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V感染的血液学改变 被引量:4
1
作者 姚慧臣 《临床荟萃》 CAS 1999年第12期569-571,共3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感染后可以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改变。血液系统的改变可能是HIV感染直接引起的,也可能由于继发的感染或治疗药物引起。HIV感染还可以引起骨髓增殖紊乱或淋巴瘤。下面就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可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HIV感染后可以引起全身多系统的改变。血液系统的改变可能是HIV感染直接引起的,也可能由于继发的感染或治疗药物引起。HIV感染还可以引起骨髓增殖紊乱或淋巴瘤。下面就HIV感染引起的血液学改变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毒感染 血液学改变 艾滋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液学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例
2
作者 郭茜 谢勇 周红华 《中国小儿血液》 2005年第1期32-33,共2页
患儿女,2岁7个月,汉族.因发热15小时,皮疹4小时入院.患儿于2004年5月26日19:00pm开始发热,T39℃,自服"小儿速效感冒片"、"泰诺林",于27日凌晨0:00am在我院急诊儿科肌注"安痛定"、"鲁米那钠"后... 患儿女,2岁7个月,汉族.因发热15小时,皮疹4小时入院.患儿于2004年5月26日19:00pm开始发热,T39℃,自服"小儿速效感冒片"、"泰诺林",于27日凌晨0:00am在我院急诊儿科肌注"安痛定"、"鲁米那钠"后体温下降,7:00am患儿胸腹部出现紫红色瘀点、瘀斑,很快融合成片,病程中呕吐一次,非喷射状,吐物为胃内容物,无意识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学改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患儿 发热 暴发性 瘀斑 急诊儿科 融合 无意识 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早幼粒白血病治疗初期血液学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薛惠良 陈静 +5 位作者 叶启东 周敏 董璐 潘慈 汤静燕 顾龙君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分析维甲酸治疗儿童早幼粒白血病初期血液学变化及意义。方法用维甲酸+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治疗32例儿童早幼粒白血病,观察治疗初期白细胞、血小板、诱导分化细胞的改变,同时观察DIC在疾病过程中的发生和转归。结果①维甲酸治疗... 目的分析维甲酸治疗儿童早幼粒白血病初期血液学变化及意义。方法用维甲酸+三氧化二砷(As2O3)+化疗治疗32例儿童早幼粒白血病,观察治疗初期白细胞、血小板、诱导分化细胞的改变,同时观察DIC在疾病过程中的发生和转归。结果①维甲酸治疗APL过程中,白细胞升高是一个常见症状,也会发生高细胞综合征,需积极处理;②维甲酸诱导过程中,外周血、骨髓中诱导分化细胞的出现对诊断、疗效评价有着重要作用;③血小板的回升在维甲酸治疗过程中,常提示疾病的缓解;④维甲酸治疗APL,减少了DIC的发生,改善了APL的出血程度,大大提高了APL的缓解率。结论维甲酸治疗APL初期,血液学的改变评估对于本病确诊及疗效评判有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早幼粒白血病 维甲酸 砷剂 血液学早期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血液病为首诊的艾滋病患者6例的观察与护理
4
作者 王红艳 宋美娟 王蓓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5期71-71,97,共2页
关键词 艾滋病患者 血液 观察与护理 首诊 血液学改变 淋巴结肿大 2003年 1997年 疾病进展 护理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5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石凤英 丁学勤 +2 位作者 刘辉 黄立新 闫宗荣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80-182,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改变。结果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肝肿大59.4%、皮疹15.8%;肝功能方面以...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改变。结果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肝肿大59.4%、皮疹15.8%;肝功能方面以酶学改变为主,LDH升高81.3%。93.3%有血液学改变,其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者占90.9%,31.5%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粒细胞减少占7.5%,贫血占31.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6%,再生障碍性贫血0.6%。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的改变多种多样,临床应给予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特点 血液学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洪毅 王伟 +3 位作者 崔中光 刘竹珍 陈兵 杨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6期21-22,共2页
关键词 低增生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学改变 周围血象变化 骨髓细胞学变化 诊断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军 《华夏医学》 2005年第3期339-340,共2页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8例)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脐周交替注射1次/12h,共7d,纳洛酮4mg/d,分2次静脉滴注,共14d。对照组(33例)应用蝮蛇抗栓酶0.75U...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8例)用低分子肝素钙0.4ml,脐周交替注射1次/12h,共7d,纳洛酮4mg/d,分2次静脉滴注,共14d。对照组(33例)应用蝮蛇抗栓酶0.75U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1次/d,共14d,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液学改变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比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分别为P<0.01、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3.7%、72.9%;对照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84.9%、51.6%,2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2组均未发现脑出血。结论:低分子肝素钙、纳洛酮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蝮蛇抗栓酶,且安全,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应用治疗 纳洛酮 临床观察 凝血酶原时间 急性脑梗死患者 蝮蛇抗栓酶 纤维蛋白原 静脉滴注 总有效率 血液学改变 血液流变学 治疗组 对照组 生理盐水 临床疗效 治疗前后 显效率 血小板 治疗后 脑出血 未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血病
8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000年第3期39-39,共1页
0008231 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改善血液学改变1例[日,英摘]/龟田奈绪子//Biotherapy.-1998,12(12).-1607~1610 冀医情0008232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幼红细胞痨使用环孢霉素 MEPC 的临床经验[日,英摘]/沟口秀昭//Biothe... 0008231 老年人再生障碍性贫血给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改善血液学改变1例[日,英摘]/龟田奈绪子//Biotherapy.-1998,12(12).-1607~1610 冀医情0008232 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幼红细胞痨使用环孢霉素 MEPC 的临床经验[日,英摘]/沟口秀昭//Biotherapy.-1998,12(11).-1459~1472 冀医情0008233 缺铁性贫血引起异食癖的拔毛癖1例[日]/小树宪司//心身医学.-1998,38(8).-625~6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老年人 缺铁性贫血 血液学改变 临床经验 幼红细胞 异食癖 心身医学 拔毛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