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患者骨转换特征及其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
作者 邹明 池继敏 +4 位作者 季欧 唐敏 桑阳 陈知语 李小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1,共6页
目的探讨骨转换与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fragile hip fracture,HF)风险及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年龄≥60岁女性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61例,分为无骨折组(A组)266例和HF组(B组)395例。检测... 目的探讨骨转换与老年女性髋部脆性骨折(fragile hip fracture,HF)风险及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年龄≥60岁女性住院骨质疏松症患者共661例,分为无骨折组(A组)266例和HF组(B组)395例。检测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骨钙素N段中分子片段(N-MID OC)、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总蛋白(TP)、白蛋白(Alb)、钙(Ca)、磷(P)、镁(Mg)、尿素(Urea)、肌酐(Cr)、胱抑素C(Cys-C)、肾小球滤过率(eGFR)、骨形成率(MoMF)、骨吸收率(MoMR)及骨转化率(MoT)。结果(1)HF组TP[118(108,128)vs 124(114,131)]、Alb[38.4±3.7 vs 40.0±4.3]、HDLc[1.51(1.24,1.71)vs 1.54(1.37,1.73)]、Ca[2.21±0.12 vs 2.29±0.12]、P[1.03±0.16 vs 1.08±0.17]含量较无骨折组降低,年龄[76(68,83)vs 73(67,78)]、β-CTX[0.57(0.40,0.77)vs 0.34(0.19,0.56)]、MoMR[1.84(1.30,2.51)vs 1.09(0.61,1.83)]及MoT[2.16(1.56,2.85)vs 1.56(1.09,2.38)]较无骨折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ID OC、MoMF、Urea、Cr、Cys-C、eGFR、Tch、TG、LDLc及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女性HF与HDLc、TP、ALB、Ca、P、Mg呈负相关(r=-0.09、-0.26、-0.16、-0.28、-0.12、-0.03,P<0.05),与年龄、β-CTX、MoMR、MoT呈正相关(r=0.17、0.36、0.36、0.26,P<0.05),与N-MID OC、MoMF、Urea、Cr、Cys-C、eGFR、Tch、TG、LDLc无相关性(P>0.05)。(3)年龄、MoT、TP、Ca、P为老年女性HF的风险因素,OR分别为1.03(95%CI:1.01~1.06)、1.75(95%CI:1.44~2.12)、0.96(95%CI:0.92~0.99)、0.06(95%CI:0.01~0.37)、0.18(95%CI:0.06~0.6),P<0.05。(4)HDLc与骨转化间存在“U”型关系,P<0.01,其切点为1.692 mmol/L。结论高骨转换是老年女性HF的危险因素,其骨转化率与HDLc存在U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转换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 髋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硫乙胺治疗低水平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双盲法临床观察 被引量:1
2
作者 陆宗良 顾东风 +3 位作者 寇文丹 吴锡桂 陈百玲 徐义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观察较高剂量泛硫乙胺(Patethine,潘特生)治疗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94例血清低水平HDL-C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泛硫乙胺每次0.4g每日... 目的:观察较高剂量泛硫乙胺(Patethine,潘特生)治疗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法,将94例血清低水平HDL-C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泛硫乙胺每次0.4g每日3次,另一组服相应安慰剂,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中及后,测血清HDL-C水平及其它有关指标。结果:服药12周后,与治疗前比,血清HDL-C水平在泛硫乙胺组升高6.3%(P<0.01),安慰剂组降低6.3%(P<0.001)。两组相比,泛硫乙胺组比安慰剂组上升12.6%(P<0.001)。另外,泛硫乙胺组服药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也有明显降低(P<0.05),未见有临床意义的副作用。结论:服泛硫乙胺每次0.4g,每日3次,12周后能明显升高血清HDL-C水平,且安全并易于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蛋白 胆固醇 泛硫乙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影响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平昭 赵润栓 +1 位作者 郭晔炳 时敬宇 《中国健康教育》 2012年第8期669-671,共3页
目的探讨吸烟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影响效应的持续性,为控烟政策的推广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信息记录表对参加健康体检的5274例北京市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并结合体检获得的血脂水平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LSD-... 目的探讨吸烟对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影响效应的持续性,为控烟政策的推广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采用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信息记录表对参加健康体检的5274例北京市公职人员进行调查,并结合体检获得的血脂水平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戒烟时间小于12个月组(1.30±0.35)mmol/L与正在吸烟组(1.22±0.26)mmol/L的血清HDL-C水平相当(P>0.05);戒烟12个月以上各组的血清HDL-C水平与正在吸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戒烟1个月以上至戒烟48个月以上各组的血清HDL-C水平均低于从未建立吸烟习惯组[(1.45±0.34)mmol/L,P<0.05]。结论吸烟对血清HDL-C水平的影响效应存在持续性。与正在吸烟者相比,戒烟导致的升高HDL-C水平的效应需在戒烟后12个月以上才能显现;与从未建立吸烟习惯者相比,吸烟对HDL-C水平的负面影响会持续48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戒烟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女性不孕的关系
4
作者 简焕玲 戴梓 +3 位作者 岑肖丽 陈慧玲 刘志文 赵颖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8-355,共8页
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 目的横断面研究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比值(sUA to HDL-C ratio,UHR)与女性不孕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数据库中2013~2018年2963例年龄在18~45岁之间的女性参与者。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评估UHR与不孕症之间的关联性,调整多种混杂因素,通过亚组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模型探讨其相互作用和剂量反应关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分析评估UHR对不孕症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孕症女性的基线UHR(9.68±4.23)显著高于未患不孕症的女性(8.7±3.81,P<0.001)。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显示,UHR处于最高四分位数(Q4)的女性与最低四分位数(Q1)相比,患不孕症的概率显著增加。不同模型中调整后的OR范围为1.61(95%CI:1.14~2.28)到1.98(95%CI:1.42~2.78)(趋势P<0.001)。亚组分析显示,这些关联在不同年龄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种族群体中具有一致性。RCS模型显示,UHR与不孕症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剂量-反应关系(非线性P=0.03,总体关联P<0.001)。ROC分析表明,UHR在预测女性不孕状态方面具有中等能力,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570。结论较高的UHR与女性不孕风险增加显著相关,UHR具有作为女性不孕症风险预测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不孕 NHANES 预测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分析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冠状动脉巨噬细胞簇的相关性
5
作者 刘春伟 杨凡 +4 位作者 王乐 胡越成 张敬霞 李曦铭 丛洪良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5-242,共8页
目的通过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影像中巨噬细胞簇弧度对巨噬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巨噬细胞簇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 目的通过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影像中巨噬细胞簇弧度对巨噬细胞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巨噬细胞簇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胸科医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412例接受冠状动脉OCT检查的患者纳入研究,男性307例,占比74.5%。依据巨噬细胞簇弧度将患者分为3组:无巨噬细胞簇组(187例)、小巨噬细胞簇(50°~73°)组(113例)和大巨噬细胞簇(>73°)组(112例)。比较不同组患者间炎症指标和斑块特点差异。结果225例(54.6%)患者存在巨噬细胞簇,其单核细胞、MHR、高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较无巨噬细胞簇患者更高,且具有更多的不稳定斑块特征:纤维帽厚度更薄、斑块破裂、愈合斑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胆固醇结晶和微通道的比例更高(均为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巨噬细胞簇的曲线下面积为0.71,特异度为0.65,敏感度为0.7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MHR(OR=131.472,95%CI:15.900~1087.081)、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OR=16.715,95%CI:5.680~49.195)和微通道(OR=2.742,95%CI:1.617~4.648)是巨噬细胞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01)。DeLong检测显示,上述3个联合指标的曲线下面积显著大于MHR、Gensini积分和微通道的单个指标(0.77比0.68、0.67、0.63,均为P<0.001)。此外,巨噬细胞簇弧度与单核细胞(r=0.136,P=0.042)和MHR(r=0.222,P=0.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62,P<0.001)呈负相关,并且巨噬细胞簇弧度与MHR间相关性较单核细胞更加显著(Z=2.455,P=0.014)。依据MHR截点值分组,高MHR组巨噬细胞簇弧度显著高于低MHR组(89例:86.9°±26.4°比136例:75.7°±23.0°,t=-3.352,P=0.001)。结论MHR、Gensini积分和微通道是冠状动脉巨噬细胞簇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上述危险因素的联合指标对巨噬细胞簇的预测能力更佳。巨噬细胞簇弧度与MHR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单核细胞/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巨噬细胞簇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60岁及以上人群全因及病因特异死亡的影响
6
作者 付治卿 白永怿 +3 位作者 安莉 张帷 来松 李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7-852,共6页
目的探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对60岁及以上人群全因和病因特异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筛查数据库中16642例60岁及以上参与... 目的探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对60岁及以上人群全因和病因特异死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1999—2018年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筛查数据库中16642例60岁及以上参与者为研究对象,依据non-HDL-C水平三分位数分为第1三分位组(non-HDL-C<3.15 mmol/L,5499例)、第2三分位组(3.15~4.06 mmol/L,5499例)和第3三分位组(non-HDL-C>4.06 mmol/L,5644例),以发生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曲线进行分析。结果non-HDL-C水平与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存在显著的L形关系。在多变量调整后,与第2三分位组比较,第1三分位组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1.123,95%CI:1.054~1.200,P=0.000;HR=1.142,95%CI:1.024~1.292,P=0.027;HR=1.113,95%CI:1.033~1.210,P=0.01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第1三分位组生存率显著低于第2和第3三分位组(P<0.01)。阈值效应分析显示,当non-HDL-C水平分别低于3.36 mmol/L、3.18 mmol/L和3.59 mmol/L时全因、心血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显著增高(P<0.01)。结论60岁及以上人群non-HDL-C与全因和病因特异死亡率呈L形相关,>3.18 mmol/L为合理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 死亡 回顾性研究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小血管病影像总负荷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祁惠 杨磊 胡文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 目的探究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患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及其与CSVD影像总负荷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年龄≥60岁住院患者303例,根据CSVD影像总负荷评分为0分组108例,1分组61例,2分组66例,3分组35例,≥4分组33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non-HDL-C与CSVD相关性。结果0分组、1分组、2分组、3分组及≥4分组的TC、non-HDL-C水平逐渐明显升高(P<0.01)。3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0分组(P=0.001)。2分组、3分组及≥4分组non-HDL-C水平明显高于1分组(P<0.05)。CSVD影像总负荷与non-HDL-C水平呈正相关(P=0.001)。对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指标校正后发现,non-HDL-C仍是CSVD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69,95%CI:1.012~8.136,P=0.047)。结论在老年人群中,non-HDL-C升高与CSVD影像总负荷增加密切相关,可作为CSVD的早期干预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影像总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及两者联合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造影剂肾病的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沁瑜 邓毅凡 +1 位作者 何胜虎 张晶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91-1897,共7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增多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相关,然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HR)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相关性研究较少。目的探究NLR、MHR及两者联合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C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2022年在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接受急诊PCI的437例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组患者术后是否发生CIN,分成CIN组(65例)和非CIN组(37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计算NLR和MHR的数值,并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CIN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NLR、MHR及两者联合对CIN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CIN组患者2型糖尿病史、利尿剂使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空腹血糖、NLR、MHR水平高于非CIN组,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肌酐水平低于非CI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史(OR=1.997,95%CI=1.063~3.751,P=0.032)、单核细胞计数(OR=2.372,95%CI=1.060~5.310,P=0.036)、NLR(OR=1.311,95%CI=1.171~1.468,P<0.001)、MHR(OR=7.075,95%CI=1.893~26.439,P=0.004)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NLR、MHR及两者联合预测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AUC分别为0.733(95%CI=0.669~0.796,P<0.001)、0.706(95%CI=0.633~0.779,P<0.001)、0.796(95%CI=0.740~0.852,P<0.001);灵敏度分别为66.2%、60.0%、69.2%;特异度分别为71.8%、75.3%、73.1%。结论2型糖尿病史、单核细胞计数、NLR、MHR水平升高为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NLR、MHR及两者联合均可作为有效识别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单核细胞/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造影剂肾病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娄贤哲 苗同国 +2 位作者 张仕雅 马冬 南月敏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92-1099,共8页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 背景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NBNC-HCC)的发病率持续增加,脂质代谢异常伴随炎症是NBNCHCC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炎性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能是预测NBNC-HCC预后的重要方法。目的 本研究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预测NBNC-H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20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被诊断为NBNC-HCC的患者119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将患者依据MHR值四分位数分为Q1(MHR<0.33,n=28)、Q2(0.33≤MHR<0.66,n=31)、Q3(0.66≤MHR<1.59,n=30)、Q4(MHR≥1.59,n=30)组。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状态、死亡时间等资料,主要观察终点为NBNC-HCC患者的总生存期(OS)。绘制限制性立方样图(RCS)评估入院时MHR与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入院时MHR对NBNC-HCC患者36个月预后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NBNC-HC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NBNC-HCC患者预后的生存曲线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 Q1~Q4组患者糖尿病、接受手术比例、巴塞罗那分期(BCLC分期)、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谷氨酰转肽酶(γ-GT)、胆碱酯酶(CHE)、尿素(UREA)、肌酐(Scr)、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单核细胞计数(MONO)、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白蛋白-胆红素评分(AL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MHR、MONO、HDL-C预测NBNC-HCC患者预后的ROC曲线,结果显示MHR(AUC=0.822,95%CI=0.742~0.903,P<0.05)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优于MONO(AUC=0.723,95%CI=0.618~0.828)(Z=4.34,P<0.05)和HDL-C(AUC=0.216,95%CI=0.119~0.313)(Z=2.088,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CLC分期B~D期、CRP和MHR是NBNC-HCC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调整高血压、吸烟、饮酒、糖尿病、ALT、AST后,Q2(OR=1.926,95%CI=1.005~3.689,P=0.015)、Q3(OR=3.418,95%CI=1.774~6.586,P<0.05)、Q4组(OR=7.677,95%CI=3.773~15.621,P<0.05)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RCS结果显示,入院时MHR与NBNC-HCC患者预后的死亡风险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_(总趋势)<0.001,P_(非线性)<0.001),当入院时MHR>0.67时,HR>1,入院时MHR为NBNC-HCC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B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发现影响NBNC-HCC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包括BCLC分期(100.0%)、血管侵犯(76.3%)、肝外转移(40.6%)、MHR(39.3%)、CRP(38.7%)、ALBI评分(35.5%)、总胆红素(35.0%)、MONO(34.8%)、NEUT(29.8%)等。Q1~Q4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6,P<0.001)。结论 MHR是NBNC-H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原发性非病毒性肝细胞癌 单核细胞/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动态变化对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预测价值: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
10
作者 廖姣姣 王照宇 +4 位作者 李兆基 赵威 詹思延 王鹏 陶立元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1期3932-3941,共10页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 背景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积极干预可以得到有效逆转。目的探索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HDL-C)的动态变化轨迹与成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关联,预测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双向性队列研究,纳入2013—2023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体检指标,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对基线CIMT正常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直到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失访。分别构建男性和女性研究对象nHDL-C随年龄的变化轨迹。纳入结局发生前的所有nHDL-C记录,使用联合潜在类别模型(JLCM)识别异质性nHDL-C变化轨迹并预测不同轨迹与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风险差异。采用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样本调整信息准则(SABIC)、熵值(Entropy>0.5)和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05)确定最优潜在类别个数。分别使用基线nHDL-C数值和nHDL-C变化轨迹构建Cox模型,比较各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一致性指数(C-index)数值,对模型拟合优度进行检验及评估。结果共纳入基线血脂处于正常水平的研究对象5741人,男2487人,女3254人。男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93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比较,随访时间、年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研究对象中发生颈动脉内中膜增厚330例,无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和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的随访时间、年龄、BMI、SBP、DBP、TC、TG、LDL-C、nHDL-C、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中,3类别模型的熵值最高,BIC、SABIC最小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079),最终选择3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女性人群4类别模型的熵值、BIC、SABIC与3类别模型相比变化不大,且满足条件独立假定(Score Test P=0.2678),最终选择4分类作为拟合效果最佳的模型。体检人群中男性nHDL-C的3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先缓慢上升后平稳维持在较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83.80%;类别2表现为快速上升,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9%;类别3表现为缓慢上升,为“缓慢升高组”,占比15.12%;快速升高组风险最高,其次是缓慢升高组,低水平稳定组发生风险最低。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男性缓慢升高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10.51(95%CI=7.90~13.98)和23.25(95%CI=10.40~51.98)。体检人群中女性nHDL-C的4个潜在类别中,类别1的轨迹曲线表现为稳定的低水平,为“低水平稳定组”,占比93.09%;类别2的轨迹曲线呈现为“U型”,为“低水平稳定-升高组”,占比1.26%;类别3血脂稳定在中等水平,无明显波动,为“中等水平稳定组”,占比4.58%;类别4表现为血脂水平的快速增加,为“快速升高组”,占比1.08%。快速升高组的风险最高,40岁以前,低水平稳定组、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的风险接近,40岁以后中等水平稳定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快速增加,50岁以后低水平稳定-升高组风险快速增加。对各个亚组内4个类别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累积发生风险进行对比,相比于低水平稳定组,女性低水平稳定-升高组、中等水平稳定组和快速升高组的HR分别为3.69(95%CI=2.27~5.99)、15.48(95%CI=10.56~22.70)和13.93(95%CI=5.44~35.69)。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及评估结果显示,在男性及女性人群中,与基线模型相比,Class模型、Class+nHDL-C模型在多个时点的AUC和C-index值均明显增加。结论健康体检人群中,男性和女性nHDL-C水平均存在不同变化轨迹,不同轨迹类别显著影响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发生风险。相比单一基线nHDL-C值,轨迹分类能更精准地预测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风险,连续血脂监测对于个体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轨迹分析的风险评估方法有助于早期识别高危个体,为个体的风险分层和积极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增厚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联合潜在类别模型 体检人群 动态预测 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11
作者 方桂忠 文林 +7 位作者 王新宇 冯淑婷 周莹 陈硕华 李广鉴 蒋晓忠 吴寿岭 王珊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5-610,共6页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R)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2007年开滦总医院及其下属医院共11家医院的健康体检数据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其中符合MAFLD诊断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为研究对象,排除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据缺失及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出血和脑梗死病史的人群。自2006年起,每年随访一次,新发CVD(首次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死住院)诊断数据来自开滦集团旗下11家医院出院登记簿和市级社会保险机构,随访截至2022年12月31日。根据NHR四分位数将MAFLD患者(n=28952)分为Q_(1)组(NHR<1.97,n=7241)、Q_(2)组(1.97≤NHR<2.57,n=7235)、Q_(3)组(2.57≤NHR<3.36,n=7240)、Q_(4)组(NHR≥3.36,n=7236)。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MAFLD患者新发CVD的生存曲线图,计算不同NHR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用log-rank法进行组间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HR分组与MAFLD患者CVD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14.03±3.99)年,新发CVD共4666例,Q_(1)组~Q_(4)组的CVD发病例数分别为1061例、1167例、1186例、1252例,总人群及Q_(1)组~Q_(4)组的CVD发病密度分别为11.5/1000人年、10.4/1000人年、11.4/1000人年、11.7/1000人年、12.5/1000人年。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Q_(1)组相比,Q_(2)组~Q_(4)组的CVD发病风险逐渐增加(Q_(2)组:HR=1.13,95%CI:1.04~1.23;Q_(3)组:HR=1.15,95%CI:1.05~1.25;Q_(4)组:HR=1.22,95%CI:1.12~1.33)。结论:MAFLD患者的CVD风险随NHR升高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相关肪性肝病 心血管疾病 中性粒细胞/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发病风险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高血压人群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研究
12
作者 秦邦国 孙瑾 +4 位作者 李曼 邱娇娇 程柏凯 朱平 王曙霞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0期3753-3760,共8页
背景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HR)作为新型的复合脂质指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NHHR与LV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基于... 背景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NHHR)作为新型的复合脂质指标,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尚未明确。目的 探讨农村高血压患者NHHR与LVH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基于农村地区的横断面研究,于2004—2005年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河南省某县22个乡镇中使用简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7个乡镇,在其下辖的180个村庄中随机抽取63个村庄,在40~75岁长住农村居民中进行筛选,最终纳入4 551例高血压患者。根据NHHR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Q1组(NHHR≤2.05)、Q2组(2.06≤NHHR≤2.58)、Q3组(2.59≤NHHR≤3.20)及Q4组(NHHR≥3.21),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HHR与LVH之间的关系。使用亚组分析证实两者关联的一致性。结果 4组患者的BMI、舒张压(DB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血清肌酐(Scr)、脑卒中史、冠心病史以及糖尿病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调整的模型中,NHHR与LVH风险相关,与Q1组相比,Q3组、Q4组发生LVH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346(95%CI=1.102~1.644,P=0.004)、1.344(95%CI=1.053~1.717,P=0.018);在控制除分组变量外的所有协变量后,亚组分析中,这种关系在女性、<60岁、≥60岁、无冠心病史、无脑卒中史、有无糖尿病史亚组中仍然显著(P<0.05)。结论 本研究基于农村地区高血压患者,采用横断面研究揭示了高水平的NHHR与高血压患者发生LVH独立相关,且在女性及老年亚组中关联性更强,提示NHHR可用于识别高血压人群中的LVH高危患者,为LVH高危人群的分层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农村人口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和肾功能快速下降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的纵向队列数据
13
作者 郑航 王茂泓 +1 位作者 李雪 张珍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377-5383,共7页
为探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on-H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比值NHHR与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2011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 为探究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on-H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比值NHHR与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使用2011年和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数据,分析了4 055名年龄≥40岁并且基线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eGFR)≥60 mL/(min·1.73m^(2))的参与者(根据血清肌酐和胱抑素C生成估计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快速下降定义为eGFR下降≥3 mL/(min·1.73m^(2)·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NHHR与肾功能快速下降的风险的相关性,同时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和阈值效应分析评估二者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在4年的随访期间,447名(11.02%)参与者肾功能快速下降。在完全调整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NHHR最高组(T3)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是NHHR最低组(T1)的1.94倍(OR=1.94,95%CI:1.46~2.61)。当NHHR作为连续变量时,NHHR每升高一个单位,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增加1.21倍(OR=1.21,95%CI:1.08~1.36)。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NHHR与肾功能快速下降呈现近似对数曲线的饱和效应关系(P_(nonlinearity)<0.05),拐点分析显示NHHR≤3.52时,随着NHHR升高,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增加。当NHHR>3.52,肾功能快速下降风险趋于饱和。可见在中老年人中,较高的NHHR与纵向肾功能快速下降相关且存在非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功能快速下降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队列研究 CHAR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对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14
作者 魏玉珍 苏鑫 +3 位作者 庞硕 陈博文 刘恒道 陶海龙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术前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对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行经皮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术并完成至少15个月随访... 目的:探讨术前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比值对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早发冠心病、行经皮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术并完成至少15个月随访的患者29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结果判断是否发生ISR。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前TG/HDL-C比值与ISR发生的关联性,采用ROC曲线评价TG/HDL-C比值对ISR的预测价值。结果:介入术后15个月内发生ISR 43例(14.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了年龄、性别、血尿酸后,术前TG/HDL比值与ISR的发生仍存在关联性,OR(95%CI)为2.226(1.539~3.219)。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TG/HDL-C比值预测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15个月内ISR的AUC(95%CI)为0.818(0.754~0.883)。结论:术前TG/HDL-C比值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早发冠心病介入术后ISR风险分层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油三酯/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早发冠心病 支架内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骨质疏松的关联
15
作者 李立基 刘振鑫 +6 位作者 杨大奇 刘志文 钟巍 钟业霖 李颖 黄宏兴 张志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9-645,共7页
目的 近期研究表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NHHR)已成为多种健康结果的潜在标志,但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NHHR与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 目的 近期研究表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NHHR)已成为多种健康结果的潜在标志,但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联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NHHR与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利用2005年-2010年NHANES(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数据,分析50岁及以上人群中NHHR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多变量逻辑回归、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以及对相关人口学和临床变量调整的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5 548名参与者,其中313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分析结果表明,NHHR与骨质疏松症呈显著负相关。与NHHR最低四分位组相比,NHHR最高四分位组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降低,调整后[OR:0.63 (95%CI:0.44~0.90,趋势P值=0.004)]。RCS分析证实,NHHR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总P值<0.001,非线性P值=0.008)。亚组分析显示,各个人口学和临床亚组中的结果一致。结论 本研究发现,较高的NHHR水平与50岁及以上人群中较低的骨质疏松症风险显著相关。NHHR可能是评估该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的可靠标志。应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一潜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质比 骨质疏松症 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 横断面研究 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老年人群血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吴瑞鹏 彭成 +2 位作者 袁丙坤 章梦君 李文源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299,共7页
背景我国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逐年攀升,血清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在中老年人群中,关于UHR与MS关联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UHR与MS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UHR... 背景我国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逐年攀升,血清尿酸(S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但在中老年人群中,关于UHR与MS关联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中国中老年人群UHR与MS之间的相关性,并评估UHR对MS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公开数据,纳入9233名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体格检查指标和血生化检查指标。计算研究对象UHR。依据是否患有MS将研究对象分为非MS组(n=7006)与MS组(n=2227),同时按UHR四分位数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Q1组(UHR≤7.32%,n=2308)、Q2组(7.32%12.20%,n=2308)。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UHR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UHR与MS的关系。分别绘制总体和不同性别研究对象UHR预测MS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3±9.6)岁,MS组女性比例、年龄、城镇比例、高血压史比例、糖尿病史比例、血脂异常史比例、服用降脂药比例、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FPG)、SUA、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MI、腰围(WC)、UHR高于非MS组,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于非MS组,两组受教育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UHR水平的上升,Q1~Q4组MS、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血压、高TG血症、低HDL-C血症检出率呈上升趋势(P_(趋势)<0.01);Q1~Q4组BMI、WC、SBP、DBP、TG、HDL-C、LDL-C、TC、FPG、eGFR、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HR与TG、FPG、DBP、SBP、BMI、WC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按性别分层后,男性、女性UHR与TG、FPG、DBP、SBP、BMI、WC均呈正相关(P<0.01),与HDL-C呈负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Q1组相比,男性Q4组(OR=3.385,95%CI=1.778~6.444,P<0.01)和女性Q4组(OR=2.886,95%CI=1.991~4.184,P<0.01)MS患病风险增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UHR预测MS的AUC为0.735(95%CI=0.723~0.746),男性群体UHR预测MS的AUC为0.773(95%CI=0.757~0.790),女性群体UHR预测MS的AUC为0.750(95%CI=0.735~0.766)。结论中国中老年人群UHR水平与MS呈正向关联,UHR与MS及其组分密切相关,UHR可能是MS的危险因素且对中老年群体MS发生风险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尿酸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中年人 老年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与老年骨质疏松的关系
17
作者 刘志文 熊思成 +5 位作者 彭紫荆 吴建军 钟巍 钟业霖 黄宏兴 张志海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15-1321,共7页
目的旨在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探讨血清尿酸(sUA)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从NHANES横断面研究中筛选出5534名50岁及以上参与者,通过加权线性回归、卡方... 目的旨在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的数据,探讨血清尿酸(sUA)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UHR)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方法我们从NHANES横断面研究中筛选出5534名50岁及以上参与者,通过加权线性回归、卡方检验、逻辑回归模型、亚组分析、限制立方样条(RCS)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UHR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的UHR(10.02±5.22)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11.81±5.18,P<0.00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较大,平均年龄(73.6±8.6)岁,主要为女性(79.15%),且体重指数(BMI)较低(64.17%BMI<25 kg/m^(2))。在种族、婚姻状况、收入、酒精消费、吸烟和高血压状况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较低的UHR与较高的骨质疏松症发生概率显著相关(OR:0.53,95%CI:0.35~0.78,P=0.002)。亚组分析显示在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相关性是一致的。RCS分析显示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整体P=0.007,非线性P=0.005)。ROC分析表明,与血清尿酸[曲线下面积(AUC)=0.595]和HDL-C(AUC=0.602)相比,UHR在区分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更好的辨别力(AUC=0.624)。结论较低的UHR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高发病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这些发现表明,UHR可以作为评估这一人群骨质疏松症风险的有用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尿酸与高密度蛋白比值 骨质疏松症 NHANES 骨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残余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水平与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8
作者 吴祯 税星 +2 位作者 吴震 陈泽锋 陈璘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6-456,共11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残余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水平对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并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残余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水平对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内科收治住院并行CCTA显示存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50%~70%)的2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临界病变血管304条。对以上纳入的冠脉临界病变血管行FFRct检查。FFRct以0.8为界,分为缺血组(FFRct≤0.8,N=108例)与非缺血组(FFRct>0.8,N=11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冠心病临界病变患者FFRct≤0.8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RC/HDL-C对FFRct≤0.8的预测价值;并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RC/HDL-C与FFRct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缺血组中有糖尿病病史患者比例显著增高(P<0.001)。与非缺血组相比,缺血组患者RC、RC/HDL-C比值、Non-HDL-C、APOB、HbA1c、FPG水平显著增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RC/HDL-C比值、RC、Non-HDL-C、TC、TG、LDL-C、HDL-C、LP(a)、HbA1c、FPG均与FFRct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RC、RC/HDL-C比值、Non-HDL-C、TG、LP(a)、HbA1c、FPG均与FFRct≤0.8均呈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C/HDL-C比值是FFRct≤0.80的预测因子(OR=4.682,95%CI 1.197~18.316,P<0.05)。【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临界病变患者RC/HDL-C比值水平与FFRct≤0.8独立相关,RC/HDL-C比值可能成为评估冠状功能性缺血的潜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临界病变 冠脉CT血流储备分数 残余胆固醇/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比值 残余胆固醇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丽沙 吴寿岭 +7 位作者 邵郅强 郭佳 王健 许文奇 郭路 李文娟 陈朔华 高义军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8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资料完整且无CVD病史的8893例已绝经女性为...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对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06~2018年参加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中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资料完整且无CVD病史的8893例已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以发生CVD、死亡或2021年12月31日随访结束为随访终点。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将研究对象分为non-HDL-C<4.1 mmol/L组(n=6079)、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n=1824)和non-HDL-C≥4.9 mmol/L组(n=990)。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non-HDL-C水平分组的CVD累积发病率,并以log-rank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non-HDL-C水平对CVD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10.78±4.48)年期间,non-HDL-C<4.1 mmol/L组、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和non-HDL-C≥4.9 mmol/L组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82%、3.24%、2.89%,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三组累积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等混杂因素后,与non-HDL-C<4.1 mmol/L组相比,4.1 mmol/L≤non-HDL-C<4.9 mmol/L组与non-HDL-C≥4.9 mmol/L组发生CVD的HR(95%CI)值分别为1.40(1.13~1.74)、1.35(1.03~1.78)。结论:高non-HDL-C水平是绝经后女性发生CVD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后女性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水平 心血管疾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清敏 丁红霞 叶晓晓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54-3060,共7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住院的82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住院期间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 目的探讨维生素D、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交互影响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宏力医院住院的82例T2DM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住院期间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为≤7 d组、>7 d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维生素D、TG/HDL-C水平,分析维生素D、TG/HDL-C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的关系,比较不同维生素D水平患者TG/HDL-C水平,相对危险度(RR)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维生素D、TG/HDL-c联合对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交互作用及预测价值。结果>7 d组住院时间长于≤7 d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HDL-C高于≤7 d组,维生素D水平低于≤7 d组,维生素D缺乏和严重缺乏患者占比高于≤7 d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维生素D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呈负相关(r=-0.733,P<0.001),TG/HDL-C水平与血糖达标时间呈正相关(r=0.830,P<0.001);校正后logistic回归显示,维生素D(95%CI:0.482~0.694)、TG/HDL-C水平(95%CI:1.053~1.392)仍是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的独立相关影响因素(P<0.05);维生素D不足、缺乏、严重缺乏患者TG/HDL-c水平高于充足患者(P<0.05);维生素D缺乏与TG/HDL-C升高共存所致住院T2DM患者血糖达标时间>7 d的RR为15.867,为次相乘模型;维生素D、TG/HDL-C联合预测住院T2DM血糖达标时间的AUC为0.929,大于维生素D、TG/HDL-c(Z=3.849、3.526,P<0.05)。结论住院T2DM患者维生素D、TG/HDL-C与血糖达标时间密切相关,二者同时暴露可影响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且维生素D、TG/HDL-c联合预测住院T2DM血糖达标时间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D 甘油三酯 高密度蛋白胆固醇 交互作用 2型糖尿病 血糖达标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