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可应用血栓溶解疗法
1
作者 陈邦兴 《医药导报》 CAS 1990年第5期41-41,共1页
几年前,还常把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与死亡相提并论。然而,现在通过使用全身与局部的链激酶和尿激酶溶解血栓,已获得较好的预后。不过,应当以病人发病的头8小时以内为采用溶解疗法的先决条件。近两年,Kohn-Merhim在神经病学临床中治愈了... 几年前,还常把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与死亡相提并论。然而,现在通过使用全身与局部的链激酶和尿激酶溶解血栓,已获得较好的预后。不过,应当以病人发病的头8小时以内为采用溶解疗法的先决条件。近两年,Kohn-Merhim在神经病学临床中治愈了5例患有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在急性效应开始后的6小时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链激酶 尿激酶溶解 神经病学 临床征象 血管造影 血管再通术 内科临床 血栓形成 可可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抽吸取栓联合静脉窦置管溶栓疗效分析
2
作者 张静 葛晗明 +3 位作者 韩楠楠 张乐石 刘志勤 常明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89-495,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接受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10例重症脑...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与结果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西北大学附属医院·西安市第三医院接受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的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术后即刻实现静脉窦完全再通、5例实现部分再通、4例未再通;术后90 d随访,5例实现完全再通、4例实现部分再通、1例未再通。7例术前存在颅内出血的患者,术后7 d复查头部CT原位出血均较术前吸收;2例术后7 d内新发颅内出血。术后90 d随访,1例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3分,余9例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术后12个月随访,10例均预后良好。结论导管抽吸取栓联合微导管静脉窦置管溶栓治疗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安全、有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颅内 危重病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预后分析
3
作者 聂放 蔡恒 +3 位作者 唐伟 李进伟 付开磊 李志清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6-502,共7页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效果和预后,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与治疗的31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经过,通过术后即... 目的探讨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血管内治疗效果和预后,为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0月至202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断与治疗的31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经过,通过术后即刻DSA评估静脉窦再通情况,选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访期间病死率和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等多项标准评价患者预后。结果采用多种血管内治疗技术联合应用方式,术后即刻达到静脉窦完全再通者7例(22.58%)、部分再通24例(77.4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45%(2/31),无新发脑梗死。平均随访(6.60±3.40)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末次随访时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者28例(90.32%)。结论血管内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病死率并改善预后,但治疗需基于个体化评估,严格掌握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颅内 危重病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斌 丁明超 +2 位作者 刘苏健 王鸿 迟国庆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19-722,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7例,其中中央型血栓71例,混合型血栓4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对患者行经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合并Cockett综... 目的探讨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技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及疗效。方法收集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17例,其中中央型血栓71例,混合型血栓46例。在下腔静脉滤器保护下,对患者行经大腔导管取栓及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对合并Cockett综合征者行支架成形治疗。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患肢肿胀、疼痛于术后当日即明显减轻,无肺栓塞发生。110例患者均成功随访12个月,总有效率97.27%(103/110)。结论经导管取栓及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血栓切除术 血栓溶解疗法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过程中栓子溶解导致临床症状加重原因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辰昊 张佩兰 +2 位作者 陈岩 李晨华 王育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过程中微循环障碍症状加重原因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13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症状与体征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转归,总结急救经验。结果 13例患者均为颅内大动脉狭窄造成载体动脉封...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过程中微循环障碍症状加重原因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13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症状与体征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转归,总结急救经验。结果 13例患者均为颅内大动脉狭窄造成载体动脉封闭穿支所致梗死(颈内动脉系统梗死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5例),溶栓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主要表现为皮质缺血症状、四肢瘫痪、意识障碍加重;影像学检查显示皮质及分水岭区多发点状新鲜梗死灶,或小脑及脑干梗死灶数目增加。经对症治疗均获得良好预后,溶栓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8.69±3.42)和3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94±0.37)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明显改善。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与体征加重与多种因素有关,栓子"崩解"所致微循环障碍可能为其主要原因。对于溶栓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经积极救治、对症治疗患者仍能获得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脑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及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希全 凌宝存 +2 位作者 朱伟 董戈 袁磊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4例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阻塞患者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联合局部溶栓术治疗。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58%(12... 目的探讨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术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24例周围动脉急性血栓性阻塞患者接受DSA检查和介入性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联合局部溶栓术治疗。结果全组总的介入治疗成功率97.58%(121/124)。血管完全开通率82.26%(102/124),部分开通率15.32%(19/124),无效率2.42%(3/124)。部分开通的19例辅以PTA联合内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完全开通。并发症发生率6.45%(8/124)。结论介入腔内机械性血栓碎吸和局部溶栓治疗周围动脉急性血栓闭塞疾病,疗程短、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并发症少,恰当辅以PTA和内支架植入可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栓塞 血栓溶解疗法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综合介入治疗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7
作者 朱亮 张希全 +2 位作者 孙业全 王义平 潘晶晶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70-575,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资料与方法 3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06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混合型25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介入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资料与方法 35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先经健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中央型106例,经患侧股静脉插入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混合型251例,采用Fogarty球囊拉栓及12~14F鞘管手动机械性抽吸血栓联合治疗。214例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状和支架置入治疗。腘静脉以下血栓行溶栓治疗。术后造影观察静脉通畅情况;比较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出院后3、6、12个月门诊复查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00%(357/357);患侧髂、股、腘静脉阻塞血管完全开通,术后1~3d患肢肿胀、疼痛均开始消退或减轻;血栓完全清除率为89.64%(320/357);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cm处周径差分别为(1.56±0.45)cm、(0.94±0.39)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9、19.67,P<0.001);345例随访3~12个月,水肿、色素沉着发生率分别为6.67%(23/345)、2.32%(8/345),无一例发生溃疡;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89.56%(309/345)静脉通畅无附壁血栓;临床总有效率为98.55%(340/345)。结论多种介入方法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急性病 放射学 介入性 支架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侯旭晖 尹健 +2 位作者 杨松柏 张静菊 王田蔚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7期1896-1898,共3页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 目的探讨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给予CDT,溶栓导管外接微量泵持续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应用静脉通畅评分、静脉通畅率以及健患侧肢体周径差指标评估疗效。结果 21例患者给予CDT,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静脉通畅率为(52.6±14.1)%。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出现。完成随访11例(随访率为52.4%),随访时间6~12个月,其静脉通畅评分及健患肢体周径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DVT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为(63.4±12.9)%,深静脉瓣膜保存率为81.8%。结论 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效果良好,且治疗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静脉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内溶栓联合局部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被引量:12
9
作者 岳天华 袁鹏 +2 位作者 肖艳华 黄健 赵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3-435,共3页
下肢深静脉血栓足临床常见病、高发病,保守治疗及外科取栓术效果一般jj.安全性较差”一l。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得到提高。本研究比较导管内溶栓联合局部抗凝与同期联合全身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 下肢深静脉血栓足临床常见病、高发病,保守治疗及外科取栓术效果一般jj.安全性较差”一l。随着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发展,导管内溶栓的疗效与安全性得到提高。本研究比较导管内溶栓联合局部抗凝与同期联合全身抗凝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急性疾病 导管插入术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价不同灌注模式溶栓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 被引量:11
10
作者 武贝 顾建平 +6 位作者 楼文胜 何旭 陈亮 陈国平 苏浩波 宋进华 汪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1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灌注模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进行CDT治疗,术前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脉冲注射;B组:22例,采用连续泵入;C组:22例,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24 h内以...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灌注模式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进行CDT治疗,术前随机分为3组:A组:21例,采用脉冲注射;B组:22例,采用连续泵入;C组:22例,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24 h内以相同剂量尿激酶连续溶栓72 h,期间采用血管造影监测血栓溶解情况,观察不同溶栓灌注模式对溶栓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A、B、C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3%、63.64%和77.27%;肢体消肿率分别为(80.00±22.10)%、(67.50±16.40)%和(92.30±15.8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57.80±18.70)%、(55.60±19.30)%和(70.20±19.80)%。C组溶栓总有效率、肢体消肿率和静脉通畅度均明显高于A、B两组(P均<0.01),3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先脉冲注射再连续泵入的溶栓灌注模式进行CDT可作为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的首选灌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溶解疗法 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肺血栓栓塞症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殷亚昕 夏云峰 +4 位作者 刘润梅 翟红霞 李良 张津津 陈海威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54-756,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4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10例)、抗凝组(20例)及抗血小板组(18例)。对肺... 目的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4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10例)、抗凝组(20例)及抗血小板组(18例)。对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诱因、诊断方法和不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呼吸困难及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实验室检查中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检查阳性率高,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S1QⅢTⅢ征,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反流及肺动脉高压,溶栓组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抗凝组痊愈11例,好转9例;抗血小板组痊愈4例,好转7例,死亡7例。溶栓组与抗凝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与抗血小板组及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间疗效均有统计学差畀(P〈0.05)。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预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药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或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永珍 王殿洪 +5 位作者 徐善才 李敬文 李国忠 王琳玺 徐坤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428-430,共3页
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中,自发性颅内出血占30%~40%[1]。对CVST合并脑出血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难度。我们对4例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出血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 被引量:21
13
作者 蒋云 褚新宇 +2 位作者 陈鲲鹏 陈涓 王大明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891-897,共7页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 目的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以及抗凝治疗联合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与结果2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头痛(90.91%,20/22),亦可见意识障碍、癫发作和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12例(54.55%)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14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9例(9/14)颅内压升高,常规和生化无特征性变化。头部CT和(或)MRI、CTV和(或)MRV显示,22例均有静脉窦血栓直接征象(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直窦、皮质静脉扩张),13例(59.09%)存在脑实质损害(脑出血、脑梗死、脑白质异常),2例(9.10%)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1例(4.55%)发生硬膜下血肿。DSA显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为上矢状窦13例(59.09%)、横窦17例(77.27%)、乙状窦14例(63.64%)、下矢状窦2例(9.10%)、直窦4例(18.18%)、大脑大静脉1例(4.55%)、颈内静脉1例(4.55%),其中9例(40.91%)存在2个静脉窦血栓、8例(36.36%)存在3个或以上静脉窦血栓。予肝素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数天,症状未见缓解或进行性加重,21例(95.45%)再予尿激酶静脉窦内或动脉溶栓治疗。共住院13~59 d,平均(25.70±12.18)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13例(59.09%)、2分4例(18.18%)、3~4分5例(22.73%),治疗总有效率为77.27%(17/22)。结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常存在多个静脉窦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及脑实质损害,对于抗凝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患者,联合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一木 李旭东 +2 位作者 王世波 贾强 冯涛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226-231,共6页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 研究背景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易被误诊或漏诊。该病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不同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2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影像学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组,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血管内溶栓或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同时辅助华法林口服6~12个月。术后通过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术观察静脉窦形态。结果轻症组27例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重症组25例患者中22例经全身抗凝药物联合血管内溶栓治疗后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余3例行锥颅上矢状窦溶栓治疗,均痊愈。共随访6~60个月(平均36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根据患者病情轻重程度,针对临床分型选择不同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颅内 抗凝药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血管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君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曹向宇 刘新峰 马玉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39-442,共4页
目的观察静脉窦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1例诊断明确的侧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经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肝素钠全身抗凝治疗,其中9例溶栓效果欠佳者采用静脉窦内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 目的观察静脉窦内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对21例诊断明确的侧窦血栓形成患者施行经静脉窦内留置微导管连续尿激酶溶栓治疗,并辅以肝素钠全身抗凝治疗,其中9例溶栓效果欠佳者采用静脉窦内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art)成形术。结果经静脉窦内直接溶栓及窦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后,21例中静脉窦完全再通者11例,部分再通9例,1例未通。其中8例静脉侧支循环明显改善,建立以海绵窦代偿性引流、椎静脉丛引流以及头皮静脉代偿引流等3种方式。手术后所有患者颅内压均降至≤200mmH2O(2kPa),8例于手术后7d内再次出现不同程度颅内压水平升高,经持续肝素钠抗凝治疗后恢复至正常值水平。随访3个月~6年,20例患者症状持续缓解,未复发。结论静脉窦内持续尿激酶溶栓并支架成形术治疗侧窦血栓形成、促进静脉窦血液回流、降低颅内压安全可靠,手术后继续应用抗凝药物可以维持长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血栓溶解疗法 尿激酶 血管成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结合药物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树超 祝成 +1 位作者 叶有新 李华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3-539,共7页
目的:探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结合药物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物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血栓形成和血流停滞... 目的:探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结合药物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物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血栓形成和血流停滞的患者192例,血栓形成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排除活动性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溶栓及手术治疗禁忌患者。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采用尿激酶和肝素等渗氯化钠混合液溶栓,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术,使内瘘血流再通并恢复功能。结果: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共192例患者施行了274例次内瘘血管急性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2%,临床成功率为93.8%,并发症发生率1.46%。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4%、76.7%、63.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7%、91.6%、83.0%;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0.7%、51.5%、43.1%,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2.7%、77.1%、70.8%。结论:腔内介入技术结合药物溶栓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并发症 血管/移植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血栓形成/治疗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导管 留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7
作者 曹树伟 郭喜田 +1 位作者 王大伟 张静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25-528,共4页
目的探讨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3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穿刺患侧股静脉成功后,于4F单弯导管配合下将鹅颈抓捕器突破左髂总静脉闭塞段至下腔静脉内抓捕... 目的探讨导丝"抓捕"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选取36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穿刺患侧股静脉成功后,于4F单弯导管配合下将鹅颈抓捕器突破左髂总静脉闭塞段至下腔静脉内抓捕经健侧入路的导丝,将其拖至左侧股静脉内,建立右-左股静脉通道,然后沿此通道辅以其他介入手段及术后抗凝溶栓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36例患者使用导丝"抓捕"技术均获得成功。其中疗效优30例(83.3%),良4例(11.1%),中2例(5.6%),总有效率达100%,治疗优良率为94.4%。所有患者经治疗后血栓均基本溶解,下肢肿胀消退,未发生与插管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导丝"抓捕"技术可以显著提高左髂总静脉闭塞患者的介入治疗成功率,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放射学 介入性 血栓溶解疗法 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血管内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宝民 曹向宇 +3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39-543,共5页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 目的应用经颈动脉溶栓、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探讨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分别采用单纯经颈动脉溶栓(方案1)、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方案2)、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方案3)及经颈动脉溶栓并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方案4)综合治疗104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观察4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脑循环时间均降至<14s,颅内压由治疗前的(350.29±80.12)mmH2O降至(247.92±75.53)mmH2O,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3.670,P=0.000)。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患者预后,0级71例(68.27%),1级26例(25.00%),2级6例(5.77%),3级1例(0.96%),4级0例,5级0例,4种治疗方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150,P=0.065)。结论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经颈动脉溶栓与静脉窦置管溶栓、静脉窦球囊扩张术及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联合应用,可提高治疗慢性、多发性脑静脉窦血栓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栓塞和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颅内 脑血管造影术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成 形术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曹向宇 李宝民 +3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马玉栋 刘新峰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35-538,共4页
目的观察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9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抗凝组(12只)和溶栓组(12只),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施行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血管造影检查计算脑... 目的观察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兔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9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15只)、抗凝组(12只)和溶栓组(12只),建立兔脑静脉窦血栓模型,施行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血管造影检查计算脑循环时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血管分析方法检测CD31表达水平,并计数微血管密度。结果经颈动脉溶栓治疗后,溶栓组动物脑循环时间[(4.78±0.54)s]低于抗凝组[(6.75±0.46)s]和对照组[(7.00±0.50)s](均P<0.05);溶栓组动物微血管密度[(4.55±0.20)%]明显高于抗凝组[(3.55±0.23)%]和对照组[(2.28±0.70)%](均P<0.01)。结论经颈动脉溶栓治疗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疗效肯定,即使治疗后静脉窦仍呈闭塞状态,仍可使患者脑循环时间明显下降、微血管密度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颅内 颈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脑血管造影术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5
20
作者 岳炫烨 秦碧勇 +5 位作者 周少华 张正洪 叶飞 张迎春 庄凤娟 席刚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53-855,共3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血管内治疗,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与静脉内机械碎栓相结合。术后积极消除病因,抗凝治疗3~...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6例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经血管内治疗,采用静脉溶栓与动脉溶栓相结合、静脉溶栓与静脉内机械碎栓相结合。术后积极消除病因,抗凝治疗3~6个月。结果:6例患者经治5例痊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病情危重者溶栓效果不佳死亡。4例DSA示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基本正常。结论: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