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静脉解剖及血管内介入治疗
1
作者 张朝 苏新 +3 位作者 宋子豪 马永杰 张鸿祺 张鹏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34-840,共7页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一种涉及髁前静脉和(或)髁前汇的DAVF。由于其发病率低且舌下神经管附近的静脉解剖结构复杂,舌下神经管区DAVF常不能被临床医师识别。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舌下神经管区DAVF的一线治疗选择。作者总...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是一种涉及髁前静脉和(或)髁前汇的DAVF。由于其发病率低且舌下神经管附近的静脉解剖结构复杂,舌下神经管区DAVF常不能被临床医师识别。血管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舌下神经管区DAVF的一线治疗选择。作者总结了舌下神经管附近的解剖结构及血管内介入治疗舌下神经管区DAVF的不同方法、入路及其相应并发症,以期为临床治疗舌下神经管区DAVF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舌下神经管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静脉解剖 血管内介入治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30
2
作者 陈光忠 李鉴轶 +7 位作者 秦琨 董孟琪 曾少建 彭超 詹升全 周东 唐凯 林晓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指导颅内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贯序交替选取2015年2月至5月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AVM患者10例,其中5例为对照组,5例为进行3D打印模型试验组。对试验组5例AVM患者采用256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或3D-DSA旋转成像,提取检查结果的DICOM原始数据,应用薄层数据扫描获取5例AVM患者三维数据,通过Mimics 14.01软件进行数字化数据提取和重建,并按1∶1比例进行3D打印,获得实体模型。应用AVM实体模型指导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前谈话及手术方案设计,并与对照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3D打印模型试验组术前谈话时间(10.2±0.8)min较对照组术前谈话时间(15.0±1.3)min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9.3±0.6)分比(8.1±0.3)分,P<0.01],试验组术中造影后至手术实施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5.7±0.4)min比(10.5±1.6)min,P<0.01]。无一例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 3D打印模型可以帮助术者更加直观地了解畸形团空间构筑学特征,指导术者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同时应用3D打印实体模型可提高与AVM患者术前谈话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3D打印 血管内介入治疗 手术方案设计 医患沟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22
3
作者 张强 李慎茂 +4 位作者 吉训明 缪中荣 朱凤水 支兴龙 凌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7例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19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及机械性破栓治疗,5例行局部静脉窦溶栓、机械性破栓及动脉溶栓治疗,3例行静脉窦支架置入术。结果23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其中头痛消失18例,视力改善12例;3例症状无改善,出院前22例患者测脑脊液压力正常,血管造影等检查证实21例患者静脉窦主干通畅,皮层静脉和深静脉恢复正常;3例部分再通,皮层静脉和深静脉部分代偿。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血管内介入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9
4
作者 潘奇 刘建民 +4 位作者 许奕 洪波 赵文元 黄清海 赵瑞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82-785,共4页
再出血是颅内破裂动脉瘤最危险的并发症,虽然发生率非常低,但是预后极差,病死率高,需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分析了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分析了颅内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机制,以及降低再出血率的措施。
关键词 颅内破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再出血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17例 被引量:13
5
作者 谭华桥 周育苗 +4 位作者 方淳 朱悦琦 李永东 李明华 罗祖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79-285,共7页
目的报道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17例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1岁),1例为偶然发现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6例为蛛网膜... 目的报道血管内介入治疗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临床经验,探讨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术治疗17例周围型颅内动脉瘤(男7例,女10例,平均年龄52.1岁),1例为偶然发现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16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伴有脑实质内血肿,1例伴发脑室内出血,1例为偶然发现的其它部位动脉瘤破裂。动脉瘤位于小脑上动脉1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8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3例。囊性动脉瘤9例,夹层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1例。所有动脉瘤均为小动脉瘤,2例梭形夹层动脉瘤缺乏明确瘤颈,15例为窄颈,其中5例体-颈比≤2,10例体-颈比〉2。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11例弹簧圈栓塞患者中7例囊状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囊状动脉瘤和2例夹层囊状动脉瘤不全闭塞,1例夹层囊状动脉瘤瘤颈残留;6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栓塞患者中5例完全闭塞,1例不全闭塞、载瘤动脉部分闭塞。术后3例出现神经功能缺损,其他患者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为0分14例,2分1例,4分2例。术后6~9个月血管造影和临床随访显示,11例弹簧圈栓塞患者中7例动脉瘤仍保持完全闭塞,3例不全闭塞,1例瘤颈残留患者复发;6例动脉瘤和载瘤动脉同时栓塞患者中5例动脉瘤仍保持完全闭塞,1例载瘤动脉再通。末次随访显示14例保持m RS评分0分,1例保持4分不变,2例m RS评分有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外科手术治疗较困难的周围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选择何种血管内介入治疗策略取决于动脉瘤部位、性质、形态、血管入路迂曲程度和载瘤动脉供血区功能重要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性脑卒中15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封灏 谭华桥 +4 位作者 方淳 严烁 徐霁充 韩洪杰 马林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S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6~83岁;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5例。根据脑梗死溶...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SIP)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5例SI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46~83岁;前循环病变10例,后循环病变5例。根据脑梗死溶栓(TIC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价血管再开通情况。术后1周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残障程度。结果 15例SIP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病情进展期6 h内干预14例,15 h后干预1例。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所有病变责任血管均开通(TICI 3级)。所有患者术后7 d平均NIHSS评分为3.5±3.6,与术前8.3±4.4相比显著降低(P<0.05),提示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临床随访1~18个月,平均5.3个月。病情稳定,均无死亡,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无再发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等发生;m RS评分0分12例(80%)、2分2例、4分1例。结论在严格选择筛选病例前提下,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血管闭塞或狭窄所致SIP安全有效,可改善缺血症状,促进患者相应功能障碍恢复,不增加出血或低灌注综合征风险。但远期疗效仍需扩大样本远期随访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卒中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7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双导管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 被引量:171
8
作者 黄清海 杨鹏飞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606-616,共11页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由于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管壁损害,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人群中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2%~7%,任何年龄均可发病,40~60岁常见,但其发生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及种族差异^[1-2]。一项经动脉脑血管造影研究提示亚洲人群中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2.5%~3.0%^[3]。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其中10%~15%的患者来不及就医直接猝死,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5%,再次出血病死率则达60%~80%,幸存者亦多有残疾^[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专家 中国 先天发育异常 亚洲人群 破裂出血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8
9
作者 郄福忠 马光涛 +2 位作者 王玖飞 李明 曹振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655-657,共3页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5月经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1例,其中7例行弹簧圈栓塞,12例行支架辅助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术后造影显示完全栓塞14例,瘤颈残留2...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疗效。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5月经介入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21例,其中7例行弹簧圈栓塞,12例行支架辅助栓塞,2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结果术后造影显示完全栓塞14例,瘤颈残留2例,大部分栓塞5例,术中出血1例,术后小面积梗死1例。影像随访1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未破裂和破裂未形成较大血肿的大脑中动脉分叉动脉瘤首选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中动脉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血流动力学问题 被引量:5
10
作者 岑人经 贺继刚 +2 位作者 袁华 吴效明 袁支润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14-119,共6页
本文结合作者等人的工作 ,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对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神经系统血管病介入治疗、动脉瘤介入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和肺癌介入治疗等临床上存在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血流动力学问题。其中 ,还着重介绍了作者等人在肺... 本文结合作者等人的工作 ,从血流动力学的角度对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综述。论述了神经系统血管病介入治疗、动脉瘤介入治疗、肝癌介入治疗和肺癌介入治疗等临床上存在的急切需要解决的血流动力学问题。其中 ,还着重介绍了作者等人在肺癌介入治疗的血流动力学问题上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解决肺癌介入治疗临床上严重存在的“高位截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血流动力学 肿瘤 心脑血管 神经系统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 被引量:37
11
作者 颜荣华 肖恩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 治疗进展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 介入治疗技术 临床治疗 设备要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安 赵卫 +3 位作者 胡继红 潘文秋 王滔 倪慧霞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63-667,共5页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 目的总结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特点,探讨其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介入治疗过程,观察期效果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 40例患者共发现42个后循环动脉瘤,均完成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8个行单纯弹簧圈栓塞,28个行支架辅助栓塞,1个行Onyx胶栓塞,5个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同时闭塞。术后即刻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0个,近全栓塞6个,部分栓塞6个。术后6个月随访DSA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36个,近全栓塞4个,部分栓塞1个。患者出院时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35例,1分3例,2分1例,1例死亡为6分;出院后3~6个月随访mRS评分0分38例,1分1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病例。结论颅内后循环动脉瘤具有特殊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且复杂动脉瘤较为常见,对于颅内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后循环 血管内介入治疗 栓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血管内介入治疗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孔伟东 李彦豪 +4 位作者 何晓峰 陈勇 曾庆乐 卢伟 赵剑波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动脉造影表现及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KTS患者行患肢动脉造影,经患肢动脉主干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平阳霉素8~16 mg,碘油4~6m1)行血管内硬化治疗,观察疗效... 目的探讨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动脉造影表现及以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7例KTS患者行患肢动脉造影,经患肢动脉主干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平阳霉素8~16 mg,碘油4~6m1)行血管内硬化治疗,观察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动脉造影显示5例患肢动脉二、三级分支增多,软组织内广泛毛细血管样染色伴混杂血窦显影.术后随访3~30月,5例肢体肿胀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1例复发.并发症主要为血清转氨酶异常、感觉异常和皮肤坏死.结论动脉造影可明确KTS患肢血管和软组织病变,动脉内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硬化治疗对改善患肢肥大具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碘油乳剂 血管内介入治疗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 动脉造影 硬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左权 白如林 +2 位作者 黄承光 张光霁 卢亦成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4年第5期200-203,共4页
目的 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 目的 总结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避免引起这些问题的技术方法。方法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68例TCCF患者,共进行栓塞术75次。1例经颈部切开穿刺,以球囊栓塞;2例经眼静脉入路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其余则经股动脉入路栓塞。 结果 颈内动脉通畅率为66.2%,有3例在瘘口近端闭塞颈内动脉,有5例在栓塞术后3 d内球囊过早泄漏,再次行栓塞术,1例栓塞瘘口后出现假性动脉瘤,1例出现眼静脉的动静脉瘘。结论 以可脱性球囊栓塞TCCF是可靠的方法,但目前球囊的性能有待提高,以微弹簧圈栓塞海绵窦瘘可提高颈内动脉通畅率,双侧股动脉穿刺置管可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栓塞疗法 可脱性球囊 微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23例报告 被引量:6
15
作者 于伟东 赵丛海 +4 位作者 张鸿琪 支兴龙 凌峰 张民 潘辉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巨大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预防手术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7
16
作者 童耀英 俞向荣 崔志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12期1151-1152,共2页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血管内介入治疗 术中护理配合 手术并发症 预防 动脉瘤破裂出血 穿刺部位血肿 血管痉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某些技术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左权 白如林 +2 位作者 黄承光 张光霁 卢亦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795-796,共2页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神经放射摄影术 栓塞治疗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被引量:12
18
作者 冯大勤 黄玮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2期173-175,179,共4页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颅内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动脉壁异常处随着血流持续冲击形成的囊性膨出.发生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杨立庄等[1]的报道显示动脉瘤再出血占...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导致颅内动脉壁的正常结构发生了病理改变,动脉壁异常处随着血流持续冲击形成的囊性膨出.发生率居脑血管意外的第3位.破裂颅内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都很高,杨立庄等[1]的报道显示动脉瘤再出血占14%~44%,再出血死亡率在20%~85%.早期外科治疗对减少术前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早期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由于具备入路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目前已经成为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就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时机及介入技术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外科治疗 血管意外 发生率 再出血 病理改变 正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48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9
作者 洪钰锟 迟路湘 +6 位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舒茂琴 刘建平 仝识非 景涛 钟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41-2544,共4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单独PTA或PTA加支架)治疗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西...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的疗效。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单独PTA或PTA加支架)治疗2002年1月至2009年5月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TA的4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7例,女性31例,年龄19~53(27.6±18.1)岁。分析其治疗结果及平均42.8个月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TA、MRA、多普勒血管超声等随访资料。结果通过血管造影在48例TA患者中发现180处病变,并对其中101处严重的病变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101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病变中,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29处,颈动脉28处,肾动脉34处,肺动脉2处,冠状动脉8处。101处病变均取得了良好靶病变血运重建术效果,76处(75.2%)没有残余狭窄,25处(24.8%)仅有很少残余狭窄。随访期内(3个月至6年)有3处(12.0%,3/25)仅行PTA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有5处(6.5%,5/76)采用PTA+支架治疗的病变发生了再狭窄,所有再狭窄的病变均再次成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单纯PTA或PTA加支架置入术等血管内介入是治疗慢性非活动性T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血管内介入治疗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介入治疗常规(讨论稿)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作勤 唐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3期236-237,共2页
关键词 颈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介入治疗 适应证 禁忌证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