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细血管指数评分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
1
作者 陈秀晓 牛超 +3 位作者 贾倩 张博刚 董中君 闫喜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359-1362,共4页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apillary index score,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邢台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1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 目的分析毛细血管指数评分(capillary index score,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于邢台市中心医院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122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术后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89例和预后不良组33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评估其术前及术后CIS。以Spearman相关性分析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相关性;以ROC曲线分析CIS对术后转归的预测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转归的因素。结果预后不良组CIS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脑卒中史比例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呈正相关(r=0.446,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CIS预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的曲线下面积为0.790(95%CI:0.706~0.858),临界值为2.17分,敏感性为84.85%,特异性为66.2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5岁、脑卒中史、合并糖尿病是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P<0.05,P<0.01),CIS是其保护因素(OR=0.439,95%CI:0.294~0.655,P=0.000)。结论CIS与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后转归密切相关,通过早期评估CIS可为患者的预后转归提供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狭窄 预后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临床效果及随访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淑敏 李小璇 +6 位作者 焦劲松 田朝晖 刘尊敬 唐文雄 刘玮 薛爽 张志勇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70-475,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后循环缺血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再狭窄 临床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盗血综合征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2
3
作者 林琳 任丹丹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3期45-46,共2页
盗血综合征是指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到椎动脉段严重狭窄或闭塞而引起患肢缺血,患肢经椎动脉窃取颅底动脉环的血至椎动脉以远的锁骨下动脉,以缓解肢体的缺血症状,最终导致脑供血不足。
关键词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盗血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郭梅 龚海芬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88-92,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 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关因素分析 颈动脉支架 置入术 Logistic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血管造影检查 脑血流灌注 直线回归分析 手术前后 回归模型 狭窄程度 回顾性分析 影像学资料 半定量分析 手术后 对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英文)
5
作者 黄清海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张珑 周晓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288-1291,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通过股动脉途径 ,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 GDC的技术治疗 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 :1...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治疗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方法 :通过股动脉途径 ,采用将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 ,通过其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后填塞 GDC的技术治疗 6例椎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结果 :1例支架置入术失败 ,其余 5例支架均准确到位。4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 ,1例大部填塞 ,载瘤动脉通畅。1例采用弹簧圈同时闭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无手术并发症 ,患者均恢复良好。 结论 :血管内支架联合微弹簧圈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椎动脉宽颈动脉瘤 脑动脉瘤 电解可脱卸弹簧圈 介入疗法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置入术后脊髓缺血性损伤一例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枫荻 赵蓉 刘建仁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490-492,共3页
患者男,81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夹层1 d”于2013年6月17日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患者2013年6月15日于外院体格检查接受胸腹部CT时,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当时患者无腰背部撕裂样疼痛,无头晕、意识丧失... 患者男,81岁,因“体检发现腹主动脉夹层1 d”于2013年6月17日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患者2013年6月15日于外院体格检查接受胸腹部CT时,发现腹主动脉夹层,当时患者无腰背部撕裂样疼痛,无头晕、意识丧失,无腹痛、少尿,无双下肢乏力等不适。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年,长期服用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良好;有右腹股沟斜疝病史7年,未治疗;近期体格检查发现肺大泡及右肾囊肿。有吸烟史30余年,已戒烟5年,否认嗜酒。入院时查体:意识清楚,呼吸平稳,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8次/min,心律整齐,两肺听诊无殊。腹部检查无明显异常。双下肢等粗等长,无肿胀,双足皮温稍低,皮色正常,双侧股总动脉可扪及弱搏动;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未扪及,双下肢感觉、运动基本正常。辅助检查:主动脉CT血管成像(CTA)确诊为“腹主动脉夹层”(图1);胸部X线片、12导联心电图无明显异常;血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内;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双侧椎动脉血流正常,双侧颈动脉血流峰值低”;肺功能检查(型号:MINATO AS-507)示“中度通气障碍”;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型号:PHILIPS HD-11 XE)示“左心室顺应性降低,射血分数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夹层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覆膜支架 脊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术的麻醉体会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凌灵 何湘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558-558,共1页
关键词 麻醉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廖凯兵 祝望才 郑传胜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11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其后对残余狭窄行支架置入治疗。溶栓前及治疗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患者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其后对残余狭窄行支架置入治疗。溶栓前及治疗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并观察肢体活动及意识改善情况。结果:6例患者颈内动脉完全再通,血流量恢复,临床症状改善迅速,24h后4例瘫痪肢体肌力提高3级,2例提高2级。结论:颈内动脉急性闭塞患者的溶栓及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是值得肯定的。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安全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 溶栓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17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7
9
作者 郭晓华 胡素银 +4 位作者 何建荣 林开勤 金红来 程永德 史诗洁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38-339,共2页
目的 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改变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DSA检查,并同时与血管超声进行对照,其中17例节段性狭窄行介入治疗(12例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5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并... 目的 评价糖尿病下肢动脉的血管改变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糖尿病足行下肢动脉DSA检查,并同时与血管超声进行对照,其中17例节段性狭窄行介入治疗(12例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5例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并于6个月后血管造影复查。结果 糖尿病足下肢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狭窄与阻塞同时存在,细小动脉多有闭塞;17例行介入治疗者均有腘动脉以上动脉的慢性损伤。介入治疗可以改善糖尿病足下肢动脉的血液灌注,通过控制血糖和改善血液循环,其治疗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结论 DSA检查可以准确了解阻塞部位及程度,对糖尿病足的下肢动脉介入治疗疗效满意,可以大大降低患者的病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介入治疗 血液循环 近期疗效 血管超声 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多中心静脉狭窄1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开龙 左洪炜 +2 位作者 霍本刚 王惠明 何娅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88-688,693,共2页
关键词 自体动静脉内瘘 中心静脉狭窄 64排CT DSA引导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腔静脉狭窄开通介入性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11
作者 王丽君 田惠琴 陈付勇 《解放军护理杂志》 1996年第4期32-33,共2页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1项新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腔静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是较好的适应证之一。我院于1994年8月至1995年12月共进行了5例上腔静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现...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1项新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治疗,腔静脉狭窄的支架治疗是较好的适应证之一。我院于1994年8月至1995年12月共进行了5例上腔静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现将观察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 上腔静脉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介人性 性治疗 围手术期护理 观察及护理 技术 体会 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