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保护下的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治疗 被引量:1
1
作者 谢春明 申东峰 +2 位作者 段润卿 胡耀峰 庞宁东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进行脑保护,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2例患...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12例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进行脑保护,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支架及滤器均成功植入,滤器均成功回收。回收物质为微小血栓颗粒、泡沫细胞、胆固醇颗粒。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可有效缓解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障碍,预防术中脱落的微小栓子进入脑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保护 内支架治疗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颅外颈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治疗 病理学分析 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 血栓颗粒 泡沫细胞 血流障碍 滤器 回收 胆固醇 患者 术中 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潘通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供氧
2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i014-i014,共1页
己酮可可碱1.周围血管血流障碍疾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眼部动脉血流障碍。2.糖尿病性视网膜动脉血流障碍。3.脑部动脉循环障碍(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关键词 潘通 微循环 组织供氧 己酮可可碱 适应证 周围血管血流障碍疾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性视网膜动脉血流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介入封堵术一例 被引量:2
3
作者 齐静 侯平 +6 位作者 姜钧文 陈韦 王艳春 李蒙 于乐 周鑫 赵颖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09-210,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孑L(VSR)占AMI的1%~2%,是罕见、严重的并发症,VSR患者病情危重,自然预后极差,占AMI后早期死亡的5%。Ledakowicz—Polak等[1]研究发现,AMI成功PCI后,0.71%并发VSR,AMI并发VSR往往合并血... 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间隔穿孑L(VSR)占AMI的1%~2%,是罕见、严重的并发症,VSR患者病情危重,自然预后极差,占AMI后早期死亡的5%。Ledakowicz—Polak等[1]研究发现,AMI成功PCI后,0.71%并发VSR,AMI并发VSR往往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困难,且死亡率极高。我们采用Amplatzerpostinfarct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成功封堵1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PCI术后合并VSR患者。目前随访5年患者情况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封堵术 室间隔穿孔 并发症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血流动力学障碍 PCI术后 下壁心肌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血肿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边志民 王成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89-91,共3页
关键词 胰腺血肿 血流动力学障碍 诊治 临床症状 腹腔动脉瘤 良性病变 后天因素 瘤体破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症社区现场急救系列讲座——室性心动过速的现场判断、临床意义和紧急治疗
5
作者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54-255,共2页
关键词 社区现场急救 危重症 室性心动过速 临床意义 系列讲座 血流动力学障碍 室上性心律失常 有无 判断 兴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托洛尔与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 被引量:3
6
作者 邢智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24期4187-4187,共1页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反复发生易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或加重,并且左房血流紊乱易致左房血栓形成。其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无房颤患者的两倍。因此积极的治疗.尽可能恢复并维...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患者反复发生易引起血流动力学障碍,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或加重,并且左房血流紊乱易致左房血栓形成。其导致中风严重致残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无房颤患者的两倍。因此积极的治疗.尽可能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是临床中治疗的难题之一.本研究主要观察美托洛尔加胺碘酮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并与普罗帕酮进行疗效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联合治疗 美托洛尔 疗效比较 胺碘酮 血流动力学障碍 左房血栓形成 维持窦性心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路途指导下血管内再通治疗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的临床观察
7
作者 徐耀铭 董鑫 高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744-2748,共5页
慢性颅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racranial artery-total occlusion,CIATO),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0%,据报道卒中的年复发风险为3.6%~22.0%,尤其在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中复发风险更高[1-2]。大动脉粥... 慢性颅内动脉闭塞(chronic intracranial artery-total occlusion,CIATO),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部缺血性脑卒中的10%,据报道卒中的年复发风险为3.6%~22.0%,尤其在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中复发风险更高[1-2]。大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发生卒中的可能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和斑块破溃后形成的急性血栓或低灌注。因此对于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应给予积极治疗。目前认为超过24 h的症状性慢性颅内动脉闭塞,其首选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3],其他的治疗方法还包括颅内外搭桥术(extracranial-intracranial bypass surgery,EC-IC)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therapy,ET)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障碍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症状性 急性血栓 复发风险 低灌注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