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基于TCD和默读刺激的评估
1
作者 陈松伟 陈虹秀 +3 位作者 段建钢 崔柳平 刘然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7-364,共8页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 目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可能会损害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artery,MCA)的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CA)功能。本研究探讨CVST对MCA的dCA和默读期间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的dCA及神经血管耦联(neurovascular coupling,NVC)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在2021年1月—2022年8月,共纳入60例CVST患者(CVST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使用TCD检测无创连续逐波血压、脑血流速度以及MCA和默读期间PCA的其他相关指标数据。根据MRI分期将CVST分为慢性期和非慢性期;根据CVST在MRI上的分布情况将CVST患者分为大范围组和小范围组。受试者根据语音提示睁、闭眼进行NVC评估,通过默读中国旅游材料实现睁眼视觉刺激。睁眼默读时,视觉刺激信号可以选择性地激活枕叶的布罗德曼区17、18和19,促使其释放神经递质并扩张PCA。通过传递函数分析确定dCA参数。结果在默读期间PCA的dCA中,CVST组的超低频相位差低于对照组[52.91(29.56~75.12)°vs.66.43(48.68~79.55)°,P=0.047]。在NVC中,CVST组的脑血管电导指数(index of the cerebrovascular conductance,CVCi)差值(?CVCi)[0.09(0.08~0.12)cm·s^(-1)·mmHg^(-1)vs.0.12(0.09~0.15)cm·s^(-1)·mmHg^(-1),P=0.017](1 mmHg=0.133 kPa)和视觉诱发血流反应(visuallye voked flow response,VEFR)[25.36(18.28~32.43)%vs.30.73(23.67~38.18)%,P=0.019]低于对照组。慢性期CVST患者与非慢性期CVST患者PCA的超低频相位差、?CVCi和VEF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VST的分布范围方面,大范围组的VEFR低于小范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VST患者默读时PCA的dCA和NVC受损。此外,NVC反应性与CVST累及范围相关,累及范围较大的患者对视觉刺激的NVC反应性低于累及范围较小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经颅多普勒超声 神经血管耦联 默读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传递函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颅多普勒超声的脑血流自动调节评估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石仪 徐梦媛 +2 位作者 马帅涛 冯光 韩冰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CA)是指脑血管在二氧化碳浓度、平均动脉血压或脑灌注压等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够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既往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A在发病... 脑血流自动调节(CA)是指脑血管在二氧化碳浓度、平均动脉血压或脑灌注压等因素发生变化时,能够维持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一种自我调节能力。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既往研究表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CA在发病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受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该文综述了CA的生理机制、监测方法及其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血流自动调节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高危人群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玉梅 华扬 +3 位作者 刘贝贝 李景植 张楠 侯伟红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431-435,468,共6页
目的分析卒中高危人群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dCA)的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经宣传招募,并行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评估的健康和(或)具有卒中危险因素但控制良好的受试者60... 目的分析卒中高危人群脑血流动力学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dCA)的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9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经宣传招募,并行脑-颈动脉超声一体化评估的健康和(或)具有卒中危险因素但控制良好的受试者60例,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者44例,并根据是否存在卒中高危因素,将其分为高危组(22例)和非高危组(22例)。记录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组间比较,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既往心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病史,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平均脑血流速度(CBFV)、二氧化碳分压、脑血管阻力指数(CVRi),CVRi为平均动脉压与平均CBFV的比值。采用传递函数法,在超低频(0.02~0.07 Hz)、低频(> 0.07~0.20 Hz)和高频(> 0.20~0.35 Hz)三个频率区域内,通过平均CBFV随血压变化的波动幅度、随血压变化产生波动的相位差及平均CBFV与血压变化间的相关性,分析评估两组间d CA的差异。CBFV随血压变化的波动幅度增益值越小,说明d CA越稳定;CBFV随血压变化产生波动的时间差或相位差越大,说明d CA越好;CBFV与动脉血压间的相关系数> 0.4,则说明一致性好。结果 (1)两组受试者的年龄及性别、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卒中家族史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高危组体质量指数高于非高危组[(26.6±3.4) kg/m2比(24.3±2.7) kg/m2,t=1.87],高血压病及吸烟比例高于非高危组[均为54.5%(12/22)比13.6%(3/2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高危组舒张压高于非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10) mm Hg比(76±8) mm Hg,t=2.81,P <0.05];两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平均CBFV、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CVR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3)在超低频区域内,高危组相位差短于非高危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0.3)度比(4.5±0.5)度,t=6.22,P=0.02],而在低频和高频两个区域内,两组相位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超低频、低频和高频三个区域中,两组波动幅度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相关系数均> 0.4,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尽管卒中高危人群的CBFV、脑血管阻力储备可显示良好,但d CA相对减低,为卒中高危人群的预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高危人群 血流动力学 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高血压对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影响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高庆春 邵延芹 +1 位作者 陈颖贤 黄如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23-426,i008,共5页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对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影响 ,及其与脑血管病理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用 80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 ,在术后不同的时间点 ,利用临界关闭压测定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 (LLCA) ,并动脉插管测定血压和... 目的 动态观察高血压对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的影响 ,及其与脑血管病理形态改变的关系。方法 选用 80只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RHRSP) ,在术后不同的时间点 ,利用临界关闭压测定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 (LLCA) ,并动脉插管测定血压和定量分析脑血管的形态变化 ,分别与正常血压对照组 (80只 )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RHRSP组的LLCA术后第 6周开始升高 ,第 10周后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基本稳定于 110mmHg左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LLCA的升高主要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 (r=0 96 8,P <0 0 5 ) ,与脑内微动脉的中膜厚度呈正相关 (r=0 94 0 ,P <0 0 5 )。并且LLCA的变化在平均动脉压改变的中间过程最明显 ,而于平均动脉压轻度和重度升高时变化不大 ,呈“S”形改变 (R2 =0 970 1,P <0 0 5 )。结论 高血压LLCA上移主要与平均动脉压有关 ,是脑内微动脉中膜增厚的体现 ,于血压升高中期改变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高血压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向左分流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被引量:17
5
作者 郭珍妮 邢英琦 +6 位作者 刘嘉 王爽 闫硕 靳航 杨弋 吕珊 郭雨竹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288-294,共7页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 CA受损有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ndex,ARI)。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0.001)。大量分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0.01)和无RLS组(P<0.001);然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0.05)。ARI结果与PD一致。结论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 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偏头痛 右向左分流 隐源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三单元模型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盛章 姚伟 丁光宏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68-272,276,共6页
目的建立一个三单元集中参数模型来模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方法根据Bloor的实验数据拟合了一条在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中,反映脑血流量和平均动脉压之间关系的三次曲线,然后利用这一拟合曲线来确定模型中的不定常电阻元件。结果利用... 目的建立一个三单元集中参数模型来模拟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方法根据Bloor的实验数据拟合了一条在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中,反映脑血流量和平均动脉压之间关系的三次曲线,然后利用这一拟合曲线来确定模型中的不定常电阻元件。结果利用这一模型,对不同压力变化情况下的脑血流量变化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发现这一不定常三单元模型能够较为简单地模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结论经过改造的这一三单元集中参数模型可以为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及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集中参数模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被引量:4
7
作者 于丽云 孙立智 +2 位作者 王飞 赵晓燕 韩文勇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7-330,共4页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CA)。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电力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狭窄组,15例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为对... 目的采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CA)。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电力医院行全身麻醉手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为狭窄组,15例无颈动脉狭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相匹配。在稳定的全身麻醉状态下,同时记录脑组织氧饱和指数(TOI)和平均动脉压,计算相关系数r,根据r值判断CA状态。结果狭窄组患者狭窄侧与非狭窄侧的T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52±6.50比65.23±4.50;t=0.93,P=0.368),狭窄组狭窄侧与对照组同一侧的TOI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66.52±6.50比64.22±3.87;t=1.18,P=0.248)。狭窄组狭窄侧和非狭窄侧的r值分别为0.36±0.12和0.17±0.11,狭窄组狭窄侧和对照组同一侧的r值分别为0.36±0.12和0.13±0.08。术前3个月内,狭窄组15例患者中,5例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有脑梗病史。将r值为0.342作为评估CA异常的判断点时,其敏感性为0.625,特异性为0.909。结论在正常血压波动范围内,单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狭窄侧的脑血流和血压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流自动调节功能 平均动脉压 脑组织氧饱和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与预后关系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哲 濮月华 +3 位作者 于蕾 段婉莹 米东华 刘丽萍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299-1305,共7页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使用传递函数分析(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患者早期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功能,比较两种方法得出的自动调节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且进行了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影像、临床信息。术后48 h内使用TCD联合无创动脉压,连续采集患者双侧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速度(flow velocity,FV)和逐搏动脉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使用TFA计算FV和ABP信号的极低频(0.02~0.07 Hz)、低频(0.07~0.20 Hz)、高频(0.20~0.50 Hz)的相位差和增益;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平均血流速度指数(mean flow velocity index,Mx)。根据患者90 d 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和预后不良(mRS>2分),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上述CA参数的差异,并用多因素分析评估不同方法计算的CA参数对患者90d预后的影响。另外,分析CA参数与术后7 d NIHSS评分相对术前的改善(ΔNIHSS)、90 d 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90 d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34例。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预后不良患者Mx较高[0.40(0.18~0.50)vs 0.26(0.05~0.36),P=0.012],但两组各频段相位差和增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x与术后7 d的ΔNIHSS、90 dmRS评分、术前梗死体积、术后48 h增加的梗死体积均为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299、0.382、0.561和0.286,P值分别为0.031、0.005、<0.001和0.040),极低频相位差与术前梗死体积、90 d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2、-0.276,P值分别为0.043、0.048)。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Mx值是9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OR 132.69,95%CI5.71~3081.96,P=0.002)。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早期CA功能相对保留与预后良好相关。相比于相位差和增益,Mx与90 d临床结局有更强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传递函数 平均血流速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癫痫患者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吕珊 郭珍妮 +7 位作者 靳航 孙欣 贾美岩 马虹印 吕玉丹 邱全利 刘嘉 杨弋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3期231-239,共9页
目的探究癫痫患者的dCA功能。方法研究纳入100例癫痫患者和10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dCA功能。采用TCD联合无创指尖血压监测法分别连续采集受试者双侧MCA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 目的探究癫痫患者的dCA功能。方法研究纳入100例癫痫患者和10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其dCA功能。采用TCD联合无创指尖血压监测法分别连续采集受试者双侧MCA脑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和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ABP)信号。将采集的CBFV和ABP信号经过传递函数法(transfer function analysis,TFA)分析,得出dCA参数(相位差和增益)。结果癫痫患者的总体相位差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46),提示其dCA功能受损。此外,合并发作间期慢波的患者其相位差更低(P=0.012),dCA功能受损更明显。EEG表现为局灶性放电的患者与表现为多灶性放电的患者的相位差无显著性差异。同样,在EEG表现为单侧放电的患者中,其放电侧大脑半球与放电对侧大脑半球的相位差也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因素与dCA参数的关系,发现发作间期慢波与相位差受损独立相关(P=0.016)。结论癫痫患者的dCA功能受损,而痫样放电合并发作间期慢波患者dCA受损更明显。dCA功能与癫痫患者的放电类型、放电部位无关。发作间期慢波是癫痫患者dCA功能受损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血流自动调节 传递函数 经颅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价脑血管反应性和脑血流自动调节 被引量:9
10
作者 佟旭 曹亦宾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7期613-617,共5页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能无创、快速地对脑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和监测,被称为脑血管的"听诊器"。目前,TCD不仅用于脑血管痉挛或狭窄等的检查,还被用于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oreactivity,CVR)和脑血流...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能无创、快速地对脑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和监测,被称为脑血管的"听诊器"。目前,TCD不仅用于脑血管痉挛或狭窄等的检查,还被用于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oreactivity,CVR)和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的研究,从而预测卒中发生风险和预后,评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文就TCD评价CVR和CA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旨在扩大其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多普勒 脑血管反应性 血流自动调节 卒中 自主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卒中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珍妮 刘嘉 +4 位作者 邢英琦 闫硕 吕存玲 靳航 杨弋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8期706-710,共5页
背景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类型。这两种卒中亚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不同,可能与其影响动态脑血流... 背景根据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病因分型法(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类型。这两种卒中亚型的临床特征和预后不同,可能与其影响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的不同机制有关。因此,本研究针对两种卒中亚型的d CA展开。方法收集了41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5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和26例小动脉闭塞性卒中)和2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uplex,TCD)来监测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cerebral blood flow velocity,CBFV)和指尖血压监测法监测中指的连续血压。通过传递函数来分析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的相关参数: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增益(gain)和阶跃响应(slope of step response)。结果在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病变半球的PD明显低于非病变半球(42.9°±18.5°vs72.4°±29.9°,P<0.01),非病变半球与健康对照组P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1);在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组,病变半球与非病变半球的P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33.8°±17.9°vs 32.6°±21.1°,P>0.1),且双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阶跃响应结果与PD相似。结论不同亚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d CA不同,可能与脑血管的不同病理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亚型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高颅压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洁 刘嘉 +5 位作者 董培 董可辉 莫大鹏 王伊龙 赵性泉 龚浠平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1期1218-1222,共5页
目的分析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IIH患者,并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传递函数... 目的分析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diopathic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方法连续入组2018年12月-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IIH患者,并选取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应用传递函数的算法分析TCD显示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动脉血压的自然波动以评估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结果入组IIH组10例,对照组13例。所有入组者均完成了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流自动调节检测,共检测了20个高颅压半球及26个正常对照半球。与对照组相比,IIH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增益显著降低[(0.64±0.35)%/%vs(0.37%±0.20)%/%,P=0.004];相位也显著降低(58.80±20.86°vs 39.16±23.79°,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IH组每秒钟脑血流速度的恢复率较对照更低,但差异尚未达到统计学意义[(26.34±43.29)%/s vs(38.81±20.16)%/s,P=0.240]。结论IIH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机能显著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高颅压 血流自动调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级侧支循环对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珍妮 孙欣 +12 位作者 刘嘉 孙惠杰 赵英凯 马虹印 徐保峰 王钟秀 李超 颜秀丽 周宏伟 张鹏 靳航 杨弋 王焱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3期240-246,共7页
ACoA和PCoA对dCA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初级侧支循环的解剖差异对dCA功能的影响。根据DSA影像特点将分为两组:孤立的BA和(或)双侧VA严重狭窄/闭塞组(组1A:双侧PCoAs存在;组1B:双侧PCoAs缺如);孤立的单侧ICA严重狭窄/闭塞(... ACoA和PCoA对dCA功能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初级侧支循环的解剖差异对dCA功能的影响。根据DSA影像特点将分为两组:孤立的BA和(或)双侧VA严重狭窄/闭塞组(组1A:双侧PCoAs存在;组1B:双侧PCoAs缺如);孤立的单侧ICA严重狭窄/闭塞(组2A:无ACoA而存在同侧PCoA;组2B:存在ACoA而无PCoAs;组2C:无ACoA和PCoA)。使用传递函数法评估MCA和(或)PCA的dCA功能。在2014-2017年间接受dCA评估和DSA检查的231例非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有51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21例患者被纳入组1,30例患者被纳入组2。组1A与1B、2A与2B及2C组患者之间在性别、年龄和平均动脉压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组1中,存在PCoAs的患者PCA相位差(自动调节参数)显著高于PCoAs缺如者。组2中,MCA相位差在有ACoA患者中显著高于无ACoA患者。本研究发现,ACoA/PCoA的开放可以代偿缺血区受损的dCA功能,这表明ACoA/PCoA在维持脑血流的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 脑血管狭窄 前交通动脉 后交通动脉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衰竭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观察
14
作者 庞素华 刘定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7年第5期318-318,共1页
关键词 呼吸衰竭 血流自动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题综述:脑血流自动调节
15
作者 杨弋 《中国卒中杂志》 2016年第4期247-249,共3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是指全身动脉血压发生变化和因而产生的脑灌注压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脑通过调节脑小血管的口径使脑血管阻力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脑血流量维持恒定的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在调控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复杂的机制中,... 脑血流自动调节是指全身动脉血压发生变化和因而产生的脑灌注压在一个较大范围内发生变化时,脑通过调节脑小血管的口径使脑血管阻力发生相应变化,从而使脑血流量维持恒定的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在调控脑血流自动调节的复杂的机制中,一氧化氮作为重要的血管舒张因子,其作用不容忽视。本文重点介绍一氧化氮在脑血流自动调节中的作用、与常见脑血管病的关系及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一氧化氮 脑梗死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观察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冰冰 高庆春 +4 位作者 黎明坤 李学龙 林婉蓉 张伟劲 杨继党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8期829-833,共5页
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critical closing pressure,CCP)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自动调节功能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起病3 d内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当天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仪同步记录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 目的利用临界关闭压(critical closing pressure,CCP)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自动调节功能及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起病3 d内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于入院当天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仪同步记录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血流和桡动脉血压,计算CCP,并于入院当天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起病3个月进行mRS评分,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CCP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对于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组大脑中动脉的CCP与入院时NIHSS评分,以及大脑后动脉组大脑后动脉的CCP与入院时NIHSS和mR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536、0.600、0.518,P<0.05)。CCP与起病3个月mRS分值相关性不明显。结论脑梗死责任血管的CCP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临界关闭压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自动调节监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金俏 邢英琦 陈嘉峰 《中国卒中杂志》 2013年第3期226-230,共5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指脑血流在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pressure,AB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发生改变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临床主要通过改变血压后测量脑血流的变化以反映CA的方式很...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指脑血流在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pressure,ABP)和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发生改变时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临床主要通过改变血压后测量脑血流的变化以反映CA的方式很多,常用的有:下肢负压、冷加压试验、Valsalva动作等。通过改变脑灌注压来评估CA能力主要由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来实现,它是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测定脑血流速度和CA的有效工具,它结合体位改变对脑血流进行测量是一种更方便、更易接受的方法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评估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CA监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在卒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吕存玲 杨弋 +1 位作者 郭珍妮 邢英琦 《中国卒中杂志》 2014年第3期210-214,共5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大脑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相对恒定的主要机制,对于大脑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CA逐渐走入...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大脑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相对恒定的主要机制,对于大脑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CA逐渐走入临床各个领域,并逐渐开始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本文就卒中对CA的影响及CA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急性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烟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系统疾病与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松伟 陈虹秀 邢英琦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5-459,共5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系指当动脉血压在较大范围内波动时大脑维持相对恒定的脑血流量的能力,是大脑的固有属性,也是评价脑功能的指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静脉窦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脑静脉系统疾病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损害,相关机... 脑血流自动调节系指当动脉血压在较大范围内波动时大脑维持相对恒定的脑血流量的能力,是大脑的固有属性,也是评价脑功能的指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脑静脉窦狭窄、脑动静脉畸形等脑静脉系统疾病可导致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损害,相关机制尚未阐明,针对二者关系的研究是目前颇受关注的课题。本文拟重点概述脑静脉系统疾病与脑血流自动调节之间的研究进展,以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 脑血管障碍 血流自动调节(非MeSH词)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血性卒中的脑血流自动调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虹印 邢英琦 杨弋 《中国卒中杂志》 2015年第8期684-690,684,共7页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人体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相对稳定的能力,可避免脑组织发生高灌注或低灌注。CA在出血性卒中中存在不同程度受损,且与临床因素及预后密切相...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人体在一定血压或脑灌注压波动范围内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相对稳定的能力,可避免脑组织发生高灌注或低灌注。CA在出血性卒中中存在不同程度受损,且与临床因素及预后密切相关。对出血性卒中患者行CA监测不仅可评估临床预后,还可为动脉血压及脑灌注压的管理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主要就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CA相关进展做一综述,旨在探讨CA在上述疾病中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自动调节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