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贲门癌患者血液凝固性变化以及茶多酚对其作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慧英 冯耀华 +5 位作者 董文忠 赵九恩 冀菁荃 李宝红 张国英 张跃先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时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且施以氧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观察其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贲门癌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延...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时高凝状态的发病机制。方法:对贲门癌患者手术前后血小板数目、血小板聚集性、凝血因子活性进行了观察,并且施以氧自由基清除剂茶多酚,观察其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贲门癌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聚集时间延长;凝血因子活性增加;与同期不服药组相比,术后服药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结论:氧自由基在贲门癌患者高凝状态的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清除氧自由基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血液凝固障碍 自由基类 贲门癌 茶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19
2
作者 张艳杰 潘景业 +3 位作者 林锡芳 王明山 余震 俞继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32-1135,共4页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者DIC前状态的治疗作用及有效剂量、用药方法,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诊断标准的30例ICU患者分为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ICU危重患者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者DIC前状态的治疗作用及有效剂量、用药方法,探讨乌司他丁改善凝血功能的治疗机制。方法:将符合2001年国际血栓止血学会DIC诊断标准的30例ICU患者分为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乌司他丁40万U组,不符合该标准的10例作为对照组。常规组给予血浆、血小板、抗凝及病因治疗,乌司他丁组另外给予乌司他丁60万U和40万U,对照组未予处置。分别于治疗后1、3、5、7d采集静脉血,观察各组血浆组织因子(TF)、凝血酶原片段F1+2(F1+2)、血栓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抑制剂(TFPI)、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IC评分变化。结果:常规组血浆vWF、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常规组与乌司他丁40万U组比较,血浆vWF、TM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血浆F1+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F1+2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1天,常规组、乌司他丁组血浆TF、AT-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FP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至治疗第5天,乌司他丁60万U组和乌司他丁40万U组TF、AT-Ⅲ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两乌司他丁组TF、ATⅢ、TFPI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常规组、乌司他丁组APTT明显长于对照组。乌司他丁组的PT、APTT短于常规组,乌司他丁60万U组的PT、APTT短于乌司他丁40万U组。与常规组比较,乌司他丁组DIC评分明显降低。结论:乌司他丁具有保护凝血、抗凝、纤溶因子的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阻断DIC的发展。大剂量乌司他丁对凝血系统保护作用的优势在于它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障碍 乌司他丁 凝血因子 纤维溶解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战创伤急性凝血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23
3
作者 黎介寿 李幼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长期以来,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凝血因子消耗与稀释所致,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在创伤后早期即出现。这种创伤后早期由于内源性凝血失衡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称之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TC),并发ATC伤者并... 长期以来,严重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凝血因子消耗与稀释所致,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创伤后凝血功能障碍在创伤后早期即出现。这种创伤后早期由于内源性凝血失衡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称之为急性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ATC),并发ATC伤者并发症、伤死率明显增加。传统凝血试验诊断凝血功能障碍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以血栓弹力图分析仪、旋转式血栓弹力测定法为主要内容的黏弹性止血试验(VHA)更能反映复杂凝血过程的全貌,根据VHA结果实施的早期目标导向凝血治疗能够改变血液制品输注、改善创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血液凝固障碍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研究中的意义 被引量:7
4
作者 程磊 姚鑫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作为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实用性。方法重型颅脑创伤患者(31例)及其他外伤患者(6例)共计37例,分别于外伤后24h、72h和7d施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观察反应时间(R值)、凝...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作为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实用性。方法重型颅脑创伤患者(31例)及其他外伤患者(6例)共计37例,分别于外伤后24h、72h和7d施行血栓弹力图检测,观察反应时间(R值)、凝固时间(K值)、血栓最大幅度(Ma值)和凝固角(α值)等项参数在不同测量时间点的变化规律。结果不同处理组四项凝血功能参数比较,除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其余3项参数(K值、Ma值和d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组内不同测量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二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P=0.000)。与其他外伤组患者比较,颅脑创伤组患者R值和K值变化以伤后24h最低(均P=0.000)、72h最高(均P=0.000),至伤后7d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1,0.247);而Ma值和α值变化以伤后24h最高(均P=0.000)、72h最低(均P=0.000),至伤后7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5,0.563)。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与其他外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存在差异性,前者更为严重,其凝血功能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伤后24h呈高凝状态、72h为低凝状态,至伤后7d,各项凝血功能参数恢复至正常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血液凝固障碍 血栓弹力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的管理》摘译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冰琼 何志颖 +1 位作者 吴晓宁(译) 尤红(审校)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790-2792,共3页
肝硬化患者通常伴有实验室指标显著异常,例如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传统观念认为PLT水平下降和凝血功能障碍提示有创操作时患者... 肝硬化患者通常伴有实验室指标显著异常,例如用于评估凝血功能的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rothrombin time/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PT/INR)。传统观念认为PLT水平下降和凝血功能障碍提示有创操作时患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液凝固障碍 疾病管理 美国 诊疗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损伤诱发的凝血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徐新 尚峰 +1 位作者 曲鑫 王宁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4-681,共8页
创伤性脑损伤常诱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导致颅内和全身缺血性损伤的高凝状态,并迅速进展为导致出血性损伤的消耗性低凝状态,二者相互作用,严重影响预后。早期诊断、及时纠正创伤性脑损伤诱发的凝血功能障碍(TBI-IC)业已成为共识,但其... 创伤性脑损伤常诱发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导致颅内和全身缺血性损伤的高凝状态,并迅速进展为导致出血性损伤的消耗性低凝状态,二者相互作用,严重影响预后。早期诊断、及时纠正创伤性脑损伤诱发的凝血功能障碍(TBI-IC)业已成为共识,但其发生与发展机制尚未阐明,亦缺乏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手段。本文通过对TBI-IC临床特点、病理生理学机制、治疗策略等进行综述,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血液凝固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及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2
7
作者 杨秀霖 王程毅 +3 位作者 郑启安 张荣娜 王世彪 宋朝敏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4期300-303,共4页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入住24h以上,符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为极危重组(<7...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患儿炎症因子和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PICU入住24h以上,符合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诊断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分为极危重组(<70分)、危重组(~80分)和非危重组(>80分)。检测炎症因子(血WBC、PLT和CRP、IL-6)和凝血指标(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炎症因子、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01例患儿进入分析,男47例,女54例。非危重组53例,危重组42例,极危重组6例。①随着危重症评分分值降低,IL-6、D-二聚体和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逐渐增高,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P水平亦随危重症评分降低而逐渐增高,在非危重组和危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计数则随危重症评分降低呈降低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WBC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IL-6、可溶性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PLT计数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血WBC和CRP与危重症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IL-6、可溶性P-选择素、D-二聚体和PLT水平与儿童重症肺炎合并脓毒症的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障碍 重症肺炎 脓毒症 儿童 危重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1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琰 谢泉琨 +3 位作者 丁现超 夏玉彬 王升 李新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1期1979-1980,共2页
目的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 目的研究长效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12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1)患者出血表现多样,出血症状重,血小板计数基本正常,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明显延长;(2)治疗前后患者的PT、APTT、血红蛋白(Hb)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致凝血异常患者病史隐匿、容易误诊,为获得性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减少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凝固障碍 中毒 维生素K缺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杨丽君 林茹 +3 位作者 叶莉芬 范勇 胡建玲 舒强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409-411,共3页
目的了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作者收治的63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对其残余机血洗涤回输,输血前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测。结... 目的了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作者收治的63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患儿,对其残余机血洗涤回输,输血前后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测。结果、所有患儿残余机血回输前血红蛋白(Hb)较转流前显著减少(P〈0.01),回输后显著提高(P〈0.01)。纤维蛋白原(Fib)在残余机血输注前后均较转流前明显下降(P〈0.01),输注后有所上升(P〈0.05)。经肝素酶杯与高岭土杯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TEG)检查,患儿回输洗涤残余机血前后各有3例存在肝素残留问题,2例回输前无肝素残留,输残余机血后出现肝素残留,残留率为4.8%。与回输前相比,输入后K值、α-Angle、MA值、CI值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中残余机血洗涤回输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并可以明显提高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是血液保护有效、简便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病 先天性 体外循环 输血 自体 血液凝固障碍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凝血象改变和血栓弹力图观察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宏伟 程佩萱 史珂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6-28,共3页
观察37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的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重度青紫组与对照组比较,TEG的γ值、k值和m值显著延长,... 观察37例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CCHD)患儿的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m,TEG)、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粘度等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重度青紫组与对照组比较,TEG的γ值、k值和m值显著延长,α角、m_α值和ε值显著减小(P<0.01):血小板聚集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计数和纤维蛋白原减少(P<0.05);红细胞压积和全血粘度显著增高(P<0.01);高、低切变率全血粘度与TEG的ε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和-0.64(P<0.05、<0.01)。结论:重度CCHD患儿具有显著的凝血机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血粘度越高凝血机能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缺损 血液凝固障碍 儿童 发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非心血管手术术中失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卓强 徐震 +3 位作者 刘秀珍 张斌 王恒林 范里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77-880,883,共5页
目的观察择期非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不同程度失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拟行非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20例,年龄23~57岁,ASAⅠ-Ⅱ级,术前凝血功能无异常。麻醉后在充分镇静、镇痛的基础上,给予37℃预温的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 目的观察择期非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中不同程度失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拟行非心血管外科手术的患者20例,年龄23~57岁,ASAⅠ-Ⅱ级,术前凝血功能无异常。麻醉后在充分镇静、镇痛的基础上,给予37℃预温的林格液和羟乙基淀粉(晶胶比1:2),维持心率、血压和中心静脉压的稳定。术中监测体温和动脉血气指标以排除低体温和酸中毒可能造成的干扰。监测失血量约占全血容量的10%、15%、20%、25%时患者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指标以及Sonoclot分析仪测定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参数。结果手术前血细胞比容(Hct)为0.381±0.038,失血量10%、15%、20%、25%时下降为0.334±0.030、0.315±0.029、0.301±0.045和0.279±0.031。失血量达到或超过15%时血小板(PLT)计数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但未超出正常值范围。失血量20%、25%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明显延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浓度也都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onoclot分析提示,失血20%时激活的凝血时间(ACT)、曲线达峰值时间(TP)均延长(P<0.05),失血25%时显著延长(P<0.01);失血15%时血小板功能(PF)下降(P<0.05),失血20%、25%时PF和血块凝结速率(CR)都显著下降(P<0.01)。结论在避免过度应激,最大程度地减少低体温、酸中毒对凝血功能影响的情况下,非心血管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失血达20%以上者,凝血指标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出血量不足20%可忽略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Sonoclot分析技术灵敏、可靠,对于早期发现失血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从而进行及时、有针对性地干预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 手术 血液凝固障碍 SONOCLOT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及防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孙潇越 王凤玲 王爱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9期3710-3714,共5页
乳腺癌和缺血性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腺癌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然而其发病机制及最佳治疗、预防策略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关于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 乳腺癌和缺血性卒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乳腺癌伴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然而其发病机制及最佳治疗、预防策略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关于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的研究证据文献,旨在梳理乳腺癌相关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以及解决以上问题的潜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缺血性卒中 血液凝固障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院诊断与治疗中老年颅脑创伤性凝血病体会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竹风 徐晓峰 +3 位作者 毛永强 倪少飞 邹颖 曹龙兴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981-986,共6页
目的总结中老年典型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与结果报告的3例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治疗的典型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年龄50~85岁,经凝血功能测定和头部CT明确诊断,并于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的同时纠正创... 目的总结中老年典型颅脑创伤性凝血病的诊断与治疗体会。方法与结果报告的3例患者均为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治疗的典型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患者,年龄50~85岁,经凝血功能测定和头部CT明确诊断,并于开颅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的同时纠正创伤性凝血病,2例(例1,例2)治疗成功、1例(例3)失败并死于凝血功能障碍和不可逆性神经系统损害。结论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可以阻止颅脑创伤性凝血病恶性进展,即使高龄患者也能救治成功,但是对于严重颅脑创伤所致不可逆性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者尚待新的救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液凝固障碍 中年人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次输血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鲁华山 赵德昌 +5 位作者 任彬 赵顺忠 朱宗远 张大伟 房连申 李立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8-613,共6页
目的分析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次输血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去骨瓣减压术的53例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临床表现(如有无创面渗血)确定是否输血;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造... 目的分析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多次输血影响因素。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行去骨瓣减压术的53例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根据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临床表现(如有无创面渗血)确定是否输血;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造成反复多次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输血次数分为多次输血组(11例)和对照组(未输血或仅术中单次输血,42例)。多次输血组患者凝血酶时间(P=0.041)、国际标准化比值(P=0.048)、纤维蛋白降解产物(P=0.000)和D-二聚体(P=0.00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低于对照组(P=0.00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颅脑创伤患者反复多次输血的危险因素(OR=1.013,95%CI:1.005~1.021;P=0.002)。结论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升高是造成中至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反复多次输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损伤 创伤性 输血 血液凝固障碍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