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离子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预后中的角色
1
作者 田梦 欧阳晶 +4 位作者 常虹 杨锦 刘敏 王玉平 陈兆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7-375,共9页
目的:探究血清氯离子浓度对危重症和临床病情稳定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和消化科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ICU组和消化科... 目的:探究血清氯离子浓度对危重症和临床病情稳定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和消化科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ICU组和消化科组;ICU组终点事件是院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氯化物水平与ICU死亡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血氯水平对ICU死亡率的预测价值。对纳入的消化科患者随访,终点事件是患者全因死亡率,运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探讨血氯水平对于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结果:ICU组中:血清氯离子与ICU院内死亡率明显相关(OR=0.934,95%CI=0.871~0.993,P=0.035),血氯预测ICU院内死亡率AUC值为0.687;消化科组:在Child-Pugh评分<10的亚组中,血清氯离子浓度与患者死亡率明显相关(HR=0.906,95%CI=0.822~0.997,P=0.043),低氯血症与更低的生存率相关。结论:低氯血症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预后 血清离子 血清氯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氯离子水平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30 d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鹏飞 张云静 +2 位作者 马冬 吴云艳 赵永波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30-1339,共10页
背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快速、有效地识别ATAAD患者术后预后指标对其预后分层具有重要意义。血氯离子(Cl^(-))是人体重要的阴离子,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与ATAAD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ATAAD患者... 背景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是一种致命性疾病,快速、有效地识别ATAAD患者术后预后指标对其预后分层具有重要意义。血氯离子(Cl^(-))是人体重要的阴离子,影响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但其与ATAAD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目的探讨ATAAD患者入院血Cl^(-)水平与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并分析ATAAD患者血Cl^(-)水平与血钠离子(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经孙氏手术治疗的ATAAD患者206例,随访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术后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根据入院血Cl^(-)水平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三组:T1组(血Cl^(-)≤102 mmol/L,n=69)、T2组(102 mmol/L<血Cl^(-)≤106 mmol/L,n=70)、T3组(血Cl^(-)>106 mmol/L,n=67),比较不同组间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资料和术后30 d内的预后结局。绘制入院时血Cl^(-)、血Na^(+)水平对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预测价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最佳截断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影响因素。为了分析血Cl^(-)与血Na^(+)的关系,根据血Cl^(-)与血Na^(+)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最佳截断值(107 mmol/L和139 mmol/L)将ATAAD患者分为四组:高血Cl^(-)高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35),高血Cl^(-)低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21),低血Cl^(-)高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41),低血Cl^(-)低血Na^(+)组(血Cl^(-)≤107 mmol/L+血Na^(+)≤139 mmol/L组,n=109),比较各组间的全因死亡率和累积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血Cl^(-)水平,不同血Cl^(-)+血Na^(+)水平组ATAAD患者累积生存率的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血Cl^(-)和血Na^(+)的相关性;按年龄≥50岁(是/否)、性别(男/女)、高血压(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血Na^(+)>139 mmol/L(是/否)水平分组进行亚组分析,并利用相乘交互作用模型评价血Cl^(-)与上述亚组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Cl^(-)水平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AUC为0.695〔95%CI(0.595,0.795),P<0.01〕,约登指数、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331,54.5%、78.6%,最佳截断值为107 mmol/L;血Na^(+)水平预测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AUC为0.648〔95%CI(0.544,0.752),P<0.01〕,约登指数、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282,60.6%、67.6%,最佳截断值为139 mmol/L。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Cl^(-)、高血Na^(+)和术前发生灌注不足是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68,95%CI(1.058,1.289),P=0.002;OR=1.098,95%CI(1.012,1.191),P=0.024;OR=5.837,95%CI(2.395,14.226),P<0.001〕;T3组是T1组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风险的3.785倍〔95%CI(1.121,12.782),P=0.032〕,血Cl^(-)>107 mmol/L是血Cl^(-)≤107 mmol/L ATAAD患者术后30 d内死亡风险的3.367倍〔95%CI(1.469,9.186),P=0.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T3组患者术后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T1组、T2组(χ^(2)=8.711,P=0.003;χ^(2)=9.079,P=0.011);血Cl^(-)>107 mmol/L组患者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血Cl^(-)≤107 mmol/L组(χ^(2)=13.326,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Cl^(-)水平和血Na^(+)水平呈低度正相关(r=0.401,P<0.001);不同血Cl^(-)+血Na^(+)水平组的全因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89,P<0.001);高血Cl^(-)高血Na^(+)组的30 d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余三组(χ^(2)=16.398,P<0.001;χ^(2)=13.719,P<0.001;χ^(2)=9.225,P=0.002)。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Cl^(-)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及饮酒无交互作用(P_(交互)>0.05),ATAAD患者的血Cl^(-)水平与血Na^(+)(Na^(+)>139 mmol/L)水平存在一定交互作用(P_(交互)=0.012)。结论ATAAD患者入院时血Cl^(-)水平和血Na^(+)水平具有相关性,入院时高血Cl^(-)水平是ATAAD患者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主动脉夹层 血清氯离子 血清离子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全因死亡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2/3级腹水患者短期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晴晴 丁洁 +8 位作者 李海雯 董志坚 王艺颖 刘思奇 常国楫 华丽娟 陈华憶 李生浩 杨永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4-1120,共7页
目的 探讨因肝硬化2/3级腹水住院的患者短期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82例因肝硬化2/3级腹水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入院首次临床资料,随访患者入院后90 d内临床转... 目的 探讨因肝硬化2/3级腹水住院的患者短期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期间82例因肝硬化2/3级腹水住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统计学及入院首次临床资料,随访患者入院后90 d内临床转归情况,包括住院时间超过28 d、距入院28 d内非计划再住院、90 d内病死(含28 d内病死),进行相应分组后通过单因素筛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上述不良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最后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判断其影响因素的诊断效能。结果 (1)MELD-Na(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sodium,MELD-Na)评分(OR=1.087,95%CI:1.006~1.175)和r-谷氨酰基转肽酶(gamma glutamyl transferase,GGT)(OR=1.004,95%CI:1.002~1.007)分别是住院时间超过28 d、距入院28 d内非计划再住院和28 d内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同是上述3种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111(95%CI:1.005~1.227)、1.115(95%CI:1.003~1.214)和1.208(95%CI:1.057~1.382)(P <0.05);(2)低水平血清氯(chloride,Cl)离子(OR=0.875,95%CI:0.802~0.954)和低水平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OR=0.821,95%CI:0.690~0.976)是90 d内病死的危险因素(P <0.05);(3)BUN联合GGT预测28 d内病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91;血清氯离子联合总CO_(2)预测90 d内病死的曲线下面积为0.821。结论 BUN联合GGT对28 d内病死、血清氯离子联合总CO_(2)对90 d内病死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 尿素氮 血清氯离子 总二氧化碳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