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展开更多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结论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最近一次症状出现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影像学确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行高分辨率MR、右侧ICAO、残端形态(无残端、锥形残端、平钝残端、不规则残端)、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情况(眼动脉段以上、海绵窦段或床突段、海绵窦段以下)、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夹层)、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手术时长(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或最后一次造影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手术操作方式(抽吸+球囊扩张、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支架置入)、是否置入支架、置入支架数量、取出栓子患者例数、观察指标等。观察指标包括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血管最狭窄处管腔狭窄率<50%且扩展脑梗死溶栓分级≥2c级)率、术中并发症(远端栓塞、症状性颅内出血、动脉穿孔)、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30 d卒中复发率、术后90 d mRS评分。比较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根据原始闭塞部位的不同将血管成功再通患者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和串联病变,并比较其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结果(1)共纳入65例首选机械取栓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男57例,女8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59(52,65)岁。52例(80%)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4例(6.2%)患者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远端栓塞3例(4.6%),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1.5%),未发生动脉穿孔事件。无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的卒中复发率为7.7%(5/65),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评分1.0(0.0,1.5)分。(2)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首选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单纯颅外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内病变者18例(34.6%),串联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外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C1段;17/17),单纯颅内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4段(9/18),串联病变患者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1段+C4~C5段(16/17)。不同原始病变部位患者中,单纯颅内病变患者年龄更小[57(48,61)岁比60(52,64)、63(58,69)岁,P=0.050]、右侧ICAO比例更低(4/18比11/17、11/17,P=0.032),串联病变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更多[2.0(1.0,2.0)枚比1.0(1.0,1.5)、1.0(0.8,2.0)枚,P=0.013]。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及串联病变患者取出栓子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7/17、17/18、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不同原始病变部位的患者既往史、残端形态、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麻醉方式、观察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选机械取栓对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涉及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和海绵窦段。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展开更多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 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文摘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结论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
文摘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最近一次症状出现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影像学确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行高分辨率MR、右侧ICAO、残端形态(无残端、锥形残端、平钝残端、不规则残端)、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情况(眼动脉段以上、海绵窦段或床突段、海绵窦段以下)、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夹层)、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手术时长(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或最后一次造影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手术操作方式(抽吸+球囊扩张、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支架置入)、是否置入支架、置入支架数量、取出栓子患者例数、观察指标等。观察指标包括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血管最狭窄处管腔狭窄率<50%且扩展脑梗死溶栓分级≥2c级)率、术中并发症(远端栓塞、症状性颅内出血、动脉穿孔)、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30 d卒中复发率、术后90 d mRS评分。比较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根据原始闭塞部位的不同将血管成功再通患者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和串联病变,并比较其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结果(1)共纳入65例首选机械取栓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男57例,女8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59(52,65)岁。52例(80%)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4例(6.2%)患者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远端栓塞3例(4.6%),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1.5%),未发生动脉穿孔事件。无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的卒中复发率为7.7%(5/65),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评分1.0(0.0,1.5)分。(2)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首选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单纯颅外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内病变者18例(34.6%),串联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外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C1段;17/17),单纯颅内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4段(9/18),串联病变患者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1段+C4~C5段(16/17)。不同原始病变部位患者中,单纯颅内病变患者年龄更小[57(48,61)岁比60(52,64)、63(58,69)岁,P=0.050]、右侧ICAO比例更低(4/18比11/17、11/17,P=0.032),串联病变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更多[2.0(1.0,2.0)枚比1.0(1.0,1.5)、1.0(0.8,2.0)枚,P=0.013]。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及串联病变患者取出栓子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7/17、17/18、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不同原始病变部位的患者既往史、残端形态、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麻醉方式、观察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选机械取栓对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涉及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和海绵窦段。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文摘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 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