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判断脓毒症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4
1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4 位作者 邓星平 胡艳晶 何龙平 林青伟 曾庆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46-7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 目的探讨血栓调节蛋白(TM)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0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入院2 h内的常规凝血项目,血栓弹力图指标,以及凝血分子标志物TM、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等资料。根据患者90 d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死亡组患者TM[20.2(14.1,23.8)TU/ml]和TAT[17.7(11.8,54.6)ng/ml]均显著高于生存组TM[11.7(8.8,15.9)TU/ml]和TAT[11.3(7.0,20.5)ng/ml](P<0.05)。TM、TAT判断脓毒症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和0.67(P<0.05)。当TM>16.95 TU/ml且TAT>10.55 ng/ml时脓毒症患者病死率显著增高。结论TM联合TAT能够判断脓毒症患者预后和早期识别脓毒症相关凝血功能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脓毒症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联合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诊断创伤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艳晶 张益明 +4 位作者 宋景春 张昕 林青伟 钟林翠 李兆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83-1287,共5页
目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均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文中探讨TAT联合PIC诊断创伤患者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解... 目的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均采用高敏化学发光法检测,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文中探讨TAT联合PIC诊断创伤患者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8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2例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人院时创伤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创伤组(n=63)和创伤性DIC组(n=19)。比较组间患者TAT及PIC水平;分析PI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与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普通创伤组患者TAT[21.7(10.6~47.6)ng/mL]和PIC[2.4(0.9~6.8)μg/mL]水平相比,创伤性DIC组的TAT[120.0(63.3~120.0)ng/mL]和PIC[7.0(4.8~10.0)μg/mL]均显著升高(P<0.05)。TAT与FDP和D-二聚体呈高度相关;PIC与FDP和D-二聚体均呈强相关,且TAT与DIC评分呈强相关。结论TAT≥42.3 ng/mL且PIC≥3.3g/mL可作为创伤性DIC更灵敏的诊断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高凝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影响
3
作者 赵玄骥 王云亭 +2 位作者 王荣国 刘守尧 于占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08-1211,共4页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目的:探讨电针对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的影响作用。方法: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大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6只动物。电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伤后24h开始电针治疗。在造模前、造模后第1天、第4天、第7天分别对各组动物进行耳中动脉采血,测定DDimer和TAT的含量。结果:造模后第1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4天,模型组的D-Dimer、TAT含量高于电针组(P<0.05),而电针组又高于空白组(P<0.05);造模后第7天,模型组和电针组的D-Dimer、TAT的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空白组(P<0.05)。结论:电针弱刺激可以有效减少家兔急性钝器伤后D-Dimer和TAT的升高,防止高凝状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高凝状态 D-二聚体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调节蛋白联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钟林翠 宋景春 +3 位作者 林青伟 曾庆波 胡艳晶 邓星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84-1188,共5页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 目的临床上已尝试结合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用于诊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文中旨在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18年5月至12月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154例入住ICU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按照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诊断标准分为非显性DIC组(n=134)和显性DIC组(n=20),比较TM、t-PAIC、TAT和PIC的组间差异。结果与非显性DIC组TM[10.5(8.0~14.3)TU/mL]、TAT[9.6(4.9~21.8)ng/mL]、PIC[1.253(0.789~2.802)μg/mL]和t-PAIC[11.2(7.1~22.1)ng/mL]相比,显性DIC组的TM[16.8(11.8~21.5)TU/mL]、TAT[33.6(10.3~120.0)ng/mL]、PIC[4.080(0.814~8.651)μg/mL]和t-PAIC[19.4(10.0~30.1)ng/mL]均显著升高(P<0.05)。TM>14.85 TU/mL联合TAT>23.05 ng/mL作为标准诊断显性DIC的曲线下面积为0.835(P=0.000),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依次为0.85、0.761、0.592、0.925。结论TM联合TAT对显性DIC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李定祥 刘文华 +2 位作者 文果 覃弘宇 邓奕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3-846,共4页
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 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线栓... 目的: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法对MCAO大鼠血浆TAT、F1+2、v WF、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5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加曲班对照组、活血化瘀组、清热解毒组、化瘀解毒法组及PDTC组。线栓法制备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前1 h和术后12 h各给予相应药物1次,术后24h取标本用于检测。结果:(1)造模后各组TAT、F1+2水平显著升高;各治疗组TAT、F1+2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均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TAT的含量以PDTC组最高,其次化瘀解毒法组和清热解毒组,阿加曲班组和活血化瘀组最低;F1+2含量阿加曲班组较PDTC组、化瘀解毒法组、活血化瘀组均低,化瘀解毒法组较PDTC组低(均P<0.05)。(2)造模后D-二聚体、v WF的水平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阿加曲班组D-二聚体的水平降低(P<0.05),清热解毒组D-二聚体的含量升高(均P<0.05),活血化瘀组、化瘀解毒法组、PDTC组与模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治疗组v WF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活血化瘀组v WF的含量较PDTC组、清热解毒组均高(P<0.05);活血化瘀组、阿加曲班组、化瘀解毒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活血化瘀法和清热解毒法配伍存在协同作用,活血化瘀中药和清热解毒中药单用均有降低血浆TAT、F1+2、v WF水平的作用,同用时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CAO模型大鼠血液呈现高凝状态,表现为凝血功能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亢进、血小板活化增强,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以及化瘀解毒法对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其中活血化瘀法主要侧重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改善,清热解毒法主要侧重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而化瘀解毒法对两者均起作用,且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瘀解毒法 大脑中动脉闭塞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原片段1+2 D-二聚体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血浆中VWF、FⅧ和AT-Ⅲ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林珮仪 刘卫江 +2 位作者 江慧琳 谢长江 冯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393-139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MODS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1;MODS组中,死亡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1和P<0.05。MODS患者血浆VWF和FⅧ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6和0.705,AT-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52,P<0.01。结论:VWF、FⅧ和AT-Ⅲ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患者血浆 临床意义 VWF FⅧ 抗凝血酶-Ⅲ(AT-Ⅲ) APACHEⅡ评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MODS 慢性健康评分 病情严重程度 正常对照组 观察对象 急性生理 0.05 发病过程 水平 Ⅷ因子 健康者 死亡组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水平变化及联合诊断血栓事件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张素真 赵旭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Ⅻ因子抗凝血酶复合物(FⅫa-AT)、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狼疮抗凝物(LA)比值水平变化及联合诊断血栓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SLE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分为单纯SLE... 目的:探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Ⅻ因子抗凝血酶复合物(FⅫa-AT)、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狼疮抗凝物(LA)比值水平变化及联合诊断血栓事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邢台市人民医院SLE患者133例,根据是否发生血栓事件分为单纯SLE组(105例)与SLE合并血栓组(28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人群10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水平,分析各外周血指标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SLE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影响因素,评价各外周血指标诊断SLE合并血栓事件的价值。结果:SLE合并血栓组患者年龄≥60岁、高血压、有吸烟史的比例高于单纯SLE组和对照组(P<0.05);SLE合并血栓组SLEDAI评分、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SLE组和对照组,单纯SLE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LE患者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663、0.578和0.625);年龄、血压情况、吸烟史、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是SLE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联合诊断AUC为0.881,95%CI为0.813-0.931,敏感度为82.14%,特异度为91.43%,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SLE患者外周血FⅫa-AT、TSP-1、LA比值水平变化与疾病活动度显著相关,联合诊断血栓事件价值较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Ⅻ因子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小板反应蛋白-1 狼疮抗凝物比值 血栓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纤溶标志物检测对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分析和临床效能评价
8
作者 刘首娉 唐银琳 +1 位作者 程燕芳 周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846-1852,共7页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脑出血(ICH)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01例ICH患者,依据出院与入院GCS评分差值(ΔGCS)将...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标志物在脑出血(ICH)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并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实现个体化风险预测。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101例ICH患者,依据出院与入院GCS评分差值(ΔGC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ΔGCS≤0)与预后良好组(ΔGCS>0)。收集患者入院时的凝血纤溶指标及基础资料,采用LASSO回归筛选变量,70%的样本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30%的样本用于验证。通过ROC曲线、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及年龄在不同预后组间存在显著差异。LASSO回归筛选出TAT、D-D和年龄为关键变量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表达式为:logit(P)=-6.234+1.132×TAT+0.867×D-D+0.699×年龄。在训练集的AUC为0.795,校准曲线显示良好的拟合度,Hosmer-Lemeshow检验P=0.8568,DCA显示模型在0.1~0.8风险阈值范围内具有稳定净获益。结论TAT、D-D和年龄是ICH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变量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性与临床实用性,列线图可直观实现个体化风险评估,为ICH患者的早期风险分层与临床干预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凝血纤溶标志物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D-二聚体 预后预测 LASSO回归 LOGISTIC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T、PIC、TM、t-PAIC四种分子标志物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7
9
作者 蒋冬雪 翟志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4-478,共5页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ulin,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min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dulin,TM)、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α2-plamin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issue plaminogen an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scular coagulation,DIC)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33例有出血倾向或血栓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根据2017年版中国DIC诊断积分系统(CDSS),分为显性DIC组、前DIC组和非DIC组,采用新的自动化技术检测实验室指标,包括TAT、TM、PIC、t-PAIC,比较各组间实验室指标的差异,评估其在D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结果在显性DIC患者中,TAT、TM、PIC水平显著高于非DIC患者,t-PAIC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在前DIC患者中,TAT、TM、PIC、t-PAIC水平显著高于非DIC患者;ROC曲线显示,TAT、TM、PIC及t-PAIC联合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887,联合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可达最大曲线下面积为0.933.结论TAT、TM、PIC及t-PAIC联合检测可提高DIC早期诊断率,为临床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颖 李鹏 +3 位作者 王本刚 石蕊 赵宁 刘永锋 《器官移植》 CAS 2010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为250~300g,分离、纯化胰岛,建立体外循环模型,于37℃下循环反应60min后加入胰岛... 目的初步探讨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发生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为250~300g,分离、纯化胰岛,建立体外循环模型,于37℃下循环反应60min后加入胰岛800当量模拟IBMIR,分别于循环前、加入胰岛前、加入胰岛后5min、15min、30min、60min后留取血液行血常规检测,用酶标法检测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查血浆补体3a(C3a)含量。循环60min后取过滤残余血栓和组织行形态学检查。结果加入胰岛体外循环60min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几乎全部耗竭,白细胞及单核细胞减少亦较为明显,但淋巴细胞比例变化不明显。血浆中的TAT、C3a含量随循环时间延长而增加。循环60min后的过滤残余的血栓块和组织中胰岛数量较少,结构破坏严重,被膜不完整,胰岛周围被微血栓包绕,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结论凝血反应、补体激活和白细胞激活可能是导致IBMIR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 胰岛移植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补体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葡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活化的作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鲁硕 李淑梅 崔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90-693,共4页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 目的:通过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比,观察重组葡激酶(r-SAK)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浆中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含量的影响,评价其对AMI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和对血小板活化的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AMI发病12 h以内患者33例,随机分为r-SAK治疗组(n=17)和rt-PA对照组(n=16),测定两组溶栓治疗前、溶栓后2 h血浆中GMP-140、TAT含量及溶栓90 min后冠脉造影等相关指标。结果:两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均高于治疗前(P<0.05);与r-SAK组溶栓治疗后比较,rt-PA组溶栓治疗后血浆中GMP-140含量显著升高(P<0.05),r-SAK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略有升高(P>0.05),rt-PA组溶栓治疗后2 h血浆中TAT浓度显著升高(P<0.05)。两组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率无明显差异。结论:AMI患者应用r-SAK与rt-PA溶栓治疗有同等的溶栓疗效,r-SAK较rt-PA有更强的血栓选择性,促凝活性微弱,促血小板活化低,减轻血栓前状态对心肌损伤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微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药物疗法 重组葡激酶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实验诊断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白璐 白俊清 王国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3-227,共5页
目的探讨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早期诊断的血液学指标,对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 目的探讨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早期诊断的血液学指标,对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骨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2月,中老年外伤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5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没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150例为对照组。采集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25I纤维蛋白原(iodine 125 labeled focused ion beam,125IFIB)和自动血凝仪检测D-二聚体(D-dimer,DD),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focused ion beam,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AT-Ⅲ)、血栓前体蛋白(thrombus precursor protein,Tp 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 antithrombin complexes,TAT)检测。结果术后血浆中的125I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检测结果表明,血栓组明显升高,血浆中的125I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术后值明显高于术前值(P<0.05)。在用ELISA方法检测的指标中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栓前体蛋白、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和抗凝血酶Ⅲ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8.1%、86.4%、67.4%、70.0%和64.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OR值分别为13.294和7.784(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在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早期诊断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I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下肢深静脉血栓 血栓前体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抗凝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健康妊娠妇女新凝血标志物水平变化及其参考区间的建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燕贻 胡芸 +1 位作者 武明阳 项忠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69-478,共10页
目的:妊娠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最新的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 目的:妊娠妇女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发生凝血和纤溶系统的障碍。本研究旨在探讨目前最新的凝血标志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plasmin-α2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ound,tPAI-C)和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在不同妊娠时期的水平变化,并建立其参考区间,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可靠的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产科进行孕期检查和生产的492例健康妊娠妇女,将其分为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和产褥组,并选取123例健康非妊娠妇女作为对照组。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TAT、PIC、tPAI-C和TM的水平。分析非妊娠妇女、妊娠妇女、产褥期妇女各标志物水平的差异,并建立相应的参考区间。结果:TM、TAT在早孕、中孕及晚孕组逐渐升高,在产褥组逐渐降低(P<0.05或P<0.01)。健康非妊娠妇女的PIC水平低于妊娠妇女(P<0.05或P<0.01),而妊娠和产褥期妇女的PI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非妊娠妇女tPAI-C水平低于妊娠妇女(P<0.05或P<0.01),产褥期妇女t PAIC水平显著降低(P<0.01)。TM的参考区间:健康非妊娠妇女为3.20~4.60 TU/mL,早孕期和中孕期为3.12~7.90 TU/mL,晚孕期为3.42~8.29 TU/mL,产褥期为2.70~6.40 TU/mL。TAT的参考区间:健康非妊娠妇女为0.50~1.64 ng/mL,早孕期和中孕期为0.52~6.91 ng/mL,晚孕期为0.96~12.92 ng/mL,产褥期为0.82~3.75 ng/mL。PIC的参考区间:健康非妊娠妇女为0.160~0.519 ng/mL,妊娠妇女为0.162~0.770μg/mL。tPAI-C的参考区间:健康非妊娠妇女为1.90~4.80 ng/mL,早孕期和中孕期为2.03~9.33 ng/mL,晚孕期为2.80~14.20 ng/mL,产褥期为1.10~8.40 ng/mL。结论:妊娠妇女的4项新凝血标志物TM、TAT、PIC及tPAI-C的水平随孕期的发展显著升高,生产后逐步恢复正常;本研究建立了妊娠妇女TM、TAT、PIC、tPAI-C的参考区间,可以为临床医生判断妊娠妇女血栓风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 血栓调节蛋白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的复合物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剂复合物 参考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透析膜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孙懿 刘惠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观察透析过程中不同透析膜对凝血纤溶作用的影响 ,对 1 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交叉设计 ,使用铜仿膜和聚砜膜透析器透析 ,应用ELISA法检测透析过程中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纤溶酶 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二聚体的... 为观察透析过程中不同透析膜对凝血纤溶作用的影响 ,对 1 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交叉设计 ,使用铜仿膜和聚砜膜透析器透析 ,应用ELISA法检测透析过程中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纤溶酶 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透析后透析器表面凝血情况。结果显示 ,用 2种透析膜血透过程中TAT、PAP、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透析前水平 ,用铜仿膜透析TAT、PAP、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用聚砜膜。提示 ,从凝血纤溶激活看 ,聚砜膜生物相容性好于铜仿膜 ,长期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可能会减少出凝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透析膜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患者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使用率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佳媚 刘三媛 +5 位作者 李若寒 张小玲 骆艳妮 张磊 王小闯 王岗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2-878,共7页
目的探讨成年重症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使用率间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成年重症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α2-plasmin inhibitor-plasmin complex,PIC)(TAT/PIC)水平与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使用率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单次入重症医学科且入科时长≥1 d且有血栓前四项检测记录的成年患者。在医院信息系统及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回顾性收集患者年龄、性别、首次血栓前四项检测结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评分、治疗方式及所有诊断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TAT/PIC与MV使用率间的关系;采用交互作用分析、亚组分析探讨在不同年龄、性别、感染/未感染、患/未患DIC患者中TAT/PIC水平与MV使用间的关系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76名患者,所有患者首次TAT/PIC的中位数为15.84(8.13-33.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AT/PIC每增加5个数值,使用MV的可能性提高2.9%(OR=1.029,95%CI:1.008~1.050),Q3患者使用MV可能性是Q1患者的1.566倍(OR=1.566,95%CI:1.095~2.239),Q4患者使用MV可能性是Q1患者的2.457倍(OR=2.457,95%CI:1.694~3.563)。交互作用结果显示,TAT/PIC与MV使用率间的关系在感染和未感染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_(interaction)=0.02)。亚组分析显示,在感染患者中(674例),TAT/PIC每增加5个数值,MV使用可能性提高5.9%(OR=1.059,95%CI:1.022~1.097,P=0.001),而在未感染患者中(502例),TAT/PIC与MV使用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12,95%CI:0.984~1.040,P=0.405)。结论在感染的重症患者中,TAT/PIC水平与患者是否使用MV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 机械通气 感染 重症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预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栓形成的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洪丽荣 陈雨佳 +3 位作者 江庆来 贾汝琳 李春 冯亮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33-1038,共6页
目的:探讨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预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PS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血... 目的:探讨新型血栓四项联合常规凝血指标在预测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APS患者12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血栓将患者分为血栓组(50例)和非血栓组(71例)。比较血栓组和非血栓组患者包括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在内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静脉血浆中新型血栓四项[包括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thrombomodulin,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complex,TAT)、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 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PIC)、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t-PAIC)]水平。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PS患者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评估各指标预测血栓风险的效能。结果:血栓组APS患者年龄显著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49(32,64)岁vs.36(32,39)岁,P<0.05],血栓组APS患者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全面抗磷脂综合征评分(global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score,GAPSS)≥10分的比例均高于非血栓组APS患者(P均<0.05)。血栓组APS患者中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cdy,aCL)、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阳性率更高(P均<0.05),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水平更高(P均<0.05)。血栓组静脉血栓19例(38.00%),其中深静脉血栓16例(84.21%),肺栓塞5例(26.32%);动脉血栓35例(70.00%),其中心肌梗死6例(17.14%),脑梗死30例(85.71%)。血栓组患者的TM水平明显大于非血栓组(P<0.05),两组间TAT(Z=-1.420,P=0.156)、PIC(Z=-0.064,P=0.949)和t-PAIC(Z=-1.487,P=0.137)血浆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龄[OR=1.126,P=0.002]、TM升高[OR=1.325,P=0.048]、PT延长[OR=4.127,P=0.008]是APS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3个独立危险因素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年龄、PT、TM三项联合检测对APS血栓形成的诊断性能最佳[AUC为0.916(0.862,0.969)],具有最高的约登(Youden)指数(0.727)和敏感性(83.0%),特异性为89.7%。结论:TAT、PIC、TM和t-PAIC可以从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内皮系统反映血栓形成。TM、PT联合年龄优于单一标志物的应用,对APS血栓形成的早期识别具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抗原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抗磷脂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包裹人胰岛减轻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玉伟 李万里 +6 位作者 陈继冰 丰丙政 徐之然 吴玲玲 武桢 顾新伟 高宏君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2-569,共8页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包裹胰岛对胰岛移植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的影响。方法将经示踪剂标记的MSC与人胰岛放入超低吸附培养皿,间隔0.5 h吹打混匀2次,之后置37℃、5%CO_(2)条件下孵育培养24 h,实现MSC包裹胰岛,并检测MS...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包裹胰岛对胰岛移植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的影响。方法将经示踪剂标记的MSC与人胰岛放入超低吸附培养皿,间隔0.5 h吹打混匀2次,之后置37℃、5%CO_(2)条件下孵育培养24 h,实现MSC包裹胰岛,并检测MSC包裹胰岛的效果及胰岛的体外功能。体外构建血液循环管型模型,空白对照组加入0.2 mL胰岛培养液,胰岛组加入800胰岛当量未包裹的胰岛,MSC包裹组加入800胰岛当量MSC包裹的胰岛,37℃条件下循环60 min。在0、30、60 min 3个时间点各取0.5 mL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循环60 min后将血液用70μm滤网过滤,收集血浆、血凝块及胰岛。血凝块及胰岛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改变及CD11b阳性细胞在胰岛周围聚集情况。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C3a、C5b-9、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IL-8含量。结果MSC和胰岛共同孵育24 h后胰岛可以被MSC包裹,包裹程度约80%。胰岛组和MSC包裹组血凝块和胰岛周围均存在较多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MSC包裹组较胰岛组CD11b阳性细胞少。与全血共孵育0、30、60 min后,MSC包裹组和胰岛组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下降,且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减少。与空白组比较,MSC包裹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少,TF含量较高;与胰岛组比较,MSC包裹组血小板、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TAT、TF含量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空白组比较,MSC包裹组C3a、C5b-9、IL-6、TNF-α、IL-8表达水平较高;与胰岛组比较,MSC包裹组C3a、C5b-9、IL-1β、IL-6、TNF-α、IL-8、MCP-1表达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MSC包裹胰岛可通过减少胰岛TF在血液中的暴露,在凝血反应阶段减轻IBMIR,从而减少移植早期胰岛移植物的损伤和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移植 间充质干细胞 即刻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 胰岛封装 补体 组织因子 趋化因子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白细胞介素 肿瘤坏死因子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