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鑫 严森祥 +2 位作者 肖文波 潘毅 许顺良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 I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基础,减少对该肿瘤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及MR I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分析。结果:在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脂瘤型3例,血管... 目的:分析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 I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基础,减少对该肿瘤的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的CT及MR I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组织学对照分析。结果:在10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脂瘤型3例,血管瘤型1例,肌瘤型1例,混合型5例。脂瘤型以脂肪成分为主,CT、MR I显示脂肪密度或信号。血管瘤型以血管成分为主,CT、MR I增强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密度或信号仍高于同期肝实质。肌瘤型主要是由平滑肌成分为主,脂肪成分很少。混合型3种成分含量相似,平扫CT为较均匀低密度,MR I T 1W呈低信号,T 2W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CT、MR I均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仍有强化。结论: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的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和MR I表现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肿瘤所含的主要组织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血管肌瘤/病理学 血管肌瘤/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脂肪瘤/诊断 脂肪瘤/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母细胞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2
2
作者 周春辉 郝卓芳 +2 位作者 廖德贵 陆光明 黄世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0-62,6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40例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同时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40例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等方法对40例血管母细胞瘤进行病理学特征观察,同时分析其CT和MRI影像学特点。结果40例血管母细胞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头晕、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共济失调等。CT和MRI检查示颅内界限尚清的囊实性病变,内有壁结节,增强扫描后囊性部分无强化,附壁结节明显强化。组织学检查肿瘤主要由两种成分构成:即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网之间丰富的间质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组织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均表达CD34和FⅧRAg,间质细胞大多表达S-100,少数表达NSE,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均表达vimentin,而一般不表达GFAP、EMA和p53,Ki-67表达较低或不表达。结论血管母细胞瘤主要由不同成熟阶段的毛细血管和来源未定的肿瘤性间质细胞构成。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血管母细胞瘤须注意与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血管瘤型脑膜瘤、转移性肾癌等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母细胞瘤/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影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病因学与病理生理变化研究若干进展 被引量:9
3
作者 谢幸 贺晶 董旻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6期483-487,共5页
子痫前期是人类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滋养细胞浸润性低下导致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良是子痫前期的起始性病理变化,滋养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和母胎界面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与滋养... 子痫前期是人类妊娠期特有的、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的妊娠晚期并发症,其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滋养细胞浸润性低下导致子宫螺旋动脉重铸不良是子痫前期的起始性病理变化,滋养细胞基因表达异常和母胎界面不适当的免疫应答,与滋养细胞的分化及功能异常关系密切。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病变从子宫-胎盘向全身多系统发展的纽带,而过度的炎症反应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介质,以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异常可能与子痫前期的易感性增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病因学 先兆子痫/病理理学 滋养层/细胞学 内皮血管/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酮对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对血脂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归崎峰 徐哲荣 +1 位作者 楼亚梅 杨云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93-398,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睾酮对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25只雄性白兔随机分为5组,第1组为对照组行假去势术,第2~5组为去势组。去势术后1周开始给第3~5组分别按3mg/kg、6mg/kg、12mg/kg肌注睾酮。第2组未...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睾酮对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25只雄性白兔随机分为5组,第1组为对照组行假去势术,第2~5组为去势组。去势术后1周开始给第3~5组分别按3mg/kg、6mg/kg、12mg/kg肌注睾酮。第2组未肌注睾酮。去势术后2周各组行右髂动脉内膜剥脱术。内膜剥脱术后2周采血测睾酮及血脂水平,并截取右髂动脉进行图像分析。结果:5组间同时间点(脱内皮术前及脱内皮术后2周)相比均为:在去势组(除第2组,即3~5组)中随外源性睾酮的补充,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逐渐降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逐渐升高,第5组变化最明显,血脂水平已接近第1组,第2组和第1组比较差异最显著(P〈0.05),各组脱内皮术后2周和脱内皮术前比较,TC、TG、LDL-C、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去势组(除第2组,即3~5组)中随外源性睾酮的补充,新生内膜面积及内膜和中膜面积比值逐渐降低,第5组变化最明显,第5组已接近第1组,第2~4组和第1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中第2组差异最显著。电镜下第2组内皮细胞修复最差,从第3~5组中可见内皮细胞逐渐光滑、平整,第5组新生内皮细胞修复与第1组接近。结论:在生理浓度范围内,睾酮有抑制损伤动脉内膜增生的作用,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同时对血脂代谢存在有益作用,其作用也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酮/病理学 睾酮/投药和剂量 内皮 血管/病理学 内膜增生 内皮损伤 球袭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核转录因子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郑良荣 朱建华 张力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5-257,268,共4页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 Hcy)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 VSMCs)核转录因子 κB( NF- 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 0 .2 5 mmol/L的 Hcy,于 30 min、1h、2 h收集细胞 ,提取胞核蛋白。电泳迁移率... 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 Hcy)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 VSMCs)核转录因子 κB( NF- κB)活性的影响。方法 :在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 0 .2 5 mmol/L的 Hcy,于 30 min、1h、2 h收集细胞 ,提取胞核蛋白。电泳迁移率改变法检测 NF- κB活性的变化。结果 :静息状态下 VSMCs具有一定的 NF- κB活性水平。经Hcy刺激后 ,NF- κB活性迅速增加。密度扫描仪结果提示 ,NF- κB活性 30 min时为对照 1.76倍 ,1h时为对照 1.91倍 ,2 h时为对照 1.84倍 ( P<0 .0 1)。结论 :Hcy能使 VSMCs NF- κB活性增加 ,提示 Hcy对 VSMCs的作用部分是通过 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型半胱氨酸 转录因子κB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 平滑 血管/病理学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在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狭窄前后血管内膜的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赵胜 刘伏元 +2 位作者 崇爱国 孟培娜 严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6-650,共5页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在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狭窄近远端血管内膜的变化情况。方法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手术组(n=10)、高脂手术组(n=10)、高脂假手术组(n=5),饲养28周后,对照手术组和高脂手术组行腹主动脉缩窄... 目的观察巨噬细胞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在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狭窄近远端血管内膜的变化情况。方法2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手术组(n=10)、高脂手术组(n=10)、高脂假手术组(n=5),饲养28周后,对照手术组和高脂手术组行腹主动脉缩窄术,高脂假手术组行假手术。术后继续以原来的饲养方法饲养4周,在测量狭窄近远端压力后获取标本。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检测血管内膜厚度、巨噬细胞数量、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平均内膜厚度(μm):高脂手术组狭窄近端(204.7±8.3)较高脂假手术组相同位置(175.8±4.3)增厚(P=0.001);而高脂手术组狭窄远端(140.1±1.3)较高脂假手术组相同位置(166.2±5.1)厚度降低(P=0.000)。巨噬细胞数量(/μm):高脂手术组狭窄近端(0.31±0.05)较狭窄远端(0.16±0.04)显著升高(P=0.000);高脂手术组狭窄近端(0.31±0.05)较高脂假手术组相同位置(0.20±0.02)显著升高(P=0.000)。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水平(/μm):高脂手术组狭窄近端(0.26±0.01)较狭窄远端(0.12±0.01)显著升高(P=0.000),高脂手术组狭窄近端(0.26±0.01)较高脂假手术组狭窄远端(0.17±0.01)明显升高(P=0.000),高脂手术组狭窄近端(0.12±0.01)较高脂假手术组狭窄远端(0.15±0.02)明显降低(P=0.000)。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兔腹主动脉狭窄近端,压力增高,血管组织内膜厚度和巨噬细胞数量增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升高;在狭窄远端,血管组织内膜厚度变薄,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巨噬细胞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内膜/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在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中的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军浩 金静华 杨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2-559,共8页
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其功能(表型转化、凋亡等)调节在颅内动脉瘤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可通过参与细胞功能调控进而参与血管功能的调节。在颅内动脉瘤起始阶段,自噬的激活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并... 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其功能(表型转化、凋亡等)调节在颅内动脉瘤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可通过参与细胞功能调控进而参与血管功能的调节。在颅内动脉瘤起始阶段,自噬的激活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并抑制其凋亡;随着颅内动脉瘤的发展,自噬的激活与细胞凋亡由最先的对抗关系转化为协同或推动关系,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量凋亡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本文对自噬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以及破裂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为深入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寻找阻止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病理学 血管平滑肌/细胞 血管平滑肌/病理学 自噬 表型 生物转化 细胞凋亡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b和P21基因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邹华新 刘铭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Rb和P21蛋白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瘤退化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Rb、P21WAF1/C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标本增生期、退化期以及血管畸形标本中的表... 目的探讨Rb和P21蛋白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瘤退化有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Rb、P21WAF1/CIP1及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标本增生期、退化期以及血管畸形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并用末端脱氧核苷酸基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生物素颈端标记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情况,结合CD34相关抗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Rb和P21表达的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Rb和P21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退化期血管瘤Rb和P21表达水平与血管畸形组织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b和P21可能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增殖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而在血管瘤的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病理学 血管/病理学 基因 抑制 肿瘤 癌基因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张大隐静脉平滑肌细胞形态学改变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媛媛 韩卉 黄大可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与平滑肌细胞(SMC)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术中收集正常及曲张大隐静脉标本,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SMC一般组织学变化;制作超薄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SMC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光镜下曲张大隐静脉内膜增厚... 目的探讨大隐静脉曲张与平滑肌细胞(SMC)形态学改变之间的关系。方法临床术中收集正常及曲张大隐静脉标本,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SMC一般组织学变化;制作超薄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SMC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光镜下曲张大隐静脉内膜增厚,SMC数量增多;中膜增厚,SMC形态异常,排列紊乱;电镜下SMC形态不规则,胞浆中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丰富,肌丝少。结论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生和发展与SMC细胞形态学改变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静脉/病理学 静脉曲张/病理学 平滑 血管/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与糖尿病足
10
作者 邹晓荣 陶剑 王云开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4-688,共5页
缝隙连接参与了细胞间电信号传递的电偶联和物质交换的代谢偶联,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缝隙连接蛋白结构及表达发生改变,机体神经再生、血管生理功能及伤口愈合发生障碍,同时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溃... 缝隙连接参与了细胞间电信号传递的电偶联和物质交换的代谢偶联,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缝隙连接蛋白结构及表达发生改变,机体神经再生、血管生理功能及伤口愈合发生障碍,同时促进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这些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足部发生溃疡或坏疽的重要原因。本文就缝隙连接在糖尿病足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接蛋白类 缝隙接合部 糖尿病并发症 足疾病/治疗 周围神经/ 病理学 血管/病理学 伤口愈合 炎症/病理理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