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治疗结直肠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蒋海涛 许阳贤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转移性CR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耐药性的出现仍然是影响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期的关键障碍。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CRC治疗中的研究进...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尽管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在治疗转移性CRC中显示出显著疗效,但耐药性的出现仍然是影响患者治疗成功率和生存期的关键障碍。本文综述了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CRC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耐药机制以及如何解决耐药性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血管生成 耐药机制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吴晓明 王波 +1 位作者 崔晓剑 舒锦尔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0-144,共5页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指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ICA)证实的CTO患者300例,患者术前均接受CCTA检查。记录CCTA形态学参数闭塞段近端形态、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血管线样强化、闭塞段内血管钙化情况、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侧支血管情况、血管开口病变,并分析以上参数与PCI治疗结果的关系。结果300例CTO患者病变共325处,PCI治疗成功227处(69.85%),PCI治疗失败98处(30.15%);失败组闭塞段近端钝形、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血管钙化面积≥横截面50%、病变走行迂曲(>45°)明显高于成功组(P<0.05),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明显低于成功组(P<0.05),两组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OR=1.975,95%CI:1.306~2.988)、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OR=3.831,95%CI:1.332~11.017)、闭塞段内线样强化(OR=1.702,95%CI:1.007~2.879)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CCTA评价冠状动脉CTO形态学参数在介入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中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长度/闭塞血管长度、闭塞段内线样强化是预测PCI治疗成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形态学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血管内治疗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轻型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陈曦 陈晨 +6 位作者 耿雨菲 商苏杭 宋文锋 曹岁霞 谭颖 于嘉 韩建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77-689,共13页
目的探索急诊血管内治疗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LVO)所致轻型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7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LVO所致... 目的探索急诊血管内治疗对后循环大血管闭塞(LVO)所致轻型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7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后循环LVO所致轻型卒中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急诊血管内治疗组和标准药物治疗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卒中史、冠心病]、入院血压、静脉溶栓、串联病变、入院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pc-ASPECTS)、入院及出院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责任闭塞血管(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椎动脉发育情况(左侧椎动脉优势、右侧椎动脉优势、双侧椎动脉优势)、非病变侧椎动脉发育情况(不良、良好、不适用)、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软脑膜支代偿情况(开放、未开放)、手术相关指标[取栓次数(≤2次,>2次)、补救措施(支架置入、球囊扩张、动脉溶栓、动脉内泵入替罗非班)、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血管成功再通)、麻醉方式(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气管插管情况(是、否)、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未使用呼吸机或插管成功后≤24 h、>24 h)]、住院期间全身并发症(深静脉血栓、泌尿系统感染、肺部感染)。短期预后的主要结局为发病后90 d优异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次要结局包括发病后90 d良好结局(mRS评分0~2分)、发病后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发病后90 d内全因死亡;安全性结局为治疗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治疗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4分或意识水平评分较入院时增加≥1分且复查CT可见出血病灶)、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治疗后24 h内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部分评分较入院时增加≥1分)。长期预后定义为发病后1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比较急诊血管内治疗组和标准药物治疗组短期预后和安全性结局。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估急诊血管内治疗对后循环LVO所致轻型卒中患者长期预后结局的影响。根据发病后90 d mRS评分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优异结局(mRS评分0~1分)患者和非优异结局(mRS评分2~6分)患者,并进行基线及临床资料比较,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双向逐步回归法),以探究影响后循环LVO所致轻型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优异结局的因素。结果共纳入后循环LVO所致轻型卒中患者56例,其中急诊血管内治疗组18例,标准药物治疗组38例,获得优异结局患者45例,非优异结局患者11例。(1)急诊血管内治疗组入院pc-ASPECTS[8.0(7.0,9.0)分比9.0(8.0,10.0)分,P=0.043]、发病至入院时间[17.43(10.38,27.43)h比72.04(30.63,120.07)h,P=0.001]均低于标准药物治疗组,静脉溶栓(3/18比0,P=0.010)、串联病变(3/18比0,P=0.010)、泌尿系统感染(2/18比0,P=0.036)、肺部感染[8/18比10.53%(4/38),P=0.004]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标准药物治疗组,急诊血管内治疗组非病变侧椎动脉发育情况分布与标准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急诊血管内治疗组18例患者术后即刻均实现责任血管成功再通(mTICI分级3级)。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优异结局率、良好结局率及发病后90 d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病后90 d内均无全因死亡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24 h内发生sICH、END患者各1例。(3)急诊血管内治疗组患者发病后1年内无缺血性卒中复发,标准药物治疗组患者1年内发生3例(7.89%)缺血性卒中复发。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急诊血管内治疗组与标准药物治疗组发病后1年内缺血性卒中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4)优异结局患者与非优异结局患者在饮酒史、糖尿病史、出院NIHSS评分、责任闭塞血管分布、椎动脉发育情况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NIHSS评分是后循环LVO所致轻型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优异结局的影响因素(OR=0.448,95%CI:0.275~0.728,P=0.001)。结论对于后循环LVO所致轻型卒中患者行急诊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但其在短期和长期结局方面并不优于标准药物治疗,本研究结果尚待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闭塞 轻型卒中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血压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4
作者 王建 贺军 +3 位作者 冯园 张皓 夏明武 徐文安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6-556,共11页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血压和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血压和术后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24年1月至2025年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并根据EVT术中镇静用药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咪达唑仑组。收集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史)、吸烟史、入院时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闭塞血管(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收集患者手术相关治疗情况,包括EVT前静脉溶栓治疗、术中使用替罗非班、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取栓技术(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支架+抽吸联合取栓及补救措施)、取栓次数、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EVT术中血压(最低收缩压、最低舒张压、最低平均动脉压)、手术结束时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主要终点为EVT术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次要终点为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较入院时)、早期神经功能改善(ENI;EVT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下降≥8分或NIHSS评分降至0~1分)和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EVT术后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2分)。安全性指标包括术后48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48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经头部CT平扫确认颅内出血,导致神经功能恶化,NIHSS评分较入院时增加至少4分,或头部CT显示存在可能致命的颅内出血)、术后2周内肺炎、术后90 d死亡。比较两组基线及临床资料、手术相关治疗情况、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指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变量,将其中P<0.15及根据临床经验判断可能存在影响且不存在共线性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3例行EVT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男51例,女42例,年龄34~99岁,平均(71±13)岁。其中右美托咪定组63例,咪达唑仑组30例;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患者33例,≤20%患者60例。(1)与咪达唑仑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组女性患者比例更低[36.5%(23/63)比63.3%(19/30),P=0.015]、年龄更小[(69±13)岁比(77±13)岁,P=0.005];余基线及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患者取栓次数更多[1.00(1.00,2.00)次比1.00(1.00,1.25)次,P=0.011],END[27.0%(17/63)比6.7%(2/30),P=0.023]、术后48 h内sICH[19.0%(12/63)比3.3%(1/30),P=0.041]及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42.9%(27/63)比20.0%(6/30),P=0.031]的患者比例更高;余手术相关治疗情况、主要终点、次要终点及安全性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舒张压(P=0.002)、入院时平均动脉压(P=0.009)和右美托咪定镇静(P=0.036)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影响因素。(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右美托咪定镇静(OR=3.271,95%CI:1.057~10.126,P=0.040)、较高的入院时舒张压(OR=1.105,95%CI:1.006~1.213,P=0.037)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右美托咪定镇静是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EVT术中平均动脉压下降>20%的独立影响因素,但EVT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患者和应用咪达唑仑患者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术后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仍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咪达唑仑 血管内治疗 血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血管内治疗1例
5
作者 韩凝 徐国栋 +2 位作者 赵岩 马良 王贺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5-297,共3页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 无名动脉漂浮血栓较为罕见且诊断困难,容易漏诊。报道1例通过桡动脉和股动脉联合入路进行血管内治疗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病例。患者表现为言语不清、左肢无力以及伴有头晕症状。行头颅DWI检查发现患者为右侧大脑半球和双侧小脑急性脑梗死,经过颈部CTA检查发现是无名动脉漂浮血栓,且目前对于无名动脉漂浮血栓的治疗并无共识。此患者药物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给予血管内治疗,采用桡动脉入路释放椎动脉和颈动脉保护伞,防止术中栓塞事件;经股动脉入路释放支架贴敷血栓。术后颈部CTA随访患者提示支架位置良好,完全贴敷血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无名动脉 漂浮血栓 多发脑梗死 栓塞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林定来 郑涵 +5 位作者 易婷玉 潘志南 郑秀芬 刘书翊 伍美华 吴燕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26,共6页
目的 探索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可能获益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核心梗死体积50~100 mL的患者共92例,术前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 目的 探索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可能获益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在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核心梗死体积50~100 mL的患者共92例,术前均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及CT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 CTP)多模式影像评估证实前循环大血管闭塞及大核心梗死,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观察患者术后再通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sICH)、术后90 d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3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寻找cut-off值以评估年龄对血管内治疗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再通率(mTICI分级≥2b)95%(88例),术后90 d良好预后率(mRS≤3分)32.61%(30例),sICH 13%,死亡率31.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年龄更小,男性比例多;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大是血管内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4.97,95%CI:1.78~13.90,P=0.002),ROC曲线结果显示,年龄72.5岁时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63,95%CI:0.661~0.864,P<0.001),其灵敏度为0.565,特异度为0.833。结论 年龄是急性前循环大核心脑梗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大于72.5岁的大核心梗死的患者可能不能从血管内治疗获益,未来需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核心脑梗死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evt)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营营 高颖 +1 位作者 莫大鹏 王伊龙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0-246,共7页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 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基础治疗是抗血小板药物、强化降脂及危险因素的控制,但即使接受最佳的内科治疗,此类患者仍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器械的更新,血管内治疗逐渐用于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治疗,但仍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本文旨在阐述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在血管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选择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一项Meta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邓毅凡 何胜虎 +1 位作者 张晶 朱莉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84-1890,共7页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 背景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作为降糖药,在心-肾-内分泌协同管理的背景下被证实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疾病和糖尿病患者预后,但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获益仍备受争议。目的探讨SGLT2i对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筛选关于SGLT2i应用于AMI患者PCI术后的相关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项研究,共计16643例AMI患者。相较于PCI术后常规的二级预防,SGLT2i的加用不能降低患者全因死亡率(OR=0.88,95%CI=0.61~1.29,P=0.052)、心源性死亡率(OR=1.04,95%CI=0.83~1.30,P=0.735)、全因再入院率(OR=1.00,95%CI=0.91~1.14,P=0.952)和患者二次血运重建的发生(OR=0.87,95%CI=0.58~1.30,P=0.486),但可以有效降低AMI患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OR=0.71,95%CI=0.60~0.83,P<0.01),并且不增加重度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OR=0.99,95%CI=0.91~1.09,P=0.903)。结论加用SGLT2i可安全、有效地降低AMI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再入院率,对于其他MACEs的影响仍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运重建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治疗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思敏 向思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病,也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随着血管内介入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接受支架或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已成为颅内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后的常规用药。该文对常见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类别及其作用机制、血小板功能检测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血管内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超24 h时间窗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观察
10
作者 呼延梅华 刘兆辰 +6 位作者 沈红健 邢鹏飞 张磊 李子付 杨鹏飞 张永巍 刘建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6-1120,共5页
目的探讨发病超24 h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发病超24 h的AIS-LVO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 目的探讨发病超24 h急性大血管闭塞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发病超24 h的AIS-LVO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线特征、影像学表现、治疗情况、血管再通程度(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57例,其中男42例、女15例,年龄为30~84岁。危险因素中,最常见的是高血压病(39例,68.4%),其次为吸烟史24例(42.1%)、糖尿病17例(29.8%)、既往卒中史16例(28.1%)和心房颤动9例(15.8%)。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12.84±7.04)分,Alberta脑卒中计划早期CT评分为9.00(7.00,10.00)分。血管闭塞部位包括大脑中动脉闭塞27例(47.4%)、颈内动脉闭塞24例(42.1%)、串联病变6例(10.5%)。发病到股动脉穿刺时间为38.30(28.17,53.71)h,股动脉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为52.00(38.50,92.50)min。手术麻醉方式以全身麻醉居多,占64.9%(37/57)。卒中病因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38例,66.7%),心源性栓塞9例(15.8%),不明原因6例(10.5%),其他明确原因4例(7.0%)。首选机械取栓41例(71.9%),采用球囊扩张/支架成形补救治疗35例(61.4%),其中首选补救措施15例(26.3%)。最终血管成功再通53例(93.0%)。在并发症方面,1例(1.8%)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率为59.6%(34/57),死亡3例(5.3%)。结论发病超24 h的AIS-LVO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要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闭塞 超时间窗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后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11
作者 廖安宇 赵敏行 +9 位作者 袁康 黄抗默 郭志良 黄显军 段振晖 刘锐 肖国栋 刘文华 周志明 朱武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5-523,578,共10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一... 目的分析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23年4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且行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既往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个人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和其他)、入院时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是否行静脉溶栓、发病至穿刺时间(OTP)、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美国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学会/介入放射学学会(ASTIN/SIR)评分0~2分;良好侧支循环:ASTIN/SIR评分3~4分]、手术时长(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至手术器械撤出时间)、闭塞部位、取栓次数、术后即刻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根据术后是否采用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主要结局为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安全性结局包括发病后90 d死亡(mRS评分6分)、术后24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基于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比较中P<0.05的变量采用最近邻匹配法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比较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的主要结局和安全性结局的差异。以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血管未成功再通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356例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男195例,女161例,年龄32~92岁,中位年龄70(61,78)岁。其中替罗非班组76例,非替罗非班组280例,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患者114例,预后不良患者242例。(1)1∶1倾向性评分前,替罗非班组与非替罗非班组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时ASPECTS、良好侧支循环、静脉溶栓、mTICI分级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是否行静脉替罗非班治疗患者66对,共132例,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基线及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5%(32/66)比30.3%(20/66),P=0.033],两组患者发病后90 d病死率、术后24 h内任何颅内出血、术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安全性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房颤动、吸烟史、入院时NIHSS评分、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良好侧支循环、取栓次数、替罗非班治疗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低的年龄(校正OR=0.942,95%CI:0.906~0.978,P=0.002)、较低的入院时NIHSS评分(校正OR=0.855,95%CI:0.777~0.941,P=0.001)、良好侧支循环(校正OR=5.534,95%CI:2.141~14.301,P<0.01)、替罗非班治疗(校正OR=2.774,95%CI:1.092~7.046,P=0.032)、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以颈内动脉闭塞为参照;校正OR=4.874,95%CI:1.428~16.632,P=0.011)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后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结论血管内治疗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改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血管未成功再通患者发病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且未增加出血风险。未来仍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治疗 非成功再通 替罗非班 血管闭塞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2
作者 李岚琦 李超 +6 位作者 石明超 邢大江 周杰 岳飞学 宋康佳 王守春 张文彬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65-676,共12页
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 目的探索首选机械取栓在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颈内动脉闭塞(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以机械取栓为首选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收集并记录所有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卒中相关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既往卒中史、吸烟史、饮酒史)、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术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最近一次症状出现至股动脉穿刺时间、影像学确诊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行高分辨率MR、右侧ICAO、残端形态(无残端、锥形残端、平钝残端、不规则残端)、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情况(眼动脉段以上、海绵窦段或床突段、海绵窦段以下)、发病机制(大动脉粥样硬化、夹层)、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手术时长(股动脉穿刺至血管成功再通时间或最后一次造影时间)、血管成功再通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手术操作方式(抽吸+球囊扩张、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抽吸+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抽吸+球囊扩张+支架取栓+支架置入)、是否置入支架、置入支架数量、取出栓子患者例数、观察指标等。观察指标包括血管成功再通(术后即刻血管最狭窄处管腔狭窄率<50%且扩展脑梗死溶栓分级≥2c级)率、术中并发症(远端栓塞、症状性颅内出血、动脉穿孔)、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后30 d卒中复发率、术后90 d mRS评分。比较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根据原始闭塞部位的不同将血管成功再通患者进一步分为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和串联病变,并比较其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结果(1)共纳入65例首选机械取栓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血管内治疗患者,其中男57例,女8例,年龄39~80岁,中位年龄59(52,65)岁。52例(80%)患者血管成功再通;围手术期4例(6.2%)患者发生术中并发症,其中远端栓塞3例(4.6%),症状性颅内出血1例(1.5%),未发生动脉穿孔事件。无患者在围手术期死亡。术后30 d的卒中复发率为7.7%(5/65),术后90 d mRS评分0~4分,中位评分1.0(0.0,1.5)分。(2)血管成功再通组与血管未成功再通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首选机械取栓治疗患者的基线及临床资料、观察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血管成功再通患者中,单纯颅外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内病变者18例(34.6%),串联病变者17例(32.7%),单纯颅外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C1段;17/17),单纯颅内病变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4段(9/18),串联病变患者原始病变部位主要位于C1段+C4~C5段(16/17)。不同原始病变部位患者中,单纯颅内病变患者年龄更小[57(48,61)岁比60(52,64)、63(58,69)岁,P=0.050]、右侧ICAO比例更低(4/18比11/17、11/17,P=0.032),串联病变患者置入支架数量更多[2.0(1.0,2.0)枚比1.0(1.0,1.5)、1.0(0.8,2.0)枚,P=0.013]。单纯颅外病变、单纯颅内病变及串联病变患者取出栓子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7/17、17/18、1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不同原始病变部位的患者既往史、残端形态、颈内动脉远端反流、手术方式、手术时长、麻醉方式、观察指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选机械取栓对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进行血管内治疗可能是安全、可行的。非急性症状性长节段ICAO患者的原始病变部位主要涉及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和海绵窦段。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血管内治疗亚急性颈内动脉闭塞一例并文献复习
13
作者 赵旭生 李迪 +1 位作者 刘金洁 于春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22-626,共5页
颈内动脉闭塞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治疗是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然而如何优化手术策略以提高闭塞血管的成功再通率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作者报道1例亚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术中应... 颈内动脉闭塞是引起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内治疗是症状性非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主要手术方式之一,然而如何优化手术策略以提高闭塞血管的成功再通率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作者报道1例亚急性颈内动脉闭塞行血管内治疗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对闭塞段管腔形态、斑块特征和管壁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精准评估,个体化调整手术策略,最终实现闭塞血管成功再通,并结合文献复习亚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超声在该类病变中的应用,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治疗策略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颈内动脉闭塞 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标志物动态变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的影响
14
作者 王辰涛 戴婧 +4 位作者 李瑛姿 温宇昕 董理 刘春风 刘慧慧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0,共8页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 目的探讨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LVO-AIS)患者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术前、术后24 h炎症标志物水平及其动态变化与3个月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4月—2021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EVT的LVO-AI S患者,根据术后3个月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与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术前与术后24 h炎症反应相关指标[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T)、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等]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炎症标志物与患者不良预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sICH)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54例LVO-AI S患者,其中预后良好组120例(33.90%),预后不良组234例(66.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T术后24 h NEUT(OR 1.24,95%CI 1.12~1.37,P<0.001)、NLR(OR 1.09,95%CI 1.03~1.14,P=0.001)、SI RI(OR 1.14,95%CI 1.05~1.23,P=0.002)是3个月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VT术后24 h NEUT(OR 1.23,95%CI 1.11~1.36,P<0.001)、NLR(OR 1.06,95%CI 1.03~1.10,P<0.001)、SI RI(OR 1.08,95%CI 1.02~1.14,P=0.005)是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炎症标志物NEUT、NLR、SIRI的动态升高可能增加LVO-AIS患者EVT后3个月不良预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预后 炎症标志物 血管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RMR-VWI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后评价及随访中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子贤 孙利强 +1 位作者 张淑倩 陈英敏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43-148,170,共7页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具有患病率高、破裂率高、破裂后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血管内治疗作为其治疗的主流手段应用广泛,但术后复发率依然较高,部分患者需再次干预,相关并发症也持续影响预后。因此,术后规范、持续的影...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IAs)具有患病率高、破裂率高、破裂后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血管内治疗作为其治疗的主流手段应用广泛,但术后复发率依然较高,部分患者需再次干预,相关并发症也持续影响预后。因此,术后规范、持续的影像学随访对早期识别复发、评估血管重建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该领域研究仍存在影像学评估标准不统一、随访策略缺乏共识等问题,亟需对现有IAs的术后随访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本文围绕IAs血管内治疗方法及复发因素、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技术优势及其治疗后的随访应用展开综述,系统梳理现有研究的进展与局限,并进一步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探索与临床实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瘤壁强化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和血栓病理分析
16
作者 马腾云 高玉元 +2 位作者 马桂贤 张斌 王丽娟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1-301,共11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LVO血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AIS-LVO)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导致LVO血栓的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6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行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AIS-LVO的患者,并根据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分为手术组和未手术组。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脏外科手术方式[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主动脉弓置换术(TRA)、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他手术(心脏瓣膜修补术、房间隔修补术、室间隔修补术、心脏移植术)]、心脏外科手术至AIS发病时间、血管闭塞部位(椎-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卒中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发病至穿刺时间、卒中病因(栓塞、动脉夹层、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前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后循环ASPECTS(pc-ASPECTS)及CT血管成像、CT灌注等影像学资料。将取出的血栓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及马休黄猩红蓝染色,并根据红细胞在血栓中的比例分为富含红细胞血栓(红细胞比例≥70%)、混合血栓(红细胞比例31%~69%)、富含纤维蛋白血栓(红细胞比例≤30%)。卒中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将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后AIS-LVO患者预后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0.1及根据临床经验判定的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发生AIS-LVO的患者102例,男68例,女34例,年龄19~86岁,平均(58±14)岁,其中未手术组50例,手术组52例。(1)手术组与未手术组患者在高血压病[32.7%(17/52)比54.0%(27/50),P=0.030]、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12.3(12.3,21.8)分比35.0(18.0,35.0)分,P<0.01]、血管闭塞部位(P=0.048)、心脏外科手术方式(P<0.01)、前循环ASPECTS或pc-ASPECTS[9(8,9)分比4(3,6)分,P<0.01]及卒中后90 d预后良好[75.0%(39/52)比10.0%(5/50),P<0.01]及死亡患者比例[7.7%(4/52)比68.0%(34/50),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余临床、影像学资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组中,病因为栓塞、动脉夹层、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比例分别为86.5%(45/52)、7.7%(4/52)、5.8%(3/52)。(2)以卒中后90 d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TRA、是否行血管内治疗、前循环ASPECTS或pc-ASPECTS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临床预后的影响因素。以卒中后90 d预后是否良好为因变量(预后良好赋值为1,预后不良赋值为0),以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影响因素及血管闭塞部位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卒中发病时NIHSS评分高(OR=0.86,95%CI:0.78~0.95,P=0.002)及未行血管内治疗(OR=6.93,95%CI:1.05~45.55,P=0.044)是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卒中后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3)45例心源性栓塞患者中,有33例患者留取了血栓标本,血栓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无患者为富含红细胞血栓,3例患者为混合血栓,30例患者为富含纤维蛋白血栓,且其中12例患者血栓纤维蛋白比例超过90%。结论血管内治疗有利于改善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导致心脏外科手术围手术期AIS-LVO的血栓以富含纤维蛋白血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外科手术 缺血性卒中 血管闭塞 血管内治疗 血栓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罗钦哲 廖玉圆 +1 位作者 李娟 李顺祥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962-1973,共12页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综合征。中医认为VaD与玄府郁闭、五脏虚衰等有关。现代医学主要将VaD与脑小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基因等机制相联系。近年来,中医治疗VaD的方法,包括中药复方、外...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由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认知障碍综合征。中医认为VaD与玄府郁闭、五脏虚衰等有关。现代医学主要将VaD与脑小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遗传基因等机制相联系。近年来,中医治疗VaD的方法,包括中药复方、外治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显示出越来越高的疗效。本文通过归纳这些治疗方法的调控机制,为VaD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中医药治疗 发病机制 中药复方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结节性硬化症合并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多次出血1例
18
作者 李文军 朱红 +1 位作者 孔铭新 许英霞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6-678,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17岁时确诊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母亲及姐姐均患此病。2017年因症状性癫痫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颅脑CT平扫提示两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钙化结节(图1①)。2018年3月行腹部CT平扫时发现... 1临床资料患者女,22岁,17岁时确诊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母亲及姐姐均患此病。2017年因症状性癫痫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颅脑CT平扫提示两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钙化结节(图1①)。2018年3月行腹部CT平扫时发现双侧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enal angiomyolipoma,RA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硬化症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癌相关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2例报道
19
作者 林英泽 王舒泓 +3 位作者 徐炳东 杨丹萍 关敏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57,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 急性缺血性卒中伴大血管闭塞(acute ischemic stroke with large vessel occlusion,AIS-LVO)是鼻咽癌患者的少见并发症,且治疗难度较大。本文报道了2例鼻咽癌相关性AIS-LVO患者,其中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出血患者,覆膜支架置入术后出现急性支架内血栓闭塞,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另1例为鼻咽癌放疗后出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经血管内治疗后颈内动脉复通。本文对这2例鼻咽癌相关性AI S-LVO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为临床治疗鼻咽癌合并脑动脉闭塞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缺血性卒中 鼻咽癌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INS《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之血管通路装置选择与置入解读 被引量:2
20
作者 郭先娟 曹洁 +3 位作者 任凭 吕春 丁艳 高佩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3,共4页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与置入在输液治疗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实践的发展,血管通路装置的种类和应用逐渐丰富。然而,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装置,及血管通路装置置入实践仍然是临床护... 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与置入在输液治疗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实践的发展,血管通路装置的种类和应用逐渐丰富。然而,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装置,及血管通路装置置入实践仍然是临床护理中的一大挑战。2024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Infusion Nurses Society,INS)发布的第9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其旨在优化血管通路的选择与置入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本文对血管通路装置的选择和置入(vascular access device selection and insertion)部分进行解读,分析其中血管通路装置选择与置入的具体指导原则,探讨第8版及第9版两个版本《标准》的修订之处,以期为临床静脉输液治疗工作提供最新的证据指导,优化输液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治疗 实践标准 血管通路装置 静脉置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