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张晓阳 藏美荣 +3 位作者 锁静 孟建波 宋晓宁 王金铠 《临床荟萃》 CAS 2024年第4期342-346,共5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深入了解三者之间的潜在关系和机制。方法报告1例AS合并APL及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患者APL达到完全缓解期,继续巩固治疗。AS、APL和DIC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人白细胞抗原-B27、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23/17轴和其他免疫功能。结论AS与APL、DIC之间的关系千丝万缕,从基因到免疫功能都存在着潜在的发病机制,其中的奥妙仍需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早幼粒细胞 急性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人白细胞抗原-B27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23/17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2
作者 杨旺 汤晓霞 +1 位作者 胡聪 李龙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15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血栓前分子标志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益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0例疑似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非显性DIC组和显性DIC组。比较两组TEG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最终强度(MA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血形成速率(α角)及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血栓调节蛋白(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相关性;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血栓前分子标志物、TEG参数及其联合检测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显性DIC组患者R值、K值大于非显性DIC组,TAT、TM、PIC水平高于非显性DIC组,而α角、MA值均小于非显性D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性DIC组患者K值、R值与TAT、TM、PIC呈正相关,而MA值、α角与TAT、TM、PIC呈负相关(P<0.05);TEG参数联合检测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8和0.841,TEG参数和血栓前分子标志物联合检测时曲线下面积为0.914,灵敏度为90.5%,特异度为98.86%。结论血栓前分子标志物与TEG参数之间存在相关性,且TEG参数与分子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诊断早期DIC方面较单独检测更具评估价值,适合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栓前分子标志物 栓弹力图 评估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实验室诊断评价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乔凤伶 江咏梅 +1 位作者 石华 杨惠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327-329,共3页
目的评价临床实验室常用凝血指标用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诊断的性能,为产科DIC诊断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纳入病例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 目的评价临床实验室常用凝血指标用于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诊断的性能,为产科DIC诊断提供合理的实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纳入病例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包括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fibrinogen degradationproducts,FDP)含量、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活性等指标,评价这些临床常用凝血指标对产科DIC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寻找各凝血指标用于产科DIC诊断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在纳入的230例患者中,根据本院DIC诊断标准,经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64例最终被诊断并发DI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界值分别为:AT-Ⅲ活性≤75%,FDP≥8.9μg/ml,FIB≤3.35g/L,D-D>350μg/L,PLT≤124×109/L,PT>10.8s,与本院现用的诊断界值均存在明显差异,P值均<0.001。将各凝血指标两两分析结果显示:AT-Ⅲ活性与其它凝血指标比较,P值均<0.05;所有凝血指标与PT比较,P值均<0.001。结论 AT-Ⅲ对产科DIC的判断性能最佳,PT测定诊断性能最差。本院现用DIC诊断标准并不完全适合于产科DIC的诊断;本研究初步寻找出各凝血指标适合于产科这一特殊人群的DIC诊断界值,但还需要进一步作前瞻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孕产期 评价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感冒药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例 被引量:3
4
作者 苏力德 廖宁 +1 位作者 佟牧虹 黄大兴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1117-1117,共1页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药物毒性 体征和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致死亡报告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晓丽 邬明辉 +2 位作者 焦晓静 韩秋霞 朱晗玉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第8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热射病临床及诊疗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对热射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致死亡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意识障碍、间断发热16 d就诊我院。曾于外院诊断为热射... 目的探讨热射病临床及诊疗特点,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对热射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致死亡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意识障碍、间断发热16 d就诊我院。曾于外院诊断为热射病,因患者病情持续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入我院。患者入院后处于持续昏迷状态,查体示全身皮肤和黏膜黄染、散在淤斑,双下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凝血功能持续恶化、肝肾功能持续下降、双肺感染、胰腺炎、腹腔内多脏器出血等,明确诊断为热射病合并DIC、MSOF,给予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输血、抗凝及抗感染等治疗,患者DIC及MSOF持续进展,最终抢救无效死亡。结论热射病是致命性疾病,常合并DIC及MSOF等严重并发症,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与护理体会 被引量:4
6
作者 施望琼 蔡毅燕 赵礼香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3年第22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产科15例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病诱因为胎盘早剥、羊水栓... 目的探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丽水市中心医院产科15例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产科急性DIC的发病诱因为胎盘早剥、羊水栓塞、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死胎等;15例患者经积极救治均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产科急性DIC发病急骤、病势凶险、病死率高,护理人员掌握诱因、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发现危象、加强管道及出入量护理、做好医患沟通并准确实施各项治疗措施,是产科DIC患者救治成功的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6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荆凌华 刘松年 胡杰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8期1608-1610,共3页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治疗 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乔凤伶 冷平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342-346,共5页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 近年多种临床和实验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评分标准相继被提出,不同评分标准的诊断性能各不相同。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STH)非显性标准的诊断特性是四种标准中最佳者。ISTH显性标准、日本卫生福利部及日本危重病协会三种诊断标准的同特点是针对典型DIC的判断。将针对凝血功能紊乱和器官功能衰竭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DIC诊断,在考虑DIC发生基础疾病的前提下,可能不失为早期诊断DIC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凤茹 任金海 张静楠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7-360,共4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治疗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现场抡救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同义 殷立基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1-42,共2页
目前,广大基层医院缺乏确诊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完善检验条件,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和一些简单的化验进行救治。为此,本文介绍在一般条件下成功抢救DIC的体会。一、产科急性DIC的特点产科急性DIC起病急骤、凶险,病情发展迅速。部分... 目前,广大基层医院缺乏确诊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完善检验条件,必须根据临床表现和一些简单的化验进行救治。为此,本文介绍在一般条件下成功抢救DIC的体会。一、产科急性DIC的特点产科急性DIC起病急骤、凶险,病情发展迅速。部分急性DIC可自行或经手术处理而终止,但重症者则可急剧进入纤溶期而失血致死。因此,熟悉其早期表现,并掌握简易、快速而行之有效的诊治方法,甚为重要。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血管内凝血 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肝素早期应用在小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治疗中价值的探讨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卉 刘华林 刘瑞海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8年第5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肝素治疗 小剂量肝素 早期应用 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中价值 小剂量普通肝素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腺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姑息护理评估与实践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郁清 周益君 +1 位作者 方晓琛 史定妹 《护士进修杂志》 2017年第21期1958-1960,共3页
目的总结3例晚期腺癌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姑息护理评估与实践经验。方法通过持续关注患者病情,及时发现DIC并动态评估其进展,加强出血、低血压休克的护理及舒缓照护等相关措施,帮助患者进行个人生命回顾,做好家属的支持与... 目的总结3例晚期腺癌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姑息护理评估与实践经验。方法通过持续关注患者病情,及时发现DIC并动态评估其进展,加强出血、低血压休克的护理及舒缓照护等相关措施,帮助患者进行个人生命回顾,做好家属的支持与安抚。结果患者均采用对症支持治疗,遵从患者及家属意愿,于病情恶化昏迷后返家过世。结论对晚期腺癌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进行姑息护理,可使患者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期腺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姑息护理 人生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13
作者 尹丽 丛向阳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13期158-159,共2页
目的将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42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DIC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42例患儿中除2例自动... 目的将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42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DIC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42例患儿中除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外,余38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90.48。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副作用小,易于皮下吸收,在新生儿DIC早期使用,更方便,更安全,治愈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新生儿败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瘤相关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昀 沈敏 +2 位作者 庄俊玲 刘暴 曾学军 《协和医学杂志》 2013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合并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ortic aneurysm-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AA-DI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74例主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主动... 目的探讨主动脉瘤合并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aortic aneurysm-associated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AA-DI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74例主动脉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主动脉瘤患者根据其是否合并DIC分为AA-DIC组和non-DIC组,比较两组之间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 174例主动脉瘤患者中,合并慢性DIC共37例(21.3%),其中典型DIC4例(2.3%),不典型DIC33例(19.0%)。AA-DIC组患者病程显著长于non-DIC组(P=0.041)。AA-DIC和non-DIC组患者动脉瘤分布部位和类型均以腹主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最为常见。AA-DIC组出现附壁血栓、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non-DIC组(P均<0.01)。不典型DIC者同样存在不同程度凝血指标异常。接受肝素/低分子肝素治疗的AA-DIC患者临床症状或实验室指标均得到改善。结论主动脉瘤尤其是腹主动脉瘤无论其本身或围术期均可发生慢性DIC或出现DIC样表现。腹主动脉瘤、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合并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易发生慢性DIC。对于以慢性DIC表现就诊的患者,需考虑主动脉瘤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瘤 慢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贲门癌术后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围术期护理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兰玉 赵云 孟莉 《护士进修杂志》 2015年第14期1293-1295,共3页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关键词 贲门癌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围术期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出血合并妊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 被引量:4
16
作者 唐萍 葛嘉美 +1 位作者 祝建军 宋梁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10期1039-1039,共1页
关键词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后出 早期诊断 合并妊娠 重要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DIC 早期指标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机制与监测 被引量:23
17
作者 宋景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03-708,共6页
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常见危重症。脓毒症初期常表现为高凝状态,一旦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就会表现为低凝状态。文中从促凝途径功能上调、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和纤溶系统抑制3个方面阐述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 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常见危重症。脓毒症初期常表现为高凝状态,一旦伴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就会表现为低凝状态。文中从促凝途径功能上调、生理性抗凝机制受损和纤溶系统抑制3个方面阐述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并简要介绍应用全血凝血功能检测设备判断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凝血状态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痘并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药物治疗方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婧 周波 邹尚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5期24-25,共2页
目的分析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感染水痘的临床特点,探讨重症水痘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重症水痘及其并发症的文献资料,对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主要治疗药物进行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罹患致死性... 目的分析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感染水痘的临床特点,探讨重症水痘的治疗和预防。方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重症水痘及其并发症的文献资料,对此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主要治疗药物进行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易罹患致死性重症水痘,需及早有效抗病毒治疗,同时给予激素治疗,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的临床获益有待进一步证实。一定时期预防性接种水痘疫苗可以降低发生水痘及并发症的风险。结论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应当警惕重症水痘的发生,尽早积极抗病毒并给予激素治疗,预防性接种水痘疫苗可能使部分人群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皮质激素 水痘 脓毒性休克 多器官功能衰竭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血管内凝血学说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伟明 张英泽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0期638-640,共3页
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a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ANFH)是指因大剂量应用激素而造成股骨头骨的活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到目前为止,SANFH的发病机制未明,但就... 激素诱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stera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ANFH)是指因大剂量应用激素而造成股骨头骨的活成分(骨细胞、骨髓造血细胞和脂肪细胞)死亡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到目前为止,SANFH的发病机制未明,但就其学说有多种,现将国内外血管内凝血(IC)学说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进展 血管内凝血 股骨头缺性坏死 骨细胞 大剂量 骨髓造细胞 病理过程 学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变迁与展望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宋景春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9-1013,共5页
自1951年有学者提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念至今,尚无DIC诊断的金标准。现行的DIC诊断标准多达十余种,且频频修订,但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文章将从DIC概念演进、诊断标准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并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亚型 诊断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