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检查点分子VIST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汤子君 郑涵雪 +2 位作者 熊皓 张连生 李莉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2-678,共7页
针对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因子(VISTA)是B7家族的新兴免疫检查点,作为一种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具有受体和配体的双重功能,主... 针对免疫检查点如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的研究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因子(VISTA)是B7家族的新兴免疫检查点,作为一种抑制性免疫检查点分子,具有受体和配体的双重功能,主要表达于肿瘤细胞、髓系细胞及T淋巴细胞等,参与调节自身免疫、炎症反应及肿瘤免疫。VISTA与PD-1等免疫检查点之间的非冗余作用可能提供新的治疗策略并成为克服免疫治疗耐药的新靶点。本文对VIST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VISTA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活化V结构域Ig抑制因子 免疫检查点 血液系统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耗竭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夏鑫 徐子真 李军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611,共6页
T细胞耗竭在恶性肿瘤中起免疫抑制作用。持续的肿瘤抗原刺激、肿瘤微环境中抑制性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存在、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表达的上调、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变化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产物都可能导致T细胞耗竭。逆转肿瘤患者体... T细胞耗竭在恶性肿瘤中起免疫抑制作用。持续的肿瘤抗原刺激、肿瘤微环境中抑制性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存在、T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表达的上调、T细胞相关转录因子的变化以及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产物都可能导致T细胞耗竭。逆转肿瘤患者体内的耗竭性T细胞是颇具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本文将对血液系统肿瘤中T细胞耗竭状态、发生机制、逆转方法以及临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耗竭 血液系统肿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磁共振成像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诊疗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樊宇 刘远康 +2 位作者 江翠萍 夏宇轩 徐向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8-234,共7页
血液系统肿瘤作为多病灶的全身性肿瘤,早期病灶筛查和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全身磁共振成像(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作为一种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的全身成像技术,对血液系统肿瘤早期病变,包括微小... 血液系统肿瘤作为多病灶的全身性肿瘤,早期病灶筛查和诊断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全身磁共振成像(whole-bod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WB-MRI)作为一种无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的全身成像技术,对血液系统肿瘤早期病变,包括微小病灶和转移病灶的检测具有优势,已逐步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的早期筛查、诊断分期、治疗反应评估及复发预测等方面。本文就WB-MRI在血液系统肿瘤,包括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淋巴瘤和白血病中的诊疗及预后进展予以综述,并分析这三种血液系统肿瘤在WB-MRI上的异同点,探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WB-MRI的应用,旨在为临床诊治血液系统肿瘤和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磁共振成像 血液系统肿瘤 多发性骨髓瘤 淋巴瘤 白血病 诊断 治疗反应 预后评估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衰弱评估工具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金影 解文君 +10 位作者 刘亚婷 张倩倩 沙增荟 李冰 王雯 李秋环 胡亭钰 龙正美 赵江丽 单月华 王岚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40-1444,共5页
目的:比较老年筛查工具-8问卷(Geriatric 8,G-8)与Fried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 FP)对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发生衰弱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12月国内6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病房收治的331例老年血液肿瘤病... 目的:比较老年筛查工具-8问卷(Geriatric 8,G-8)与Fried衰弱表型(Frailty Phenotype, FP)对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发生衰弱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12月国内6所三级甲等医院血液病房收治的331例老年血液肿瘤病人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G-8问卷、FP量表进行调查,以FP量表评估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G-8问卷对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中发生衰弱的预测作用和最佳界值。结果:G-8问卷、FP量表评估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衰弱患病率分别为84.3%(279/331)和51.7%(171/33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8问卷得分≤14分与≤12分预测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发生衰弱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590和0.728,均P<0.01。结论:G-8问卷对老年血液系统肿瘤病人衰弱筛查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与FP量表相比,G-8问卷可以节省时间和医疗资源,快速筛查老年血液肿瘤病人的衰弱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老年人 衰弱 评估工具 调查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化疗期核心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郭秀芳 孟利敏 +5 位作者 李婷 曾小青 魏清风 刘怡 王菲菲 林栋美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5-30,共6页
目的构建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化疗期的症状网络,识别其核心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40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和简版生活质量量表(SF-12)进行调查。使用R软件构建症状网络,分... 目的构建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化疗期的症状网络,识别其核心症状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便利选取400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和简版生活质量量表(SF-12)进行调查。使用R软件构建症状网络,分析中心性指标并确定核心症状;使用单因素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探讨核心症状对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核心症状是苦恼,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口干和睡眠不安,最严重的症状是疲劳、睡眠不安、食欲下降和苦恼。在症状网络中,强度最大为苦恼(rs=1.2357);紧密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最高为疲劳(rc=0.0087,rb=30.0000)。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一般资料变量后,苦恼和疲劳可解释生理领域总分31.5%的变异,以及心理领域总分31.5%的变异。结论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化疗期的核心症状为苦恼;疲劳处于症状网络的中心位置,与其他症状的接近度高;可将苦恼和疲劳作为靶点制定干预措施,提高成人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症状管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网络分析 核心症状 生活质量 症状管理 苦恼 疲乏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华胜 时靖 +3 位作者 刘海波 马甜甜 李曦冉 张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3-990,共8页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50例临床资料(共计完成细胞治疗... 目的:探讨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研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期间接受细胞免疫治疗的血液系统肿瘤患者50例临床资料(共计完成细胞治疗115例次)。根据选择的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双细胞治疗组(DC-CIK治疗)和多细胞治疗组(DC-CIK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根据治疗疗程分为单疗程组(完成次数<3次)和多疗程组(完成次数≥3次)。分析比较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指标、KPS评分变化及总生存期。结果:按2种方法分组,2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包括入组数量、性别、年龄、各T淋巴细胞亚群、血常规指标、KPS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2组具有可比性。按治疗方案分组,双细胞组治疗后CD4^+/CD8^+比值较治疗前降低,血常规指标中Hb、Plt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前后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细胞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双细胞组患者3年生存率61. 3%,总生存期32. 4个月,多细胞组3年生存率69. 8%,总生存期39. 6个月,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按治疗疗程分组,单疗程组患者治疗后CD3^+比例较治疗前升高,血Hb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多疗程组患者治疗后CD3^+CD4^+比例较前下降,血Plt较前下降,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患者活存情况对比显示,单疗程组3年生存率52%,总生存期28. 7个月;多疗程组3年生存率76. 4%,总生存期40. 9个月,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体DC-CIK细胞联合其它免疫细胞治疗血液系统肿瘤可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杀伤肿瘤的作用,且多疗程的细胞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IK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治疗疗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院内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冯文莉 奚志琴 +1 位作者 杨静 张荣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84-38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的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1-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70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8.5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院内真菌感染的现状,分析其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006年1-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70例血液系统肿瘤合并院内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真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真菌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88.57%),胃肠道次之(7.14%);感染菌株以白假丝酵母菌占首位(56.96%),其次为克柔假丝酵母菌(12.66%)、光滑假丝酵母菌(11.39%)。结论本组患者院内真菌感染与原发基础疾病、反复化疗、粒细胞减少、老龄化、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真菌感染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时辰化疗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5
8
作者 程秋泓 徐剑红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3期37-38,共2页
目的根据时辰化疗的特点,为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保证充足有效睡眠,提高生存质量和疗效。方法将82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于9:00化疗;观察组采用时辰... 目的根据时辰化疗的特点,为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保证充足有效睡眠,提高生存质量和疗效。方法将82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于9:00化疗;观察组采用时辰化疗,于21:00进行化疗,并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情况、近期疗效及夜间睡眠质量。结果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及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睡眠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时辰化疗患者给予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胃肠道毒副反应,增强疗效,不影响患者正常的睡眠,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辰化疗 血液系统肿瘤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微卫星寻找和定位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丢失的基因
9
作者 朱平 王黎明 +3 位作者 符粤文 刘迎 薛海鹏 虞积仁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298-301,共4页
目的:许多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与患者染色体易位和基因丢失有关,基因丢失的部位往往存在抑癌基因。用微卫星确定是否发生基因丢失及基因丢失的位置。方法:用PCR扩增不同染色体上常见白血病易位断裂点区域附近的19个微卫星,变性... 目的:许多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与患者染色体易位和基因丢失有关,基因丢失的部位往往存在抑癌基因。用微卫星确定是否发生基因丢失及基因丢失的位置。方法:用PCR扩增不同染色体上常见白血病易位断裂点区域附近的19个微卫星,变性胶凝胶电泳,以及用11号染色体上的白血病相关MLL基因探针做Southernblot杂交等方法,检测49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基因的杂合性丢失(losofheterozygosity,LOH)及丢失部位。结果:发现18例(18/49)血液系统肿瘤患者1~7个微卫星位点上存在LOH;以11号染色体微卫星D11S1301的丢失最常见;3例(3/1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在D11S1301位点有LOH,其附近有抑癌基因WT1和RBTN2。3(3/13)例AML在D11S1314有LOH,附近有BCL1基因。DNA杂交检测发现仅3例AML有MLL基因重排,其附近LOH不多见。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LOH发生率较高,白血病患者染色体11短臂p13区是抑癌基因丢失较常见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基因缺失 微卫星 定位 抑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和血液系统肿瘤的基因调控
10
作者 庄立琨 童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27-1030,共4页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5 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通过与由靶基因转录而成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miRN... 微小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20~25 nt的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通过与由靶基因转录而成的mRNA序列互补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调节基因的表达。miRNA参与生命过程中一系列重要进程,包括胚胎早期发育、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等。miRNA表达水平的异常往往与人类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具有类似于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NA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该文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血液系统肿瘤 基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中的人类错配修复系统
11
作者 吴裕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75-79,共5页
人类错配修复 (mismatchrepair ,MMR)系统由MutH ,MutL和MutS三大家族的蛋白组成。它们修正核苷酸摄取错误、增强DNA复制忠实性、降低基因的自发突变率、维持着微卫星位点乃至整个基因组的稳定。MMR系统功能低下就有可能导致癌变发生 。
关键词 人类错配修复系统 血液系统肿瘤 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东琴 张玉梅 +2 位作者 吴凌云 吴东 常春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60-1364,共5页
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除传统放化疗外,免疫治疗已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却受到CD8^(+)T细胞衰竭的限制,而CD8^(+)T细胞衰竭主要与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激活相关,如T细胞免疫球蛋... 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除传统放化疗外,免疫治疗已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却受到CD8^(+)T细胞衰竭的限制,而CD8^(+)T细胞衰竭主要与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激活相关,如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域3(Tim3)、程序性死亡-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其中,Tim3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Tim3与它的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结合,产生了很强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在许多肿瘤中,Tim3被认为与CD8^(+)T细胞衰竭有关。本文拟对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m3 GALECTIN-9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血液系统肿瘤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镇痛效果分析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磊 赵鹏鹏 管国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91-994,共4页
目的: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12例住院治疗需进行腰椎穿刺的白血病和淋巴瘤患儿,结合患儿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利多卡因乳膏(乳膏)组和利多卡因注射液(对照)组,各156例。术前在观察... 目的: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白血病和淋巴瘤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312例住院治疗需进行腰椎穿刺的白血病和淋巴瘤患儿,结合患儿及家属意愿将其分为利多卡因乳膏(乳膏)组和利多卡因注射液(对照)组,各156例。术前在观察组患儿腰椎穿刺点周围均匀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然后用无菌透明敷贴覆盖1 h,将贴膜和乳膏清理干净,消毒后行腰椎穿刺。对照组患儿采用2%利多卡因注射液进行局部麻醉后行腰椎穿刺。患儿疼痛程度的判定参照FLACC和Wong-baker评分表,观察穿刺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同时计算穿刺成功率,并调查穿刺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家属满意度。结果:相较于乳膏组,观察组患儿的疼痛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 <0.05),家属满意度明显升高(P <0.05);对照组患儿穿刺前后的生理指标发生了明显改变(P <0.05),而乳膏组穿刺前后的生理指标无明显变化(P> 0.05);两种麻醉方式的穿刺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肿瘤患儿腰椎穿刺时具有显著的镇痛效果,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镇痛效果 腰椎穿刺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库测序在淋巴血液系统肿瘤诊断及疗效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慧 宋玉琴 朱军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12期6-9,共4页
免疫组库是指在任何指定的时间,个体循环系统中所有功能多样性的T细胞和B细胞的总和,其具体特征反映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各种抗原和预防疾病发生的能力。近年来,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再次推动了研究者对免疫组库的... 免疫组库是指在任何指定的时间,个体循环系统中所有功能多样性的T细胞和B细胞的总和,其具体特征反映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各种抗原和预防疾病发生的能力。近年来,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再次推动了研究者对免疫组库的深入研究。通过对免疫组库测序可以早期发现急性白血病缓解后的微小残留病灶,发现疾病特异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重排;在新药的临床试验中,通过对免疫组库高通量测序可以发现预测药物疗效的免疫组库变化,如免疫组库多样性的增减、特异克隆型的出现或消失等;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机体免疫重建过程中,临床医生也可以通过监测免疫组库而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情况。本文就免疫组库测序在淋巴血液系统肿瘤的诊断及疗效预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组库 高通量测序 T细胞受体 B细胞受体 T细胞受体多样性 克隆型 淋巴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免疫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时靖 马甜甜 刘华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35-1239,共5页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 近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方法在手术、放疗和化疗这些传统治疗基础上有了更多的进展,主要集中于细胞免疫治疗的方面,其中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的免疫治疗对肿瘤患者的疗效肯定,在临床上表现出很好的抗肿瘤特性及重建与增强肿瘤患者的免疫系统的能力,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以化疗为主、恶性度相对较高的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方面,DC-CIK细胞免疫治疗效果究竟如何呢?本综述检索2012至2018年的中英文文献并进一步聚焦于18篇关于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型文献,深入系统分析DC-CIK细胞免疫治疗的特点和应用,发现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应用价值,如果进一步规范流程、统一方案,其疗效会更加明显。为此,本文就DC和CIK细胞生物学特征、DC-CIK细胞免疫治疗在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突破性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生及防治策略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慧 冯四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62-366,共5页
由于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y,HM)患者的治疗,使得这些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IFI通常起病隐匿、进展迅速、... 由于放/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抑制剂等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y,HM)患者的治疗,使得这些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呈上升趋势。IFI通常起病隐匿、进展迅速、诊断困难,是威胁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泊沙康唑属于第二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抗菌谱较广,被广泛用于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的预防,极大地减少了患者IFD的发生。由于多种因素可影响泊沙康唑口服悬液的吸收、分布、和代谢和清除,导致泊沙康唑血药浓度不能达到预防目标浓度,故仍常有患者发生真菌突破感染。如何预防和治疗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突破性真菌感染,目前国内外尚缺乏统一共识,本文拟对泊沙康唑口服悬液预防后真菌突破的发生及防治策略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侵袭性真菌感染 泊沙康唑 药物浓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芳 潘云 李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4-1189,共6页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调控基因表达,其在疾病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 组蛋白修饰作为表观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组蛋白修饰酶催化,可以改变染色质的状态,调控基因表达,其在疾病尤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共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组蛋白修饰的异常,例如,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的过表达与功能获得性突变、MLL2失活突变、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CREBBP和EP300的失活突变等都与肿瘤的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组蛋白修饰酶的药物比如HDAC抑制剂和EZH2抑制剂等有的已经在临床应用,有的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为血液系统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组蛋白修饰在常见血液系统肿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中的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遗传 组蛋白修饰 血液系统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肿瘤中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的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亮 孔春芳 金成豪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3-118,共6页
化疗是目前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主要基石。然而,足疗程、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常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其中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可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延误后续治疗,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可通过... 化疗是目前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主要基石。然而,足疗程、大剂量的化疗药物常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其中血小板减少较为常见,可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延误后续治疗,增加治疗费用,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抗肿瘤药物可通过细胞衰老、细胞凋亡、细胞自噬和铁死亡等途径介导血小板减少。因此,本文就近年来血液系统肿瘤化疗相关血小板减少(chemotherapy-induced thrombocytopenia,CIT)的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化疗 血小板减少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对血液系统肿瘤治疗与预后的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东维 吴凌 +1 位作者 夏冰 张翼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13-417,共5页
肿瘤免疫反应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在血液系统肿瘤形成时即自发产生。然而,在临床明确诊断肿瘤之前,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因子的存在已经引发多种免疫抑制途径,这些途径相互协同并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最终使血液系统肿... 肿瘤免疫反应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在血液系统肿瘤形成时即自发产生。然而,在临床明确诊断肿瘤之前,活化的免疫细胞和效应细胞因子的存在已经引发多种免疫抑制途径,这些途径相互协同并导致肿瘤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障碍,最终使血液系统肿瘤处于耐受状态。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为上述免疫抑制途径的重要成员之一,IDO通过代谢色氨酸,引起反馈性调节,从而限制炎症反应和引起T细胞获得性耐受,最终抑制肿瘤免疫反应。IDO免疫抑制的作用使得IDO抑制剂成为治疗多种肿瘤的重要免疫治疗方法,特别是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作用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IDO及其抑制剂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治疗作用和预后意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O 免疫抑制 血液系统肿瘤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调控铁死亡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魏雨欣 韩炯萍 +1 位作者 杨益凡 封蔚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815,共7页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类始于造血组织或免疫系统的肿瘤。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通过铁代谢、氧化防御和脂质过氧化等多种作用机制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与铁死亡关系密切,中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积极作...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是一类始于造血组织或免疫系统的肿瘤。铁死亡是一种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通过铁代谢、氧化防御和脂质过氧化等多种作用机制发挥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与铁死亡关系密切,中药在其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综述铁死亡的作用机制,中药活性成分及中药单体通过铁死亡途径干预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中药靶向铁死亡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死亡 血液系统肿瘤 中药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