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的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探讨 被引量:12
1
作者 黄晶 陈小苹 +4 位作者 陈学福 陈文莉 陈仁 马晓军 罗晓丹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49-853,共5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方法:100例入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以52周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无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基线ALT、基线H...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的临床疗效并探讨HBeAg血清转换预测因素。方法:100例入组患者,口服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治疗52周进行疗效评估。以52周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无为应变量,以年龄、性别、基线ALT、基线HBeAg、基线HBV DNA、治疗期间HBV DNA变化模式(12、24、36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治疗期间HBeAg变化模式(12、24、36周HBeAg下降>1 log及12、24、36周HBeAg下降>2 log)14个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替比夫定治疗52周完全病毒学应答率81%,HBeAg血清转换率31%,病毒学突破率4%。治疗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与基线HBeAg值相关(P<0.01),而与基线ALT值和基线HBV DNA无相关性。其中基线HBeAg≤500 PEIU/ml与HBeAg>500 PEIU/ml的患者52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个因素进入Logistic回归方程,按其作用强弱依次为:24周时HBeAg下降>2 log PEIU/ml;12周时HBeAg下降>1 log PEIU/ml;基线HBeAg值,HBV DNA未能进入。结论: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52周HBeAg血清转换的预测因素以24周HBeAg下降>2 log PEIU/ml的预测效果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比夫定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阳性 HBEAG血清转换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IL-37的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刘晶晶 李庆彦 +3 位作者 管珊 刘春华 贺玉凯 陶昌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45-1548,1552,共5页
目的:观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期间外周血IL-37表达的变化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HBeAg阳性的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为本院健康志愿者。检测各... 目的:观察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期间外周血IL-37表达的变化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我科住院HBeAg阳性的CHB患者50例,健康对照组20例为本院健康志愿者。检测各组血清中IL-37、IL-6、CRP的水平。并于0、12、24、36、48周动态观察IL-37表达的变化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HBeAg阳性CHB患者血清中IL-37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q=22.716,P<0.01)。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中IL-37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19.480,P<0.001)。IL-37与ALT、IL-6、CRP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697,0.725,0.895,P均<0.001),与HBV DNA无相关性(r=0.136,P>0.05)。结论: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IL-37可能参与了HBV感染的过程,并能够反映肝脏炎症的程度。经过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后,IL-37可能参与了HBeAg血清学转换的过程。IL-37可作为慢性乙肝治疗的一个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37 替比夫定 HBEAG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血清HBV RNA可预测经NUC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eAg清除和转换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扬 郑素军 +3 位作者 鲁凤民 WANG Y LIAO H DENG Z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82-1882,共1页
HBV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HBeAg阳性CHB接受NUC治疗后实现HBeAg清除或转换,提示患者获得部分免疫控制,是HBsAg清除或血清转换的先决条件。寻找可精准预测NUC治疗下HBeAg清除或转换的标志物,有重要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 HBV感染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挑战。HBeAg阳性CHB接受NUC治疗后实现HBeAg清除或转换,提示患者获得部分免疫控制,是HBsAg清除或血清转换的先决条件。寻找可精准预测NUC治疗下HBeAg清除或转换的标志物,有重要临床意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郑素军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鲁凤民教授团队发现基线、NUC治疗6及12个月时低水平血清HBV RNA可精准预测CHB接受长期NUC治疗的HBeAg清除和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公共卫生 血清HBV HBEAG阳性 HBV感染 北京佑安医院 血清转换 NUC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HBV血清标志物联合评分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扬 廖昊 +9 位作者 邓中平 赵景 卞丹丹 任艳 蒋莹莹 刘霜 陈煜 鲁凤民 段钟平 郑素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70-1075,共6页
目的评估基线血清指标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联合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方法以2007年6月—200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组建... 目的评估基线血清指标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联合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方法以2007年6月—200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疑难肝病及人工肝中心组建的CHB前瞻性随访队列中83例HBeAg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基线血清HBV DNA、HBV RNA、HBsAg和HBcrAg水平。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Cox回归模型并计算HBeAg转换预测评分,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病毒学标志物联合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能力。不同组别累积转换率的计算使用Kaplan-Meier分析,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83例HBeAg阳性患者中位随访108个月,其中44.58%(37/83)的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换组患者基线血清HBV DNA[6.23(1.99~9.28)log 10 IU/mL vs 7.69(2.05~8.96)log 10 IU/mL,Z=-2.345,P=0.019]和HBV RNA[4.81(1.40~7.53)log 10拷贝/mL vs 6.22(2.00~8.49)log 10拷贝/mL,Z=-1.702,P=0.010]水平显著低于未转换组;HBsAg和HBcrAg水平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基于以上血清标志物构建Cox回归方程,计算联合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评分中位数为0.95(范围0.37~3.45)。在总体患者中,联合评分与HBsAg、HBV DNA、HBV RNA和HBcrAg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0.787、-0.990和-0.819(P值均<0.001)。基于联合预测评分中位值,将患者分为高HBeAg转换组和低HBeAg转换组,预测36个月、60个月及8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HBeAg转换组分别为43.90%、51.20%和63.10%,低HBeAg转换组分别为9.60%、17.00%和19.8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P<0.001)。结论基于基线血清HBV标志物构建的联合预测评分可以预测CHB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过程中HBeAg的血清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生物标记 乙型肝炎E抗原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HBsAg发生血清学转换的风险 被引量:9
5
作者 张霞 罗利婷 +3 位作者 牛俊奇 WONG GL WONG VW YUEN BW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9-189,共1页
【据《J Hepatol》2019年9月报道】题: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HBsAg发生血清学转换的风险(作者Wong GL等)系统性应用激素可能导致HBV重新激活,但是对既往感染HBV患者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的目标是研究既往感染HBV的患... 【据《J Hepatol》2019年9月报道】题: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HBsAg发生血清学转换的风险(作者Wong GL等)系统性应用激素可能导致HBV重新激活,但是对既往感染HBV患者的影响尚不明确。该研究的目标是研究既往感染HBV的患者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和肝炎再激活的风险。香港大学消化病研究所的Wong等了纳入2001年1月-2010年12月接受激素治疗的HBsAg阴性的患者。记录包括所有当地可获得的激素(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强龙、强的松、氢化泼尼松、泼尼松龙)的使用剂量和持续时间。抗-HBs阳性和(或)抗-HBc呈阳性的患者被定义既往感染过HBV。该研究的主要终点为1年内HBsAg出现血清转换,次要终点为肝炎再激活(即ALT>80 IU/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既往感染 倍他米松 血清转换 HBSAG阴性 消化病 再激活 氢化泼尼松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HBs联合抗-HBe对HBsAg/HBeAg/抗-HBc阳性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6
作者 谭亚峰 孙凤兰 +6 位作者 夏巍 欧阳耀灵 李承彬 陈珍霞 吴松 余运运 江涛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832-1840,共9页
目的建立HBsAg/HBeAg/抗-HBc阳性(以下简称“大三阳”)+抗-HBe阳性模式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22年8月1日于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检测的乙型肝炎患... 目的建立HBsAg/HBeAg/抗-HBc阳性(以下简称“大三阳”)+抗-HBe阳性模式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1日—2022年8月1日于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行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定量检测的乙型肝炎患者6055例,根据不同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模式分为5组:HBsAg阴性组、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大三阳+抗-HBe阳性组、大三阳+抗-HBs阳性组和大三阳组。分析不同乙型肝炎血清学指标模式的特点及不同组别中HBeAg水平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多组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不同组别HBeAg水平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影响因素,获得最优预测因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验证预测效能。使用R Studio4.2.1建立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与大三阳模式相比,大三阳+抗-HBe阳性、大三阳+抗-HBs阳性模式患者HBeAg水平均降低(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抗-HBe是HBeAg血清学转换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4)。Lasso回归分析筛选结果显示,大三阳+抗-HBe阳性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最优预测因子为抗-HBe+抗-HBs。ROC曲线结果显示,抗-HBe+抗-HBs的AUC为0.733(95%CI:0.588~0.878,P=0.0048)。纳入抗-HBe+抗-HBs建立预测模型,其区分度(AUC=0.733)、准确度(C=0.733,B=0.20,P=0.946)、检测效能及稳定度(加强Bootstrap检验C=0.726)均表现良好。结论乙型肝炎患者体内抗-HBs或抗-HBe的出现均促进HBeAg水平下降,且抗-HBe促进HBeAg水平下降的能力强于抗-HBs。抗-HBe+抗-HBs可用于大三阳+抗-HBe阳性模式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抗原 血清转换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前C区G1896A和G1899A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华文 朱燕 +5 位作者 姚亚超 李亚红 李楠 曹东林 张智 胡亮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90-993,共4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和1899位点突变与e抗原血清转换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s 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且血清HBV-DNA拷贝数>5.0×102IU/m L血清样本共238份,测序法分析HBV前C区1896和1899位点的碱基序...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和1899位点突变与e抗原血清转换和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收集HBs Ag阳性持续半年以上且血清HBV-DNA拷贝数>5.0×102IU/m L血清样本共238份,测序法分析HBV前C区1896和1899位点的碱基序列。同时收集样本的相关临床资料和HBe Ag的表达情况,利用SPSS 20.0,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卡方检验。结果:HBV前C区1896和1899位点均可发生突变,由碱基G变成A,且均与e抗原表达密切相关(P<0.05)。G1896A和G1899A均能促进e抗原血清学转换,G1899A的转化率高于G1896A的转化率。G1899A与HBV相关疾病进展相关(相关系数0.280,P<0.05),尤其是HCC的发生。结论:HBV前C区G1896A和G1899A促进HBe Ag血清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C区突变 HBEAG 血清转换 HC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学因素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冯家飞 高国生 +2 位作者 颜华东 胡耀仁 祝成亮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4期758-760,共3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各种病毒学因素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21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皮下注射PEGIFNα,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治疗前所有患...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治疗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患者的疗效及各种病毒学因素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关系。方法:216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皮下注射PEGIFNα,每周1次,治疗48周,随访24周。治疗前所有患者检测基线HBsAg、HBeAg、HBV-DNA定量,部分患者分析HBV基因型及P区位点变异情况。治疗结束后统计HBeAg的血清学转换情况,并分析各种病毒学因素与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关系。结果:216例患者治疗48周时68例(31.48%)发生e抗原血清学转换。基线HBsAg定量<250 ng/mL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显著高于HBsAg定量≥250 ng/mL(χ2=4.293,P=0.038)。e抗原血清学转换组基线HBeAg和HBV-DNA定量显著低于非血清学转换组(t=4.455,P=0.000;t=1.974,P=0.046)。B、C型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差异不大(χ2=0.497,P=0.481)。野生型、非204位点变异患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率虽高于204位点变异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病毒学各因素中,基线HBsAg、HBeAg、和HBV-DNA定量是聚乙二醇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较重要影响因素,HBV基因型(B、C型)及P区位点变异对其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肝炎E抗原 乙型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配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HBeAg血清学转换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邵小梅 王凤敏 +2 位作者 张艺凡 李平 卢秉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1876-1879,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配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对HBeAg血清学转换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诊治的HBeAg阳性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 目的:观察中药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配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对HBeAg血清学转换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诊治的HBeAg阳性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0.5 mg空腹口服,每日1次,研究组在恩替卡韦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8周。比较治疗48周后两组临床疗效、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并评价肝功能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治疗后HBeAg血清转换率为25.00%,HBeAg阴转率为28.33%,HBV DNA阴转率为95.00%,均优于对照组的18.33%、20.00%、8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配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慢性乙型肝炎,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阴转率、HBV DNA阴转率,能更好地改善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益气养阴清热利湿法 HBEAG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2A、IL-1B、IL-17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的遗传关联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俊秋 何登明 +4 位作者 晏泽辉 陶诗奇 徐城 朱鹏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9-844,共6页
目的通过遗传关联研究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相关重要细胞因子IL-12、IL-1B、IL-17的基因多态性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HBe 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方法对109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3个月进行肝功能、乙肝标... 目的通过遗传关联研究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相关重要细胞因子IL-12、IL-1B、IL-17的基因多态性与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HBe 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方法对109例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的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每3个月进行肝功能、乙肝标志物、HBV DNA检测,进行HBe Ag血清学转换评估,治疗24个月时的应答情况作为判定应答与否的标准。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者为应答组;未发生HBe Ag血清学转换者为无应答组;分析IL-12A rs568408、IL-1B rs1143623、IL-17A rs8193036基因型与HBe Ag血清学转换之间的关联。结果 29例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应答组),80例未获得HBe Ag血清学转换(无应答组),总体应答率26.6%。IL-12A rs568408与HBe Ag血清学转换显著相关,GA基因型发生HBe Ag血清转换的易感性显著高于GG基因型[OR=3.72(1.34~10.32),P=0.012]。未发现IL-1B rs1143623[OR=1.99(0.72~5.44),P=0.17]和IL-17A rs8193036[OR=1.54(0.32~7.33),P=0.60]与HBe Ag血清学转换存在关联。结论 IL-12A rs568408与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治疗HBe Ag血清学转换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慢性 恩替卡韦 单核苷酸多态性 HBEAG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N-α 2b治疗1年疗效欠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换用恩替卡韦7年后引发HBsAg血清学转换1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桃源 陈友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03-1304,F0003,共3页
恩替卡韦(ETV)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戊环核苷类似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上较少报道长期使用ETV治疗获得HBs Ag血清学转换。本例患者,男性,48岁,诊断为HBe Ag阴性CHB,经普通干扰素治疗48周后HBV DNA仍可测,肝功能... 恩替卡韦(ETV)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戊环核苷类似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上较少报道长期使用ETV治疗获得HBs Ag血清学转换。本例患者,男性,48岁,诊断为HBe Ag阴性CHB,经普通干扰素治疗48周后HBV DNA仍可测,肝功能反复异常,序贯ETV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阴性以及ALT持续正常,并且治疗7年后出现血清HBs Ag消失而且发生血清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乙肝表面抗体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HBeAg血清学转换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剑 徐朝艳 +3 位作者 王程 王战会 陈金军 侯金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5期2335-2336,共2页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了在我科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163例HBe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年龄、性别、肝功能、HBVDNA水平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HBeAg累积血清学...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了在我科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163例HBeAg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了年龄、性别、肝功能、HBVDNA水平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发生率的影响。结果:HBeAg累积血清学转换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增高,1年为16.08%,2年为33.75%,3年为47.00%。治疗前ALT水平高于3倍正常上限(120IU/L)者发生血清学转换比例明显高于低于3倍正常上限者。结论: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ALT水平较高者获得持续应答的可能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拉米夫定 血清 HBEAG血清转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HBV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过程中肝损伤指标比较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为娟 谢而付 +4 位作者 赵中建 张巧娣 刘雁雁 徐华国 颜承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518-1520,共3页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HBe Ag血清转换过程中HBe Ag阳性(+)/抗-HBe阴性(-)、HBe Ag阳性(+)/抗-HBe阳性(+)和HBe Ag阴性(-)/抗-HBe阳性(+)3个阶段的肝损伤指标以及HBV DNA,并比较各阶段各指标的差异。方法 :检测各阶段慢性乙型肝... 目的:定量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HBe Ag血清转换过程中HBe Ag阳性(+)/抗-HBe阴性(-)、HBe Ag阳性(+)/抗-HBe阳性(+)和HBe Ag阴性(-)/抗-HBe阳性(+)3个阶段的肝损伤指标以及HBV DNA,并比较各阶段各指标的差异。方法 :检测各阶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肝损伤指标,主要包括ALT、AST、ALP、GGT、T-Bil和D-Bil,比较各组之间肝损伤指标是否存在差异。同时比较各组之间HBV DNA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对3个组之间肝损伤指标进行比较,3个组之间的肝损伤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使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发现HBe Ag(+)/抗-HBe(+)组除ALT外(P=0.053),其余5项指标均高于HBe Ag(+)/抗-HBe(-)组;HBe Ag(+)/抗-HBe(+)除ALP外(P=0.240),其余5项均高于HBe Ag(-)/抗-HBe(+)组;HBe Ag血清转换过程中肝损伤指标先出现升高,然后出现降低的趋势;不同组之间HBV DNA阳性率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HBe Ag转换过程中主要肝脏损伤指标先出现升高,然后出现下降,该动态变化规律,可以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疗效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DNA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1和IFN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血清学应答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璇 叶俊钊 +3 位作者 廖献花 邵琮翔 李福曦 钟碧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2985-2989,共5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其受体(IL-21R)和干扰素(IFN)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200例慢性HBV感染且抗病毒治疗3年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组50例,对照组150例),检测常规、生化和病毒学指标。Mass...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及其受体(IL-21R)和干扰素(IFN)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血清学应答的关系。方法 200例慢性HBV感染且抗病毒治疗3年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组50例,对照组150例),检测常规、生化和病毒学指标。MassArray技术检测200个样本IL-21及其受体和IFN相关15个位点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SNP),并分析SNP与HBeAg血清学转换及HBsAg下降幅度间的关系。结果 15个位点中共7个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关联位点,分别是IL-21 rs12505138(A> G)、rs17005929(T> C)、rs6840978(C> T),IL-21R rs8057551(A> G)、rs8061992(C> A)、rs3093301(T> C)和IFNA rs1831391(A> C),以上7个位点在HBeAg血清学转换组中相应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5)。其中IL-21 rs12505138、rs17005929和IFNA rs1831391为新发现的位点。126例继续原抗病毒药物治疗并完成48周随访患者数据提示携带IFNA17 rs1831391 CC基因型与HBsAg下降幅度独立相关(P=0.027,95%CI:-0.122^-0.008)。结论本研究发现7个HBeAg血清学转换阳性关联位点,包括3个新发现的位点,有助于预测乙型肝炎治疗中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多态性 IL-21 HBEAG血清转换 HBsAg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鸿度 陈庄 +3 位作者 扶世杰 张丰正 江花 江洋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944-948,943,共6页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提供快速、灵敏、且无创的监测。然而,它们的分泌水平呈现出夜晚或清晨高峰而午后或傍晚低谷的昼夜节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20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这一节律性...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可对骨吸收和骨形成的过程提供快速、灵敏、且无创的监测。然而,它们的分泌水平呈现出夜晚或清晨高峰而午后或傍晚低谷的昼夜节律,引起学者们的关注。笔者综述了近20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昼夜节律的研究进展。这一节律性波动,不仅对采样时间和治疗评估有临床意义,而且体现了骨代谢的一个重要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生化标志物 血清 尿 骨吸收 骨形成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毒药物联合中医药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转化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耿明凡 高方媛 +3 位作者 李玉鑫 张群 刘尧 王宪波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0-814,共5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转换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9名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根据是否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分为抗病毒... 目的探讨抗病毒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对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转换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79名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根据是否联合应用中医药治疗分为抗病毒西药组(209例)和中西药联合组(470例),观察治疗1年后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层分析联合治疗的优势人群。结果治疗1年后,抗病毒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11. 5%和12. 8%(P=0. 66);应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评分模型分层分析显示,评分0~1分的患者,抗病毒西药组和中西药联合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 6%和8. 1%(P=0. 04)。结论抗病毒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能够提高评分为0~1分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e抗原血清转换 抗病毒治疗 评分模型 中医药治疗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MC中HBV DNA在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中的价值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永 魏仁东 +3 位作者 强中强 史昌河 辛永宁 宣世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656-1658,共3页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期间PBMC中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方法:7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mg/d治疗>48周,于治疗的0、4、12、2...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期间PBMC中HBV DNA水平与HBeAg血清转换率的相关性。方法:77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37例),治疗组给予恩替卡韦0.5mg/d治疗>48周,于治疗的0、4、12、24、48周时分别测定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血清及PBMC中HBV DNA水平。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初始治疗前患者PBMC中HBV DNA阳性率为78.4%,随治疗疗程的延长血清及PBMC中HBV DNA阳性率降低。治疗组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阴性的患者治疗48周时E抗原血清转换率高于初始治疗时PBMC中HBV DNA阳性的患者(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血清及PBMC中HBV 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MC中HBV DNA阴转对预测HBeAg血清转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恩替卡韦 PBMC 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病毒应答对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照华 秦来英 +2 位作者 刘葵花 王磊 王耀宗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55-156,共2页
研究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因素。对119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12、24和48周时对ALT水平、HBVDNA和HBeAg定量进行检测,并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对HBeAg血清转换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ALT≥3×ULN、HBV... 研究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因素。对119例HBeAg阳性慢性乙肝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12、24和48周时对ALT水平、HBVDNA和HBeAg定量进行检测,并在治疗24周和48周时对HBeAg血清转换率进行分析。发现治疗前ALT≥3×ULN、HBVDNA<1.5×104fg/ml、出现早期病毒应答者HBeAg血清转换率较高(P<0.01或<0.05)。治疗前,较高的ALT水平、较低的HBVDNA定量值及出现早期病毒应答是影响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肝疗效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病毒应答 拉米夫定/药效学 慢性乙肝 HBeAg血清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011例 乙肝肝硬化核苷(酸)类似物相关多重耐药突变1例分析
19
作者 杨芳 王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1年第1期87-88,共2页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8岁。1980年查体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功正常,未进一步诊疗和复查。于1986年出现肝功反复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7~106 U/L],间断保肝治疗,效果欠佳。于2004年5月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58岁。1980年查体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肝功正常,未进一步诊疗和复查。于1986年出现肝功反复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7~106 U/L],间断保肝治疗,效果欠佳。于2004年5月B超检查提示:肝硬化、脾大,给予拉米夫定(LAM)100 mg/d抗病毒治疗,此时ALT 69 U/L,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类似物 DNA 肝硬化患者 HBV 乙肝 乙型肝炎 ETV HBeAg 多重耐药 血清转换 替诺福韦酯 肝功能失代偿 YMD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
20
作者 万谟彬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08年第2期8-10,共3页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迅速,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增多,可供临床选择的机会增多,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成为临床面临的新问题。尽管对于所有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初治患者而言,所有已经批准的抗病毒药物都是一线治疗药物,都可以选... 近年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进展迅速,治疗方法和治疗药物增多,可供临床选择的机会增多,抗病毒治疗的药物选择成为临床面临的新问题。尽管对于所有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初治患者而言,所有已经批准的抗病毒药物都是一线治疗药物,都可以选择。但是,对任何一个具体的患者,毕竟应当有一个最佳或优先的选择方案。药物选择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包括患者本身的因素、药物的因素以及对疾病和药物的理解程度、与医生的配合程度、经济承受能力等,这些都是在药物选择中应当加以考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HBeAg ETV ADV 血清转换 核苷(酸)类似物 抗病毒治疗 药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