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调查 被引量:22
1
作者 游灿青 罗光英 +5 位作者 查筑红 程永素 王敏 黄冰 王平 冷应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1-253,共3页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运用《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表》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发生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246例。职业暴露人群以在职护士为主(95例,占38.62%);职业暴露发生地点主要为病房(148例,60.16%);职业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219例,占89.02%);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手术意外(69例,占28.05%);暴露源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共123例(占50.00%);暴露医务人员经局部处理和预防用药后,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医疗机构应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行为,改善工作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
作者 石春兰 张敏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流行特征、职业危害及其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最主要的职业群体是护理人员,最容易导致医护人员损伤的锐器为注射器针头、玻璃安瓿、缝合针和手术刀片等,导致医...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医护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流行特征、职业危害及其研究进展。结果表明,发生针刺及其他锐器损伤的最主要的职业群体是护理人员,最容易导致医护人员损伤的锐器为注射器针头、玻璃安瓿、缝合针和手术刀片等,导致医护人员锐器伤的最常见的医疗操作是注射、缝合和采血。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医护人员可能感染HBV、HCV及HIV等多种血源性病原体。国内既往研究大多关注伤害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未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后感染HBV、HCV及HIV的风险开展研究,尚需通过建立队列,开展前瞻性调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接触 流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风险及其预防控制策略 被引量:33
3
作者 张敏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7期5-10,共6页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经常会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若干年前,我们认为血液是干净的。但是,随着医院感染及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进展,我们认识到,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与职...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经常会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若干年前,我们认为血液是干净的。但是,随着医院感染及感染性疾病研究的进展,我们认识到,血源性病原体感染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的健康与职业忠诚度。2009年9月1日起实施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实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的国家标准(全文见本刊网站:www.nursingmanagement.com.cn)。它的颁布实施,体现了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是我国职业病职业卫生事业发展的里程碑。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加重。故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管理,减少职业暴露和保障职业安全迫在眉睫。本栏目特邀请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所负责此项标准起草工作的研究人员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进行解读,介绍血源性病原体职业危害风险及预防的国际进展;并邀请有关专家就护理实践与医院感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挑战进行分析与讨论,以帮助大家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的内容,指导工作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预防控制策略 职业危害 风险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 职业安全教育 医护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及其解读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敏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第7期10-12,共3页
1起草背景1.1任务来源2002年11月19日《健康报》头版报道了某临床护士被用于艾滋病病人的输液针刺破,进而提出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的防护问题。针对此报道,卫生部有关司局领导批示:“医疗卫生机构等有职业危害的事业单位是职业病防... 1起草背景1.1任务来源2002年11月19日《健康报》头版报道了某临床护士被用于艾滋病病人的输液针刺破,进而提出艾滋病病毒职业接触的防护问题。针对此报道,卫生部有关司局领导批示:“医疗卫生机构等有职业危害的事业单位是职业病防治法的监管对象,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与职业病防治已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请加快这方面配套规章的调研”。2003年12月至2004年12月,中国CDC职业卫生所开展艾滋病职业暴露补偿立法研究(中英艾滋病项目办资助),2003年5月,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临床护士 护理工作 工作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及防控费用研究 被引量:21
5
作者 王斌华 李琳 +4 位作者 刘娟 张永祥 陈彩林 张卫红 刘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979-982,共4页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防控费用,为医疗机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医院职业暴露上报系统,收集某院2016年6月1日—2017年5月30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上报及随访的数据。结果共发生95例次...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防控费用,为医疗机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医院职业暴露上报系统,收集某院2016年6月1日—2017年5月30日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上报及随访的数据。结果共发生95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职业暴露发生月份主要集中于6、7、11月,中午12点为高发时刻。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类别分布主要为护士(41.05%)、医生(28.42%)和实习护士(15.79%)。科室分别主要为中心手术室(21.05%)、急诊(11.58%)、介入放射科(6.32%)。95例次职业暴露后防控费用合计33 235.20元,平均每例349.84元。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平均每例费用最高,为2 787.50元;梅毒暴露后平均每例费用最低,为58.88元。结论应加强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危时间、高危人群和高危科室的培训教育,尤其应重视HIV等防控费用较高职业暴露的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防控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甲妇幼保健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与随访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梁子东 郑光军 +1 位作者 郭小铭 邹明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6-1242,共7页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应急处置、随访情况及防控费用,为医院职业暴露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及分析某三甲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对... 目的研究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应急处置、随访情况及防控费用,为医院职业暴露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及分析某三甲妇幼保健院2016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上报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事件,对未完成全程检验追踪的暴露者进行电话回访。结果共收集149例次职业暴露,保洁员发生密度最高(0.036例次/人年),其次为护士(0.031例次/人年),高于医生(0.018例次/人年)和医技人员(0.005例次/人年)(P<0.001);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发生密度高于中、高级职称者(P<0.001)。手术室(25.50%)是最高发地点,锐器伤是最主要的暴露方式(85.23%),关联操作以发生于处理锐器时最多(34.90%),暴露病原体中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多(20.81%),10~12点是一天中职业暴露发生的高峰时刻(28.86%),暴露部位以手部(82.55%)最多,暴露发生于非利手(46.98%)较利手(35.57%)多见,食指是手部最常见的受伤部位(42.28%)。发生原因居前三位者依次为自己操作不慎(48.99%)、意外或紧急情况(20.80%)、他人锐器处理不当(15.44%)。6.04%的暴露者存在局部应急处置不规范,20.13%的案例存在迟报,职业暴露后全程追踪落实率为41.89%。未落实全程追踪居前三位原因依次为:遗忘、未足够重视和错误认知。职业暴露后防控总费用20926.10元,平均每例140.44元,暴露源不明者平均费用最高(273.70元/例)。结论应针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地点、环节、时间和部位等特点,以及存在的迟报率高、全程追踪落实率低等问题,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降低暴露后感染风险,保障医院工作人员职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工作人员 追踪 防控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 被引量:27
7
作者 张燕华 白嘉伟 周英顺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54-1058,共5页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共上报411例次职...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特点,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职业防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南地区某医院2015—2019年医务人员上报的职业暴露资料,分析职业暴露的原因、类型、暴露源及处置随访等情况。结果共上报411例次职业暴露。暴露者以护士为主(47.44%),暴露科室主要为内科系统(39.41%)、外科系统(22.63%)和急诊科(12.41%)。暴露类型主要为锐器伤(78.10%,主要发生在整理诊疗器具/医疗废物、采血时),皮肤黏膜接触(19.71%)和其他类型(2.19%,主要是抓伤、咬伤所致)。暴露源不明的职业暴露主要分布在急诊(33.38%)、门诊(13.89%)和后勤(8.33%)等科室,主要由于整理诊疗用物/医疗废物(44.44%)、门急诊注射输液(27.78%)、门诊采血(13.89%)等操作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梅毒螺旋体为主,暴露后预防性用药率为70.67%。结论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工作中,应重点关注锐器伤,同时应加大职业防护培训和医疗废物处置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锐器伤 暴露源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五年深圳市某三甲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峥 马小菊 +4 位作者 黄润晗 武婷婷 黄蔚然 黄慧萍 陈友鹏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1-658,共8页
目的:分析2019~2023年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持续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019~2023年工作人员发生并上报的血源性职业... 目的:分析2019~2023年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持续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管理,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019~2023年工作人员发生并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登记随访资料,描述性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人群分布、暴露途径、暴露源等特征。结果:2019~2023年该院工作人员累计报告血源性职业暴露359例,各年度发生率波动,其中2019年暴露报告发生率最高,为3.59%;2022年最低,为1.53%;各年度主要集中发生在下半年。发生人群以女性和护士岗位为主,工龄5年以下的占79.39%。84.68%的职业暴露为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拔针及处理针头(22.70%)和手术(21.05%)场景中。发生的主要地点集中于病房(42.34%)和手术室(20.61%)。359例暴露源以血源性病原体4项阴性为主,其中131例检出血源性病原体阳性,居前3位的病原体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和丙型肝炎病毒。暴露后,77.78%的暴露者完成推荐的预防性用药,所有暴露者经随访监测均未发生暴露后感染。结论:2019~2023年该院上报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以低年资护士岗位的针刺伤为主,暴露的病原体主要为乙型肝炎病毒。所有暴露者均未发生暴露后感染。护理岗位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需高度关注针刺伤的预防。同时需关注职业暴露病原体传染病的预防,特别是乙肝疫苗的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三级儿童医院10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梁静 尹运冬 +2 位作者 孙一楠 李素芳 文飞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291-1297,共7页
目的探讨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2022年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上报的643例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分析,包括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暴... 目的探讨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其职业安全防护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2022年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上报的643例儿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分析,包括职业暴露基本情况、暴露部位、暴露环节、暴露原因、暴露后应急处理及随访情况。结果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者以护士为主(86.00%),年龄≤25岁(64.39%)、工龄<5年(77.76%)发生职业暴露占比较高,职业暴露发生最多的科室为急诊科(27.53%),职业暴露全年发生高峰集中在6—8月。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法改进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实施,2013—2022年该院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χ2=195.79,P<0.001)。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89.89%),暴露部位以手部为主(91.44%)。暴露环节/操作居前三位的分别是整理或清洗物品/器械(38.41%)、采血(16.95%)、拔针(14.15%)。儿童专科医院职业暴露源以无血源性传播病原体为主(71.38%),操作时因他人意外误伤占一定比率(18.66%)。结论儿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影响因素复杂,应根据其暴露特点进行根因分析,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和重点季节的关注,并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锐器伤 儿科 医务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安全的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综合干预 被引量:10
10
作者 江智霞 王汇平 +2 位作者 权明桃 袁晓丽 石蕾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4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安全的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7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基线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培训、体验式操作、现场...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安全的综合干预对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影响,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7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基线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培训、体验式操作、现场督导、管理控制等综合干预措施。结果干预后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显著下降;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正确率,防护态度、行为及安全环境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P<0.01)。结论基于行为安全的综合性干预能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护知识、态度、技能,促进安全行为的依从性,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人员 行为安全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调查及干预措施 被引量:17
11
作者 苏爱华 李婷 +1 位作者 孙承乐 薛雅卓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5期41-42,共2页
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等。结果血源... 目的调查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程度,探讨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对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护士的基本情况(文化程度、工作年限、科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途径、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情况以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等。结果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途径以针刺伤最多见,不同科室暴露的构成比以急诊室最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较为淡薄。结论应通过行政干预加强职业防护教育,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风险 干预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行为安全的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的构建 被引量:10
12
作者 罗祎 江智霞 +2 位作者 王汇平 袁晓丽 周家梅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5年第11期3864-3868,共5页
[目的]构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为我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评价国内外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类型——锐器伤干预效果研究,借鉴行为改变相关理论,研究医务人... [目的]构建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为我国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评价国内外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类型——锐器伤干预效果研究,借鉴行为改变相关理论,研究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结果]以行为安全为切入点,从多维视角(知、信、行、环境)、多重水平(个体水平、环境水平)构建了综合性、阶段性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结论]基于系统评价和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干预模式,突出了提前预防是重点、行为转变为核心的特点,对降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行为安全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防护干预 干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对策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亚英 姜亦虹 +4 位作者 钱静 张贤平 孔懿 李阳 戈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58-661,共4页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问卷调查表,调查2015年1—12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 888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304例,全院平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问卷调查表,调查2015年1—12月全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1 888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304例,全院平均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6.10%;发生职业暴露370例次,职业暴露例次率为19.60%。医生、进修实习人员和工作年限≤1年的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相对较高,分别为23.18%(102/440)、17.88%(49/274)、18.34%(95/518)。锐器伤为主要的职业暴露方式,占83.24%(308例),发生环节以器械使用后处理前、器械使用中为主,分别占37.99%(117例)和36.69%(113例)。370例次职业暴露中,可追溯到暴露源的有315例次。已知暴露源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占24.13%(76例次)。370例次职业暴露中,仅59例次实施了完整的局部处理和上报程序,职业暴露上报率为15.95%。结论该院应采取综合措施最大程度地促进职业安全防护,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锐器伤 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不同地区12所三甲综合医院护士静脉采血职业防护现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袁乾 袁素娥 +4 位作者 张莹 吴辽芳 李辉 李云霞 李映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4-479,共6页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时自我防护现状,比较具体职业防护行为有无地区差异。方法按中国六大地理分区(华东、华南、华西、华北、东北、华中)进行分层,对中国不同地区12所三甲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静脉采血职业防护的组织管理、具体行为...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静脉采血时自我防护现状,比较具体职业防护行为有无地区差异。方法按中国六大地理分区(华东、华南、华西、华北、东北、华中)进行分层,对中国不同地区12所三甲综合医院护理人员的静脉采血职业防护的组织管理、具体行为执行及采血后拔针按压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其调查结果,并比较各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调查12所医院89个科室,共计护理人员3 176名。护士每月人均静脉采血次数最多为华南地区,为299.88次;最少为华北地区,为102.03次。99.42%(2 910/2 927)的护理人员知晓医院针刺伤应急预案;采血时佩戴手套者仅65.71%(1 901/2 893),其中最高为华西地区(98.03%,398/406),最低为华北地区(25.00%,115/460),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32,P<0.01);单手直接丢弃废弃针头执行率为49.47%(1 445/2 921),最高为东北地区(66.16%,217/328),最低为华东地区(40.83%,167/409),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8,P<0.01)。嘱患者按压穿刺点上方血管刺入点为65.42%(1 831/2 799),最高为华中地区(74.95%,380/507),最低为东北地区(48.73%,154/316),不同地区间指导患者按压部位正确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84,P<0.01)。结论中国护理人员静脉采血职业防护意识有待提高,需针对不同地区开展系统化的安全防护培训和规范静脉采血职业防护行为,以减少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促进护理人员职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采血 血源性病原体 职业暴露 职业安全 防护用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蒋玮 陈素兰 +1 位作者 张楠 余咏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0年第11期2854-2855,共2页
关键词 医院手术室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调查 血源性病原体 安全培训 职业性暴露 外科诊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CDC 2020版医务人员潜在性暴露于HCV的检测与临床管理指南 被引量:3
16
作者 谭彩霞 伍玉琪(译) +3 位作者 吴安华(校) Moorman AC de Perio MA Goldschmidt R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48-850,共3页
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公认的医务人员(HCP)职业风险。在暴露后应尽快(最好48 h内)对源患者和HCP进行病毒标志物的基线检测。对于源患者,推荐首选检测HCV RNA,尤其对已知或怀疑近期有增加HCV感染风险的行为,或无法评估其感染风险的... 暴露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公认的医务人员(HCP)职业风险。在暴露后应尽快(最好48 h内)对源患者和HCP进行病毒标志物的基线检测。对于源患者,推荐首选检测HCV RNA,尤其对已知或怀疑近期有增加HCV感染风险的行为,或无法评估其感染风险的源患者。推荐次选先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抗体阳性时再检测HCV RNA。如果HCP的抗-HCV阳性,HCP可以与源患者的检测同步进行,或应在暴露后尽快(48 h内)用同一样本进行HCV RNA的核酸检测。根据源患者的状态确定HCP暴露后的追踪检测方案。如果源患者HCV RNA为阳性,或抗-HCV阳性但不能进行HCV RNA检测,或HCV感染状态未知,则HCP应在暴露后3~6周进行HCV RNA检测。如果HCP暴露后3~6周HCV RNA的检测结果为阴性,应在暴露后4~6个月进行抗-HCV的最终检测。不推荐对职业暴露于血液和其他体液的HCP预防性使用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发现HCV RNA阳性的患者或HCP时应及时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暴露 血源性病原体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 医务人员(H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防护,保障护士安全--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映兰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欣萍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2期14-16,共3页
近年来,随着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引发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也日益加重。为了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我国于2009年出台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关键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职业安全 护理部主任 防护 血源性病原体 护士 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病专科医院病人HIV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丽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0-702,共3页
[目的]分析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病病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为做好科学的职业防护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统计1所皮肤病专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病人人数、HIV/艾滋病(AIDS)病例报告数和HIV检测数。[... [目的]分析皮肤病专科医院皮肤病病人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状况和流行趋势,为做好科学的职业防护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统计1所皮肤病专科医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病人人数、HIV/艾滋病(AIDS)病例报告数和HIV检测数。[结果]共计10 050例住院病人检测抗-HIV,其中阳性病例134例,男性多于女性,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50岁年龄组,皮肤病中阳性病例以带状疱疹病人居多。[结论]随着抗-HIV检测率的提高,阳性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医务人员应高度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作为医院管理者,更应在加强职工的职业安全教育的同时,提供合格的、足量的防护用品,为职工创造安全的职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血源性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带状疱疹 检测率 皮肤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与防护
19
作者 来文红 宁秀良 郭晓丽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09年第S2期125-125,共1页
关键词 职业暴露 手术室工作 血源性病原体 自我防护 医疗护理工作 手术室人员 利器刺伤 病毒感染 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