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超声在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运用
1
作者 夏发领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2-1012,共1页
及时监测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监测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状态方法操作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无法对重症患者本身的病理变化进行直接分析,导致整体监测效果有限。由Daniel De Bac... 及时监测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积极的意义。临床上常见的监测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状态方法操作相对复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无法对重症患者本身的病理变化进行直接分析,导致整体监测效果有限。由Daniel De Backer等编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重症患者 心脏超声 血流动力学变化 病理变化 局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呼吸困难患者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余意君 刘涛 +4 位作者 吴洪波 邹武松 吴婕 吴师伟 顾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2238-2239,共2页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床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及时、准确、可靠,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 呼吸困难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呼吸困难患者往往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快速准确地鉴别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呼吸困难非常重要。本研究应用床边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结果及时、准确、可靠,从而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心源性呼吸困难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临床应用 鉴别诊断 患者 急危重症 病情变化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心脏指数对重症手足口病预测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范江花 罗海燕 +4 位作者 杨龙贵 段蔚 贺杰 陶艳 祝益民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1-345,共5页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手足口病且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儿为手足口病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病例亚组、重症亚组和危重症亚组;...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预测价值。方法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12月1日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手足口病且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患儿为手足口病组,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一般病例亚组、重症亚组和危重症亚组;依据预后分为生存亚组和死亡亚组。以同期住院的、性别分布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心功能正常患儿为对照组。两组均以ICON无创心输出量测量仪行床旁监测,采集常规参数、泵功能、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和胸液水平的15项指标,比较对照组和手足口病组及其亚组间的差异,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性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各指标进行ROC曲线,并计算最佳界值及其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手足口病组患儿95例,男62例,年龄6月龄至8岁;一般病例亚组31例、重症亚组42例和危重症亚组22例。存活亚组81例,死亡亚组14例。对照组纳入48例,男30例,年龄4月至7岁。两组性别、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对照组与一般病例亚组、重症亚组和危重症亚组比较,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数(SI)、系统血管阻力(SVR)、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每博变异率(SVV)、射血前期时间(PEP)、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射血分数(EF)、收缩时间比(STR)和胸腔液体水平(TF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手足口病死亡亚组STR、SVR、SVRI、PEP和TFC较存活亚组明显增高,CO、CI、SV、SI、SVV、LVET和EF较存活亚组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I、SVV与死亡呈负相关,OR分别为0.568(95%CI 0.030~0.939)和0.637(95%CI 0.033~0.731),SVR、PEP、STR和TFC与死亡呈正相关,OR分别为2.003(95%CI 1.929~4.008)、2.040(95%CI 1.935~4.157)、1.011(95%CI 1.040~1.881)和1.979(95%CI 1.087~3.011)。4CI指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92,CI取2.0 L·min^(-1)·m^(-2)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2%(95%CI 56.5~73.1)和80.2%(95%CI 70.7~88.5)。结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救治具有指导意义,SVR、PEP、STR和TFC指标与重症手足口病死亡呈正相关,CI指标预测死亡的价值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手足口病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泌尿系统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价值探讨 被引量:5
4
作者 范晶 张苜 +1 位作者 黄彪 余应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9-594,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泌尿系统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7例泌尿道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 目的:探讨早期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泌尿系统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37例泌尿道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脉博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下进行液体复苏,分为PiCCO监测组及非PiCCO监测组,分别对一般资料和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指标,对治疗前后PiCCO监测相关指标,以及对2组患者治疗6 h、24 h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PiCCO监测组患者治疗后6 h,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lobal end diastolic volume index,GEDI)、心指数(cardiac index,CI)、血管外肺水指数(external lung water index,EVLW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较治疗前增加(Z值分别为-3.393、-4.059、-4.189、-3.241、-3.736;P值分别为0.005、0.000、0.000、0.001、0.000),治疗后24 h的GEDI、CI、SVRI较治疗后6 h进一步增加(Z值分别为-3.751、-2.738、-4.749;P值分别为0.000、0.006、0.000)。治疗6 h后PiCCO监测组较非PiCCO监测组血乳酸值、去甲肾上腺素用量低(Z值分别为-2.070、-3.895;P值分别为0.038、0.000);治疗6 h和治疗24 h后PiCCO监测组氧合指数(PO2/FiO2)及每小时尿量均较非PiCCO监测组增加(治疗6 h的Z值分别为-2.499、-3.314,P值分别为0.012、0.001;治疗24 h的Z值分别为-3.833、-3.466;P值分别为0.000、0.001);PiCCO监测组晶体液总量、胶体液总量治疗6 h后较非PiCCO监测组增加(Z值分别为-4.845、-4.401;P值分别为0.000、0.000),而治疗24 h后较非PiCCO监测组减少(Z值分别为-2.338、-2.948;P值分别为0.019、0.003)。治疗后,PiCCO监测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较非PiCCO监测组降低、ICU停留时间缩短(Z值分别为-2.195、-2.173;P值分别为0.028、0.030)。以上结果表明PiCCO监测组在早期液体复苏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的调整及维持循环稳定、改善组织灌注及减少并发症等方面优于非PiCCO监测组。结论:早期PiCCO监测指导下,精确液体复苏为主的综合治疗对缓解病情、减少过度液体复苏所带来的并发症、降低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治疗时间有重要作用,可能作为输尿管结石钬激光碎石术后并发脓毒性休克患者新的治疗策略运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碎石术 脓毒性休克 液体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O和FloTrac系统在血流动力学监测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邓莹 蒋建渝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0年第6期567-569,共3页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PICCO 临床应用 ac系统 肺动脉导管 危重患者 “金标准” 心输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O技术在婴幼儿先心病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应用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雁娟 许红阳 王贵龙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8期704-706,共3页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应用PiCCO监测仪监测MAP、HR、心脏指数(CI)、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 目的评价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技术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0例在心肺转流(CPB)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术。应用PiCCO监测仪监测MAP、HR、心脏指数(CI)、连续心输出量指数(CCO)、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全心舒张末期容量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等指标,分别记录手术前(T1)、心脏停跳前(T2)、心脏复跳后30min(T3)、1h(T4)、术后24h(T5)数据,并观察相关置管并发症。结果10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T3时MAP和CI较T1、T2时明显降低(P<0.05);T4时ITBI和GEDVI较T1、T2时明显减少,CI较T1、T2时明显增加(P<0.05)。10例患儿均未发现与PiCCO监测操作相关的并发症,股动脉与颈内静脉穿刺无一例失败。结论PiCCO技术微创科学,安全可靠,更适合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力衰竭病人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袁莉华 欧阳利群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655-2656,共2页
对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30例进行胸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其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及心率。22例病人属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8例病人属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其中19例病人提示容量负荷过重,通过指导病人取半坐卧位... 对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心力衰竭病人30例进行胸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估其心脏前/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及心率。22例病人属于心肌收缩功能障碍,8例病人属于心肌舒张功能障碍,其中19例病人提示容量负荷过重,通过指导病人取半坐卧位,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顺序,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情况,13例病人症状完全缓解,5例病人部分缓解,1例病人无缓解;8例压力负荷过重病人,通过调整血管扩张剂及利尿剂的给药速度,7例病人完全缓解,1例病人部分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阻抗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力衰竭 护理 健康指导 用药指导 体位管理 输液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麻醉下电视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8
作者 谢小玲 黄小红 祝妍华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8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下电视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40 例择期行电视胸腔镜肺手术(VATS)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所有患者术中常规监测生命体征...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下电视胸腔镜肺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将40 例择期行电视胸腔镜肺手术(VATS)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0例。A组采用单纯静吸复合全麻,B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所有患者术中常规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并比较其入室时基础值(BASE)、插管后侧卧双肺通气15 min(DLV15)、单肺通气10 min(OLV10)、单肺通气20 min(OLV20)和单肺通气40 min(OLV40)各时间点HR、MAP、SaO2、PaO2 及PaCO2 变化。结果两组PaO2、SaO2 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而各时间点参数差异不显著(均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安全有效地开展手术,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较单纯静吸复合全麻具有麻醉药物用量小、患者苏醒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 手术患者 血流动力学监测 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麻醉 静吸复合全麻 单肺通气 SAO2 PaO2 动力学改变 PaCO2 生命体征 双肺通气 药物用量 麻醉方法 肺手术 MAP 显著性 B组 单纯 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合贝爽治疗高血压急症中的应用
9
作者 夏思良 周建松 郭振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3期217-218,共2页
目的评价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合贝爽治疗高血压急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高血压急症患者用合贝爽10~20 mg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初始剂量为3~10μg·kg-1·min-1,维持泵入24 h.给药前及给药后10、30、60... 目的评价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合贝爽治疗高血压急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高血压急症患者用合贝爽10~20 mg溶于生理盐水50ml中,初始剂量为3~10μg·kg-1·min-1,维持泵入24 h.给药前及给药后10、30、60、120min用V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记录血流动力学数据: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排出量(CO)、体血管阻力、加速指数(ACI).结果合贝爽治疗各种病因所致的高血压急症均有显著效果,血压、心率、体血管阻力在用药后10,30,60,120min逐渐下降,分别同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CO,ACI用药后无变化(P>0.05).结论 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使用方便,能及时反映患者用药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合贝爽 高血压急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o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终末期肾脏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调整超滤量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冯晓玲 徐金升 +5 位作者 张俊霞 白亚玲 张胜雷 张东雪 俞啟遥 何雷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922-3925,共4页
目的探讨Bio 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血液透析超滤量设定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 目的探讨Bio 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血液透析超滤量设定对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2—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试验组(20例)。按照Bio 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操作说明监测血流动力学,试验组根据胸腔液体量(TFC)实时调整超滤量,对照组仅以临床常规调整超滤量。记录两组患者透析前后TFC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并记录透析过程中心悸、低血压、肌肉痉挛等透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透析前,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结束时,实验组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做功(LCW)、左心室做功指数(LCWI)高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透析前后TFC分别为40.4(8.4)、32.7(8.7)/Ω,试验组透析前后TFC分别为40.2(11.3)、32.4(4.2)/Ω。两组透析前后TFC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92,P>0.05)。对照组发生透析相关不良事件5例(23.8%),其中心悸1例,低血压4例;试验组未发生透析相关不良事件。试验组透析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采用Bio Z.com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指导透析患者超滤量的设定并进行实时调整,可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心功能,减少透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超滤 胸腔液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妊高征性心脏病救治中的应用
11
作者 庄启超 崔爱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25-1327,共3页
目的:探讨新一代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对于妊高征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动态观察28例妊高征性心脏病急性心力衰竭孕妇诊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心输... 目的:探讨新一代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对于妊高征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评价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动态观察28例妊高征性心脏病急性心力衰竭孕妇诊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心输出量指数、心脏指数、周围血管阻力指数、胸液水平等指标,并与无心力衰竭表现的妊高征孕妇相比较。结果:妊高征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发生期上述各项指标具有特征性改变,与治疗好转后及与无心力衰竭的妊高征孕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且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病情演变的相关性高。结论:新一代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妊高征性心脏病早期诊断、掌握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评价治疗效果的有效、简便、可靠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妊高征性心脏病 早期诊断 治疗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监测在CCU的应用及指标的观察
12
作者 孙玲 贺春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S2期184-184,共1页
目的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临床循环功能的测定方法。适用于病重的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方法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9月 ,我院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患者施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 10例 ,均在转入CCU后进行 ,并指导治疗而获... 目的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临床循环功能的测定方法。适用于病重的循环功能障碍的患者。方法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9月 ,我院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等患者施行床旁血流动力学监测 10例 ,均在转入CCU后进行 ,并指导治疗而获得满意的疗效。首先对患者做术前宣教 ,大致讲解置管的目的和过程 ,争取患者的配合。根据不同的穿刺部位协助患者摆体位 ;术中注意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 ;术后预防感染 ,通过心电监护仪上压力曲线波形随时观察管路是否通畅及导管位置 ,若管路堵塞波形消失。检查压力袋的压力 ;妥善固定导管 :观察数值及波形变化 :发生异常时及时通知医师 ,并准确记录测定的各项参数 ,注意压力换能器的位置 ,否则对PCWP的影响很大。每隔 2 4h定时校零 ,体位变动时相应调整零点水平 ,每次测压前校正零点 ,保证测压的准确性 ,每次密闭的管道任何一个环节开放后也要重新校零。结果 本组病例中通过借助Swan Ganz导管并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出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详细记录 ,为医师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资料 ,同时将这些资料运用在临床医疗评估上 ,并作为处理临床相关问题和制定医疗方案的标准 ,再将这些措施合理应用在病人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北京煤炭总医院 急性心肌梗死 动力学指标 临床相关问题 血氧饱和度 心脏中心 心血管功能 测量方法 循环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血流动力学探索危重症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治疗与护理
13
作者 曾菲 赵园园 王越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4-254,共1页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来代替危重症患者的肾脏,实现清除毒物与炎性递质、交换水电解质、提供影响等肾脏功能。但由于危重症患者多存在内环境紊乱、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血流动力学往往不稳... 连续性血液净化是一种新型的血液净化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建立体外循环来代替危重症患者的肾脏,实现清除毒物与炎性递质、交换水电解质、提供影响等肾脏功能。但由于危重症患者多存在内环境紊乱、脏器功能衰竭等情况,血流动力学往往不稳定,连续性血液净化是否会影响到危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尚不清楚。由美国Michael R. Pinsky等主编,陈德昌、刘娇主译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一书系统阐述了血流动力学相关的生理及病理生理基础,为危重症病人的临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与护理提供了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危重症患者 血流动力学监测 肾脏功能 内环境紊乱 危重症病人 清除毒物 血液净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机械通气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
14
作者 顾春红 巴提曼·克烈斯 贾慧英 《医用生物力学》 2025年第4期1075-1075,共1页
在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通常监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以确保氧代谢微循环初步稳定。特别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衰竭,或需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时,会采用机械通气模式辅助治疗... 在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通常监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以确保氧代谢微循环初步稳定。特别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衰竭,或需进行心肺复苏等抢救时,会采用机械通气模式辅助治疗,保障血氧代谢正常。本文参考王小亭、刘大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超声血流动力学监测》,阐述重症患者治疗中利用超声监测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知识,为ICU重症患者治疗提供参考。全书共32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超声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oTrac/Vigileo系统用于单肺通气血流动力学的监测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杨梦 解雅英 都义日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探讨Flo 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全麻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25例,年龄35~65岁,ASAⅠ或Ⅱ级,术前无Flo Trac/Vigileo系统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应用禁忌证。入室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 目的探讨Flo Trac/Vigileo系统在单肺通气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监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全麻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25例,年龄35~65岁,ASAⅠ或Ⅱ级,术前无Flo Trac/Vigileo系统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应用禁忌证。入室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 Trac/Vigileo系统,并于全麻诱导后置入TEE探头。分别同时采用Flo Trac/Vigileo系统与TEE监测并记录侧卧翻身后(开胸前,T0)、开胸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15 min(T2)、单肺通气30 min(T3)、单肺通气45min(T4)、单肺通气60 min(T5)的SV、CO、SVV(Flo Trac/Vigileo系统)或c IVC(TEE监测)。其中由Flo Trac/Vigileo系统所测的SV和CO等记作SVF、COF;由TEE所测的记作SVT、COT。结果 T0~T5时SVF和S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84,P<0.01。T0~T5时COF和CO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整体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r=0.92,P<0.01。SVV和的c IVC整体相关性分析,结果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0,P<0.01。结论 Flo Trac/Vigileo系统可在胸科手术中作为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Trac/Vigileo系统 单肺通气 血流动力学监测 每搏量变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在生殖内分泌领域中的应用
16
作者 党鑫 蔡冬慧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011,共1页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临床诊疗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需定量、动态、连续地对患者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反馈患者的病情发展态势,指导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由陈德昌和刘娇翻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临床诊疗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临床工作中医护人员需定量、动态、连续地对患者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反馈患者的病情发展态势,指导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由陈德昌和刘娇翻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血流动力学监测》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科学技术出版社 临床诊疗 生殖内分泌 医护人员 发展态势 治疗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重患者经肺温度稀释法监测的护理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军 《护理学杂志》 2007年第21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危重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危重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管理监测,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21例病情明显好转,护理效果满意,未发生并发症,住院5~38(16.0±12.5)d好转出院。3例死亡... 目的探讨经肺温度稀释法(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危重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4例危重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管理监测,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21例病情明显好转,护理效果满意,未发生并发症,住院5~38(16.0±12.5)d好转出院。3例死亡,其中1例因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并发严重心力衰竭死亡;2例患者因严重感染并发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PiCCO连续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作为危重患者可靠的监测手段,在监测期间应严密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并积极防治相关并发症,以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患者 经肺温度稀释法 血流动力学监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脑血流速度的观察
18
作者 谢鹏飞 沈祥骏 +1 位作者 沈健 胡瑜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2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 观察脑出血后脑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进而研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别对216例脑出血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 目的 观察脑出血后脑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变化,进而研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分别对216例脑出血患者和80名健康对照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等颅内主要动脉的血流速度进行检测分析,记录包括收缩期峰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及搏动指数(PI)等血流参数及频谱形态。结果 脑出血组患者收缩期峰速与舒张末期流速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脑出血组有164例患者(7.93%)颅内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其中51例(23.61%)发生于脑出血早期,以舒张期末流速降低为主,113例(52.31%)发生于脑出血的中、后期,表现为普遍性流速降低。另有52例(24.07%)脑血流速度基本正常。结论 多数脑出血患者脑组织处于低循环状态,其程度与病情相关,因此对脑出血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经颅超声多普勒 血流速度 血流动力学监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导向循环管理策略的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朱成 史宏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7-210,共4页
危重患者及高危手术的不断增多,给围术期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当机体某一系统受到损害时,整个机体便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代偿;当机体某一系统失代偿时,机体便会发生损伤。围术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预防并发现机体代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危重患者及高危手术的不断增多,给围术期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当机体某一系统受到损害时,整个机体便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代偿;当机体某一系统失代偿时,机体便会发生损伤。围术期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预防并发现机体代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器官保护,维持“脆弱”的平衡状态,改善手术患者的预后。高危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血管内容量变化较大,术中极易出现全身氧供需失衡。组织氧合不足的后果包括伤口和吻合口破裂、器官功能障碍和死亡[1]。对于不同的手术患者,基于术后转归的要求,所选择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及其指标、目标值也存在差异。如何确定导向目标,准确分析影响这些目标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做出准确诊断以及处理,更好地践行目标导向循环管理的理念,是麻醉科医师的重要职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流动力学参数 麻醉科医师 器官功能障碍 机体代偿 器官保护 高危患者 危重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魏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4期85-87,共3页
综述动脉置管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血气分析、肿瘤动脉灌注化疗、缺血区域或栓塞动脉灌注治疗等方面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提出临床护理人员熟悉和掌握其使用技术并做好观察和护理,有利于动脉置管的成功应用,提高治疗护理的效果。
关键词 动脉置管 血流动力学监测 血气分析 肿瘤动脉灌注化疗 栓塞动脉灌注治疗 护理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