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行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血液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1
1
作者 郑崇明 左祥荣 +4 位作者 许戟 曹权 张萍 宋燕波 徐鑫荣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67-669,共3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早期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变化.方法经肺动脉导管和右桡动脉导管监测32例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行OLT术后48 h内的HR、桡动脉平均血压(MAP)、肺动脉平均血压(MPAP)、CVP、肺动脉楔压(PCWP)、心输出量(CO)、肺循...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早期血液动力学及氧代谢的变化.方法经肺动脉导管和右桡动脉导管监测32例终末期肝衰竭患者行OLT术后48 h内的HR、桡动脉平均血压(MAP)、肺动脉平均血压(MPAP)、CVP、肺动脉楔压(PCWP)、心输出量(CO)、肺循环阻力(PVR)、周身循环阻力(SVR)、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及氧摄取率(O2EXT)等参数的变化,并以住ICU时间是否≥4 d分为长期组和短期组进行比较.结果HR在术后24~48 h显著减慢,而长期组的减慢速度明显缓慢(P<0.05);MAP、MPAP及PVR自术后12~48 h显著升高,短期组的升高程度较长期组明显(P<0.05);短期组的S(-V)O2自术后48 h有显著下降而O2 EXT自术后24 h有显著升高(P<0.05),长期组此两项无显著改变.结论OLT患者术后早期存在明显的高排低阻及肺动脉高压等血液动力学异常,并伴有组织氧代谢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血液动力学 氧代谢 血液动力学改变 术后早期 原位肝移植 肝衰竭 终末期 患者 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 早期血液动力学 肺动脉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型高血压病人全麻围拔管期血液动力学改变
2
作者 王军 胡毅平 +1 位作者 丁浩中 朱晓红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687-688,共2页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血液动力学改变 全麻围拔管期 高血压病人 E基因型 ACE基因多态性 活性水平 基因调控 水平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索引导气管插管110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1
3
作者 王冬青 周永连 +2 位作者 宫炼 张雷波 连文洁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613-615,共3页
目的对光索引导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安全性及禁忌证等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1 100例采用光索气管插管的患者,其中男716例,女384例,年龄17~89岁.择期手术925例,急诊手术175例,观察记录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不... 目的对光索引导气管插管的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安全性及禁忌证等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1 100例采用光索气管插管的患者,其中男716例,女384例,年龄17~89岁.择期手术925例,急诊手术175例,观察记录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血液动力学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1 100例患者中有1 086例用光索插管成功(98.7%),其中1次插管成功者816例(75.13%)、试插2次成功者78例、试插3次成功者92例.插管失败14例(1.27%),插管时间(28.16±16.46)s.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比直接喉镜小,术后有25例(2.27%)诉咽喉部轻度不适或疼痛,未见其他与插管有关的并发症.结论光索插管技术简便实用,容易掌握,并发症少,成功率高,可作为麻醉科、急诊科常规气管插管技术及困难气道、插管困难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索引导 气管内插管 气管插管技术 光索 临床观察 引导 血液动力学改变 插管时间 临床效果 择期手术 急诊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 被引量:28
4
作者 刘德昭 黑子清 +4 位作者 池信锦 蔡陈 信芝 曾秀霞 马武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与丙泊酚复合应用的舒芬太尼TCI为0.5 ng/ml(SF组);芬太尼为2.5 ng/ml(F组)。观察麻醉期血液动力学改变、泵注丙... 目的探讨靶控输注(TCI)舒芬太尼及芬太尼对丙泊酚药效学的影响。方法30例择期全麻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与丙泊酚复合应用的舒芬太尼TCI为0.5 ng/ml(SF组);芬太尼为2.5 ng/ml(F组)。观察麻醉期血液动力学改变、泵注丙泊酚的入睡时间、BIS降至60的时间、停药后患者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OAA/S评分及术后24 h并发症。结果(1)F组麻醉诱导时的SBP、DBP低于SF组(P<0.05);两组在麻醉诱导时HR比麻醉前均显著降低(P<0.05);F组在手术开始时的SBP、DBP、MAP高于SF组(P<0.05);F组拔管期的SBP、DBP均高于SF组(P<0.05);(2)SF组的入睡时间明显短于F组(P<0.05);停止丙泊酚后306、0 min SF组的OAA/S评分低于F组(P<0.05);(3)SF组术后24 h躁动发生率、主诉需要阿片类药物少于F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丙泊酚TCI入睡快,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更加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全凭静脉麻醉 舒芬太尼 芬太尼 丙泊酚 药效学 舒芬太尼 靶控输注 丙泊酚 药效学 血液动力学改变 OAA/S评分 入睡时间 手术患者 麻醉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恒速输注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5
作者 丁倩 柴伟 +2 位作者 赵晖 姚立农 张惠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787-788,共2页
关键词 靶控输注 临床观察 全麻诱导 丙泊酚 恒速 血液动力学改变 呼吸道刺激 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卒中致孕产妇死亡2例 被引量:1
6
作者 黄敏 邝丽贞 林青梅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9-580,共2页
腹部卒中是腹腔内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也称腹中风,是少见的外科急腹症,术前诊断较困难^[1],多数在手术中或尸解时确诊。一般认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加上妊娠期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是腹腔内自发性血管破裂的重要发病基础。我们对2例孕... 腹部卒中是腹腔内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也称腹中风,是少见的外科急腹症,术前诊断较困难^[1],多数在手术中或尸解时确诊。一般认为,先天性血管畸形加上妊娠期血液动力学改变可能是腹腔内自发性血管破裂的重要发病基础。我们对2例孕产妇卒死进行死亡监测,经手术或尸解确诊为自发性肠系膜血管破裂,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产妇死亡 腹部卒中 血管自发性破裂出血 肠系膜血管破裂 血液动力学改变 先天性血管畸形 外科急腹症 术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力衰竭的诊断和处理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国英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B06期56-58,共3页
关键词 心力衰竭 血液动力学改变 诊断 回心血量 内分泌系统 临床综合征 功能不全 组织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