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注射液对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倪劲松 王越晖 +3 位作者 陈兰悦 石博 王心蕊 吴家祥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8-371,F002,共5页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银杏叶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表达的影响,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分析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 目的:研究糖基化终产物(AGEs)和银杏叶注射液对体外培养的牛视网膜毛细血管周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 β)表达的影响,观察银杏叶注射液对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MTT比色分析法、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检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银杏叶注射液能促进AGEs作用下周细胞的增殖,浓度12 5~4 0 0 mg·L- 1 的银杏叶能明显促进AGEs作用下周细胞的增殖(P<0 .0 1) ,呈剂量依赖性。银杏叶注射液能明显抑制AGEs对周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及其促进凋亡的作用,使周细胞S期细胞减少,G2 - M期细胞增多,凋亡细胞数下降(P<0 .0 1) ,并能降低AGEs诱导周细胞TGF- β的表达。结论:AGEs可通过氧化应激对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产生损伤,应用抗氧化剂银杏叶注射液可以减少AGEs对周细胞的毒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血管/细胞学 糖基化终产物 细胞 银杏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顺磁性氧化铁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其磁共振成像效应 被引量:4
2
作者 谭延斌 武新英 +1 位作者 张景峰 张敏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8-124,共7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影响及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为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成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经典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包被的SPIO。实验组为浓度分别为0.01、0.05、0.10、0.15 mg/ml... 目的:研究磁共振对比剂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影响及磁共振成像的可能性,为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靶向性成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经典共沉淀法,合成柠檬酸包被的SPIO。实验组为浓度分别为0.01、0.05、0.10、0.15 mg/ml的SPIO,共同孵育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对照组为细胞在不含SPIO的培养液中孵育。采用普鲁士蓝染色,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对SPIO的摄取情况。采用Calcein-AM法检测细胞活性的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血管内皮细胞的肌动蛋白、微管蛋白进行荧光染色,评价血管内皮细胞骨架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局部粘着斑蛋白激酶(FAK)进行荧光染色,评价细胞迁移、粘附能力的变化。通过透射电镜观察SPIO在细胞内的分布及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内SPIO的含量。通过Philips 3.0T磁共振,对细胞琼脂凝胶细胞悬液进行磁共振扫描,了解磁共振扫描时信号的变化。结果:血管内皮细胞按浓度依赖式摄取SPIO。与对照组相比随SPIO孵育浓度的增加,SPIO对细胞的活性的毒性增加。与对照组相比细胞的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纤维紊乱,FAK颗粒变粗,分布稀疏。SPIO主要位于胞质的溶酶体内,随孵育浓度的增加,溶酶体的数量增多,并出现大小不一空泡样结构。当SPIO浓度为0.15 mg/ml时,细胞内铁含量为(55.86±9.935)pg。磁共振扫描图像显示与SPIO共同孵育的细胞,信号出现明显的降低。结论:摄取SPIO的血管内皮细胞可以被MR检测到,但SPIO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性、骨架、粘附、迁移造成了一定影响,而这些影响与SPIO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方法 内皮 血管/细胞学 脐静脉/细胞学 细胞 培养的 染色与标记 显微镜检查 电子 扫描透射 超顺磁性氧化铁 体外试验 荧光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诱导成人外周血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吴维 胡何节 余继海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1-153,共3页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干细胞(PB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后采集的PBSC进行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的细胞... 目的研究人外周血干细胞(PB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方法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后采集的PBSC进行诱导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CD31和vWF情况,并用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经VEGF和bF-GF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表现内皮细胞特征,经流式细胞仪测定表达血管内皮细胞特有表面标志CD31和vWF,透射电镜细胞胞浆内可见特征性Weible-Palade小体。结论外周血干细胞在VEGF和bFGF诱导下,可分化为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细胞学 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CD105的表达
4
作者 马小玲 慈超 +2 位作者 刘雯蓓 王军 贾月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的结合蛋白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RⅠ、TGF-βRⅡ和CD105在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相同,TGF-β1、TGF-...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的结合蛋白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TGF-βRⅠ、TGF-βRⅡ和CD105在银屑病皮损及正常对照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皮肤相同,TGF-β1、TGF-βRⅠ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均无明显表达;TGF-βRⅡ在银屑病皮损和正常皮肤的血管内皮细胞均有明显表达,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强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CD105在银屑病皮损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明显上调可能与银屑病真皮浅层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内皮 血管/细胞学 新生血管 病理性 转化生长因子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对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IGF-1/VEGF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3
5
作者 田芳 东莉洁 +8 位作者 吉洁 周玉 李文博 白伶伶 王飞 漆晨 苏畅 张晓敏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6,共6页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是多种眼底血管疾病的共同表现,研究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在IGF-1信号转导的过程中发挥转录抑制... 背景视网膜新生血管(RNV)是多种眼底血管疾病的共同表现,研究证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能够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从而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在IGF-1信号转导的过程中发挥转录抑制的作用。但PSF在RNV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清楚。目的研究PSF对IG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方法将猕猴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RF/6A进行培养后分为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pGenesil.PSF-RNAi质粒转染组及各自的对照组,分别在细胞中转人真核质粒Pegfp—C2-PSF、pGenesil—PSF—RNAi及相应的空白质粒。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或不添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以刺激细胞生长,采用MTT法检测各组RF/6A细胞的增生率并筛选各组最适PSF剂量,用于进一步的实验。采用逆转录PCR法测定和比较不同PSF转染组间用或不用U0126处理组间RF/6A细胞中VEGF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法验证PSF对IGF-1诱导的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活化的促进作用。结果IGF-1刺激后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以0.50IxgPSF为最适剂量,其RF/6A细胞的增生率为0.220±0.020,细胞中VEGFmRNA相对表达量为0.79±0.07,分别低于其对照组的0.260±0.006和未转染组的1.2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0、0.016);IGF-1刺激后pGenesil—PSF—RNAi质粒转染组以1.00IxgPSF作为最适剂量,其RF/6A细胞增生率为0.35±0.02,VEGFmRNA相对表达量为2.29+0.43,分别高于其对照组的0.210-4-0.019和未转染组的1.26±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19)。IGF-1刺激后1、3、6h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细胞中pERK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未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0、0.000)。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U0126’处理后细胞中VEGF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0.93±0.21,明显低于未转染组的1.32±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同时明显低于Pegfp—C2-PSF质粒转染组无U0126处理的细胞中VEGFmRNA的相对表达量1.23±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PSF可抑制IGF-1诱导的RF/6A细胞中的ERK信号通路的活化,下调VEGF在RF/6A细胞中的表达,进而抑制RF/6A细胞的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嘧啶序列结合蛋白 RNA剪切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细胞 内皮细胞/药物作用 视网膜血管/细胞学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和七氟醚及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罗行 缪长虹 +1 位作者 戈宝学 蒋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469,共6页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导6 h的RLMV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量,RT-PCR半定量法检测ICAM-1水平。结果:1.0 MAC的异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1.0 MAC的七氟醚、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P<0.05);2.0 MAC的地氟醚对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不同吸入麻醉药物对LPS诱导的RLMVECs VCAM-1的表达作用随浓度上升而下调,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0 MAC的七氟醚和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这可能是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分子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毛细血管 内皮 血管/细胞学 麻醉药 吸入/药理学 异氟醚/投药和剂量 醚类/投药和剂量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丹 刘高勤 +2 位作者 陈磊 王梦娇 陆培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4-39,共6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rhPDGF-BB)对人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hRVECs)增生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培养hRVECs,分别将10、50和200 ng/ml rhPDGF-BB加入对数生长期hRVECs的培养液,未添加rhPDGF-BB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生情况;采用细胞划痕法检测细胞相对迁移面积(迁移后无细胞区面积/划痕初期无细胞区面积);采用逆转录PCR法检测hRVECs中rhPDGF-BB受体(rhPDGF-BBR)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RVECs中VEGF mRNA和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培养的hRVECs生长良好,用rhPDGF-BBR引物能扩增出与引物设计长度相符的表达条带。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培养细胞后24 h细胞增生值(A)分别为1.01±0.05、1.09±0.04、1.10±0.02和1.13±0.05,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A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4、3.430、3.483,均P〈0.05);细胞划痕试验后24 h,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42±0.10、0.38±0.09、0.55±0.06和0.61±0.05,划痕试验后48 h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分别为0.75±0.06、0.81±0.02、0.87±0.02和0.98±0.02,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16.283,P=0.000;F时间=209.129,P=0.000),随着rhPDGF-BB剂量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细胞相对迁移面积均明显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显示正常对照组及10、50和200 ng/ml rhPDGF-BB组hRVECs中整合素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6±0.02、1.30±0.10、1.20±0.16和1.27±0.08,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7±0.05、1.06±0.16、1.58±0.18和1.66±0.21,其中50 ng/ml和200 ng/ml rhPDGF-BB组细胞中整合素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整合素mRNA:t=3.900、4.014,均P〈0.05;VEGF mRNA:t=6.940、7.210,均P〈0.05)。结论rhPDGF-BBR促进hRVECs的增生和迁移,其作用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可能与上调VEGF和整合素在细胞中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细胞学 病理性新生血管/代谢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重组蛋白 细胞培养 整合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的培养及纯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汪圣毅 王玉琦 +2 位作者 符伟国 刘康达 刘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1-233,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和纯化的方法。方法用胎儿脐带动脉为材料,植块法原代培养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传代过程中差异贴壁法纯化,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胞浆内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结果相... 目的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培养和纯化的方法。方法用胎儿脐带动脉为材料,植块法原代培养人脐带动脉平滑肌细胞,传代过程中差异贴壁法纯化,相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细胞胞浆内α-肌动蛋白(α-actin)的表达。结果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长梭形,生长致密时排列成相互平行的束状,未见明显异型细胞,α-actin胞浆染色阳性细胞数占总细胞数的99%以上。结论用胎儿脐带动脉为材料进行血管平滑肌细胞原代培养,传代过程中同时纯化的方法,简便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 血管/细胞学 细胞培养技术 脐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ts-1的诱导表达 被引量:2
9
作者 石英爱 李玉林 +2 位作者 赵强 吴珊 何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6-168,共3页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s)中转录因子 Ets- 1的诱导表达。方法 :原代培养获得 HUVECs;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技术及形态计量分析系统 Image- ProPlus(IPP) ,检测 VEGF对培养的内皮细...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对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 VECs)中转录因子 Ets- 1的诱导表达。方法 :原代培养获得 HUVECs;应用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技术及形态计量分析系统 Image- ProPlus(IPP) ,检测 VEGF对培养的内皮细胞 Ets- 1蛋白的诱导表达作用并对相关指标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VEGF(10 μg· L- 1 )可诱导内皮细胞 Ets- 1蛋白的短时表达升高 (P<0 .0 1) ,即随时间的延长 ,Ets- 1表达也逐渐增强 ,在 10 min时达高峰 ,30 min后 Ets- 1表达逐渐降低到无 VEGF刺激的水平。结论 :VEGF可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 Ets- 1蛋白的短时表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生长因子 转录因子 内皮 血管/细胞学 脐静脉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朱文庆 严中亚 翟志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9-522,共4页
目的为梗死心肌促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移植细胞的来源。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环境中培养并鉴定。CD31+/vWF+细胞被认为是所需要的内皮祖细胞。MTT实验观察贴壁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培养的细胞... 目的为梗死心肌促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提供方法和移植细胞的来源。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环境中培养并鉴定。CD31+/vWF+细胞被认为是所需要的内皮祖细胞。MTT实验观察贴壁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培养的细胞符合EPC的形态学特征、细胞表面标志和功能特征。培养3d和5d,CD133+细胞分别占贴壁细胞的2.6%和9.3%。培养7d每毫升外周血可获得(2.7±1.2)×105个贴壁细胞,其中CD31+/vWF+细胞占54.2%。培养第5天到第7天以及第9天传代后2d与第3天的贴壁细胞相比,细胞增殖活性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利用外周血能够培养出以内皮祖细胞为主的细胞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内皮 血管/细胞学 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lday ION^(TM) EverGreen标记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及体外磁共振成像研究
11
作者 杨荣 尧林鹏 +1 位作者 张思影 陈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81-486,共6页
目的:探讨用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EverGreen(MIEG)标记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及其行磁共振扫描的可行性。方法:以铁的终浓度为10、20、50μg/mL的MIEG对大鼠骨髄来源EPC进行磁性和荧光双标记,普鲁士蓝染色及荧光镜下观察... 目的:探讨用双模态对比剂Molday ION^(TM)EverGreen(MIEG)标记大鼠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PC)及其行磁共振扫描的可行性。方法:以铁的终浓度为10、20、50μg/mL的MIEG对大鼠骨髄来源EPC进行磁性和荧光双标记,普鲁士蓝染色及荧光镜下观察细胞标记情况,比较不同浓度MIEG标记EPC后的标记阳性率;台盼蓝染色检测20μg/mL MIEG标记EPC后1 d及1、2、6周时细胞的活性,并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不同浓度标记的细胞行T_1、T_2序列扫描。结果:MIEG标记EPC后细胞标记率高达98%以上,标记6周后绿色荧光强度有一定程度降低,但荧光标记率仍达90%以上;普鲁士蓝染色显示铁颗粒位于细胞质内。台盼蓝染色结果显示,20μg/mL MIEG标记EPC对其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均P>0.05)。体外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不同浓度MIEG标记的EPC T_1信号强度无明显差异,T_2信号强度随MIEG浓度增加而降低。结论:20μg/mL MIEG标记EPC为适宜的标记浓度,不仅能够高效标记EPC,而且不会影响EPC的细胞活性。磁共振成像体外扫描T_2序列可敏感地发现不同浓度MIEG标记EPC后信号强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骨髓细胞/细胞学 细胞/细胞学 内皮 血管/细胞学 铁化合物/代谢 同位素标记 细胞 培养的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型斑马鱼胚胎中hoxd3基因mRNA的表达谱 被引量:3
12
作者 舒莉萍 何志旭 +3 位作者 姚冬静 马健娟 李涛 叶芝旭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为探讨hoxd3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与血管形成可能的作用机制,用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进行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观测hoxd3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总RNA,经RT-PCR扩增斑马鱼hoxd3基... 目的:为探讨hoxd3基因在斑马鱼发育过程中与血管形成可能的作用机制,用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进行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观测hoxd3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提取斑马鱼胚胎总RNA,经RT-PCR扩增斑马鱼hoxd3基因片段,将得到的hoxd3基因片段和pCS2+质粒经EcoRⅠ、XbaⅠ双酶切后插入pCS2+质粒中,挑选阳性克隆,通过双酶切、菌落PCR以及测序鉴定;将pCS2+-hoxd3重组子经EcoRⅠ酶切线性化,经T3RNA体外转录体系合成地高辛标记的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用hoxd3基因的反义mRNA探针进行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结果:构建和鉴定了pCS2+-hoxd3重组质粒,经斑马鱼全胚胎原位杂交检测hoxd3基因的表达,发现在Tuebingen野生型斑马鱼受精后24 h~72 h胚胎的中脑后脑交界处以及后脑中可以观察到hoxd3基因的表达。结论:hoxd3基因在Tuebingen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的神经系统高表达,未发现在血管生成区域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寡核苷酸类 反义/遗传学 原位杂交 基因表达 斑马鱼 胚胎发育 遗传载体 质粒/遗传学 转染 内皮 血管/细胞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透析液通过上调葡萄糖转运体促进腹膜纤维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洪梦琪 聂振禹 +2 位作者 陈争跃 余雄伟 包蓓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98-606,共9页
目的:研究葡萄糖转运体1(GLUT1)和钠-葡萄糖转运体1(SGLT1)在腹膜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中,取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六纽: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腹膜透析组(PD组)、腹膜透析+根皮素组(PD+T组)、腹膜透析... 目的:研究葡萄糖转运体1(GLUT1)和钠-葡萄糖转运体1(SGLT1)在腹膜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中,取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六纽: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腹膜透析组(PD组)、腹膜透析+根皮素组(PD+T组)、腹膜透析+根皮苷组(PD+Z组)、腹膜透析+根皮素+根皮苷组(PD+T+Z组),每组6只。采用5/6肾脏切除法制作尿毒症模型,腹膜透析采用浓度为2.5%的透析液。停止透析24h后行腹膜平衡试验评估大鼠腹膜转运功能;HE染色观察壁层腹膜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网膜组织GLUT1、SCLT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体外实验中,体外培养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PEC)并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腹膜透析组(PD组)、腹膜透析+根皮素组(PD+T组)、腹膜透析+根皮苷组(PD+Z组)、腹膜透析+根皮素+根皮苷组(PD+T4-Z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网膜组织及微血管内皮细胞内GLUT1、SGLT1、TGF-β1、CTGF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与手术对照组比较,PD组大鼠的腹膜增厚,超滤量增加,GLUT1、SGLT1、TGF-β1、CTGFmRNA及蛋白均表达上升(均P〈0.05);在使用葡萄糖拮抗剂根皮苷、根皮素后,大鼠腹膜增厚程度减轻,GLUT1、SGLT1、TGF-β1、CTGF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大鼠腹膜GULT1、SGLT1表达与TGF-β1、CTGF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2.5%腹膜透析液可以上调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GLUT1、SGLTI、TGF—β1、CTGF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P〈0.05);使用葡萄糖拮抗剂后,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GLUT1、SGLT1、TGF—β1、CTGF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人腹膜微血管内皮细胞GLUT1、SGLT1表达与TGF—β1、CTGF表达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高糖腹膜透析液可通过上调GLUT1、SGLT1的表达促进腹膜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透析 透析液 单糖转运蛋白质类 钠-葡萄糖转运体1 纤维 化/病理生理学 内皮 血管/细胞学 腹膜/血液供给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