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肝细胞肝癌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胡海峰 王梦娇 +3 位作者 肖辉宇 王余广 郝利国 曹颖 《中国医药科学》 2025年第1期153-156,共4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肝癌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6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弥散... 目的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对肝细胞肝癌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6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比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DWI)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转移中的诊断价值。结果60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中,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DCE-MRI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6、4.247,P<0.05);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高于DWI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6.844,P<0.05);DCE-MRI与DWI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0.419,P>0.05)。DCE-MRI(AUC=0.793)、DWI(AUC=0.823)、DCE-MRI联合DWI(AUC=0.898)对肝细胞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转移有预测价值(P<0.05)。结论多模态磁共振可显著提高HCC患者微血管侵犯的诊断准确率,有效预测肝细胞肝癌患者通过微血管侵犯转移的风险,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有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磁共振 肝细胞肝癌 血管侵犯 转移 应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 T MRI动态增强+多b值DWI对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及与血管侵犯的关联性探究
2
作者 冯涛 许双燕 +2 位作者 刘洋洋 宋雪 曹振东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17-22,28,共7页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包括动态增强(DCE)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其在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成像参数与直肠癌血管侵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2例直... 目的:评估3.0T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包括动态增强(DCE)和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其在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成像参数与直肠癌血管侵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医院收治的12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3.0T DCE-MRI和多b值DWI检查,以肠镜活检或术后组织病理检查作为确诊标准,比较DCE-MRI和多b值DWI与常规MRI在鉴别直肠癌淋巴结性质方面的诊断效能,并分析其成像参数与血管侵犯状态之间的关联。结果:在122例患者中,通过病理检查确认恶性淋巴结43例(35.25%),良性淋巴结79例(64.75%)。DCE-MRI和多b值DWI在诊断直肠癌淋巴结性质方面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MRI(P<0.05)。此外,血管侵犯阳性组在T分期、CEA水平、K^(trans)值和K_(ep)值方面显著高于阴性组,而ADC值则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ADC值与血管侵犯阴性相关,而高T分期、CEA水平、K^(trans)值和K_(ep)值与血管侵犯阳性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值、K^(trans)值和K_(ep)值对预测直肠癌血管侵犯具有一定价值(AUC分别为0.791、0.848、0.874)。结论:DCE-MRI和多b值DWI在鉴别直肠癌淋巴结的良恶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诊断效能,并且这些成像参数与血管侵犯的存在密切相关。特别是,ADC值、K^(trans)值和K_(ep)值能够有效预测直肠癌患者的血管侵犯风险,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良恶性淋巴结 磁共振 动态增强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鉴别诊断 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分化程度及微血管侵犯与超声造影LI-RADS分类的关系
3
作者 杨静文 阮晓苗 +1 位作者 曹佳智 凌文武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的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分类与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HCC)病理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MVI)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行肝脏CEUS检查的HCC患者共368...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的肝脏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I-RADS)分类与肝硬化背景下肝细胞肝癌(HCC)病理分化程度和微血管侵犯(MVI)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6月~2022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超声医学科行肝脏CEUS检查的HCC患者共368例,其中男298例,女70例,年龄25~85(55.72±10.60)岁。根据病灶的分化程度及MVI情况,对临床特征、CEUS表现及LI-RADS分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Edmondson-Steiner病理分化程度分级,其中112例为低分化,239例为中分化,17例为高分化。病理结果显示142例为MVI阳性,226例为MVI阴性。HCC病灶大小随分化程度的增加而减小(P<0.001)。MVI阳性病灶大于MVI阴性病灶(P<0.001)。低分化、中分化、高分化HCC中呈现轻度或晚期廓清的比例分别为59.8%、67.4%、70.6%,LI-RADS分类判定为LI-RADS 5类的比例分别为58.0%、66.5%、70.6%,两者比例均随分化程度增加而升高。低分化HCC的早期或明显廓清的比例为38.4%,中分化为28.0%,高分化为5.9%,LI-RADS判定为LI-RADS M类的比例分别为40.2%、28.9%、5.9%,分化程度增加,两者比例均呈降低的趋势。HCC分化程度增加,MVI阴性比例增加(P<0.001)。MVI阳性和阴性之间的CEUS特征包括动脉期增强和廓清及L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硬化背景下,HCC的CEUS LI-RADS分类与其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灶分化程度越高,LI-RADS 5类占比越高,分化越低,LIRADS M类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LI-RADS 分化程度 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志 瞿刚 +1 位作者 刘朝敏 李进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n=25)和MVI阴性组(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增强扫描特征及DW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模型,绘制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90例小肝癌患者中MVI阳性率为27.78%(25/90)。MVI阳性组低分化、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占比高于MVI阴性组,而D值、ADC值低于MVI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是小肝癌MV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最佳截断值为5分,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877。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可有效预测小肝癌患者的MV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小肝癌 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 被引量:2
5
作者 娄飞飞 陈青青 +4 位作者 黄昊 王芳 何杰 辛恩慧 胡红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并结合临床变量构建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173例淋巴结阴性且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其中... 目的探讨基于CT影像组学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并结合临床变量构建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173例淋巴结阴性且病理证实为胃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其中LVI阳性60例,LVI阴性113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组(n=121)和验证组(n=52)。基于训练组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融合模型,并在验证组进行验证。临床资料和常规CT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肿瘤指标、肿瘤部位、肿瘤形态、强化幅度等,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临床显著变量并建立临床模型。用3D-Slicer软件勾画肿瘤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值收缩和选择算子降维筛选特征,然后通过随机森林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并转化为随机森林评分。联合临床显著变量和随机森林评分构建融合模型并可视化为列线图。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分析评估临床实用性。结果影像组学模型优于临床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0.810~0.935)、0.827(0.707~0.947),临床模型AUC分别为0.767(0.682~0.852)、0.761(0.610~0.913)。列线图的预测效能得到进一步提高,AUC分别为0.898(0.842~0.953)、0.844(0.717~0.971)。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的临床价值。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可用于术前预测淋巴结阴性胃癌患者LVI状态,列线图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影像组学 淋巴结阴性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评估的高效多模态贡献度感知网络研究
6
作者 贾熹滨 于高远 +3 位作者 王珞 邓玉辉 杨大为 杨正汉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53-2066,共14页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或移植患者出现早期复发和长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HCC患者术前评估是否存在MVI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深度学习为MVI影像诊断...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或移植患者出现早期复发和长期预后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HCC患者术前评估是否存在MVI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深度学习为MVI影像诊断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解决方法,但受数据标注收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研究多独立利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或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手段采集影像中的单模态序列,缺乏对各成像手段中多模态序列的综合应用.在小样本场景下,为有效利用多模态序列数据,提高诊断效能,本文提出一种高效多模态贡献度感知网络.该网络可以利用模态分组卷积和高效多模态自适应加权模块,在极少计算开销的引入下,学习CT或MRI的各模态影像信息在复杂多样的MVI表象下的诊断贡献.本文在三甲医院收集的临床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可以在少量有标注数据的支持下,取得优于多种基于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模型的MVI诊断性能,为专业医师的诊断分析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侵犯评估 多模态融合 高效多模态贡献度感知 模态分组卷积 高效多模态自适应加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癌淋巴管血管侵犯发生机制及在预后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7
作者 马国洪 刘羽 +1 位作者 李勇 王辰阳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5期112-114,F0003,共4页
淋巴管血管侵犯(LVI)包括血管侵犯和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主要与癌细胞侵袭、肿瘤微环境、病理性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在血管侵犯过程中,需要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依次完成... 淋巴管血管侵犯(LVI)包括血管侵犯和淋巴管侵犯。血管侵犯主要与癌细胞侵袭、肿瘤微环境、病理性血管生成等过程有关。在血管侵犯过程中,需要肿瘤微环境内免疫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各类细胞因子共同参与,依次完成增殖、侵袭和内渗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有可能通过促进病理性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为癌细胞侵袭脉管系统创造机会。癌细胞的淋巴管侵犯是主要通过破坏淋巴内皮屏障、诱导细胞连接不稳定及淋巴管入口形成等步骤实现。癌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影响黏附连接处VE-钙黏蛋白的表达增加淋巴管通透性,使其更易于被癌细胞侵入;癌细胞促使淋巴管内皮层形成孔隙,诱导淋巴管壁形成通道,使整个癌细胞簇可以到达淋巴管腔。LVI在胃肠癌预后预测方面有重要价值。LVI可预测根治性切除术后胃癌预后,LVI阳性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在淋巴结检出数量达标不足(<16个)的pN0胃癌患者中,合并有LVI阳性的患者预后差;LVI阳性同时出现神经受侵或钾电压门控通道亚家族Q成员1低表达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更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血管侵犯 肿瘤微环境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肿瘤预后 胃癌 结肠癌 直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定量分析与影像组学评估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章俊 夏鹏 +1 位作者 李君君 张海青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8期95-100,共6页
目前鉴定壁外血管侵犯(EMVI)仍是直肠癌诊断和治疗的重大挑战,临床上通常利用直肠壁外血管形态学差异性来评估是否存在EMVI,但这种方法存在不确定性。MRI是术前预测EMVI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而常规MRI扫描、功能MRI定量分析和影像组学... 目前鉴定壁外血管侵犯(EMVI)仍是直肠癌诊断和治疗的重大挑战,临床上通常利用直肠壁外血管形态学差异性来评估是否存在EMVI,但这种方法存在不确定性。MRI是术前预测EMVI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而常规MRI扫描、功能MRI定量分析和影像组学可以全面了解EMVI的本质和形态学相关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诊断EMVI的效能,有助于更好地协助临床诊断和治疗策略制订,可为影像学研究的临床转化铺平道路。本文综述了应用常规MRI、功能MRI及影像组学的定性和定量参数评估EMVI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壁外血管侵犯 诊断 弥散加权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定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多模态检查联合血清Egfl7、VEGF、OPN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及预后价值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谢永泉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第4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多模态检查联合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protein 7,EGFL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对肝癌微血管侵犯... 目的探讨与分析超声多模态检查联合血清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7(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 protein 7,EGFL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及预后价值。方法2018年2月到2021年5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肝癌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超声多模态检查联合血清Egfl7、VEGF、OPN检测,同时给予手术病理检查,判断微血管侵犯状况,随访患者的预后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检出微血管侵犯阳性28例,占比35.9%。阳性组的肝癌血管分级、血管分布与阴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阳性组的血清Egfl7、VEGF、OPN含量都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到2022年10月1日,平均随访时间28.47±2.10个月,死亡22例,死亡率为7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血管侵犯、血管分级、血管分布与血清Egfl7、VEGF、OPN含量都为影响患者随访死亡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肝癌微血管侵犯患者多表现为超声多模态血管分级程度高与混合血流状况,伴随有血清Egfl7、VEGF、OPN的高表达,超声与联合血清Egfl7、VEGF、OPN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预后预测都有很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血管侵犯 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蛋白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多模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模态超声参数特征构建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风险列线图模型
10
作者 张文婷 金影 +4 位作者 伍卓乐 符少清 许海虹 黄飞女 陈君耀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4期378-384,共7页
目的:基于多模态超声参数特征构建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医院诊断后接受治疗的172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诊断分为MVI未发组和MVI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 目的:基于多模态超声参数特征构建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风险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8月在医院诊断后接受治疗的172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诊断分为MVI未发组和MVI组。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VI发生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其中MVI未发组70例(41.70%),MVI组102例(59.30%);两组患者病灶尺寸、AP、PP、PVP是影响HCC患者MVI是否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模型公式:Logit(P)=12.151+0.067×病灶尺寸-2.253×AP-2.553×PP-3.565×PVP。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71,95%CI:0.951~0.991,敏感度为0.892,特异度为0.943。结论:HCC患者MVI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其中病灶尺寸、AP、PP、PVP是患者MVI是否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超声 肝细胞肝癌 血管侵犯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D-SWE技术在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预测价值
11
作者 陈丽红 涂海斌 冯斯奕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50-152,155,共4页
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2D-SWE)在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切除的76例单发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MVI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肿瘤最大径、肿瘤内... 目的 探讨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2D-SWE)在预测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手术切除的76例单发HC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MVI分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DCP)、肿瘤最大径、肿瘤内部及边缘弹性值等差异,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 MVI阳性组59例,阴性组17例。肿瘤内部(后、右、中部)弹性值高于肿瘤边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VI阳性组AFP及DCP升高比例、肿瘤最大径、肿瘤中部弹性值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22,0.007,<0.001,0.038)。肿瘤中部2D-SWE值预测MV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72,临界值12.4 kPa,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3.8%、81.2%。结论HCC肿瘤中部2D-SWE弹性值高于边缘肝组织,可为术前无创预测MVI的发生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侵犯 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微血管侵犯的发生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杨继林 尹泽新 +3 位作者 张文坚 崔理锋 吴美龙 刘利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7期4-7,29,共5页
目的探究微血管侵犯(MVI)的发生及与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从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共1633例(深圳市人民医院305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91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78例、中山市人民医院159例)行手术治疗的HCC... 目的探究微血管侵犯(MVI)的发生及与肝细胞癌(HCC)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方法收集从2015年7月至2022年6月共1633例(深圳市人民医院305例、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91例、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578例、中山市人民医院159例)行手术治疗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HCC患者预后以及MVI的共同独立影响因素并探究MVI在各个影响因素不同分组中的发生率以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ROC曲线显示相比其他预后因素,MVI与患者预后关系最密切。研究显示甲胎蛋白(AFP)、肝硬化、肿瘤直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LMR)是MVI和HCC患者预后的共同影响因素。分组后发现肝硬化、AFP阳性(AFP≥20 ng/ml)、肿瘤直径>50 mm、LMR≤3.4的患者中MVI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患者,并且四组中MVI阳性患者均表现出更高的早期复发率以及病死率(P<0.05)。结论通过预后因素可以有效预测HCC患者肝切除术后MVI的发生以及MVI与预后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侵犯 肝细胞癌 肝切除术 预后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DCE-MRI参数及表观弥散系数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
13
作者 赵美东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2689-2691,共3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8...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参数及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85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经DCE-MRI检查并测量ADC值。术后病理诊断分析肝癌微血管侵犯结果并将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阳性组和微血管侵犯阴性组。分析DCE-MRI参数及ADC值对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评估价值。结果:85例肝癌患者,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3例患者微血管侵犯呈阳性,52例患者微血管侵犯呈阴性;微血管侵犯阳性组K^(trans)、K_(ep)以及V_(e)值均高于阴性组,且ADC值低于阴性组(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DCE-MRI扫描所得参数(K^(trans)、K_(ep)以及V_(e))及ADC值评估肝癌微血管侵犯有一定价值,曲线下面积均>0.70,且以联合评估价值更为理想。结论:肝癌患者术前DCE-MRI参数、ADC值可联合用于评估微血管侵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血管侵犯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区血管侵犯的术前评估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伟 曹志坚 杨林 《浙江临床医学》 2005年第7期768-768,共1页
肺癌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中央型肺癌就诊时多数已经较晚,能否手术切除,采用何种手术方式切除是术前的难点和重点.本文旨在探讨螺旋CT及其后处理在对中央型肺癌侵犯纵隔、肺门区血管进行术前评估,探讨其临床价值.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 肺癌 纵隔区血管侵犯 肺门区血管侵犯 术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9
15
作者 李文柱 罗宁斌 +5 位作者 苏丹柯 金观桥 阳君 左阳 黄向阳 赖少侣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1期2012-2016,共5页
目的探讨能谱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上腹部能谱CT双期扫描,分别测量肝癌病灶及同层面腹主动脉动脉期和门脉期碘基值(IC)、水基值(WC);两者相除计... 目的探讨能谱CT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肝细胞癌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且术前均行上腹部能谱CT双期扫描,分别测量肝癌病灶及同层面腹主动脉动脉期和门脉期碘基值(IC)、水基值(WC);两者相除计算病灶各期标准碘基值(NIC)、标准水基值(NWC)。术后所有标本均经组织病理学分析,并据此将患者分为微血管侵犯组及无微血管侵犯组。分别测定两组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组能谱CT参数(NIC、NWC)、MVD及VEGF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检验分析两组能谱CT参数与MVD、VEGF的相关性。结果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组24例(男21例,女3例),肝细胞癌无微血管侵犯组16例(男14例,女2例)。两组MVD值分别为48.87±17.32(侵犯组)和32.62±11.85(无侵犯组),其对应动脉期标准碘基值(NIC-a)分别为0.144±0.043和0.105±0.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71和-3.042,P<0.05)。两组VEGF、门脉期标准碘基值(NIC-v)、动脉期和门脉期标准水基值(NWC-a、NWC-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细胞癌MVD与NIC-a呈中度正相关(r=0.507,P<0.05)。结论能谱CT可通过反映肝细胞癌血管生成情况,为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提供重要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血管侵犯 能谱CT 血管密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5
16
作者 汪宇 李锡锋 +3 位作者 张小峰 王文超 别雅琴 施乐华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首次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108例,术前未行抗肿瘤治疗;术前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TCs,术中取病理HE染色判断是否发生MV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对肝细胞肝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首次手术切除治疗的HCC患者108例,术前未行抗肿瘤治疗;术前取外周静脉血检测CTCs,术中取病理HE染色判断是否发生MVI;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发生MVI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判断各独立因素术前预测肝癌MVI的价值。结果 108例肝癌患者术前外周血检出CTC 51例,术后病理证实发生MVI 44例,且发生MVI者外周血检CTC阳性检出率高于未发生MVI者(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C阳性(OR=5.218,95%CI 1.700~16.011,P=0.004)、AFP>400μg/L(OR=4.803,95%CI 1.714~13.568,P=0.003)、DCP>40 m AU/mL(OR=3.046,95%CI 1.055~8.797,P=0.040)和肿瘤直径(OR=4.332,95%CI 1.544~12.1521,P=0.005)是MV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CTC阳性的曲线下面积及灵敏性、特异性均高于其他3种危险因素。结论 HCC患者术前外周血CTC检测能较好地预测MVI的发生,可为后续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血管侵犯 循环肿瘤细胞 预测价值 术前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MRI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家臣 牛蕾 +4 位作者 段崇锋 焦琳琳 周晓明 王刚 于海洋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6期971-97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与MRI影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0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图像,研究肿瘤大小、动脉期瘤周增强、肿瘤包膜、肿瘤边缘以及多灶性与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确定MVI的独立预测因子...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MVI)与MRI影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07例肝细胞肝癌患者的MRI动态增强图像,研究肿瘤大小、动脉期瘤周增强、肿瘤包膜、肿瘤边缘以及多灶性与肝细胞肝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确定MVI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 MVI阳性的有31.8%(34/107),MVI阴性的为68.2%(73/107)。两组之间动脉期瘤周增强、肿瘤包膜以及多灶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大小、肿瘤边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肿瘤大于5cm和边缘不光滑可以术前预测肝细胞肝癌MV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6
18
作者 朱晓龙 张新慧 +5 位作者 赵茹 张斌 谢晋 陈静 崔书君 朱月香 《山东医药》 CAS 2021年第31期65-67,共3页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小肝癌患者12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术前均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术后取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 目的探讨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对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原发性小肝癌患者120例,均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确诊。患者术前均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术后取手术切除的肝组织标本,经免疫组化法观察微血管侵犯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临床价值。结果小肝癌患者120例,病理检查诊断为微血管侵犯35例(微血管侵犯组),无微血管侵犯85例(无微血管侵犯组)。小肝癌微血管侵犯影像学表现:DWI病灶呈高信号、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晕征。两组癌细胞分化程度以及MRI检查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分化程度低以及MRI检查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是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危险因素(P均<0.05)。不规则包膜强化诊断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敏感度为74.2%,特异度为90.5%;毛刺征诊断小肝癌发生微血管侵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9,敏感度为88.6%,特异度为89.4%。结论术前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显示不规则包膜强化、毛刺征可提示小肝癌存在微血管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小肝癌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切缘根治切除治疗伴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及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9
作者 孔德帅 袁俊建 +4 位作者 陈雄飞 张雷 赵秀雷 李凤山 刘汝海 《临床误诊误治》 2019年第7期85-88,共4页
目的分析宽切缘根治切除治疗伴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tion,MVI)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及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 目的分析宽切缘根治切除治疗伴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tion,MVI)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及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MVI阳性组和MVI阴性组采用宽切缘与窄切缘手术治疗后3年的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宽切缘组(切缘≥1cm)和窄切缘组(切缘<1cm)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MVI阳性组采用宽切缘手术切除患者较窄切缘手术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明显降低,3年生存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VI阴性组不同手术切缘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宽切缘组和窄切缘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窄切缘、肿瘤直径>5cm、MVI阳性、肿瘤包膜不完整及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过高为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宽切缘根治切除治疗伴MVI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较好,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窄切缘、肿瘤直径>5cm、MVI阳性、肿瘤包膜不完整及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过高为原发性肝癌手术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宽切缘 血管侵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高分辨T2WI联合IVIM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傅爱燕 段书峰 +1 位作者 冯峰 尹海兵 《山东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52-54,共3页
目的探讨MR高分辨T2WI(HR-T2WI)联合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73例直肠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行HR-T2WI、IVIM检查。两位阅片者分别对有、无IVIM图像进行独立分析。采用Kappa分析比较两位... 目的探讨MR高分辨T2WI(HR-T2WI)联合基于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对直肠癌壁外血管侵犯(EMVI)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73例直肠癌患者,患者术前均行HR-T2WI、IVIM检查。两位阅片者分别对有、无IVIM图像进行独立分析。采用Kappa分析比较两位阅片者采用两种成像方法诊断直肠癌EMVI的一致性,并分别绘制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DeLong检验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两位阅片者增加IVIM前后诊断直肠癌EMVI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两位阅片者采用MRI HR-T2WI联合IVIM检查较单独HR-T2WI,诊断EMVI一致性提高,诊断EMVI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增加(P均<0.05),诊断EMVI的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R-T2WI联合IVIM可增强阅片者对直肠癌EMVI的诊断信心,提高阅片者的一致性,同时提升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高分辨T2WI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壁外血管侵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