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微淋巴管密度检测 被引量:11
1
作者 周慧聪 张艳 李继昌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微淋巴管形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胃癌组织行COX-2、VEGF-C检测;Ⅷ因子抗体及Ⅳ型胶原抗体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微淋巴管形成、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3例胃癌组织行COX-2、VEGF-C检测;Ⅷ因子抗体及Ⅳ型胶原抗体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MLVD)。以15例手术切缘经病理证实的正常胃黏膜作对照。结果胃癌组织中COX-2蛋白阳性率为62.3%(33/53),且COX-2蛋白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VEGF-C蛋白阳性率为34.0%(18/53),VEGF-C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的组织学分化程度无关(P>0.05),与淋巴结转移和病理分期有关(P<0.05)。胃癌组织中,VEGF-C表达与COX-2表达正相关(rs=0.312,P<0.05);MLVD与COX-2、VEGF-C的表达及病理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OX-2、VEGF-C蛋白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有关,COX-2、VEGF-C在促使胃癌微淋巴管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淋巴结转移 环氧合酶-2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对高脂饲养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血管内皮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文阁 宋鸽 +2 位作者 邓懿敏 陈君颖 严翊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8-405,共8页
目的:观察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以及高脂饮食对雄性大鼠血管内皮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40只3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标准安静组(CS)、标准运动组(CE)、高脂安静组(HS)、高脂运动组(HE)。标准组大鼠喂饲普... 目的:观察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干预以及高脂饮食对雄性大鼠血管内皮生成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40只3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随机分为标准安静组(CS)、标准运动组(CE)、高脂安静组(HS)、高脂运动组(HE)。标准组大鼠喂饲普通饲料(D12450B),高脂组大鼠喂饲高脂饲料(D12451),所有大鼠均自由饮食、饮水,CE、HE组大鼠进行8周运动干预(60%—70%VO2max,1h/次,5次/周,每次训练内容包括5min热身,50min跑台训练,5min恢复)。均在8周干预后取材(皮下脂肪组织、睾周脂肪组织和肾周脂肪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测血管内皮生成相关因子VEGF、VEGFR2、CD31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皮下及睾周白色脂肪组织中解偶联蛋白-1(UC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①与CS组相比,HS组大鼠皮下脂肪组织中VEGFR2、CD3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UCP-1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睾周脂肪组织中CD3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1),UC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组织中VEGF、VEGFR2、CD3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1);②与HS组相比,HE组大鼠皮下脂肪组织中VEGFR2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升高(P<0.01),UCP-1蛋白表达量显著性降低(P<0.01),睾周脂肪组织中VEGF、VEGFR2、CD3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1),UCP-1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P<0.01),肾周脂肪组织中VEGF、VEGFR2、CD3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性升高。结论:8周高脂饮食及运动干预对大鼠白色脂肪组织血管生成相关因子mRNA表达量的影响具有组织差异性,其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干预 高脂饲养 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血管内皮生成相关因子 白色脂肪组织棕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缺血心肌组织PTEN及VEGF的表达和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萍 刘志涛 +2 位作者 何国祥 刘建平 冯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29-932,共4页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MI组(n=15)和假手术(SH)组(n=5),AMI组又... 目的研究家兔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10号染色体上缺失的磷酸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TEN)及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 20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AMI组(n=15)和假手术(SH)组(n=5),AMI组又分为术后AMI1、2、4周组,每组5只。AMI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建立AMI模型,SH组回旋支仅穿线不结扎血管。Ⅷ因子免疫组化测定梗死边缘区毛细血管密度,免疫组化及Q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VEGF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PTEN的表达。结果 AMI组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VEGF的表达较SH组明显减少(P<0.01),PTEN的表达明显高于SH组(P<0.01)。AMI4周时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45.4±10.0/mm2)与SH组(103.2±13.3/mm2)比较明显减少(P<0.01)。PTEN蛋白及mRNA表达与VEGF表达之间均呈负相关(r=-0.990,P<0.05;r=-0.994,P<0.01)。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中PTEN的表达增加抑制了VEGF水平,从而使梗死边缘区心肌组织的血管生成减少;抑制PTEN的表达可能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液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PTEN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新生血管 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和VEGF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久华 张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09-912,F0002,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30例前列腺癌组织,按Gleason评分,将≥7分者列为高Gleason评分组(n=16);<7分者列为低Gleason评分组(n=14)。良性前列腺...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30例前列腺癌组织,按Gleason评分,将≥7分者列为高Gleason评分组(n=16);<7分者列为低Gleason评分组(n=14)。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0例,BPH并高级前列腺上皮内瘤(PIN)12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1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织中COX-2、VEGF的表达水平及其微血管密度(MVD)。结果:PCa、PIN中COX-2、VEGF的阳性表达率及MVD值高于BPH及NP(P均<0.05),高Gleason评分组中COX-2、VEGF的阳性表达率(81.3%、93.8%)及MVD值(63.4±1.80)高于低Gleason评分组(阳性表达率为42.9%、64.3%,MVD值为51.7±1.56,P均<0.05)。COX-2与VEGF之间呈正相关(r=0.630,P<0.05),COX-2阳性组及VEGF阳性组MVD值(69.3±3.91、72.6±3.63)均高于COX-2阴性组及VEGF阴性组(43.9±2.51、40.6±2.84,P<0.05)。结论:COX-2、VEGF在前列腺癌中均为高表达,且与肿瘤的Gleason评分密切相关,COX-2与VEGF的表达可能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增加微血管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Flt-1基因片段对缺氧、高糖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及ERK1/2信号通路的影响
5
作者 江丹 吴强 +4 位作者 宋蓓雯 张敏 杜新华 贾丽丽 陆斌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810-815,共6页
目的比较可溶性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1(sFlt-1)胞外第2~3区和第2~4区对缺氧、高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 1/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人胎盘组织cDNA文库中扩增... 目的比较可溶性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1(sFlt-1)胞外第2~3区和第2~4区对缺氧、高糖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迁移及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ERK 1/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从人胎盘组织cDNA文库中扩增出sFlt-1胞外第2~3区和第2~4区,连接入pcDNA3.1载体后电泳,并进行测序鉴定;以羧甲基化葡聚糖(CMD)纳米磁颗粒为基因载体分别携带2种重组质粒,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UVECs)后分别进行正常、缺氧和高糖条件下的培养。MTT法检测各组人UVECs的增生;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人UVECs的迁移;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人UVECs ERK1/2信号通路下游特异性磷酸化激酶ERK 1/2(p-ERK 1/2)蛋白的表达。结果经过pcDNA3.1/sFlt-1(2-3)或pcDNA3.1/sFlt-1(2-4)转染的人UVECs在缺氧和高糖条件下的增生、迁移及p-ERK 1/2蛋白的表达较转染前均明显下降(P<0.01);2种重组质粒对缺氧和高糖条件下人UVECs增生、迁移及ERK 1/2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lt-1受体胞外第2~3区和第2~4区均可抑制缺氧和高糖条件下人UVECs的增生、迁移及ERK1/2信号通路的转导,且2种受体基因片段的作用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1 基因转染 增生 迁移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胃癌组织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付东梅 李立方 康玉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08—2013年手术切除的89例胃癌组织与2013年手术切除的新鲜...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河南大学淮河医院2008—2013年手术切除的89例胃癌组织与2013年手术切除的新鲜胃癌及癌旁标本4对,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oltting方法检测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MIF和VEGF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MIF和VEGF在胃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8.8%和50.6%,而在癌旁组织中均无表达。胃癌组织中MIF(0.87±0.29 vs 0.23±0.14,P<0.05)和VEGF(0.89±0.23vs 0.34±0.21,P<0.05)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IF和VEGF表达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在不同分化程度和TNM临床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F和VEGF在胃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可能与胃癌的分化程度和TNM临床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生物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bFGF血清浓度变化与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国立 林荔军 +3 位作者 林海滨 吴献伟 李荣议 陈宣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VEGF、bFGF浓度在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及其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 目的:探讨血清VEGF、bFGF浓度在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及其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肉瘤患者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术前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分别随原发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组织分化差而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术前、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和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之一(P<0.05)。结论:术前和术后检测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客观预测肿瘤术后转移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碱性成纤维因子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辐射对缺氧条件下肝癌细胞HIF-1α及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程惠华 傅志超 王凤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电离辐射对肝癌细胞HepG2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从理论上寻找一种提高放射治疗肿瘤有效性的方法。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单纯照射组和缺氧加照射组。缺氧组:氯... 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电离辐射对肝癌细胞HepG2中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及血管生成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从理论上寻找一种提高放射治疗肿瘤有效性的方法。方法将HepG2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缺氧组、单纯照射组和缺氧加照射组。缺氧组:氯化钴处理细胞模拟缺氧条件;单纯照射组:按照照射率4Gy/min,共8Gy的剂量利用X射线照射细胞;缺氧加照射组:氯化钴处理细胞一定时间后,按照与单纯照射组相同的剂量照射细胞。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肝癌细胞的凋亡情况,MTT法分析细胞存活分数,RT-PCR技术检验各组肝癌细胞中的HIF-1α和VEGF表达情况。结果(1)细胞凋亡情况:对照组未观察到细胞凋亡,缺氧组中少部分肝癌细胞出现凋亡,单纯照射组中大量肝癌细胞出现凋亡,但缺氧加照射组肝癌细胞凋亡情况较单纯照射组明显减少(P<0.05)。(2)MTT检测结果:细胞存活分数排列顺序为:对照组>缺氧组>缺氧加照射组>单纯照射组。(3)HIF-1α表达情况:缺氧加照射组>缺氧组>正常组(P<0.05),单纯照射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VEGF表达变化情况:缺氧加照射组>缺氧组>单纯照射组>正常组(P<0.05)。结论提示HIF-1α可能通过VEGF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从而降低实体瘤中内部癌细胞对辐射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电离辐射 低氧诱导因子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猴头菌多糖对小鼠H22肝癌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彭瀛 宋晓琳 沈明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44-246,共3页
目的:观察猴头菌多糖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H22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22瘤株接种于小鼠,制备移植性实体瘤模型。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猴头菌多糖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以体质量... 目的:观察猴头菌多糖对小鼠移植性实体瘤H22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22瘤株接种于小鼠,制备移植性实体瘤模型。将7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猴头菌多糖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mg/kg,以体质量计),正常组10只,其余各组12只,连续灌胃10d。阳性对照组以20mg/kg隔日腹腔注射环磷酰胺,末次给药后次日处死,计算肿瘤抑制率、胸腺及脾脏指数,检测荷瘤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测定白细胞数和白蛋白含量。结果:不同剂量的猴头菌多糖抑瘤率均高于26%,显著提高胸腺指数,提高血中TNF-α和IL-2的水平,降低实体瘤组织VEGF的水平;不同程度的提高白蛋白水平;猴头菌多糖组白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结论:猴头菌多糖对H22荷瘤小鼠有明显的抑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头菌多糖 抗肿瘤 细胞因子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及其主要受体Flk-1/KDR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颖嘉 文戈 王倩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0-71,74,共3页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恶性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VEG...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不同肿瘤在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表达方面的差异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D34、VEGF及其受体Flk-1/KDR在两组肿瘤中的表达特性。结果恶性组微血管密度(MVD)显著高于良性组(P<0.05),微血管丰富区位于癌巢边缘。VEGF在乳腺癌性上皮细胞及癌周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Flk-1/KDR在乳腺恶性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呈强阳性表达,VEGF及Flk-1/KDR尤其在癌灶边缘呈强阳性表达,良性组几乎不表达(P<0.05)。结论VEGF是促进乳腺癌血管生成的重要调节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Flk-1/KDR 血管生成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与VEGF基因治疗犬心肌缺血心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国顺 朱朗标 +3 位作者 高长青 李功宋 吴明营 张向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5期305-306,310,共3页
目的 观察 TML R联合 VEGF1 65c DNA治疗心肌缺血犬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健康杂种犬 36只 ,随机分为 VEGF1 65基因组、空质粒组 ,激光心肌打孔为对照组 (n=12 ) ,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后 6 0 min分别行CO2 激光心肌打孔和基... 目的 观察 TML R联合 VEGF1 65c DNA治疗心肌缺血犬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健康杂种犬 36只 ,随机分为 VEGF1 65基因组、空质粒组 ,激光心肌打孔为对照组 (n=12 ) ,结扎冠状动脉造成急性心肌缺血后 6 0 min分别行CO2 激光心肌打孔和基因转染。采用热稀释法和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心排量 (CO)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 VEF)。结果 治疗后 6周和 12周 VEGF1 65c DNA组 L VEF和 CO显著高于激光打孔组 (P<0 .0 5 ) ,以治疗后 12周最为显著。结论 犬急性心肌缺血后采用激光心肌打孔联合 VEGF1 65基因治疗可显著改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心功能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动物实验 超声心动图 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VEGF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R2低表达的CRL2830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12
作者 刘斌 童春义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65-68,共4页
采用3-D培养和shRNA技术首次建立了VEGFR2低表达的人源性多囊肾CRL2830细胞体外模型,进一步考察该基因表达抑制对多囊肾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细胞相比,VEGFR2表达抑制虽然不影响细胞生长速度和侵袭能力,但能引起细... 采用3-D培养和shRNA技术首次建立了VEGFR2低表达的人源性多囊肾CRL2830细胞体外模型,进一步考察该基因表达抑制对多囊肾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细胞相比,VEGFR2表达抑制虽然不影响细胞生长速度和侵袭能力,但能引起细胞形态明显改变,细胞和细胞核的体积增大,细胞容易形成团状结构;3-D培养结果表明VEGFR2低表达能显著延缓囊肿的生长速度,有效诱导囊肿细胞早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囊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受体2 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vacizumab辅助治疗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娟(综述) 于文贞(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49-652,共4页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点的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眼压和手术降低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是手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术后瘢痕形成和并发... 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为特点的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目前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药物控制眼压和手术降低眼压。小梁切除术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是手术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术后瘢痕形成和并发症多,远期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已有研究证实,青光眼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增高,而VEGF在滤过术后瘢痕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Bevacizumab是人重组单克隆抗体,能够与VEGF各亚型非特异性结合,从而减少滤过泡瘢痕及减轻抗代谢药物的毒性反应。国外多项研究表明,玻璃体腔、前房、结膜下注射bevacizumab和局部点眼均能提高滤过手术成功率。本文就VEGF在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形成中的作用、bevacizumab辅助治疗小梁切除术治疗机制、给药方式及剂量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BEVACIZUMA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中Ki-67、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露祥 丁向东 +3 位作者 杨枫 蒋振 吴献忠 薛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3-436,共4页
目的探讨Ki-67及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GIST蜡块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Ki-67及VEGF,并结合病理形态学... 目的探讨Ki-67及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s,GIST)生物学行为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70例GIST蜡块构建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法联合检测Ki-67及VEGF,并结合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学行为分级进行分析。结果①Ki-67阳性17例(阳性率24·3%),其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VLR)0/6例,低度侵袭(LR)危险性1/16例,中度侵袭危险性(IR)3/21例,高度侵袭危险性(HR)13/27例,HR组Ki-67表达与IR、LR及VLR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χ2=13·61,P<0·01);生物学行为分级与Ki-67表达呈正相关(r=0·435,P<0·01)。②VEGF阳性45例(阳性率64·3%),其中,VLR组(0/6例)的阳性表达率低于HR(22/27例)、LR(10/16例)及IR组(13/21例)(χ2=8·34,P<0·01)。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上皮样细胞型GIST的VEGF阳性率分别为51·2%(21/41)、82·4%(14/17)及83·3%(10/12),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的VEGF表达较梭形细胞型差异有显著性(χ2=7·40,P<0·01);VEGF的表达不但与生物学行为分级呈正相关(r=0·332,P<0·05),而且与病理形态学分型呈正相关(r=0·263,P<0·05)。结论Ki-67和VEGF的表达与GIST生物学行为关系密切,可作为GIST生物学行为的潜在评价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KI-6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选择性剪切的调控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泽武 秦君芳 倪虹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6,共3页
血管生成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学过程,它可以促进机体中的血液供应量增加。它是当前癌症治疗的重要的靶向位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对血管生成起重要调控作用的一类效应因子,对它的靶向控制可以治疗癌症等疾病。它包括... 血管生成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学过程,它可以促进机体中的血液供应量增加。它是当前癌症治疗的重要的靶向位点。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对血管生成起重要调控作用的一类效应因子,对它的靶向控制可以治疗癌症等疾病。它包括2种相拮抗作用的亚类,促血管生成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xxx)和抗血管生成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xxxb)。它们的成员和临床效果正逐渐被人们研究证实,本综述论述了VEGF的2类相反功能的亚类的结构特点和生物学特性,选择性剪切的调控通路和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 癌症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