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ideScope视频喉镜、直接喉镜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经鼻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玄英 薛富善 +6 位作者 孙莉 许亚超 刘毅 张国华 李成文 刘鲲鹏 孙海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7-123,共7页
目的比较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Macintosh型直接喉镜(MDLS)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Ⅰ-Ⅱ级、年龄18—50岁、拟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 目的比较采用GlideScope视频喉镜(GSVL)、Macintosh型直接喉镜(MDLS)和光导纤维支气管镜(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身体状况分级为Ⅰ-Ⅱ级、年龄18—50岁、拟在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GSVL组、MDLS组和FOB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GSVL、MDLS或FOB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操作。观察记录麻醉诱导前基础值、麻醉诱导后值,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每间隔1min的血压(BP)和心率(HR),并记录观察期BP、HR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计算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以时间为横坐标及观察期BP和HR的变化为纵坐标计算气管插管后观察期血流动力学时-效关系曲线下面积(AUE)。结果3组的基本情况和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麻醉诱导后3组的BP和RPP较基础值显著降低(P〈0.05),而HR无显著性变化。经鼻气管插管导致3组的BP、HR和RPP较麻醉诱导后值显著升高(P〈0.05)。与基础值相比,气管插管时FOB组的BP、HR和RPP均显著升高(P〈0.05),MDLS组气管插管时的HR以及观察期舒张压、平均动脉压、HR和RPP的最大值显著升高(P〈0.05),但GSVL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基础值差异均无显著性。FOB组气管插管时的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观察期HR〉100bp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SVL组和MDLS组(P〈0.05);虽然观察期的BP在MDLS组和GSVL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MDLS组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的HR和RPP以及AUEHR显著高于GSVL组(P〈0.05)。GSVL组的AUEHR和AUESBP显著低于FOB组(P〈0.05)。结论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时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在采用FOB时最强,MDLS次之,GSVL最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IDESCOPE视频喉镜 Macintosh型直接喉镜 光导纤维支气管镜 经鼻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瑞芬太尼降低心脏手术血流动力学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孟勇 张利东 +5 位作者 嵇晴 张转 曾琼 周志强 杨建军 段满林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索国产瑞芬太尼用于心脏手术的较低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68例首次接受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ASA≤Ⅲ级,根据4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0.1,0.2,0.3或0.4μg/(kg.min),随机分为四组(即R1,R2,R3或R4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 目的:探索国产瑞芬太尼用于心脏手术的较低的有效剂量。方法:选择68例首次接受择期心脏直视手术患者,ASA≤Ⅲ级,根据4个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0.1,0.2,0.3或0.4μg/(kg.min),随机分为四组(即R1,R2,R3或R4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指导和调控依托咪酯的恒速输注,分别复合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持续泵注的全凭静脉麻醉,研究心脏手术转流前各种伤害性刺激(气管插管、切皮、锯胸骨3个事件点)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分别记录各事件点前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脏指数(CI)、每搏指数(S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度指数(ACI)以及BIS值。MAP、HR或二者同时增加超过基础值的20%,视为有临床意义,表明这些患者对伤害性刺激有反应。结果:四组间及各事件点前后的CI、SI、SVRI、ACI和BIS值无统计学意义。R3和R4组的剂量能较好地预防MAP和HR的增加(P(0.05)。结论:瑞芬太尼0.3或0.4μg/(kg.min)复合依托咪酯恒速输注在体外循环转流前可以减轻应激刺激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并可等同于来自相关文献的更高剂量瑞芬太尼而不影响心脏泵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持续输注 小剂量 心脏手术麻醉 血流动力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27
3
作者 赵诗斌 贾乃光 +4 位作者 刘鲲鹏 李成辉 张亚军 韩柳 薛富善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3-309,共7页
目的比较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和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hikani喉镜组(S组,n=21)和Macintosh直接喉镜... 目的比较Shikani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1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年龄20~60岁和拟在经口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实施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Shikani喉镜组(S组,n=21)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组(M组,n=20),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Shikani喉镜或Macintosh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观察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 min内的血压、心率(HR)和二重指数(RPP)变化,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的血压和RPP明显低于麻醉诱导前(P均<0.05),气管插管后的血压、HR和RPP则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后(P均<0.05)。与麻醉诱导前相比,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后的HR明显升高(P均<0.05),且均持续约3 min。在插入气管导管后即刻,M组患者的收缩压(SBP)和外周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高于S组患者(P均<0.05),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M组,患者观察期和气管插管完成后HR出现最大值的时间较SBP出现最大值的时间明显后延(P均<0.05);与M组比较,S组患者观察期和气管插管完成后出现SBP最大值的时间明显后延(P均<0.05)。两组患者观察期SBP大于、小于基础值30%,HR大于、小于基础值30%及RPP大于22 000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hikani喉镜正中入路经口气管插管的血流动力学反应轻于Macintosh直接喉镜气管插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IKANI喉镜 MACINTOSH直接喉镜 经口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sher喉镜与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4
作者 杨冬 邓晓明 +4 位作者 魏灵欣 罗茂萍 刘建华 唐耿志 胥琨琳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6-660,共5页
目的比较Upsher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ASAⅠ~Ⅱ级、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Upsher喉镜(U)组(n=25)和Macintosh直接喉镜(M)组(n=25),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Upsher喉镜或M... 目的比较Upsher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50例ASAⅠ~Ⅱ级、实施择期整形外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Upsher喉镜(U)组(n=25)和Macintosh直接喉镜(M)组(n=25),常规静脉麻醉诱导后分别采用Upsher喉镜或Macintosh直接喉镜实施经口气管插管操作,监测麻醉诱导前后、气管插管时和气管插管后5min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心率-收缩压乘积(RPP)的变化,并记录气管插管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诱导后两组患者的血压和RPP比麻醉诱导前显著降低(P<0.05);气管插管时的血压和RPP比麻醉诱导后显著升高(P<0.05),持续1~2min后逐渐降低至麻醉诱导后水平。观察期两组患者的血压升高幅度均未超过麻醉诱导前水平(P>0.05),但HR的最大值显著升高(P<0.05)。M组RPP的最大值比麻醉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而U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期各对应时间点的血压、HR和RPP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Upsher喉镜和Macintosh直接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可产生相似的心血管反应。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诱导用药剂量能有效抑制两种喉镜经口气管插管引起的加压反应,但不能抑制其引起的心率增快反应。与Macintosh直接喉镜相比,Upsher喉镜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的心血管系统应激反应方面无明显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sher喉镜 MACINTOSH直接喉镜 经口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管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成 郑栋煜 +1 位作者 袁红斌 李永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44-548,共5页
患者在全麻诱导期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后高血流动力学反应和诱导后低血压两种情况。气管插管后高血流动力学反应可导致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诱导后低血压也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心肌缺血等... 患者在全麻诱导期易出现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主要包括气管插管后高血流动力学反应和诱导后低血压两种情况。气管插管后高血流动力学反应可导致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诱导后低血压也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心肌缺血等严重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因此,维持全麻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麻醉药物种类的选择、神经阻滞的应用、容量的监测与治疗、诱导药物顺序的优化等方面对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管理要点进行综述,为全麻诱导及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醉 气管插管 血流动力学反应 诱导后低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对前额叶皮层激活的影响:来自功能性近红外的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苏健蛟 刘世瑾 +2 位作者 周澳 丁昊阳 马世坤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77,共8页
目的:分析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表现出的前额叶皮层激活差异,为监管部门实施精准治疗及预防伪病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心理健康诊断的生物学标准提供案例借鉴。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129名... 目的:分析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表现出的前额叶皮层激活差异,为监管部门实施精准治疗及预防伪病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心理健康诊断的生物学标准提供案例借鉴。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129名男性服刑人员,根据SCL-90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使用功能性近红外设备采集前额叶皮层血流动力学反应。结果:人口学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疾病史对焦虑组(OR=2.784,95%CI 1.070~7.245,p=0.04)、抑郁组(OR=5.521,95%CI 1.287~23.693,p=0.02)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焦虑组(OR=1.496,95%CI 3.334~7.434,p=0.01)、抑郁组(OR=4.548,95%CI 1.103~18.752,p=0.04)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人口学因素与前额叶皮层激活的t检验发现,疾病史对正常组的眶额叶区(t=-2.167,p=0.03)、抑郁组的眶额叶区(t=-2.57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抑郁组的左背外侧前额区(t=2.196,p=0.03)、精神病组的左颞叶区(t=-2.541,p=0.02)、左背外侧前额区(t=-4.072,p=0.00)、右背外侧前额区(t=-2.343,p=0.03)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刑人员的年龄增长、基础疾病增多、体力活动不足以及身体功能和生理机能的减退,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动态变化,甚至诱发心理疾病,成为影响前额叶皮层激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刑人员 心理健康水平 前额叶皮层 血流动力学反应 激活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SLIPA喉罩、普通喉罩与气管导管临床应用比较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明远 李爱民 +1 位作者 张瑞芹 王淑云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23-824,共2页
腹腔镜手术麻醉一般用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虽然气管插管是控制气道的安全方法,但插管对咽喉部和气管的刺激可引起强烈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拔管呛咳等并发症。喉罩有不用喉镜暴露声门、不刺激气管、患者心血管反应... 腹腔镜手术麻醉一般用气管插管后全身麻醉,虽然气管插管是控制气道的安全方法,但插管对咽喉部和气管的刺激可引起强烈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及声音嘶哑、咽喉疼痛、拔管呛咳等并发症。喉罩有不用喉镜暴露声门、不刺激气管、患者心血管反应轻、耐受好等优点,随着喉罩的广泛应用,其适应证也不断扩大。本研究探讨SLIPA喉罩和普通喉罩、气管导管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气管导管 临床应用 喉罩 患者 血流动力学反应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治疗对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直立耐受性的生理效应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琳 邓冰莹 +1 位作者 黄雄昂 汤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24-330,342,共8页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全身振动治疗(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B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恢复期患者直立耐受性的急性生理效应。方法:选取21例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B级,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脊髓损伤患...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全身振动治疗(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B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恢复期患者直立耐受性的急性生理效应。方法:选取21例T6及以上平面ASIA A级和B级,病程在3个月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A组),并选取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受试者20例(B组)。受试者被束缚于电动起立床上,分别于平卧位3min(T0)、床面与地面成60°夹角3min(T1)、全身振动治疗3min(T2)、振动停止后3min(T3)、床面降至水平3min(T4),全身振动频率分别为0Hz,10Hz和20Hz,并在每个时间点对患者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和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评估量表(orthostatic hypotension symptom assessment,OHSA)评价。对上述结果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与0Hz相比,10Hz、20Hz组T2、T3、T4时间点的心率(heart rate,HR)明显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症状评分明显下降;T2、T3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输出量指数(cardiac output index,CI)均明显升高;T2时间点每搏输出量指数(stroke volume index,SVI)明显升高;20Hz组T2、T3时间点总外周阻力指数(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 index,TPRI)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0Hz组T1—T0时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明显降低,T2—T1时心率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明显降低,T4—T3时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升高;10Hz组T1—T0时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下降,T2—T1时心率明显降低;20Hz组T1—T0时心率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心输出量指数、每搏输出量指数、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降低,T2—T1时心率明显下降,总外周阻力指数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全身振动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体位变化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体位不耐受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改善脊髓损伤恢复期患者体位不耐受的物理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振动 脊髓损伤 直立耐受性 血流动力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