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对深部真菌感染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张利侠 李芒会 +1 位作者 张华 党淑萍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 目的研究检测临床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以便对危重病人深部真菌感染早发现、早治疗,降低死亡率。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并以传统真菌培养方法作平行对照实验,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的水平。结果16例深部真菌感染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为51.7±66.5 pg/mL,明显高于正常非深部真菌感染组8.6±25.2 pg/mL(P<0.05),且比传统培养方法快速、准确。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的含量检测用于临床诊断深部真菌感染,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快速准确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1→3)-β-d-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酵母中(1→3)-β-D-葡聚糖的提取及其机理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黄刚良 刘曼西 +2 位作者 曹元成 曾莹春 张莉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458-459,465,共3页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 分别采用酸法、酸碱法来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然后对其产品进行多糖成分和紫外光谱分析。结果发现,在用c(CH3COOH)=0 5mol/L的水溶液提取啤酒酵母中的(1→3) β D 葡聚糖时,其产品中除含有葡聚糖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甘露聚糖和蛋白质这两种成分。但先用c(NaOH)=1 0mol/L的水溶液提取,再用w(CH3COOH)=4%的醋酸溶液处理时,产品为高纯度的(1→3) β D 葡聚糖。此结论由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碳谱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接着从其水解机理上阐述了产生上述两种不同结果的原因,从而说明了酸碱法是从啤酒酵母中提取(1→3) β D 葡聚糖的理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 (1→3)-β-d- 酸法 酸碱法 提取 分析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价值评估 被引量:16
3
作者 陈峰 陶晓勤 +2 位作者 刁文晶 俞静 刘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8-351,共4页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 目的观察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侵袭性真菌病(IFD)的诊断效果。方法筛选2009年4月—2011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疑似IFD病例,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的IFD诊断标准定义,甄选出57例确诊IFD和6例拟诊IFD的真阳性病例为IFD组,100例非IFD真阴性病例为对照组,应用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质量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利用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结果两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皆为非正态分布,峰度系数>0、偏度系数>0,呈正偏态分布。对照组和IFD组血浆(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分别为(33.62±5.0)pg/mL和(373.82±125.5)p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用于诊断IFD的最佳临界值为20.85,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7(P<0.05),95%CI 0.792~0.92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6.0%。结论国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试剂对于IFD具有诊断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D 侵袭性真菌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4
作者 刘芳 吴彤 +15 位作者 蔡鹏 刘颖 卢岳 周葭蕤 杨帆 刘强 高雁群 罗荣牡 张建平 孙媛 曹星玉 殷宇明 赵艳丽 王静波 童春容 陆道培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043-1046,共4页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较GM试验比,G试验可用于诊断除曲霉菌外更多的真菌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讨G试验在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血浆标本来源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来自北京道培医院162例疑为IFI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化疗后患者8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77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患者血浆中BG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所有病例中有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75例,排除诊断67例。结果表明:以20ng/ml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91%、72.4%和92.4%。在75例拟诊病例中,其中有51例G试验阳性,且对广谱抗生素无效而经过抗真菌治疗有效,经过临床回顾性分析符合IFI,表明G试验使IFI诊断率提高31.4%。结论:G试验是早期诊断血液病患者IFI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D 侵袭性真菌感染 血液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废酵母中RNA和β-(1,3)-D-葡聚糖的综合提取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志宏 邢沈阳 张桂荣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95-98,共4页
为实现RNA和β-(1,3)-D-葡聚糖的综合提取,通过碱-酶提取法和优化稀碱提取条件,研究了温度、NaOH质量分数对RNA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00℃,NaOH质量分数为4%时,提取率为7.65%,纯度为70.24%.进一步比较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β-... 为实现RNA和β-(1,3)-D-葡聚糖的综合提取,通过碱-酶提取法和优化稀碱提取条件,研究了温度、NaOH质量分数对RNA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为100℃,NaOH质量分数为4%时,提取率为7.65%,纯度为70.24%.进一步比较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对β-(1,3)-D-葡聚糖提取的影响,发现中性蛋白酶得到的产物较多,纯度较高.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废酵母 RNA β-(1 3)-d- -酶提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检测对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监测价值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珂凤 梁涛 +4 位作者 何宏 王婷 喻文倩 王沛涛 李强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65-1068,共4页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一6一D一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含量... 背景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对有效治疗极为重要,但目前尚缺乏能够准确、定量诊断和判断疗效的客观指标。研究证实血浆中(1,3)一6一D一葡聚糖对全身真菌感染性疾病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含量的检测能否用于角膜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尚不清楚。目的观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过程中泪液中(1,3)-β—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的变化,客观评价其在真菌性角膜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2年5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诊治的角膜溃疡直径≤5mm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60例60眼为患病组,同期健康无眼疾的成年志愿者30人30眼为正常对照组。患病组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平均治疗时间为29d。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7、14、28d和停药后7d、14d收集患眼泪液50斗l,进行(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检测,同时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及患者临床表现,对(1,3)一p—D一葡聚糖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估。对泪液中(1,3)一p.D一葡聚糖质量浓度低于20ng/L、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未发现菌丝的患者,巩固治疗1周后停药,随访2个月。结果治疗前,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为(Log)(6.37-+0.48)ng/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Log)的(2.00~0.3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1)。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病情在治疗7d后开始好转,表现为溃疡边界逐渐清晰,病灶面积缩小,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显示菌丝密度比治疗前降低等。患病组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其变化呈时间依赖性。治疗后7、14、28d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质量浓度(Log)分别为(5.19±0.42)、(4.16±0.33)、(2.99±0.42)ng/L,停药后7d、14d分别为(2.91±0.39)ng/L、(2.80±0.40)n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6.37+0.4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8d至随访结束,患者泪液中(1,3)-β-D-葡聚糖保持稳定的低质量浓度,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结论作为一种定量检测方法,泪液中(1,3)-β—D-葡聚糖水平的检测可用于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及病情变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D- 显微镜检查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 眼感染 真菌性角膜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1→3)-β-D-葡聚糖制备及其化学衍生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亚军 郑裕国 +1 位作者 吴天星 姚善泾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4期527-532,共6页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 免疫活性多糖(1→3)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细菌、酵母、真菌、蘑菇、谷类和海藻的细胞壁组成型成分。本文综述了(1→3)βD葡聚糖生物学功能、制备方法和衍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传统的酸碱提取法,诱导自溶结合次氯酸钠氧化可以提高(1→3)βD葡聚糖收率。使用硫酸和正丙醇的非均相体系可以制备β葡聚糖硫酸酯,产品完全溶于水,得率约37.4%(w/w),非均相体系磺化具有产物分离容易,产物纯度高,磺化反应体系正丙醇硫酸酯反应液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酵母 (1→3)-β-d- 自溶 氧化 非均相 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β-D-葡聚糖构象的理论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杨海龙 吴天祥 章克昌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87-491,共5页
利用分子力学 (MM 2 )方法计算了 (1→ 3) β D 葡聚糖二糖结构单元全局最低能量构象 ,在此基础上搭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2 .0 5× 10 4 和 1.0 2 6× 10 5的 (1→ 3) β D 葡聚糖片段并进行分子几何全优化 .结果表明 ,(1→ ... 利用分子力学 (MM 2 )方法计算了 (1→ 3) β D 葡聚糖二糖结构单元全局最低能量构象 ,在此基础上搭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 2 .0 5× 10 4 和 1.0 2 6× 10 5的 (1→ 3) β D 葡聚糖片段并进行分子几何全优化 .结果表明 ,(1→ 3) β D 葡聚糖的能量最低构象为单螺旋结构并且亲水性基团 (多羟基 )位于螺旋体的表面 ,从而认为这种构象可能是其具有刺激免疫和抗肿瘤活性的分子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构象 分子力学 分子结构 刺激免疫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亚军 姚善泾 郑裕国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7-50,共4页
考察硫酸和正丙醇组成的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的可行性,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1→3β)--D-葡聚糖硫酸酯完全溶于水,质量收率约37.4%,经... 考察硫酸和正丙醇组成的非均相磺化反应体系制备(1→3)β--D-葡聚糖硫酸酯的可行性,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1H NMR、扫描电镜等技术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1→3β)--D-葡聚糖硫酸酯完全溶于水,质量收率约37.4%,经验式为(C6H10O5)25.9SO3.7H2O,红外谱图在1 240 cm-1、810 cm-1存在特征吸收带,1H NMR分析也支持产物为(1→3)-β-D-葡聚糖硫酸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硫酸酯 非均相反应 磺化 硫酸 正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晓春 万玉香 +3 位作者 李亚周 林佳 刘云 秦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27-73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各科室送检的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的血液标本。分析264例真菌血培养阳性标本的来源科室分...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临床各科室送检的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的血液标本。分析264例真菌血培养阳性标本的来源科室分布和菌种分布情况。1 678例同时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以真菌血培养阳性为标准,G试验结果>100.5 pg/mL为阳性,计算G试验诊断真菌血流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2015-2017年共检出血培养阳性真菌264株,主要分布在肝胆外科(81株)、心血管外科(57株)、急救科(24株)、胸外科(22株)、血液科(16株)等科室;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菌最多(142株,占53.8%),其次为角膜假丝酵母菌(36株,13.6%)、白假丝酵母菌(20株,7.6%)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8株,6.8%)。1 678例同时进行真菌血培养和G试验的患者中,137例真菌血培养结果为阳性。以真菌血培养阳性为标准,G试验诊断真菌血流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3%、87.9%、31.1%、96.2%;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G试验对真菌血流感染的诊断效能较好(曲线下面积为0.771,95%置信区间为0.723~0.819)。137例真菌血流感染病例中,102例在血培养之前2~5 d进行了G试验,其中71例(69.6%)G试验结果为阳性。结论血浆G试验诊断真菌血流感染的特异度较高,对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阴性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D 真菌感染 血流感染 假丝酵母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废酵母超声破壁提取食源性β-1,3-D-葡聚糖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建梅 李红 杜金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9-153,共5页
以啤酒废酵母为原料,采用Box-Behnken正交析因素试验优化超声破壁工艺,得出破壁参数理想条件为酵母质量浓度200 g/L,超声功率800 W,超声时间80 min,超声温度50℃;制得的酵母β-1,3-D-葡聚糖不含甘露聚糖,纯度达90.63%,得率达10.31%。
关键词 啤酒废酵母 超声破壁 食源性酵母β-1 3-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酵母中(1-3)-β-D-葡聚糖提取与理化性能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张开诚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7-10,共4页
关键词 啤酒酵母 (1-3)-β-d- 生物活性 超声波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β-1,3-D-葡聚糖提取酶解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国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0-203,共4页
采用酶-碱法提取酵母β-1,3-D-葡聚糖,着重研究了提取的酶解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600IU/g,酶解时间3h,pH8,温度60℃。沉淀物用2%氢氧化钠在75℃恒温处理6h,即可得到成品葡聚糖,经紫外光谱法和纸层析... 采用酶-碱法提取酵母β-1,3-D-葡聚糖,着重研究了提取的酶解工艺,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1600IU/g,酶解时间3h,pH8,温度60℃。沉淀物用2%氢氧化钠在75℃恒温处理6h,即可得到成品葡聚糖,经紫外光谱法和纸层析法进行糖分分析,成品为高纯度的酵母β-1,3-D-葡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β-1 3-d- 酶碱法 酶解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孙丹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3期3197-3200,共4页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从而统计出待检标本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结果60...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清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从而统计出待检标本深部真菌感染的阳性率。结果60例可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经传统培养方法诊断28例阳性,32例阴性,阳性率为46.7%;经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33例阳性,12例为可疑感染,阳性率为55.0%,20例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说明血清(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分离、培养与鉴定方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深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β-d-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电极法快速测定β(1→3)-D-葡聚糖含量的研究
15
作者 楚杰 刘可春 +2 位作者 张大伟 毕春元 何秋霞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4-325,329,共3页
采用酶电极法测定β(1→3)-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葡聚糖H2SO4水解的最佳时间为6h,水解液中和过程中产生的盐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干扰作用,与硫酸-苯酚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稳定等优点,是目前测定β(1→3)-D-葡聚糖含量的一种... 采用酶电极法测定β(1→3)-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葡聚糖H2SO4水解的最佳时间为6h,水解液中和过程中产生的盐对测定结果无明显干扰作用,与硫酸-苯酚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稳定等优点,是目前测定β(1→3)-D-葡聚糖含量的一种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3)-d- 氧化酶 酶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的性质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超 缪铭 +1 位作者 金征宇 江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129-1134,共6页
利用明串珠菌SK24.002发酵制备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扫描电镜、Zeta电位/粒径仪、热分析系统、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等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葡聚糖表面呈多孔网络结构,能... 利用明串珠菌SK24.002发酵制备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扫描电镜、Zeta电位/粒径仪、热分析系统、差示扫描量热仪、旋转流变仪等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其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该葡聚糖表面呈多孔网络结构,能溶于水,溶液中粒径分布在40~160nm范围内。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呈单一峰,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200℃以下只失去了吸附水,当温度在265~345℃时,发生强烈的热裂解反应,(1→3)(1→6)-α-D葡聚糖溶液的黏度在5~10 g/d L范围内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呈指数上升,高浓度的葡聚糖溶液呈现剪切变稀特性,能形成弱凝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6)-α-d- 扫描电镜 热特性分析 流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1→3)(1→6)-α-D-葡聚糖的酶法合成与结构解析
17
作者 贾雪 黄超 +1 位作者 缪铭 江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0-14,共5页
以蔗糖为底物,利用葡聚糖蔗糖酶的聚合反应来制备(1→3)(1→6)-α-D-葡聚糖,通过探讨优化酶促催化条件参数来合成新型葡聚糖,并采用现代分析仪器解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葡聚糖蔗糖酶催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蔗糖质量浓度160 mg/... 以蔗糖为底物,利用葡聚糖蔗糖酶的聚合反应来制备(1→3)(1→6)-α-D-葡聚糖,通过探讨优化酶促催化条件参数来合成新型葡聚糖,并采用现代分析仪器解析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葡聚糖蔗糖酶催化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40℃,蔗糖质量浓度160 mg/m L,加酶量10 U/m L,酶反应时间1 h,反应p H 5.0。分子量分布曲线显示葡聚糖分子质量分布集中并呈单峰,绝对重均分子质量2.4×107g/mol,分散系数为1.07,红外与核磁图谱显示糖链中主要由α-1,3和α-1,6连接的D-吡喃葡萄糖单元组成,且两者的比例约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1→6)-α-d- 水溶性 酶法合成 链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β-1,3/1,6-葡聚糖对断奶仔猪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忠 呙于明 +2 位作者 袁建敏 杨鹰 聂伟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16-1322,共7页
为了探讨酵母β-1,3/1,6-葡聚糖对自然条件下饲养的断奶仔猪细胞和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选择品种一致,体重接近,公母各半,日龄为(28±3)d的长×大二元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连续添加0、50、100和200 mg/kg的β-1,... 为了探讨酵母β-1,3/1,6-葡聚糖对自然条件下饲养的断奶仔猪细胞和体液免疫机能的影响,选择品种一致,体重接近,公母各半,日龄为(28±3)d的长×大二元断奶仔猪160头,随机分成4个处理组,分别连续添加0、50、100和200 mg/kg的β-1,3/1,6-葡聚糖,进行试验,试验期为28 d。采用MTT法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外周血主要淋巴细胞亚群,IDEXX-ELISA antibodyTest Kit检测猪瘟抗体。结果发现:添加β-1,3/1,6-葡聚糖14 d后,试验组外周血T、B淋巴细胞转化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28 d无明显差异(P>0.05)。21 d试验组猪瘟疫苗免疫的抗体水平显著提高(P<0.05);低剂量(50mg/kg)的β-1,3/1,6-葡聚糖对Th细胞、Tc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及其CD4+/CD8+比值均有提高,但高剂量(100和200 mg/kg)的β-1,3/1,6-葡聚糖可以导致CD8+T细胞数量显著升高(P<0.05),CD4+/CD8+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酵母β-1,3/1,6-葡聚糖可影响猪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对猪瘟疫苗免疫抗体水平有提高,其免疫调节作用受添加剂量和时间的影响。低剂量酵母β-1,3/1,6-葡聚糖能适度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力,高剂量可能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1 6- 淋巴细胞转化率 淋巴细胞亚群 猪瘟抗体 断奶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茨木霉产水解热凝胶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被引量:5
19
作者 徐敏 李晶 +4 位作者 郑志永 朱莉 詹晓北 李珊 张洪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57-161,共5页
结合多种分离方法,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 ACCC3037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一种对不溶性多糖热凝胶具有较高水解活性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发酵液经5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预处理后,依次经过HiPrep 26... 结合多种分离方法,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Rifai ACCC3037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一种对不溶性多糖热凝胶具有较高水解活性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结果表明,哈茨木霉发酵液经50%饱和度硫酸铵沉淀预处理后,依次经过HiPrep 26/10 desalting层析柱脱盐、QFF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去除杂质蛋白,最终经Superdex 75凝胶柱纯化获得纯度较高的内切β-1,3-葡聚糖酶。最终酶活回收率为6.63%,内切酶比酶活由6.86U/mg提高到133.01U/mg,纯化倍数达到19.39倍。MALDI-TOF-TOF鉴定结果表明,该内切酶与产自绿色木霉的endoglucanase存在较高的同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茨木霉 β-1 3-内切酶 热凝胶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酵母β-1,3/1,6-葡聚糖对感染肠炎沙门氏菌Caco-2细胞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晓敏 刘红宾 +1 位作者 呙于明 王忠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55-2362,共8页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黑酵母β-1,3/1,6-葡聚糖对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诱导Caco-2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Caco-2细胞,分成4个组:对照组(A组)、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B组)、β-1,3/1,6... 本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黑酵母β-1,3/1,6-葡聚糖对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诱导Caco-2细胞表达细胞因子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选用Caco-2细胞,分成4个组:对照组(A组)、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B组)、β-1,3/1,6-葡聚糖组(C组)和β-1,3/1,6-葡聚糖+肠炎沙门氏菌共培养组(D组)。C、D组用黑酵母β-1,3/1,6-葡聚糖(50μg/mL)预处理24 h,然后B、D组各孔接种1×108CFU/mL肠炎沙门氏菌处理3 h。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肠炎沙门氏菌和β-1,3/1,6-葡聚糖均极显著地上调了IL-1β、TNF-α、IL-8和IL-10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1),但对TG 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与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组相比,添加β-1,3/1,6-葡聚糖可显著地下调肠炎沙门氏菌诱导Caco-2细胞的细胞因子IL-1β、IL-8和TNF-α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并且显著上调IL-10、TGF-β基因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知,黑酵母β-1,3/1,6-葡聚糖能抑制肠炎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上皮细胞免疫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1 3 1 6- 肠炎沙门氏菌 CACO-2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