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8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恶性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1例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景鹤 纪立功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5-505,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 乳头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犬网状血管内皮瘤的病理学诊断与治疗
2
作者 苗浩阳 张涵 +7 位作者 王壮壮 平育凡 张弛 杨群 崔茗茹 韩庆功 杨雪峰 安志兴 《云南畜牧兽医》 2025年第2期20-22,共3页
一例中老龄患犬,其脖颈背部出现一隆起物,通过临床诊断初步诊断为肿瘤,肿瘤处无较大血管,且与周围健康组织有明显界限,进行血常规和生化17项检测并根据患犬的身体状况,决定使用手术环状摘除法与药物辅助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结... 一例中老龄患犬,其脖颈背部出现一隆起物,通过临床诊断初步诊断为肿瘤,肿瘤处无较大血管,且与周围健康组织有明显界限,进行血常规和生化17项检测并根据患犬的身体状况,决定使用手术环状摘除法与药物辅助综合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给予患犬输液调理、消炎抗菌用药处理;为进一步确认肿瘤性质,按照常规染色方法(HE染色)对瘤体进行病理学诊断检查,最终确诊为网状血管内皮瘤。结果表明手术和药物的综合治疗,创口愈合良好,无术后感染,且无肿瘤复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摘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微血管成像构建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关盼 黄文君 +4 位作者 赵颖燕 李伟伟 陶玲玲 詹维伟 周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269,共7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显示的穿支血管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31例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临床、常规超声及SMI图像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训...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显示的穿支血管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性,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731例病理确诊为PTC的患者临床、常规超声及SMI图像资料,按手术时间先后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并进行决策曲线分析,以计算模型的预测效能、一致性和评估其临床实用性。结果:入选的PTC患者中有308例出现CLNM(42.1%),logistic二项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结节大小、包膜接触、多灶、穿支血管、超声提示可疑淋巴结是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低回声、垂直位、微钙化、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在有无CLNM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多因素分析筛选的变量构建预测模型,训练集的一致性指数为0.816,验证集的为0.792,区分度良好;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校准曲线均接近于标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超过80%的PTC患者可受益于该预测模型。结论:基于常规超声联合SMI构建的列线图对PTC的CLNM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与临床实用性,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颈部淋巴转移 超微血管成像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肺多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1例
4
作者 李锦豪 李霄 +1 位作者 唐锦玲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8-420,共3页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是一种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可多脏器同时受累。肝、肺多发EHE并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瘤术前易误诊为转移,当穿刺活检与临床表现不相符时,需仔细充分取材,以免误、漏诊。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分化的肿 免疫组织化学 荧光原位杂交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1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5
作者 隋成亮 沈艳莹 刘泽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2-899,共8页
目的·探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12例EH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样... 目的·探索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EHE)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23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12例EHE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组织样本分别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结果·1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47.17±11.15)岁;肿瘤分布为肝脏6例、肺4例、纵隔1例、右锁骨上1例;无症状患者9例,其余3例患者因胸闷、乏力等轻微不适症状就医。CT检查显示发生在肝脏和肺部的EHE患者均为多发结节,其中2例同时累及肝脏和肺;发生在锁骨上及纵隔的EHE患者为单发结节。H-E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由上皮样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间细胞构成,排列呈腺泡状、条索状或簇状;上皮样细胞具有圆形泡状核及嗜酸性胞质,部分细胞呈印戒样外观伴胞质空泡;间质含黏液样基质。IHC染色显示:肿瘤组织的间叶源性血管内皮标志物波形蛋白、CD31、ETS转录因子ERG、凝血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均为阳性,而上皮源性标志物阳性率低且仅呈弱阳性,Ki-67指数也较低。FISH检测显示:10例患者存在钙调素结合转录激活因子1(calmodulin-binding transcription activator 1,CAMTA1)基因断裂,另2例患者存在转录因子E3(transcription factor E3,TFE3)基因断裂。12例患者中11例获得随访结果,随访时间2~38个月,平均21.7个月,其中3例无瘤生存,6例带瘤生存,1例术后4个月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因心脏病死亡。结论·EHE临床特征不典型、易复发、预后差异较大;组织病理学结合IHC及分子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样血管内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分子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2例并文献复习
6
作者 田翠翠 宋昊 +2 位作者 姜祎群 孙建方 陈浩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4,共5页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 报告2例假肌源性血管内皮瘤(PMH)。例1.患者女,38岁,左手背红色丘疹6年。皮肤科检查:左手背蚕豆大红色结节,质硬,轻度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真皮内境界不清的肿瘤团块,中央可见灶状坏死区,肿瘤细胞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核仁明显,外形不规则,可见核分裂象,肿瘤团块周围部分细胞呈栅栏状排列。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CK)、ETS相关基因蛋白(ERG)及CD31均(+);增殖核抗原(Ki-67)(10%+);CD34、P63、上皮膜抗原(EMA)及S-100蛋白均(-)。诊断:PMH。例2.患者男,69岁,左足底紫红色丘疹伴疼痛5个月。皮肤科检查:左足底散在紫红色丘疹,表面结痂。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中下部可见境界不清的肿瘤细胞团块,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部分呈上皮样,细胞质丰富、红染,细胞核轻度异形,偶见核分裂象。肿瘤间质散在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波形蛋白及ERG均(+);CD31及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部分+);CD34、D2-40、S-100蛋白、EMA及结蛋白均(-);Ki-67(3%+)。诊断:P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肌源性血管内 上皮样肉血管内 软组织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通过靶向ATAD2B调控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血管生成
7
作者 张芳 李亚 +1 位作者 周菲 谭松红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目的:探讨宫颈癌(CC)细胞SiHa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在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妇科就诊的4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常规培养SiHa细胞和人脐... 目的:探讨宫颈癌(CC)细胞SiHa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在CC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衡阳市中心医院妇科就诊的45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SCC)患者的癌组织标本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常规培养SiHa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用Lipofectamine 2000将hsa-miR-29c-3p、miRNA-NC、si-hsa-miR-29c-3p和si-miRNA-NC转染至SiHa细胞中,记为miRNA-NC组、hsa-miR-29c-3p组、si-miRNA-NC组和si-hsa-miR-29c-3p组。用Lipofectamine 2000将mimic-NC、miR-29c-3p-mimic、pCMV-NC、pCMV-含AAA结构域的ATPase家族蛋白2B(ATAD2B)载体分别转染HUVEC,记为mimic-NC组、miR-29c-3p-mimic组、pCMV-NC组、pCMV-ATAD2B组和pCMV-ATAD2B+miR-29c-3p-mimic组。原位杂交(ISH)法检测CSCC组织中hsa-miR-29c-3p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法检测CSCC组织和移植瘤组织中的CD31阳性血管。分离纯化SiHa、C33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用透射电镜技术和WB法对其表征进行鉴定及进行HUVEC摄取实验。qPCR法检测SiHa、C33a细胞和外泌体中hsa-miR-29c-3p和ATAD2B mRNA的表达。成管试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划痕愈合实验检测外泌体对HUVEC成管和迁移能力的影响。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hsa-miR-29c-3p与ATAD2B的靶向结合关系,移植瘤实验检测各组SiHa细胞来源外泌体对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增生的影响。结果:hsa-miR-29c-3p在CSCC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其微血管密度(MVD)正相关(均P<0.05);SiHa、C33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完全符合典型外泌体形态和蛋白表达表征;在体外HUVEC摄取SiHa、C33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和其包含的hsa-miR-29c-3p;SiH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sa-miR-29c-3p可在体外促进HUVEC的成管和迁移能力(均P<0.05);SiHa细胞来源的外泌体hsa-miR-29c-3p可促进移植瘤生长和血管增生;hsa-miR-29c-3p可与ATAD2B基因直接结合并调节其表达(均P<0.05)。过表达ATAD2B可逆转hsa-miR-29c-3p对HUVEC的成管、迁移和划痕愈合能力的促进作用(均P<0.05)。结论:SiHa细胞源性外泌体hsa-miR-29c-3p通过靶向ATAD2B调控CSCC组织中的血管生成。外泌体hsa-miR-29c-3p可能是CC诊疗的潜在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细胞癌 外泌体 SiHa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hsa-miR-29c-3p 含AAA结构域的ATPase家族蛋白2B(ATAD2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婴儿肝网状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8
作者 贾刚刚 于晓辉 +1 位作者 秦建伟 李月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50,共3页
网状血管内皮细胞瘤(ret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RH)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恶性肿瘤,局部复发率高,远处转移少见,发生在婴儿的肝RH极其罕见。在此报告1例7个月婴儿的肝脏RH病例。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RH) 肝脏 婴儿 CD31 CD34 FⅧ-Rag Dabsk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上臂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4
9
作者 肖海 帅萍 詹春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1446-1446,共1页
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上臂紫红色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于2010年7月6日入院。患儿父母6个月前发现其左上臂一紫红色小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一直未予特殊处理。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上臂海绵状咀管瘤”收入住... 患者男,3.5岁,因发现左上臂紫红色包块并逐渐增大半年于2010年7月6日入院。患儿父母6个月前发现其左上臂一紫红色小包块。包块逐渐增大,无压痛.一直未予特殊处理。为明确诊断.遂来我院就诊.门诊拟“左上臂海绵状咀管瘤”收入住院。体格检查:T36.5℃,P108次/min,R20次/min,BP130/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各系统检查均未见异常,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左上臂 淋巴管内 乳头 体格检查 浅表淋巴结 心电图检查 患儿父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鞘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许进 杜洪 +1 位作者 李雯 刘国荣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07-810,共4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目的探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papillary intralymphatic angioendothelioma,PILA)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在64岁女性颈动脉鞘区的PILA行HE及免疫组化SP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呈网状、海绵或迷路样结构,管腔内壁衬覆小的鞋钉样圆形细胞,局灶管壁上可见外衬鞋钉样肿瘤细胞的乳头样结构突向腔内,细胞异型性小、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CD31、FⅧRag均呈强阳性,D2-40呈阴性。结论 PILA是罕见中间型脉管肿瘤,其形态学结构较复杂多变,根据其特征性组织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与其它血管源性肿瘤鉴别。该瘤有局部侵袭性且有复发等恶性潜能,建议采取扩大切除,并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鉴别诊断 恶性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跖骨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11
作者 曾珍 田冲 +3 位作者 李武超 王星宇 容豫 张体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49-1149,共1页
患者男,47岁,右足背疼痛5月余。查体:右足背局部肿胀,未见流脓,未扪及搏动感。CT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膜新生骨(图1A)。MRI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 患者男,47岁,右足背疼痛5月余。查体:右足背局部肿胀,未见流脓,未扪及搏动感。CT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局部骨皮质中断,未见骨膜反应及骨膜新生骨(图1A)。MRI平扫:右足第2跖骨近端膨胀性不规则长T1长T2信号肿物,大小约26.1 mm×23.5 mm×23.0mm,内见条状分隔,邻近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图1B、1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跖骨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累及骨骼:临床及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琼鹤 张朋 +1 位作者 杨明 管红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89-1293,共5页
目的观察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累及骨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KHE累及骨骼患儿,均接受病变部位X线及CT平扫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平扫MR检查,观察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根据CT所见将... 目的观察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KHE)累及骨骼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诊断KHE累及骨骼患儿,均接受病变部位X线及CT平扫检查,其中3例接受增强CT、9例接受平扫MR检查,观察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并根据CT所见将其分为Ⅰ型(仅骨受累)和Ⅱ型(骨及周围软组织同时受累)。结果10例中,7例单骨、3例多骨受累;Ⅰ、Ⅱ型各5例。5例Ⅰ型中位发病年龄88.0个月,中位病程4.0个月,均为单骨受累,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均不伴卡-梅现象(KMP);5例Ⅱ型中位发病年龄5.0个月,中位病程1.0个月,半数(3/5,60.00%)以上累及多骨(n=3),临床多表现为病变部位肿胀、活动受限,可伴KMP(2/5,40.00%)。X线片显示病变骨质密度不均(8/10,80.00%)或呈片状低密度(1/10,10.00%),1例病变骨质未见明显异常(1/10,10.00%)。CT显示受累骨质均呈虫蚀样或溶骨性骨质破坏,多伴外周骨质增生硬化(8/10,80.00%),2例Ⅱ型CT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2/3)、1例Ⅰ型未见明显强化(1/3);5例(5/10,50.00%)软组织受累呈边界不清弥漫性稍低密度影,其中2例增强后明显强化。平扫MRI见受累骨质呈等T1或稍低T1、混杂T2或稍高T2信号,受累软组织为等T1稍高T2信号。结论KHE累及骨骼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 骨和骨组织 诊断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小RNA-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蔡嘉怡 陈思羽 +1 位作者 蔡女略 李文德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4,共9页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胶质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肿瘤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收集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并制成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采... 目的 探讨微小RNA(miR)-378-5p对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胶质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肿瘤细胞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含量。收集胶质瘤细胞上清液并制成条件培养基培养HUVECs,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评估miR-378-5p对HUVEC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 在4个胶质瘤细胞中U251的miR-378-5p表达量最高,而U87 MG的表达量最低。miR-378-5p表达量高的肿瘤细胞,其条件培养基可显著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反之,降低肿瘤细胞miR-378-5p的表达量,其条件培养基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能力显著下降。ELISA结果显示miR-378-5p促进胶质瘤细胞释放VEGF-A。使用VEGF-A中和抗体干预条件培养基后,HUVECs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显著下调。反之外源性添加VEGF-A则可以显著提高HUVECs、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能力。结论 miR-378-5p通过增加胶质瘤细胞释放VEGF-A,进而促进HUVECs增殖、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378-5p 胶质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乳头状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 被引量:9
14
作者 顾学文 田秀春 +2 位作者 肖芹 陈月香 王翠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乳头淋巴管内血管内皮细胞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皮下组织血管瘤和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雅宁 于一行 +3 位作者 龚毓宾 董健 赵婧 吴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1-725,共5页
目的通过构建两种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皮下组织血管瘤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评价不同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两种疾病的价值,比较两种模型诊断效能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就诊并经临... 目的通过构建两种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皮下组织血管瘤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评价不同超声影像组学模型鉴别两种疾病的价值,比较两种模型诊断效能的差异。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2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瘤科就诊并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皮下组织血管瘤或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患者90例,应用影像组学方法提取图像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对特征降维,使用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对比不同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基于精选的10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两种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的曲线下面积、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02(95%CI0.887~0.917)、92.1%、85.0%、92.3%、90.9%、93.5%和0.827(95%CI0.787~0.856)、85.2%、70.0%、94.1%、90.9%、85.0%;随机森林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960(95%CI 0.938~0.983)、98.4%、96.4%、97.8%、98.1%、97.2%和0.742(95%CI0.699~0.785)、77.8%、57.1%、82.3%、79.6%、62.5%。训练组和验证组两种模型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06、-2.009,P<0.05)。结论超声影像组学可以鉴别皮下组织血管瘤与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小样本数据中的诊断效能更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卡波西型血管内 超声检查 影像组学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红英 陈柳青 马玲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5,共3页
报告1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患者女,42岁。左手小指近端肿物伴疼痛半年余。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近端见一隆起于皮面、直径约2 cm 的结节,结节表面肤色正常,硬度适中,活动度小,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压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 报告1例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患者女,42岁。左手小指近端肿物伴疼痛半年余。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近端见一隆起于皮面、直径约2 cm 的结节,结节表面肤色正常,硬度适中,活动度小,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压痛明显。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皮下见大的血管管腔,并从管壁伸出乳头状突起,中轴为纤维组织增生,管腔内大量红细胞,并见大量内皮细胞增生,形成网状的血管管腔,可见深染略有多形的核,但无明显的核非典型性及有丝分裂象,团块中央部位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弹性纤维染色呈阳性。免疫组化染色 CD31、CD34、FⅧ阳性。组织病理诊断: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增生 乳头 血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和膀胱尿路上皮癌CEUS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素萍 周爱云 +1 位作者 徐盼 肖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6-759,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 目的探讨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IPB)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BUC)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参数与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PB患者30例和BUC患者50例的临床和CEUS表现,采用QLab分析软件获得IPB和BUC的TIC参数,包括上升时间(RT)、平均渡越时间(MTT)、峰值强度(PI)、半洗漱时间(TPH)、上升斜率(WIS)、达峰时间(TP)、半降支斜率(D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手术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测量MVD,分析CEUS的TIC参数与MVD的相关性。结果 IPB和BUC的CEUS定量参数中,PI、TPH、TP、D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UC的MVD明显高于IPB(P<0.05)。各TIC参数中,TPH和DS与MVD均存在相关性(r_s=0.74、-0.81,P均<0.05)。结论 CEUS在IPB与BU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TIC参数可定量评估肿瘤内微血管生成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 内翻性 膀胱尿路上皮癌 血管密度 造影剂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状血管内皮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芳 郭莉 +1 位作者 张良运 胡维维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34-936,共3页
目的探讨网状血管内皮瘤(ret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R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组织中CD31、CD34、FⅧRAg、D2-40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由细长、分支状类似睾丸网... 目的探讨网状血管内皮瘤(ret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R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RH组织中CD31、CD34、FⅧRAg、D2-40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镜下见肿瘤主要由细长、分支状类似睾丸网的血管网组成,内皮细胞呈鞋钉样,侵犯皮肤附属器和皮下脂肪组织。免疫表型:瘤细胞表达CD31、CD34、FⅧRAg,不表达D2-40。背景中的淋巴细胞表达CD3。结论 RH是一种极少见的具有复发倾向的低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少数病例可出现转移及死亡。RH应与血管肉瘤、Dabska瘤、鞋钉样血管瘤、梭形细胞血管瘤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肿 血管内 睾丸网样结构 复发与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症 被引量:3
19
作者 韩冰 汪晨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67-268,共2页
患者女.93岁。主诉:左耳郭蓝紫色结节2个月。现病史:患者于2009年2月无意中发现左耳郭外侧一蓝紫色米粒大丘疹,逐渐增大,无自觉症状。2009年4月13日于我科门诊就诊。
关键词 增生症 内皮细胞 乳头 血管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并发海绵状血管瘤1例报告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岩 黄建新 +2 位作者 封淑文 刘爱琴 杜巧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41-,共1页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 上皮样 肝脏 海绵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