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支架型人工血管治疗创伤性股动静脉瘘
被引量:5
- 1
-
-
作者
陈学明
汪忠镐
王仕华
喻金弟
-
机构
北京邮电总医院血管外科研究所
北京高忆公司
-
出处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32-34,共3页
-
文摘
近年来,血管腔内技术(EVT)发展迅速,各种支架型人工血管以介入法进行放置,用以治疗许多血管疾病累有成功报导,既避免了手术和危险,又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本文报告用编织式镍钛记忆金属支架带丝绸人工血管经腔内治疗创伤性股动静脉瘘1例并作文献复习。
-
关键词
支架型人工血管
治疗创伤
动静脉瘘
记忆金属
编织式
送器
血管腔内技术
真丝
内膜增生
经腔
-
分类号
R654.3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
- 2
-
-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69-1169,共1页
-
文摘
由Robert 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科学出版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学
血管内技术
神经病学
神经影像
-
分类号
R816.1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
-
题名《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
- 3
-
-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515,共1页
-
文摘
由Robert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科学出版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学
血管内技术
神经病学
神经影像
-
分类号
R816.1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
-
题名《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
- 4
-
-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58-1858,共1页
-
文摘
由Robert 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科学出版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学
血管内技术
神经病学
神经影像
-
分类号
R816.1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
-
题名《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
- 5
-
-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7-327,共1页
-
文摘
由Robert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科学出版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学
血管内技术
神经病学
神经影像
-
分类号
R816.1
[医药卫生—放射医学]
-
-
题名《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
- 6
-
-
-
出处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5期415-415,共1页
-
文摘
由Robert 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科学出版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学
血管内技术
神经病学
神经影像
-
分类号
R-5
[医药卫生]
-
-
题名《介入神经放射学》已出版
- 7
-
-
-
出处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4期299-299,共1页
-
文摘
由Robert W.Hurst等主编、李佑祥、吕明翻译的《介入神经放射学》已于2011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介入神经放射学涵盖了神经外科学、神经放射学和神经病学等多个专业,它通过整合先进的神经影像和血管内技术,指导头颈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
关键词
介入神经放射学
科学出版社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血管内介入治疗
神经外科学
血管内技术
神经病学
神经影像
-
分类号
R-5
[医药卫生]
-
-
题名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在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治疗中的应用
- 8
-
-
作者
李帅
杨震
李敏
陈晨
张希全
-
机构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全军腔内介入诊疗中心
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骨创科
-
出处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
基金
军队后勤科研计划重点项目(CJN14J010)。
-
文摘
目的探讨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治疗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收治的18例急性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腔内修复术组(A组,n=10)和改良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组(B组,n=8)。对比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B组手术时间分别为平均(58.5±7.2) min、(33.9±3.9) min(P=0.020),术中出血量分别为平均(216.0±109.2) mL、(110.6±51.0) m L(P=0.011),B组均显著低于A组。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创建两点入路腔内修复术,可进一步缩短腔内技术修复周围动脉完全断裂损伤的时间,并降低术中出血量。
-
关键词
周围动脉损伤
血管腔内技术
支架修复
两点入路
-
Keywords
peripheral artery injury
endovascular technique
stent repair
two-point approach
-
分类号
R722.12
[医药卫生—儿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