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复合参数在诊断炎症性肠病合并缺铁性贫血中的临床价值 |
徐帆
胡乃中
梅俏
|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
2018 |
13
|
|
2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及其复合参数在缺铁性贫血及慢性病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
吴鹏
王学文
庄昱洲
刘海宁
史平
|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
2003 |
8
|
|
3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慢性肾衰伴缺铁性贫血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 |
赵心宇
王玉芝
孟秀香
贾莉
李秋娟
柴英
|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4
|
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在急性溶血性贫血诊断中的意义 |
刘冯
莫东华
刘智屏
文飞球
|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5
|
不同临界点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 |
王捷荣
熊英
邹典定
|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6
|
黎族地中海贫血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转铁蛋白受体水平的研究 |
姚红霞
陈志斌
丁毅鹏
|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
2002 |
3
|
|
7
|
改善维生素A状况对血清转铁蛋白受体及其铁参数的影响 |
李荣
赵正言
|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1 |
3
|
|
8
|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
窦慧宏
龙桂芳
|
《广西科学》
CAS
|
2006 |
2
|
|
9
|
血清转铁蛋白受体检测在诊断妊娠缺铁性贫血中的应用 |
武婕
江悦华
张宏斌
李春平
|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0 |
|
10
|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血透患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的影响及肾性贫血的改善效果 |
池向耿
张文彬
蔡琪
陈艳转
丁德良
|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
2020 |
8
|
|
11
|
高效表达人源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抗原及多克隆抗体制备和应用 |
卢振华
吴振兴
袁新松
王剑
吴坚平
|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2
|
甲状腺疾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
王德全
王秀问
任建民
王洁贞
李玉芳
王宜民
韩效才
|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5 |
3
|
|
13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清可溶性Fas和可溶性Fas配体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的临床价值 |
葛长江
胡申江
郑霞
武垚森
陈治奎
|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4
|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的意义 |
林德馨
高永琳
黄伟明
何艳
叶庆林
|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15
|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可溶性尿激酶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
孙继兴
杨雅静
周秀艳
宋扬
|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6
|
不同肌糖原含量对运动诱导的骨骼肌IL-6基因表达、血清IL-6及可溶性IL-6受体的影响 |
唐晖
谢敏豪
周亮
姚绩伟
宋刚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7
|
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受体(sIL-6R_(80)KD)含量测定 |
王江方
刘蓓玲
郑列琳
钱黎
张学光
|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
1995 |
1
|
|
18
|
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复发的关系 |
柳金
吴登蜀
张伸
阎晨华
周宇
张永顶
齐振华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19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可溶性Fas配体和可溶性Fas受体水平 |
李刚
魏良明
邓翠华
陈运贞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
2003 |
0 |
|
20
|
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IL-2受体水平与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关系的研究 |
傅完珍
王韬
陈子庆
丁小健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