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恒温毯保温对重型脑外伤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廖利萍 陈鹏 +6 位作者 王科 吴晓苏 陈英 张晞 赵洁 王军 曲鑫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63-868,共6页
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 目的观察恒温毯保温在重型脑外伤(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血管内低温治疗的sTBI患者112例,根据是否采用36.5℃恒温保温毯进行体表保温,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58)和观察组(n=54)。采用床边寒战评估量表(BSAS)评估患者寒战发生率和级别,记录两组低温治疗中抗寒战药物用量、凝血功能、颅内压,以及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扩展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E)评分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寒战发生率和寒战严重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6.212, P <0.01);观察组抗寒战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t> 1.269, P <0.05)。观察组低温治疗6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12 h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低温治疗12 h时,高凝状态开始改善,24 h时趋于稳定。观察组低温治疗6 h后,颅内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后,GOSE评分和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t> 1.168, P <0.05)。结论采用恒温毯保温可有效降低sTBI患者血管内低温治疗时寒战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改善高凝血症,降低颅内压,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脑外伤 恒温保温毯 血管内低温治疗 寒战 高凝血症 颅内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宿英英 范琳琳 +5 位作者 叶红 张艳 张运周 高岱佺 陈卫碧 吕颖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方法前瞻性纳入大面积脑梗死接受血管内低温治疗的患者22例。按发病6个月生存与否或改良Rankin评分(mRS),分为生存组(14例)和死亡组(8例),预后良好组(mRS0~4分,11例)和预后不良组(mRS5~6分,11例)。分析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①22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为(7.4±3.1)h,降温速度(0.66±0.40)℃/h;维持低温中位数时间24.0(20.5~72.0)h,最大温度偏差中位数0.2(0.1~2.0)℃,最大温度偏差≤0.3℃时长占维持低温时长的比率平均〉90%,15例患者低温过程中最大温度偏差≤0.3℃;恢复常温时间(36.0±13.9)h,复温速度(0.09±0.05)℃/h。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各项温度相关变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1例发生低温操作技术实施意外(盐水腔破裂);4例患者发生低温仪器运转意外(6例次),其中3次电源松动和1次机器停止运转的持续时间长,并引起体温波动,幅度为0.4~0.7℃。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以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比较,低温操作意外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血管内低温技术的可操作性较好,但仍需提前做好低温治疗方案和各种意外事件处理预案,以保证低温治疗顺利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低温 人工 操作性 大面积脑梗死 血管内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3
作者 宿英英 李霞 +6 位作者 高冉 李红亮 肖芬 高金霞 叶红 丁建平 王琳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363-367,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48h内行血管内低温治疗,通过血管内热交换系统控制患者核心体温(膀胱温度)。这一过程包括诱导低温(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低温(...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对5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症状出现48h内行血管内低温治疗,通过血管内热交换系统控制患者核心体温(膀胱温度)。这一过程包括诱导低温(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低温(维持目标温度24h)和恢复常温(24h恢复至36.5℃),同时监测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低温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进行预后评估。结果①4例患者诱导低温时间中位数为6.5h(3.5—12.5h)。1例患者因寒战控制不理想而未能达到目标温度。②3例患者低温持续24h;1例患者因纠正脑疝而延长至48h。低温期间,3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1℃;另1例患者核心体温最大偏差〈2℃,但温度偏差〈0.3℃时间占低温全程的80%-90%。③3例患者复温持续24h,1例患者复温持续13.5h。④低温期间非严重性不良事件共14件,2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的患者死亡。⑤3例存活患者低温治疗后3个月mRS分别为4、5、5分。结论血管内低温可操作性强,持续低温稳定、复温可控性强。低温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其有效性尚需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低温 人工 物理治疗技术 血管内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淑玲 徐鹏 +1 位作者 李兰翠 赵岳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1年第2期332-333,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2例,均于颅脑损伤后12 h内采用美国的血管内温度控制系统CoolGard 3000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体内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d^7d,复...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要点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32例,均于颅脑损伤后12 h内采用美国的血管内温度控制系统CoolGard 3000进行血管内亚低温治疗,体内核心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4d^7d,复温采用每2h升高0.5℃的方法升至正常体温。监测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及在达到目标温度后上下波动超过目标温度0.2℃的时间百分率,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ICP)、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低温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病人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为124min±29min;维持亚低温过程中有14.5%±5.6%的时间超出目标温度范围;除4例低温前即形成脑疝死亡外,其余病人生命体征较平稳,ICP值随温度下降而降低,降温过程保持稳定,复温后GC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未出现与血管内降温系统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低温具有降温速度快、目标温度维持稳定、波动性小以及复温速度容易控制等优点,降温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与病情观察护理是血管内低温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血管内低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7
5
作者 高英 廖利萍 +5 位作者 何琦 陈鹏 王科 陈英 邓永兵 牟绍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1307-1313,共7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 目的探讨血管内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颅内压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接受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20 mmHg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实施血管内低温治疗分组,分析血管内低温治疗对两组患者ICP、脑血流动力学水平、脑损伤标志物含量等差异的影响,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描述预后。结果共8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施低温治疗38例为实验组,未实施低温治疗44例为对照组。实验组实施低温治疗后ICP开始下降,于12 h后降至20 mmHg以下;对照组术后ICP波动幅度大,于18 h后ICP降至20 mmHg以下。术后22、24 h,实验组ICP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周脑血流动力学水平:两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术前上升,实验组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5);两组搏动指数均较术前降低,实验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1周脑损伤标志物含量:两组角质纤维酸性蛋白、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均较治疗前降低,且实验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预后良好22例(57.90%),对照组预后良好15例(34.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血管内低温治疗可降低sTBI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后患者ICP,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创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血管内低温治疗 颅内压 脑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继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长时程血管内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5
6
作者 魏京旭 常红 +3 位作者 曹闻亚 李苗 刘刚 田飞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2630-2632,共3页
总结1例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继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长时程血管内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经验,包括多学科诊疗团队协作,多设备一体化精准管理,目标化的持续动态监测;实施分阶段预见性护理干预;多方位严格要求,预防并发症,控... 总结1例先天性肺动静脉畸形继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动脉机械取栓联合长时程血管内低温治疗病人的护理经验,包括多学科诊疗团队协作,多设备一体化精准管理,目标化的持续动态监测;实施分阶段预见性护理干预;多方位严格要求,预防并发症,控制感染发生;超早期康复锻炼,提高病人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 肺动静脉畸形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 血管内低温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