCLC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1例)给予奥希替尼治疗...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EGFR突变NSCLC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51例)给予奥希替尼治疗,研究组(52例)给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治疗3个周期后,比较两组抗肿瘤效果,血清肿瘤标志物、血管生成调节因子水平,药物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25、鳞状细胞癌抗原、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治疗后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胃肠道反应、皮疹、皮肤干燥、甲沟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奥希替尼治疗EGFR突变NSCLC可增强抗肿瘤效果,调控血管生成调节因子,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 奥希替尼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非小细胞肺癌 血管生成调节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患者皮损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环氧化酶-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雅兰 乌日娜 +1 位作者 杨高云 王晓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环氧化酶-2(cycloxygenase-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环氧化酶-2(cycloxygenase-2,COX-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分别检测30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MIF、COX-2及VEGF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30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IF的平均吸光度(MA)值为0.32+0.03,COX-2的平均A值为0.31±0.02,VEGF的平均A值为0.30±0.05,以上3个因子在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系统学意义(P<0.05)。以上3种因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82、0.81、0.78(P<0.05)。结论: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IF、COX-2及VEGF表达水平明显改变,该3种因子可能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20
作者 邓爱萍 田润 +3 位作者 熊成 李妍 方成彦 宁秋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22-726,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 目的对比观察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反应不佳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8月至2022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检查确诊的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患者50例50眼纳入研究。患者分为康柏西普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及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组(联合组),联合组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2周行IDI注射,2组均在首针康柏西普治疗后1个月继续每个月1次康柏西普治疗共4次后改为2个月1次,共3次治疗至观察终点48周。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采用OCT仪测量同部位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眼BCVA及CMT的变化情况。BCVA及CMT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安全性指标包括:高眼压、白内障、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果治疗第8周,联合组患眼BCVA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眼在视力提升上的优势持续到第24周,48周时,联合组患眼BCVA较单药组仍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4周至第48周中,联合组患眼CMT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安全性指标:联合组较单药组高眼压发生率高(24%比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发生于治疗后1~2个月,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均得到有效控制;2组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及眼内炎。结论IDI早期联合康柏西普可快速缓解抗VEGF治疗反应不佳DME患眼黄斑水肿,获得更好的持续性视力改善,其效果优于康柏西普单药治疗。联合治疗需关注患者眼压增高的可能,尤其在注射后1~2个月为高峰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 康柏西普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早期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