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arm导航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被引量:7
1
作者 赵清华 孙旭 +5 位作者 朱泽章 王斌 俞杨 钱邦平 刘臻 邱勇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17-921,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PVP 9例(11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临床资料。男3例,女6... 目的:探讨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应用O-arm导航系统行PVP 9例(11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临床资料。男3例,女6例,年龄(54.7±11.0)岁(36~70岁)。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术后并发症。术后第2天复查X线及CT评估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病椎椎体高度。术前及术后3天、末次随访用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情况。结果单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7个椎体,双侧椎弓根注射骨水泥4个椎体,每椎骨水泥注射量(3.3±0.7)ml(2.5~4.5 ml),每椎手术时间(38.2±8.1)min(30~50 min)。术后第2天X线、CT显示骨水泥填充病灶良好,分布均匀,1例有病椎前缘少量骨水泥渗漏。均未出现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6±4.2)月(3~15个月),未发现病椎塌陷和肿瘤复发。术后VAS评分逐渐下降,术前VAS评分(5.9±0.8)分,术后第3天(2.4±1.1)分,末次随访(0.4±0.7)分,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术后第2天及末次随访病椎椎体高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O-arm导航系统可达到精确经皮穿刺,在其导航下行PVP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rm导航系统 经皮椎成形术 症状性椎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AT_1受体拮抗剂Ⅰb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 王秋娟 +2 位作者 吴锦慧 徐进宜 吴晓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9-72,共4页
目的:研究新型AT1受体拮抗剂Ⅰ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受体配体分析法、家兔离体主动脉环法以及大鼠静脉输注AngⅡ测定血压变化的方法,评价Ⅰb对AngⅡ的拮抗作用。结果:Ⅰb剂量相关性抑制125I-AngⅡ与血管... 目的:研究新型AT1受体拮抗剂Ⅰb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放射性受体配体分析法、家兔离体主动脉环法以及大鼠静脉输注AngⅡ测定血压变化的方法,评价Ⅰb对AngⅡ的拮抗作用。结果:Ⅰb剂量相关性抑制125I-AngⅡ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AT1受体的结合,IC50为0.96nmol/L;Ⅰb(1×10-8.5,1×10-8,1×10-7.5mol/L)可以使AngⅡ的浓度效应曲线向右移动的同时也使最大效应降低,减活指数pD2′为7.29;预先静脉推注化合物Ⅰb(0.01,0.1,1mg/kg)后,AngⅡ的浓度效应曲线右移,ED50分别为1.6μg/kg,1.9μg/kg和2.7μg/kg。结论:化合物Ⅰb对AngⅡ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1受拮抗剂 Ⅰb 放射性配分析 血管 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椎体压缩骨折及椎体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勇 金群华 +2 位作者 郭玉林 李亚平 张亮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3期421-423,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3例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病例。病椎39个,其中胸椎18个,腰椎21个,36个采用... 目的:总结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临床经验,评估其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和3例疼痛性椎体血管瘤的椎体成形术治疗病例。病椎39个,其中胸椎18个,腰椎21个,36个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3个采用双侧椎弓根入路。结果:29例治疗均获得成功,注射骨水泥2.5~5.0ml,平均3.2ml。术后随访6~12个月,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轻微缓解(MR)和无效(NR)例数分别为24、3、2、0,疼痛缓解率93.1%。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显著下降(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疼痛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疼痛性椎体血管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形术 压缩性骨折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结扎血管筋膜复合体技术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附32例报告) 被引量:6
4
作者 陈玢屾 徐亚文 +4 位作者 徐啊白 刘春晓 郑少波 李虎林 许凯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介绍免结扎血管筋膜复合体技术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9月32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中采用免结扎(ligationfree)技术处理血管筋膜复合体(DVC),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手术... 目的介绍免结扎血管筋膜复合体技术在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12月~2011年9月32例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中采用免结扎(ligationfree)技术处理血管筋膜复合体(DVC),记录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观察术后出血量、术后导尿管留置时间、前列腺尖部切缘阳性率。术后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采用免缝扎技术处理DVC均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此步骤手术时间为10~25min,平均13.1min,此步骤手术出血量为10~100mL。所有病例前列腺尖部切缘阴性。术后2~3周拔除尿管,17例患者拔除尿管后1周内排尿即完全可控,所有患者无永久性尿失禁发生。术后随访未发现肿瘤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DVC的完整对于尿控起到重要的作用,DVC免结扎技术能够清晰暴露前列腺尖部,保留尽可能长的功能尿道,有助于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术后尿控的恢复,可以减少手术时间,并不明显增加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结扎 尿控 血管筋膜复合 腹腔镜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肾移植前亲者供体肾脏血管的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赵红 尹彤 周宏斌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1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肾移植 亲者供肾脏血管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血管瘤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6
作者 刘金朝 王东林 +1 位作者 丁同文 张金山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2年第1期47-49,共3页
目的 :探讨椎体血管瘤的术前栓塞和单纯栓塞的意义。方法 :经栓塞治疗的椎体血管瘤 18例。方法是先行节段动脉及其他供血动脉造影。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栓塞。术前栓塞用明胶海绵GS和聚乙烯醇Ivalon ,单纯栓塞用Ivalon和无水酒精。结果 :... 目的 :探讨椎体血管瘤的术前栓塞和单纯栓塞的意义。方法 :经栓塞治疗的椎体血管瘤 18例。方法是先行节段动脉及其他供血动脉造影。经导管注入栓塞剂栓塞。术前栓塞用明胶海绵GS和聚乙烯醇Ivalon ,单纯栓塞用Ivalon和无水酒精。结果 :术前栓塞后肿瘤染色大部或完全消失者术中出血显著减少 ,单纯栓塞肿瘤染色大部或完全消失者。临床症状消失 ,3~ 6个月后复查平片示病变椎体不同程度增生硬化。 2例复查MR未显血管瘤信号。结论 :术前栓塞可减少术中出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血管造影 栓塞治疗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气相色谱法评价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的安全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付步芳 冯晓明 《中国药物警戒》 2009年第6期332-334,共3页
目的建立评价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进行测定,优化各种检测条件。结果该法的分离度在3.0以上,理论塔板数在10000以上,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0... 目的建立评价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安全性的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体外循环一次性血管路中2-氯乙醇残留量进行测定,优化各种检测条件。结果该法的分离度在3.0以上,理论塔板数在10000以上,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0.9996,精密度试验的RSD为3.68%,重复性试验的RSD为3.11%,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5%(RSD=4.12%)。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简便可行,可有效地评价该类产品2-氯乙醇残留量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循环一次性血管 2-氯乙醇 气相色谱法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复合人工椎体治疗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8
作者 牛志霞 于红 +1 位作者 张卫军 李谊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32-233,共2页
关键词 血管 人工椎 护理 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Ⅱ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9
作者 赵立来 童培建 +2 位作者 肖鲁伟 朱求亮 娄云龙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8期1457-1459,共3页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Ⅱ 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16例Ⅱ型椎体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2周后症状基本缓解,无深... 目的 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Ⅱ 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应用椎体成形术治疗16例Ⅱ型椎体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2周后症状基本缓解,无深静脉栓塞及肺栓塞,影像学提示骨水泥充填满意,1例发生椎旁骨水泥渗漏,无临床不适症状,未见邻椎骨折及病灶复发,所有患者术后疼痛缓解明显,术后6h均可在支具保护下行走,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由术前的(8.4±1.2)分、(15.3±1.7)分和(83.3±4.6)%改善至术后第2天的(3.1±1.1)分、(24.9±1.6)分和(32.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均得到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6.5个月,VAS和JOA评分、ODI分别为(2.2±0.8)分、(26.4±2.3)分和(29.2±4.3)%,与术后第2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成形术治疗Ⅱ型椎体血管瘤作为一种相对安全,创伤小,疼痛缓解满意,术后恢复快,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成形术 血管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膨体血管腋-腋动脉解剖外转流术的手术配合
10
作者 单雪梅 赵彩晶 +2 位作者 韩莉 齐菲 郭静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4年第20期49-50,共2页
对 1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病人进行人工膨体血管腋 腋动脉解剖外转流术 ,利用人工膨体血管建立新的血管通路与健侧腋动脉相连。结果解决了锁骨下动脉供血不足及逆流情况。提出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 对 1例右锁骨下动脉闭塞、右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病人进行人工膨体血管腋 腋动脉解剖外转流术 ,利用人工膨体血管建立新的血管通路与健侧腋动脉相连。结果解决了锁骨下动脉供血不足及逆流情况。提出做好术前准备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 ,熟悉手术步骤 ,准确迅速传递手术器械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膨血管 腋动脉 动静脉转流术 手术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摄入高糖对大鼠动脉血压和离体肠系膜血管网分泌皮质醇及醛固酮的影响
11
作者 张永生 孙铁军 +2 位作者 姜枫 楚立云 庞继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43-143,共1页
关键词 高糖 动脉血压 皮质醇 醛固酮 肠系膜血管 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2型缺陷 血压升高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正凯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7期174-175,共2页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危重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采用OPCABG治疗,使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观察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用于危重心脏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OPCABG)麻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9例危重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均采用OPCABG治疗,使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药物,观察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患者开胸后平均动脉压(MAP)变化与诱导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搭桥后1 min及术终心脏指数(CI)与插管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的心率(HR)、MAP、CI、中心静脉压(CVP)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结论在OPCABG治疗中应用舒芬太尼作为麻醉镇痛,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少,治疗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芬太尼 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 危重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牛血清对人内皮细胞HMEC-1体外成血管实验影响的观察
13
作者 胡雅琼 林渺满 林凡 《北方药学》 2016年第8期111-112,共2页
目的:观察胎牛血清对人内皮细胞HMEC-1体外成血管实验的影响。方法:人内皮细胞HMEC-1采用相同的培养条件处理后,随机分为无胎牛血清组和胎牛血清组,分别采用无胎牛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含5%胎牛血清)接种于成血管基质胶,培养6... 目的:观察胎牛血清对人内皮细胞HMEC-1体外成血管实验的影响。方法:人内皮细胞HMEC-1采用相同的培养条件处理后,随机分为无胎牛血清组和胎牛血清组,分别采用无胎牛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含5%胎牛血清)接种于成血管基质胶,培养6h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不同处理组内皮细胞血管管腔形成情况。结果:无胎牛血清组的血管管腔数明显多于胎牛血清组(P<0.05)。结论:提示在体外成血管实验中无胎牛血清的条件有利于内皮细胞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EC-1细胞 胎牛血清 外成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4
作者 朱章祥 金书强 +3 位作者 曹海利 苏国庆 李映辰 王宏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3期468-471,共4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 SVH)外科手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 SA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在外科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的SVH患者... 目的探讨症状性椎体血管瘤(symptomatic vertebral hemangioma, SVH)外科手术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selective arterial embolization, SAE)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期间在外科手术前行介入栓塞治疗的SVH患者共22例,对血管造影及栓塞结果、栓塞并发症、外科手术术中出血量、外科手术时长、手术成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术中造影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率100%;共发现靶血管67支,栓塞血管67支,栓塞成功率100%;栓塞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外科手术术中出血量350~2 400ml,平均1 100ml;手术平均时长130min;所有手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SAE可有效的减少椎体血管瘤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前干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放射介入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以纤维蛋白凝胶为基底的体外血管模型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程程 顾志鹏 +1 位作者 袁奇娟 余喜讯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97-301,共5页
在组织工程构建体外血管样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以纤维蛋白凝胶为基底的体外血管再生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其接种在纤维蛋白凝胶上,观察其形成血管血管样管腔结构。然后对纤维蛋白凝胶的条件(纤维蛋白... 在组织工程构建体外血管样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以纤维蛋白凝胶为基底的体外血管再生模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将其接种在纤维蛋白凝胶上,观察其形成血管血管样管腔结构。然后对纤维蛋白凝胶的条件(纤维蛋白原的浓度、凝血酶的浓度和细胞密度、血清浓度)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当纤维蛋白原的浓度为0.5 mg/mL,凝血酶的浓度为0.1 U/mL,细胞密度为1.5×104个/孔,血清浓度为10%时,建立的血管模型形成的管腔结构最多最长。此体外血管模型的建立不需添加其它的血管细胞生长因子,方便、简单,可用于血管化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再生 管腔结构 纤维蛋白 模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力农对人离体肺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
16
作者 过常发 尹邦良 萧明第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4期312-314,共4页
目的 :评估米力农 (Milrinone)对人离体肺血管的舒张能力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2 6例胸外科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 ,取出肺血管 (肺动脉和肺静脉 ) ,根据血管的性质和有无去除血管内皮 ,将其分为去内皮肺动脉组 (A 1组 )、去... 目的 :评估米力农 (Milrinone)对人离体肺血管的舒张能力 ,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2 6例胸外科患者行肺叶切除术后 ,取出肺血管 (肺动脉和肺静脉 ) ,根据血管的性质和有无去除血管内皮 ,将其分为去内皮肺动脉组 (A 1组 )、去内皮肺静脉组 (A2组 )、正常内皮肺动脉组 (B1组 )、正常内皮肺静脉组 (B2组 )四组 ,依次加入0 .1、1.0、10 .0μmol/ L的米力农 ,测血管张力的改变。 结果 :1米力农对人肺血管有浓度依赖的舒张作用 ;2米力农对 A1组与 B1组、A 2组与 B2组 ,其血管舒张作用无显著差异 ;3米力农对血管的舒张作用 A2和 B2组分别强于 A1、B1组。 结论 :米力农对人肺血管有浓度依赖的舒张作用。其作用与血管内皮完整性无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力农 血管 肺动脉环 肺静脉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Evans蓝活体灌注血管造影技术观察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影响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铁英 孙国根 陈晶 《当代医药论丛》 2014年第4期109-110,共2页
目的利用Evans蓝活体灌注血管造影法检测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是否具有治疗作用。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治疗组,利用链脲菌素诱导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3个月后,为治疗组大鼠注射青蒿琥... 目的利用Evans蓝活体灌注血管造影法检测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是否具有治疗作用。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糖尿病治疗组,利用链脲菌素诱导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3个月后,为治疗组大鼠注射青蒿琥酯10天,利用Evans蓝活体灌注血管造影对其进行视网膜血管形态学的观察。结果与糖尿病组大鼠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视网膜血管病变有所好转。结论青蒿琥酯对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ans蓝活灌注血管造影 青蒿琥酯 糖尿病视网膜血管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11例及其多模影像特征
18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眼底检查显示11眼中,6眼为单侧、孤立病灶且直径≥150μm,5眼为多个病灶(2~4个)且病灶直径<150μm;7眼伴视网膜水肿和/或硬性渗出。所有病灶FFA检查均显示为中心凹旁独立的类圆形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伴水肿时晚期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OCTA检查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可见中心凹旁小团状高反射呈动脉瘤样扩张,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稀疏,对应B扫描断层图(B-scan)可见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4眼伴黄斑水肿者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随访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PEV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EVAC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视网膜疾病/诊断 多模式影像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被引量:1
19
作者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1418,共2页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若合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被称为PEVAC样病变。疾病早期无渗出,后期可有视网膜内渗出引起视物变形或视力下降。一些病例长期随访病灶无变化或自发消散。可能需要与3型视网膜新生血管(RAP)和Ⅰ型MacTel鉴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无效。有用微脉冲激光等治疗改善的个案。推测此病与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变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动脉瘤 相干光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博文 韩更银 +2 位作者 李霄 朱广智 张亚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0年第5期795-797,共3页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VH)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禹州市人民医院2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V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20例接受CT检查,24例接受MRI检查。对3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 目的探讨椎体血管瘤(VH)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禹州市人民医院28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VH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20例接受CT检查,24例接受MRI检查。对3种检查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单发者20例,多发者8例,共36处病灶,颈椎占16.7%(6/36),胸椎占52.8%(19/36),腰椎占30.5%(11/36)。X线检出16处病灶,显示骨小梁排列稀疏,椎体呈骨质疏松样改变,10处表现为“栅栏征”。经CT检查,共27处病灶均获显示,表现为纵向骨小梁间隙增宽,呈“网眼状”。经MRI检查,共26处病灶均获显示,其中16处为稍短T 1、长T 2信号,10处为长T 1、长T 2信号(其中4处T 2高信号病灶中间可见呈低信号的增粗骨小梁)。结论VH的X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其中CT是主要检查手段,可显示骨质改变情况,表现为“栅栏征”或“网眼状”等,MRI对明确VH的分型和压迫性VH对椎管、椎间孔的挤压程度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磁共振 计算机层摄影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