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凋亡因子Bcl-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陶艳玲 邹典定 赵东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4-75,96,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治疗后完全缓解组两者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中存在Bcl_2及VEGF高表达 ,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发展及疾病的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凋亡因子Bcl-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XRCC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翡 刘雪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550-1553,共4页
目的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XRCC1基因蛋白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XRCC1基因蛋白水平,... 目的研究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与分化型甲状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探讨XRCC1基因蛋白与血管新生的相关性。方法收集4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XRCC1基因蛋白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检测XRCC1蛋白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XRCC1蛋白表达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VEGF-C表达的相关性,同时比较XRCC1蛋白阳性表达病例甲状腺癌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XRCC1、VEGF-C蛋白高表达,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XRCC1蛋白的表达与VEGF-C表达呈正相关(r=0.728),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癌组织中XRCC1、VEGF-C蛋白表达阳性率均与淋巴结转移以及TNM分期正相关。XRCC1阳性表达癌组织的MVD值高于癌旁正常组织、XRCC1阴性表达癌组织。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XRCC1、VEGF-C高表达且呈正相关,可能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cc1)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其受体对动物肠道脂肪消化吸收的调控作用及机制
3
作者 汪骏峰 张枫琳 +1 位作者 江青艳 王松波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04,共7页
提高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效率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及维持机体健康。脂肪被肠道消化吸收后,在细胞内再合成,包括脂肪酸的摄取、甘油三酯的重新合成、乳糜微粒的合成以及乳糜微粒进入乳糜管等过程,其中乳糜微粒进入乳糜管是影响肠道... 提高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效率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及维持机体健康。脂肪被肠道消化吸收后,在细胞内再合成,包括脂肪酸的摄取、甘油三酯的重新合成、乳糜微粒的合成以及乳糜微粒进入乳糜管等过程,其中乳糜微粒进入乳糜管是影响肠道对脂肪消化吸收的关键因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是一种促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调控因子,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结合,从而参与调控机体的多项生理过程。最新的研究表明,VEGFC还参与调控乳糜微粒进入乳糜管这一过程,进而影响动物肠道的脂肪消化吸收。本文主要阐述了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动物机体内的分布情况及其对肠道脂肪消化吸收的调控作用,并初步探讨了VEGFC及VEGFR3对乳糜管结构和淋巴内皮细胞(LECs)连接方式的调控机制,以期深入了解VEGFC及其受体在动物肠道脂肪消化吸收中的作用,并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肠道 脂肪消化吸收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静电混纺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史振宇 张祥满 +1 位作者 陈枫 符伟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 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为5%、10%、15%电纺纤维膜,分析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然后将VEGF按照0ng/g、10ng/g、100ng/g、1μg/g的质量比与Poly(CL-EC)溶液混合,电纺制备纳米支架。对混纺膜进行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试验、间接溶血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等检测。结果根据Poly(CL-EC)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我们选用EC/CL比例为1∶6的10%Poly(CL-EC)与VEGF构建混合电纺膜。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证实Poly(CL-EC)/VEGF电纺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LDH释放试验、接触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试验显示该材料无细胞毒性、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很低的异物反应。结论静电纺构建的Poly(CL-EC)/VE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够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静电纺 生物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代谢相关基因PPARγ2和SCD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细胞癌组织的蛋白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苏改改 刘红丽 +4 位作者 孙永健 彭战 李一鸣 席守民 沈国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0-104,共5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有脂代谢异常,但脂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清楚.为了探讨脂代谢异常在肿瘤中的作用,本研究对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其癌组织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 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组织有脂代谢异常,但脂代谢异常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还不清楚.为了探讨脂代谢异常在肿瘤中的作用,本研究对45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其癌组织中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并结合ishak评分和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分析和探讨PPARγ2,SCD1及VEGF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它们相互之间的表达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本研究发现在肝细胞癌组织中,PPARγ2,SCD1及VEGF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高表达率分别为40.00%、46.70%、75.50%.相关性分析发现SCD1和VEGF之间存在相关性(r=0.482,p≤0.001),但是PPARγ2和SCD1(r=0.221,p=0.164),以及PPARγ2与VEGF(r=0.219,p=0.169)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该研究提示脂代谢相关基因与血管生成相关,但不通过PPARγ2调控SCD1途径;脂代谢相关基因SCD1是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发展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2(PPARγ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硬脂酰辅酶A去饱和酶1(Sc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江 温玉明 +1 位作者 李龙江 王昌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03-305,308,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口腔癌癌灶微血管密度改变的关系及其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化学研究选择抗VEGF单克隆抗体及抗CD34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 ,对 6 0例口腔癌组织切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VEGF及C...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与口腔癌癌灶微血管密度改变的关系及其在口腔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化学研究选择抗VEGF单克隆抗体及抗CD34单克隆抗体为第一抗体 ,对 6 0例口腔癌组织切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VEGF及CD34的免疫组化方法采用S_P组化染色法。结果 :在 6 0例口腔癌中Ⅰ、Ⅱ、Ⅲ、Ⅳ期VEGF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颈淋巴结转移组与无颈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表达 ,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Ⅳ期病例的微血管密度 (IMVD)与Ⅰ、Ⅱ期病例有显著性差异。随着IMVD的提高 ,其VEGF阳性级别也随之升高 ,IMVDⅠ级与IMVDⅣ级的VEGF阳性表达程度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癌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在上皮性卵巢癌的表达及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被引量:8
7
作者 王玉珍 梁志清 +1 位作者 龙玲 王丹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977-980,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 ,VEGF 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D ,VEGF 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 ,VEGF 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D ,VEGF D)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并确定VEGF C和VEGF D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良性、交界性及恶性上皮性卵巢肿瘤组织中皆有VEGF C和VEGF D的表达 ,但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及交界性肿瘤 ,其表达强度与腹膜转移、腹股沟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与远处转移、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年龄等无关。结论 VEGF C和VEGF D在卵巢癌的表达上调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免疫组化 卵巢癌 淋巴管生成 淋巴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bcl-2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陈健 高明太 +3 位作者 蒋敏 赵成基 刘登瑞 赵玉元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1-503,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淋巴瘤细胞-2(B-cell lymphoma/leuke mia-2,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研究bcl-2和VEGF...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抑制基因B-淋巴瘤细胞-2(B-cell lymphoma/leuke mia-2,bc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母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研究bcl-2和VEGF蛋白及mRNA在17例肾母细胞瘤和7例瘤旁正常肾组织的表达。结果:bcl-2蛋白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82.4%)高于瘤旁正常肾组织(28.5%);VEGF蛋白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58.8%)高于瘤旁正常肾组织(14.3%);bcl-2 mRNA和VEGF mRNA在肾母细胞瘤的表达率分别为88.2%和82.4%;bcl-2和VEGF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s=0.633,P<0.01)。结论:bcl-2和VEGF在小儿肾母细胞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母细胞瘤 BcL-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测定和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李钰洁 侯旭 胡丹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19-623,共5页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致盲眼病,与视网膜组织缺氧后分泌因子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仅用抗VEGF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 背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严重致盲眼病,与视网膜组织缺氧后分泌因子有关,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但仅用抗VEGF疗法并不能完全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C(PDGF—C)参与眼内病理性新生血管的生成,但PDGF—C在NVG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定量检测NVG患者房水中VEGF和PDGF—C的质量浓度,为NVG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的NVG患者62例62眼,其中10眼近1年内曾行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其他52眼中原发病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者16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者20眼,视网膜脱离(RD)术后者5眼,视网膜血管炎(Eales病)者4眼,未知原因者7眼;虹膜新生血管Ⅱ级者13眼,Ⅲ级者29眼,Ⅳ级者10眼。同期纳入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1例11眼作为对照。分别于手术中采集受检眼房水0.1~0.2ml,应用ELISA法检测受检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结果NVG组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分别为(1138.17±69.31)ng/L和(29.80±1.64)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9.54±49.81)ng/L和(18.60±1.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5、20.49,均P〈0.01)。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组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分别为(1095.99±52.71)ng/L和(28.55±0.94)ng/L,均低于非光凝和/或冷凝组的(1146.28±69.57)ng/L和(30.04±1.6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34;t=-2.760,P=0.008)。NVG患者房水中VEGF与PDGF-C质量浓度呈正相关(r=0.346,P=0.006)。不同原发病组间及不同虹膜新生血管分级组间患眼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VG患者房水中VEGF和PDGF-C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视网膜光凝和/或冷凝治疗可抑制VEGF和PDGF-C的产生,靶向抑制PDGF—C可为NVG的抗新生血管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血管疾病/并发症 细胞因子/代谢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 生长因子一c 房水代谢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福华 周江 +1 位作者 郭靖涛 代燕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行PCI的AMI患者为AMI组,53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纤维蛋白原(Fg)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行PCI的AMI患者为AMI组,53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比较AMI患者PCI术前及术后(术后30 min、24 h、72 h)血清VEGF、hs-CRP、Fg水平的变化,以及PCI术后AMI患者发生心脏不良事件(MACE)患者与无MACE发生患者24 h峰值血清VEGF、hs-CRP及Fg水平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术前、术后30 min、24 h、72 h血清VEGF(pg/ml,130.5±40.2、143.2±49.7、107.1±31.8、97.3±24.4 vs 84.7±21.4)、hs-CRP(mg/L,3.11±0.56、4.67±0.62、6.42±0.72、2.83±0.56 vs 1.03±0.34)、Fg(mg/L,4.79±0.52、5.02±0.54、5.54±0.67、4.11±0.44 vs 3.86±0.32)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MI组术前比较,AMI组术后30 min、24 h、72 h血清VEGF先升高(峰值在术后30 min),后逐渐降低;而血清hs-CRP、Fg逐渐升高(峰值在术后24 h),后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AMI患者术后24 h出现MACE者38例,无MACE者72例。与无MACE者比较,MACE者术后24 h血清VEGF(pg/ml,155.5±42.8 vs131.7±36.5)、hs-CRP(mg/L,6.89±0.53 vs 5.68±0.62)及Fg(mg/L,5.66±0.55 vs 5.23±0.60)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血清VEGF、hs-CRP及Fg水平的监测对PCI术后AMI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纤维蛋白原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膜突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恶性进展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杨 何勉 +2 位作者 李雯 刘军秀 刘琼珊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73-176,共4页
【目的】研究宫颈癌恶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及膜突蛋白(moesin)的表达变化,并在培养的宫颈癌细胞中初步探讨VEGF-C对膜突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临床上活体取材的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组织标本及正常对照宫颈组... 【目的】研究宫颈癌恶变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及膜突蛋白(moesin)的表达变化,并在培养的宫颈癌细胞中初步探讨VEGF-C对膜突蛋白的调控作用。【方法】利用临床上活体取材的不同临床分期的宫颈癌组织标本及正常对照宫颈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C及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VEGF-C对moesin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的调控作用。【结果】随着宫颈癌临床分期的增高,VEGF-C、moesin蛋白及磷酸化moesin蛋白表达水平均随之增加。与正常宫颈组织比较,宫颈原位癌(CIN)组织中VEGF-C、moesin、磷酸化moesin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45%±9%、63%±12%、74%±16%(P<0.05);宫颈鳞癌Ⅰ期各蛋白增高幅度分别为94%±18%、104%±27%、123%±30%(P<0.01);宫颈鳞癌Ⅱ期(未放疗化疗)各蛋白表达增高更为显著,其幅度分别为186%±24%、246%±37%、194%±28%(P<0.001)。在培养的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上,VEGF-C(100#g/L)处理24h后,可显著增高moesin蛋白、磷酸化moesin蛋白的表达。VEGF-C单克隆抗体可抑制VEGF-C对moesin蛋白表达及磷酸化的上调作用。【结论】VEGF-C、moesin蛋白表达与宫颈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推测VEGF-C可能通过上调moesin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而促进宫颈癌的恶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膜突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乏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及CD44v6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朱辉 贺春语 +5 位作者 王慧娟 王启鸣 李鹏 闫相涛 王生 马智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2203-2205,共3页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58例ESCC患者,取其手术标本或胃镜活检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SCC...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乏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58例ESCC患者,取其手术标本或胃镜活检病理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ESCC组织中HIF-1α、VEGF-C和CD44v6蛋白的表达。结果 58例患者的ESCC组织中,HIF-1α、VEGF-C和CD44v6均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7%、53.4%和60.3%。不同性别、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的患者,其ESCC组织中HIF-1α、VEGF-C和CD44v6的阳性表达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淋巴结转移者ESCC组织中VEGF-C和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表达与VEGF-C表达呈相关(P<0.05)。结论 VEGF-C、CD44v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检测二者可作为判定ESCC侵袭转移能力的客观指标,而HIF-1α表达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肿瘤 鳞状细胞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cD44V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淋巴微转移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相关性表达 被引量:4
13
作者 谢志坚 杨晓峰 +2 位作者 吴求亮 谷志远 张银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45-447,459,共4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_C)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口腔癌微转移中的作用及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 4 7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15例正常口腔黏膜采用RT_PCR方法检测其VEGF_C、iNOSmRNA的表达 ;对 10个正常淋巴结、4 7例...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_C)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在口腔癌微转移中的作用及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 4 7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15例正常口腔黏膜采用RT_PCR方法检测其VEGF_C、iNOSmRNA的表达 ;对 10个正常淋巴结、4 7例口腔鳞癌患者的 35 5个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其细胞角蛋白 (CK)的表达。结果  4 7例口腔鳞癌标本VEGF_C、iNOS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 5 7 4 %、6 8 1% ,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2 0 0 %、33 3% (P <0 0 5 ) ;2 7例VEGF_CmRNA阳性标本中 ,iNOSmRNA阳性占 88 9% (2 4 2 7) ,二者存在明显相关性 (P <0 0 1) ;4 7例标本中CK阳性率为 4 8 9% (2 3 4 7) ,VEGF_C、iNOS表达与CK呈正相关关系。VEGF_C、iNOS阳性组中淋巴微转移率分别为 6 3 0 %、6 5 6 % ,高于阴性组的 30 0 %、13 3% (P <0 0 5 )。结论 在口腔癌微转移的机理中VEGF_C与iNOS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中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低氧诱导因子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病理学意义 被引量:6
14
作者 周洋 刘晓军 +2 位作者 孙昊 吴玉仙 金志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 目的检测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RACK1)、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病理学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于本院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85例宫颈癌组织样本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ABC法分别检测RACK1、HIF-1α、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宫颈癌组织中RACK1、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三者表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ACK1、HIF-1α、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1.2%(69/85)、63.5%(54/85)、89.4%(76/85)。RACK1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HIF-1α和VEGF表达均与肿瘤直径、浸润深度、病理分级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有关(P均<0.05)。RACK1、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两两之间呈正相关(RACK1 vs HIF-1α:r=0.523,P=0.0439;RACK1 vs VEGF:r=0.428,P=0.0337;HIF-1αvs VEGF:r=0.689,P=0.0245)。结论RACK1、HIF-1、VEGF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三者之间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协同作用,可作为判断肿瘤侵袭、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肿瘤 活化的蛋白激酶c受体1 低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琛 李璐 +1 位作者 陈雪松 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565-1567,共3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VEGF和CRP的水平,分析两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1)。结论:VEGF和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关,血VEGF和CRP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鹏 张剑波 +1 位作者 代远斌 王继见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51-1453,共3页
目的克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构建VEGF-C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鉴定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SGC-7901细胞中提取组织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VEGF-C基因的正、反义全长cDNA。利用大肠杆菌转化并制备质粒... 目的克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因,构建VEGF-C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鉴定并分析其基因序列。方法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人SGC-7901细胞中提取组织总RNA,用RT-PCR方法扩增出VEGF-C基因的正、反义全长cDNA。利用大肠杆菌转化并制备质粒pCI-neo和pcDNA3。分别用XbaI+EcoRⅠ及HindⅢ+EcoRⅠ双酶切两组质粒和VEGF-C cDNA,并将正、反义VEGF-C cDNA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和pCI-neo中。酶切鉴定、质粒双向测序鉴定重组基因。结果扩增出VEGF-C基因全长cDNA,大小约1.3kb。克隆出正、反义重组质粒为pcDNA3-sense VEGF-C,pCI-neo-antisense VEGF-C,电泳结果显示条带大小约6.8kb。碱基测序证实重组质粒中导入的DNA片段碱基序列与预期的设计路线相符且两片段互补、方向相反。结论正确克隆VEGF-C基因,成功构建了VEGF-C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为下一步研究反义VEGF-C转染VEGF-C基因高表达的肿瘤细胞后对其体外生长的影响创造了条件,也为进一步研究VEGF-C在胃癌新生淋巴管的形成和转移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载体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腺球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新兰 黄英 陈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78-1082,共5页
目的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4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MAM、V... 目的探讨人乳腺球蛋白(hMAM)、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乳腺癌生物学特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微阵列技术,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116例乳腺癌组织、44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结果 (1)乳腺癌组织中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率分别为59.48%(69/116),50.86%(59/116)及61.20%(71/116),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00%、9.09%及18.18%,P均<0.01)。(2)hMAM、VEGF-C及VEGFR-3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hMAM和VEGFR-3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P均<0.05)。(3)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80及0.244(P均<0.01)。(4)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hMAM、VEGF-C及VEGFR-3阴性表达者无病生存率及5年总生存率均高于三者阳性表达(Log-rank,P均<0.01)。结论 hMAM、VEGF-C及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其高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转移和预后有关,且hMAM可能与乳腺癌微淋巴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人乳腺球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微阵列分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靶向分子探针在肝细胞癌大鼠模型中的特异性磁共振成像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潘奇 罗春海 +3 位作者 马婉玲 曲原飞 王建如 陈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92-1496,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抗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连接的靶向分子探针(VEGF-C-USPIO)在大鼠肝细胞癌(HCC)模型体内的MR成像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诱导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抗体与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SPIO)连接的靶向分子探针(VEGF-C-USPIO)在大鼠肝细胞癌(HCC)模型体内的MR成像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诱导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癌模型,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20)和对照组(n=10)。分别于鼠尾静脉注射靶向探针VEGF-C-USPIO和非靶向探针USPIO,并于注射前及注射后1 h对大鼠行MR扫描成像,测量其肝脏肿瘤与周围肝组织的T2WI信号强度,计算噪声比(CNR),比较增强前后2组之间CNR的差异。扫描结束后取动物肝脏进行HE染色明确大鼠肝癌病理类型;普鲁士蓝染色验证肿瘤组织细胞中铁含量;免疫组化染色验证肝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或对照组内注射对比剂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30只大鼠全部诱癌成功,病理学诊断为HCC,成瘤率100%。实验组注射靶向对比剂VEGF-C-USPIO后1 h与注射前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1±0.23 vs 3.47±0.45,t=-13.15,P<0.001);对照组注射非靶向对比剂USPIO后1 h与注射前CNR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1±0.14 vs 3.82±0.61,t=-1.40,P=0.192);2组大鼠注射对比剂后的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60,P<0.001)。对大鼠肝脏标本行HE染色,结果证实为HCC;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C主要在肝癌细胞胞膜及胞浆中表达;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肿瘤组织内蓝染铁颗粒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结论所合成的分子靶向探针VEGF-C-USPIO对大鼠HCC模型具有较好的主动靶向作用,能够通过MR信号强度的变化实现HCC的特异性成像,为HCC的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磁共振成像 超小型超顺磁性氧化铁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乳糖凝集素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促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杨 夏薇 +1 位作者 陈华云 何勉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53-557,共5页
【目的】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促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株SiHa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al-3作用于细胞不同时间,对VEGF-C受体(VEGFR3)磷酸化的影响;以VEGF-C处理SiHa细... 【目的】研究半乳糖凝集素3(Gal-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促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宫颈癌细胞株SiHa细胞,免疫印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Gal-3作用于细胞不同时间,对VEGF-C受体(VEGFR3)磷酸化的影响;以VEGF-C处理SiHa细胞10 min,免疫共沉淀法观察Gal-3与VEGFR3的蛋白交联变化;转染Gal-3 siRNA抑制Gal-3表达后,采用Transwell侵袭小室法观察VEGF-C对SiHa细胞侵袭的影响。【结果】Gal-3(10μg/mL)处理SiHa细胞2 min、5 min及10 min后,均能促进VEGFR3磷酸化,其增加幅度分别为(162.4±10.4)%(n=3,P<0.05)、(202.5±16.2)%(n=3,P<0.01)、(282.4±18.6)%(n=3,P<0.001)。不同浓度的Gal-3(2、5、10μg/mL)处理SiHa细胞10 min,均能促进VEGFR3磷酸化,其增加幅度分别为(144.6±6.5)%(n=3,P<0.05)、(192.8±12.4)%(n=3,P<0.01)、(263.6±15.4)%(n=3,P<0.001)。VEGF-C(100 ng/mL)处理SiHa细胞10 min后,与对照组比较,VEGFR3与Gal-3之间的蛋白交联明显增加。VEGF-C可明显促进SiHa细胞的侵袭,与对照组比较,其增加幅度为(263.6±32.8)%(n=5,P<0.01)。而在转染特异性Gal-3 siRNA 48 h抑制Gal-3表达后,VEGF-C促细胞侵袭的能力明显减弱,抑制率为(80.5±10.2)%(n=5,P<0.01)。【结论】Gal-3可介导VEGF-C促宫颈癌细胞侵袭的作用,这一效应可能与Gal-3交联VEGFR3蛋白,并进一步引发VEGFR3磷酸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半乳糖凝集素3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东波 杨立庄 +3 位作者 李永利 郑永日 康军 叶伟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3-64,共2页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程度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3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和7例正常脑组织VEGF和Flt-1的表达情况进...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分析二者表达程度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33例脑星形细胞瘤组织和7例正常脑组织VEGF和Flt-1的表达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VEGF在Ⅰ型、Ⅱ型、Ⅲ型和Ⅳ型脑星形细胞瘤之中阳性率分别为11%、50%、75%和75%,而正常成人脑组织无VEGF表达.脑星形细胞瘤与正常成人脑组织VEGF、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1)。7例正常成人脑组织未见Flt-1表达,脑星形细胞瘤Flt-1表达率分别为0、17%、50%和100%,限于肿瘤血管的内皮细胞表达。肿瘤细胞VEGF表达与Flt-1表达呈正相关(r:0.7376,p<0.001),无论VEGF还是Flt-1在坏死区周围表达都明显增强。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1在人脑星形细胞瘤和正常脑组织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受体 FLT-1 脑星形细胞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