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前后的血液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2
1
作者 薛爽 魏坤 +4 位作者 杨丽红 朱秀静 姚雪燕 刘玮 王丽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1期803-807,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转归。方法2002年9月至2006年4月发病3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符合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NINDS)溶栓入选标准,用rt-PA0.9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mg)溶栓治疗。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于患者溶栓前、溶栓中、溶栓后24h、3d、2周和1个月分别监测其病变血管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进行了脑血液动力学监测。男15例、女3例,平均年龄(65±9)岁。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r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16分,平均(11.4±2.8)分。溶栓前TCD检查TIBI0级1例,1级3例,2级8例,3级3例,4级2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5级1例(腔隙性脑梗死)。从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2~3h,平均(2.80±0.20)h。闭塞动脉在溶栓过程中再通2例,溶栓后1h内再通1例,24h内再通4例,溶栓再通4h后再闭塞1例,其余无变化。溶栓前与溶栓后24h、3d、2周、1个月的NIHSS评分及TIBI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NIHSS评分与TIBI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结论溶栓前后脑血液动力学改变与神经功能变化明显相关,脑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深入了解卒中的发病机制和溶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栓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超声检查 多谱勒 经颅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18
2
作者 许寅宏 邱少东 徐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98-600,共3页
目的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 目的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各部位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经头颅CT和(或)MRI检查确诊的58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同时检测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脑梗死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最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内动脉舒张末期流速及最大剪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阻力指数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最大剪切率与颈总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分叉部IMT呈负相关,颈内动脉最大剪切率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结论颈动脉IMT、斑块的部位和性质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脑梗塞 血液动力学现象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流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碳汽化吸入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猪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晓光 张健鹏 +3 位作者 赵晓巍 刘又宁 杨海波 于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6-74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PFC)汽化吸入对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SDOS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猪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猪复制ARDS模型,确定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 目的探讨全氟化碳(PFC)汽化吸入对十六烷磺基丁二酸钠(SDOSS)诱导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猪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猪复制ARDS模型,确定模型复制成功后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机械通气(CMV)的同时给予PFC汽化吸入治疗2h,治疗结束继续给予CMV6h;对照组给予CMV治疗8h。观察两组实验动物均在气管插管即刻(基础值)、造模成功即刻、PFC吸入结束即刻及PFC吸入结束后2、4、6h的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以及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结果造模成功即刻,实验组的PaO2/FiO2由基础值的365.9±24.9降至134.1±33.6,对照组由367.5±39.8降至112.1±16.7(P<0.05);PFC吸入结束即刻,实验组升至239.9±76.8,对照组为137.3±26.8,两组差异显著(P<0.01);PFC吸入结束后6h,实验组升至279.8±65.2,对照组为145.1±47.0,两组差异显著(P<0.01)。治疗及观察期间,对照组的心率进行性增加,平均动脉压在PFC吸入结束后2~6h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心率在PFC吸入结束后6h时点才有显著降低(P<0.05),其平均动脉压在PFC吸入结束即刻及其后各时点均有所增加(P<0.05)。两组的pH值及PaCO2在整个实验期间无显著变化。结论PFC汽化吸入能明显改善SDOSS所致ARDS猪的氧合,并稳定血流动力学,且这种改善及稳定作用在治疗结束后仍能持续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化全氟化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成人 血气分析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隗冬梅 何文 +3 位作者 张红霞 杨松 杜丽娟 黄文燕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6期459-462,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项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分叉处IMT,研究其与颈内动脉直径(diameter,D)、收缩期峰值流速(the peak ... 目的探讨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项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MT)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100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分叉处IMT,研究其与颈内动脉直径(diameter,D)、收缩期峰值流速(the peak syst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velocity,EDV)、阻力指数(the resisitive index,RI)、血管搏动指数(the pulsatility index,PI)的关系,并以IMT正常、增厚、斑块形成来分组,比较各组间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结果颈内动脉双侧的IMT与RI和PI呈弱正相关性[左侧IMT(IMTL)与RI的相关系数(r)=0.269,P=0.007;右侧IMT(IMTR)与R1的r=0.211,P=0.035;IMTL与PI的r=0.267,P=0.006;IMTR与PI的r=0.205,P=0.040],与D值、PSV、ED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T斑块形成组与正常组比较,RR1、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RI(RIL):(1.17±0.28)v8(1.03±0.30),P=0.036;右侧RI(RIR):(1.16±0.33)vs(1.05±0.17),P=0.041;左侧PI(PIL):(0.64±0.08)vs(0.59±0.12),P=0.040;右侧PI(PIR):(0.63±0.10)vs(0.61±0.06),P=0.048]。结论对于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IMT与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部分参数RI、PI有关;通过监测IMT可以提示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的改变,尤其是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 内中膜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张雪峰 张成 +6 位作者 高广荣 蒋会勇 吕晨光 张宝磊 谢名双 张智丽 余筣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环境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巴马香猪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室温(22℃)休克组、低温(-10℃)休克组和保温休克组(室温下观察,并维持肺动脉温度为38.5~39.5℃),每组8只。休克组动物放血... 目的探讨环境低温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流动力学及氧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巴马香猪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室温(22℃)休克组、低温(-10℃)休克组和保温休克组(室温下观察,并维持肺动脉温度为38.5~39.5℃),每组8只。休克组动物放血(40%血容量)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记录建模前(0min)至建模后4h内不同时间点实验猪的核心体温(肺动脉温度、直肠温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肺动脉压(PAP)、肺动脉楔压(PAW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血红蛋白(Hb)、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计算氧摄取率(O2ER)、氧供指数(DO2I)和氧耗指数(VO2I)。结果保温休克组实验期间共有4只动物死亡,其余3组动物均存活(P<0.05)。与保温休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室温休克组、低温休克组核心体温明显下降(P<0.05),从休克后120min开始低温休克组核心体温下降更明显,与室温休克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休克组和低温休克组在血流动力学、氧动力学及预后方面未表现出明显差异;保温休克组的心率及氧耗指数明显高于低温休克组和室温休克组(P<0.05),其余指标与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温环境下失血性休克猪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指标并未出现恶化趋势,麻醉引起的诱导性低温可能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出血性 温度 血液动力学现象 血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降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叶艺 赵宝珍 汤敬东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4-105,109,共3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胸降主动脉血流,探讨胸降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在StanfordB型动脉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组(87例)和高血压组(20例),多点测量主动脉弓降段多普勒血流频谱。结果:两组胸降主... 目的: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正常人和高血压患者胸降主动脉血流,探讨胸降主动脉血流动力学在StanfordB型动脉瘤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正常组(87例)和高血压组(20例),多点测量主动脉弓降段多普勒血流频谱。结果:两组胸降主动脉段均发现高速血流区域;组间高峰值距离、两组不同部位流速均有显著性差异且从内侧壁到外侧壁速率递减。结论:人体胸降主动脉内存在高速血流区可能与动脉瘤发生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血液动力学现象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社区50岁以上人群卒中危险因素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玮 刘运海 +3 位作者 杨期东 周琳 刘元 曾凤 《中国卒中杂志》 2010年第5期369-373,共5页
目的研究长沙市社区50岁以上城市居民卒中危险因素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的关系。方法 2008年在长沙市进行50岁以上社区居民的随机抽样,进行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基线调查,同时进行脑... 目的研究长沙市社区50岁以上城市居民卒中危险因素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的关系。方法 2008年在长沙市进行50岁以上社区居民的随机抽样,进行卒中常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吸烟、饮酒)的基线调查,同时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cerebralvascular hemodynamicsindex,CVHI)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综合积分。根据有无卒中危险因素将队列人群分为对照组、单一危险因素和多个危险因素组。研究卒中危险因素与CVHI积分的关系。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和多个危险因素组的CVHI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高血压组和多个危险因素组中高危人群(CVHI积分50~75分)和极高危人群(CVHI积分≤50分)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随着危险因素暴露的增加,CVHI积分呈下降趋势,高危人群和极高危人群所占比例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血压病史和多个危险因素的聚集会明显降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因素 卒中 血液动力学现象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髂总动脉狭窄对腹主动脉下段及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孟庆欣 杨斌 +1 位作者 傅宁华 丁威威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31-434,共4页
目的:探讨髂总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引起腹主动脉下段及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方法:幼年家猪6只,利用血管夹夹闭髂总动脉侧壁依次造成1/4、1/2、3/4管腔狭窄,记录对应腹主动脉下段及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流速曲线... 目的:探讨髂总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引起腹主动脉下段及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方法:幼年家猪6只,利用血管夹夹闭髂总动脉侧壁依次造成1/4、1/2、3/4管腔狭窄,记录对应腹主动脉下段及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流速曲线,测算PSV、MDV。分析所有实验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观察血流参数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并比较髂总动脉不同程度狭窄引起腹主动脉下段及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差异。结果:PSV与狭窄程度呈线性负相关,MDV随狭窄程度的增加呈负性增加,髂总动脉狭窄上游血流动力学改变较腹主动脉下段显著。狭窄达到一定程度后,同侧髂总动脉狭窄上游出现针尖状反向血流流速曲线,并随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结论:狭窄上游不同部位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不同,离狭窄越近处变化越显著,针尖状反向血流流速曲线的出现说明靠近狭窄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动力学现象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淑彬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估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一项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高血压组(n=16)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n=16),选择14例正常...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估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一项有效的方法。方法选择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高血压组(n=16)及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n=16),选择14例正常人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计算各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弹性指数(Ep)、僵硬指数(β)、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阻力指数(RI)。结果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较高,正常对照组未发现斑块。糖尿病各组颈动脉IMT增厚,僵硬参数Ep、β升高,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各组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结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增厚,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高。因此应用高频超声有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 结构 功能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探头探查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血流形态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咏梅 嵇雪芹 +1 位作者 吴锦凌 贾兵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3-435,共3页
目的:高频探头探查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随访治疗效果。方法:测量肿大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纵横比例(L/S),对纵径在6mm及其以上的淋巴结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根据血流形态分4级:0级... 目的:高频探头探查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随访治疗效果。方法:测量肿大淋巴结的大小,数目,纵横比例(L/S),对纵径在6mm及其以上的淋巴结用彩色多普勒(CDFI)观察淋巴结内血流分布情况,根据血流形态分4级:0级:淋巴结内无血流信号;Ⅰ级:淋巴结内可见点状或短棒状血流;Ⅱ级:淋巴结内1~2个短棒状或条状血流;Ⅲ级:淋巴结内多条或环状血流。测淋巴结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结果:肿大淋巴结多位于右下腹,串珠状圆形、类圆形低回声区,边界清,内部回声均匀,很少融合,肿大数目均大于2枚以上。血流形态:0级血流2例,Ⅰ级血流41例,Ⅱ级血流39例,Ⅲ级血流14例,以静脉频谱为主,动脉频谱的连续性差,收缩期Vmax 15.1~22.9cm/s,RI 0.51~0.67。结论:高频探头探查儿童肠系膜淋巴结炎,不仅可以提供淋巴结的大小、数目、形态、L/S,还可以观察血流形态分布情况及动力学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能准确地判断治疗的效果,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炎 肠系膜 血液动力学现象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在脑膜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付学明 肖航 熊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214-215,共2页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的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26例,ASA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组。每组13例,A组不进行控制性降压,B组在颅骨打开... 目的:观察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的效果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出血情况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脑膜瘤切除术患者26例,ASAⅡ~Ⅳ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乌拉地尔控制性降压组。每组13例,A组不进行控制性降压,B组在颅骨打开至肿瘤切除期间控制性降压。降压方法用输液泵静脉输注乌拉地尔,控制MAP在基础值的60%左右。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平均每小时尿量,记录降压前即刻(T0)、降压30min(T1)、降压60min(T2)、降压120min(T3)、停降压时(T4)、停降压后30min(T5)各时间点的HR、MAP。同时测定动脉血pHa、PaCO2、PaO2、ABL。结果:B组术中T1、T2、T3、T4时的MAP较T0明显降低,T5时的MAP较T1、T2、T3、T4明显回升,HR没有太大影响。pHa、PaCO2、PaO2、ABL基本稳定在正常水平。B组比A组手术过程中出血明显减少,手术时间明显缩短,两组生成尿量没有较大差异。结论:乌拉地尔用于脑膜瘤切除术中控制性降压期间,降压效果优良,控制性降压期间没有血流障碍,没有影响人体组织器官的代谢,也没有发生组织器官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量,缩短了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降压 控制性 乌拉地尔 控制性降压 平均动脉压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效果 被引量:3
12
作者 顾陈怿 沈利荣 +4 位作者 丁依红 楼怡 吴焕淦 施征 马晓芃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46-649,共4页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 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针药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持续电针刺激。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开始CO2充气即刻、CO2充气后5min、胆囊切除、术毕时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心排量(CO)、体血管阻力指数(SVRI)和加速度指数(ACI),比较3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记录停药至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结果:①3组患者气腹后CI、CO、ACI明显降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HR、MAP、SVRI均明显增加,经穴组则变化较小;②经穴组麻醉药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芬太尼、维库溴铵、异丙酚分别比全麻组节约14%、13%、25%;③经穴组患者从停药到呼之睁眼、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显著快于非经非穴组及全麻组。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采用针刺经穴复合全麻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恢复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药复合麻醉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血液动力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对比电影MRI在乙状窦血流测量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兆会 龚树生 +6 位作者 胡凌 赵鹏飞 王振常 王国鹏 鲜军舫 马晓波 李轶 《磁共振成像》 CAS 2012年第6期410-414,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相位对比电影MRI(PC cine MRI)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PC cine MRI测量20名正常志愿者双侧乙状窦正向峰值流速(PPV)、反向峰值流速(PNV)、平均每搏血流量(AFV/B)、正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PFV/B)、反向平... 目的探讨应用相位对比电影MRI(PC cine MRI)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应用PC cine MRI测量20名正常志愿者双侧乙状窦正向峰值流速(PPV)、反向峰值流速(PNV)、平均每搏血流量(AFV/B)、正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PFV/B)、反向平均每搏血流量(ANFV/B)。根据上述测量结果及心率、乙状窦截面积计算平均每分血流量(AFV/M)、正向平均每分血流量(APFV/M)、反向平均每分血流量(ANFV/M)、正向平均流速(APV)、反向平均流速(ANV)及反流分数(RF)。结果左右侧乙状窦PPV分别是:(24.7±7.4)cm/s、(29.8±4.7)cm/s;APV:(10.6±2.9)cm/s、(15.7±3.3)cm/s;APFV/B:(3.8±2.0)ml/beat、(5.2±2.0)ml/beat;APFV/M:(252.3±125.4)ml/min、(345.5±125.8)ml/min;AFV/B:(3.8±2.0)ml/beat、(5.1±1.9)ml/beat;AFV/M:(250.9±126.4)ml/min、(335.4±117.0)ml/min。右侧乙状窦PPV和APV均明显大于左侧(P<0.05),而左右侧APFV/B、APFV/M、AFV/B和AFV/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乙状窦PNV四分位间距分别是:0.2~34.3cm/s、0~34.4cm/s,ANV:0~0.3cm/s、0~1.0cm/s,ANFV/B:0~0.1ml/beat、0~0.4ml/beat,ANFV/M:0~6.5ml/min、0~30ml/min,RF:0%~2.7%、0%~6.3%。左右侧上述反向血流指标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 cine MRI可用于定量测量乙状窦血流动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窦 血液动力学现象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13例报告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正 薛静 +4 位作者 张东 王嵘 王硕 赵元立 赵继宗 《中国卒中杂志》 2011年第2期111-118,共8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STA-MCA bypas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进行STA-MCA bypass治疗的13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 bypass,STA-MCA bypass)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脑缺血的疗效。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进行STA-MCA bypass治疗的13例经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rtomography perfusion,CTP)评价存在低灌注的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和(或)闭塞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手术中脑血管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和手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等确定吻合血管通畅程度。比较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的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CTP参数值。结果 13例患者中,男11例、女2例,11例行STA-MCA bypass,2例行STA-MCA bypass联合脑-硬脑膜-动脉贴敷术,吻合血管血流通畅。手术后3个月mRS评分较术前下降(0.92±0.76 vs 2.38±1.26,P=0.001)。手术侧比非手术侧MCA供血区域CTP参数绝对值的比较,手术前和术后15d内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_(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_(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_(TTP))分别为0.71±0.13 vs 1.00±0.25、2.53±1.32 vs 1.48±0.94和1.20±0.11 vs 1.07±0.12,P=0.002、0.036和0.01 5)。手术后3~10个月R_(TTP)较术前下降(1.10±0.96vs 1.22±0.82,P=0.043)。13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新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CTP评价存在低灌注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STA-MCA bypass可能能够改善低灌注状态、减少缺血症状发作及预防卒中再发生;CTP可能成为简单可靠并有推广价值的评价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低灌注 血液动力学现象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重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