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D-二聚体、CRP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中的临床意义
1
作者 冯梦雪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8-19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治疗,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CR...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8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治疗,检测两组的D-二聚体、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前D-二聚体、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后,观察组D-二聚体、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CRP检测可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肺炎病情评估及疗效监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老年2型糖尿病 肺炎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在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表达 被引量:16
2
作者 吴志勇 肖瑾 +1 位作者 刘兵荣 万琪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601-604,共4页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 目的 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 结果 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 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 CI:0.686~0.946,P<0.01). 结论 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人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房颤动 心源性脑栓塞 血浆d-二聚体 住院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及肺栓塞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佳丽 袁开芬 张洪鹏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9-852,共4页
目的 D-二聚体水平作为预测血凝的指标之一,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肺癌肺栓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 目的 D-二聚体水平作为预测血凝的指标之一,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文中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的关系,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在肺癌肺栓塞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天津市胸科医院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D-二聚体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以及栓塞发生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在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中,103例(73.75%)患者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正常,37例患者(26.25%)升高。肺栓塞患者D-二聚体水平[(5.37±1.23)μg/m L]明显高于非肺栓塞患者[(0.43±0.73)μ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提示病理学状态、肿瘤大小和D-二聚体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显著影响患者肺栓塞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 预后 非小细胞肺癌 肺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妊娠期妇女不同孕周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学 肖正华 +3 位作者 张利 李俊男 漆洪波 乔娟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940-944,共5页
目的:观察重庆地区健康单胎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建立重庆地区孕妇不同孕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参考区间,以指导孕期管理。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健... 目的:观察重庆地区健康单胎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建立重庆地区孕妇不同孕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参考区间,以指导孕期管理。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的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健康单胎孕妇5052例,于清晨空腹采集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3 ml,分离血浆检测D-二聚体水平。按照孕周进行分组,并比较不同产次、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结果:重庆地区健康单胎孕妇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孕周而逐渐升高(r=0.3697,P<0.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孕早期约为0.395 mg/L,孕中期约为0.770 mg/L,孕晚期约为1.220 mg/L,各组间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_(2.5)~P_(97.5)百分位数建立参考区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孕早期的参考区间为0.190~1.329 mg/L,孕中期为0.120~3.797 mg/L,孕晚期为0.120~4.800 mg/L。初产妇和经产妇孕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年龄和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重庆地区孕妇不同孕周的血浆D-二聚体参考区间,有助于评估孕妇的血液状态,尽早识别妊娠血栓相关性疾病,避免过度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周期 血浆d-二聚体 参考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Wells量表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赵灿 胡京敏 郭丹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8-832,共5页
目的:评价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方法: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肺栓塞的患者335例,其中复选年龄>50岁的患者274例;应... 目的:评价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方法: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怀疑肺栓塞的患者335例,其中复选年龄>50岁的患者274例;应用二分类Wells量表进行临床肺栓塞可能性评估,选择Wells量表评分≤4分患者,分别联合血浆D-二聚体传统临界值(500μg/L)和按年龄校正的临界值(年龄>50岁患者为:年龄×10μg/L),以CT肺动脉造影为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比较两种临界值对可疑肺栓塞的除外价值。结果:(1)传统和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分别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4(95%CI:0.703~0.818)和0.814(95%CI:0.756~0.8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5,P=0.121);(2)传统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100%、48.9%、28.8%、100%,0.49;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分别为97.4%、62.3%、35.5%、99.1%,0.60。与传统临界值相比,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诊断肺栓塞的特异性(传统临界值组48.9%,年龄校正临界值组62.3%)明显提高,敏感性(传统临界值组100%,年龄校正临界值组99.1%)无明显降低;(3)222例二分类Wells量表评分≤4分患者中,90例(40.5%)患者血浆D-二聚体<传统临界值(500μg/L),25例(11.3%)患者血浆D-二聚体介于传统临界值(500μg/L)与年龄校正临界值(年龄×10μg/L)之间。结论:应用按年龄校正的血浆D-二聚体临界值联合二分类Wells量表可提高50岁以上肺栓塞患者诊断的特异性,未明显降低敏感性,可用于可疑肺栓塞的排除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浆d-二聚体 Wells量表 CT肺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6
作者 彭德珍 林武洲 周燕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21-922,共2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并发肺栓塞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有较高的发生率,已受到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血浆d-二聚体 2型糖尿病 INTRAVASCULAR 临床意义 PULMONARY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钙柠檬酸透析的安全性评估及对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
7
作者 付宇 芮海荣 +1 位作者 王章华 袁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09-411,共3页
目的:研究低钙柠檬酸透析的安全性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透析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20例,使用低钙柠檬酸透析液进行透析;对照组20例,使用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两组患者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 目的:研究低钙柠檬酸透析的安全性及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透析患者40例,分为试验组20例,使用低钙柠檬酸透析液进行透析;对照组20例,使用普通碳酸氢盐透析液进行透析。两组患者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5h,透析1个月。记录透析前后及透析过程中的各种实验室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试验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的收缩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在透析过程中高血压的发生率为15.0%,明显低于对照组(45.0%,P<0.05);(2)试验组患者透析后出血发生率为10.0%,明显低于对照组(55.0%,P<0.05);(3)试验组患者D-二聚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4)透析后两组患者肌酐、尿素氮、透析过程中血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低血钙及抽搐等不良反应。结论:低钙柠檬酸透析液能够降低透析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改善透析患者的凝血状况。低钙柠檬酸透析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低钙柠檬酸透析液 血浆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徐琴 夏伟 +1 位作者 朱彩蓉 周容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7-212,共6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特点,初步制定正常孕产妇血浆D-D的参考值范围,并探讨妊娠及分娩相关因素(分娩年龄、肥胖、分娩方式)对血浆D-D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定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血浆D-二聚体(D-D)的变化特点,初步制定正常孕产妇血浆D-D的参考值范围,并探讨妊娠及分娩相关因素(分娩年龄、肥胖、分娩方式)对血浆D-D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分娩及产后42天随访的孕产妇,最终纳入292例正常单胎孕产妇进行前瞻性的队列研究。检测不同孕期(早期:孕10~14周,中期:孕20~28周,晚期:孕32~40周)及产后(产后24~48小时、产后42天)的血浆D-D。按照分娩年龄<35岁或≥35岁分为非高龄组和高龄组,按照产前体质量指数(BMI)<28 kg/m^(2)或≥28 kg/m^(2)分为非肥胖组和肥胖组,按照分娩方式分为剖宫分娩组和阴道分娩组,比较各亚组间的血浆D-D水平。采用单侧上限计算正常孕产妇血浆D-D的95%参考值范围。结果:①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后24~48小时和产后42天血浆D-D水平分别为0.42(0.31,0.56)mg/L、1.03(0.74,1.50)mg/L、1.98(1.34,2.84)mg/L、1.86(1.31,2.78)mg/L和0.24(0.14,0.35)mg/L。血浆D-D与孕周呈显著正相关(r=0.596,P<0.001)。孕早期血浆D-D水平低于孕中期、孕晚期及产后24~48小时(P<0.001),高于产后42天(P<0.001);孕中期血浆D-D水平低于孕晚期及产后24~48小时(P<0.001),高于产后42天(P<0.001);孕晚期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24~48小时及产后42天(P<0.001);产后24~48小时血浆D-D水平高于产后42天(P<0.001)。②正常孕产妇血浆D-D 95%参考值范围为孕早期≤1.02 mg/L,孕中期≤3.17 mg/L,孕晚期≤5.68 mg/L,产后24~48小时≤5.57 mg/L,产后42天≤0.62 mg/L。③孕产期5个时间段高龄组与非高龄组、肥胖组和非肥胖组血浆D-D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48小时及产后42天两个时间段剖宫分娩组和阴道分娩组的血浆D-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D随孕周增加逐渐升高,至孕晚期达到峰值,产后逐渐下降,到产后42天基本降至非孕妇水平。分娩年龄、肥胖、分娩方式对孕产妇血浆D-D水平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d-二聚体 妊娠期 产褥期 变化趋势 参考值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浆GMP-140、vWF和D-二聚体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肖春香 殷小成 罗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7期1925-1926,共2页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9例HIE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3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免疫浊度法测定其血浆GMP-140...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时血浆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69例HIE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3组。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免疫浊度法测定其血浆GMP-140、D-二聚体、vWF的含量,并以20例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结果:3组HIE患儿GMP-140值分别为(26±7)、(32±9)、(50±16)μg/L,较对照组的(11±4)μg/L显著升高(P<0.001),vWF分别为(130±41)、(169±53)、(204±70)%,较对照组的(98±32)%显著升高(P<0.005或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329±96)、(455±122)、(622±206)μg/L,较对照组的(209±59)μg/L显著升高(P<0.001)。血浆GMP-140、vWF水平和D-二聚体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治疗后各指标有明显下降(P<0.001)。结论:新生儿HIE有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伤及高凝状态,监测血浆GMP-140、D-二聚体和vWF的变化,可作为预测新生儿HIE病情严重度的一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 脑婴儿 新生 Von Willebround因子 血小板膜糖白类 d- 血浆GMP-14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血浆d-二聚体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光泉 吴佳聪 +2 位作者 徐娟 许鹏飞 贾雪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3-76,共4页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25在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D-二聚体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9例卵巢肿瘤患者,经病理确认,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59例)和卵巢恶性肿瘤组(50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 目的:研究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25在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D-二聚体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9例卵巢肿瘤患者,经病理确认,分为卵巢良性肿瘤组(59例)和卵巢恶性肿瘤组(50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CA125水平和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比较CA125和D-二聚体在各组织之间的表达差异。结果:D-二聚体和CA125联合检测在卵巢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的检出率更高;D-二聚体在卵巢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的水平明显高于早期患者;在浆液性卵巢恶性肿瘤中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高于非浆液性卵巢恶性肿瘤的患者。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25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更大,尤其是晚期卵巢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检测 血浆d-二聚体 血清CA125 卵巢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血糖水平动态变化和创伤程度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蔡正生 孙竹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1期418-419,共2页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血糖水平动态变化和创伤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创伤患者60例,将其归为观察组,其中有30例轻伤,15例重伤与15例极重伤患者。同时,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对照组,... 目的研究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血糖水平动态变化和创伤程度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创伤患者60例,将其归为观察组,其中有30例轻伤,15例重伤与15例极重伤患者。同时,选取同时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归为对照组,对2组血浆D-二聚体以及血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浆D-二聚体以及血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轻伤患者、重伤患者以及极重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以及血糖水平呈现出依次增高的现象(P<0.05)。结论骨创伤患者创伤后的血浆D-二聚体以及血糖水平能够有效反映其创伤严重程度,在判定患者伤情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创伤 创伤 血浆d-二聚体 血糖水平 创伤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患者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早期康复策略 被引量:21
12
作者 蔡华安 王婷 +5 位作者 邓景贵 陶希 符鲲 欧阳文湘 胡小明 吴亚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早期康复策略,为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及康复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合并下肢急性DVT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均给予抗凝药物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早期康复策略,为早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及康复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合并下肢急性DVT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均给予抗凝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发病早期DVT形成后1—2d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根据血浆D-二聚体浓度,10d之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发病后即予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10d内严格制动;分别对两组临床表现、血浆D-二聚体浓度、血栓大小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第3d时,两组NV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小腿周径值较治疗前稍增粗(P>0.05);第5d时,观察组NVS疼痛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对照组仍有明显疼痛(P>0.05),两组小腿周径值较治疗前改变不明显;第10d时,两组NV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两组小腿周径值均较治疗前缩小(P<0.05),两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缩小幅度高于对照组(5.22%/1.92%)。两组血浆D-二聚体浓度较治疗前逐渐下降(P<0.01),但第5d及第10d时,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彩超定性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合并下肢急性DVT患者早期有序合理的实施康复训练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血浆D-二聚体浓度可以作为运动剂量的参考标准,是早期康复训练有意义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深静脉血栓 血浆d-二聚体浓度 彩色多普勒超声 康复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FIB、FM、DD、PLT检测对孕产妇DIC的诊断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钟武平 高玲 +4 位作者 崔颖鹏 黄彬 万建新 刘敏 姜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24期2800-2802,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 目的:探讨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单体(FM)、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PLT)检测在正常孕产妇中的变化及其对产科DIC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72例生育期妊娠及非妊娠妇女样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分别用Clauss法、产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电阻法进行PT、FIB、FM、DD、PLT检测。结果: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DIC组、FM、FIB、DD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LT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经方差检验除PT外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DD与FM、FIB存在正等级相关,DD与PLT存在负等级相关;PT与DD、FM、FIB无相关关系。结论:妊娠期血液呈高凝状态,PT不能及时灵敏反映妊娠期孕妇血液的高凝状态,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敏感指标,DD、FM对早期诊断产科DIC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妇 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单 血浆d-二聚体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瘀相关因素探讨——附扶正降黏胶囊观察
14
作者 李鲁杨 唐占府 孔令均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04年第11期901-902,共2页
目的 :检测中老年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部分血瘀相关指标及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其的影响。方法 :5 0例伴有高黏滞血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7例和对照组 2 3例 ,两组均在原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方扶正... 目的 :检测中老年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的部分血瘀相关指标及观察补肾活血方对其的影响。方法 :5 0例伴有高黏滞血症的 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7例和对照组 2 3例 ,两组均在原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补肾活血方扶正降黏胶囊 ,对照组服用活血化瘀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前后观察血液流变学、血小板黏附分子 (CD6 2P、CD6 3)、血浆D -二聚体 (DD)及微循环容积波 (OPG)等指标。结果 :与疗前相比 :治疗组的CD6 2P、CD6 3、DD、总胆固醇 (CH)、甘油三酯 (TG)均明显降低 (P <0 0 1,P <0 0 5 )高密度脂蛋白 (HDL -CH)升高(P <0 0 1)、血液流变学及OPG的多项指标有明显改善 (P <0 0 1,P <0 0 5 ) ;对照组的CD6 2P、TG及数项血液流变学、OPG指标有改善 (P <0 0 5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后指标相比 :全血比黏度低切值、血浆比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及凝血因子Ⅰ浓度、OPG、HDL -CH的改善更为显著 (P <0 0 5 )。结论 :T2DM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血液流动性、黏滞性的异常以及微循环的瘀滞状态等诸病理改变参与了糖尿病血瘀证的发生与发展。扶正降黏胶囊可有效治疗中老年 2型糖尿病血瘀证。其机理可能与降低血小板黏附分子表达、降低血浆D -二聚体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血瘀证 高黏滞血症 血小板黏附 血浆d-二聚体 轶正降黏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刘进宇 武雪亮 +5 位作者 郭圣超 韩磊 薛军 屈明 郭飞 孙光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273-2278,共6页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对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诊的术前确诊为进展期直肠癌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治疗的... 目的比较腹腔镜与开腹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评估两种手术方式对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收诊的术前确诊为进展期直肠癌拟行全直肠系膜切除(TME)手术治疗的患者,依据纳入标准入组76例,其中腹腔镜组(LS)40例,传统开腹组(OS)36例,观察术中相关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术后相关指标(肛门排气时间、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节点的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其血栓弹力图(TEG)及DVT发生情况,分析直肠癌术后DVT的高危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肿瘤分期、术前凝血功能各项指标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S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S组,LS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短于O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DVT发生率(37.5%)明显高于OS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症状DVT发生率LS组(12.5%)与OS组(8.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症状DVT发生率LS组(25.0%)明显高于OS组(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PT、APTT术后第1天与术前及OS组术后第1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术后第1、3、5、7天D-D水平均高于术前,且与OS组同一时间节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显示:两组α角和MA值,术后第1、3、5、7天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组与OS组术后同一时间点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险因素及OR值统计结果显示:年龄(4.00)、ASA分级(3.48)、吸烟史(3.67)、肿瘤分期(3.34)、手术方式(3.72)、高血压(3.00)是直肠癌根治术术后DVT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后DVT的发生率较传统开腹手术要高,但两组在有症状的DVT的发生率方面,则无明显差异,同时,要重视DVT的高危因素,做好预防、筛查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根治术 腹腔镜 开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血浆d-二聚体 血栓弹力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